第三章电极/溶液界面的结构与性质1.为什么电毛细曲线是具有极大值的抛物线形状?溶液界面存在双电层,剩余电荷无论带正电还是负电,同性电荷间相互排斥,使界面扩大,而界面张力力图使界面缩小,两者作用效果相反,因此带电界面的张力比不带电时小,且电荷密度越大,界面张力越小,因此电毛细曲线是具有极大值的抛物线形状。2.标准氢电极的表面剩余电荷是否为零?不一定,标准氢电极电位为0指的是氢标电位,是人为规定的,电极表面剩余电荷密度为0时的电位指的是零电荷电位,其数值并不一定为0;因为形成相间电位差的原因除了离子双电层外,还有吸附双电层\偶极子双电层\金属表面电位。3.影响双电层结构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为什么?静电作用和热运动。静电作用使符号相反的剩余电荷相互靠近,贴于电极表面排列,热运动使荷电粒子外散,在这两种作用下界面层由紧密层和分散层组成。4.什么叫𝜳𝟏电位?能否说𝜳𝟏电位的大小只取决于电解质总浓度而与电解质本性无关?𝜳𝟏电位的符号是否总是与双电层总电位的符号一致?为什么?距离电极表面d处的电位叫𝛹1电位。不能,因为不同的紧密层d的大小不同,而紧密层的厚度显然与电解质本性有关,所以不能说𝛹1电位的大小只取决于电解质总浓度而与电解质本性无关。当发生超载吸附时𝛹1电位的符号与双电层总电位的符号不一致。5.简要概括电极/溶液界面发展的四个阶段、优缺点及其主要内容。①亥姆赫兹紧密双电层模型:主要内容:将双电层比作是平行板电容器优点:a能够解释界面张力随电极电位变化b能够解释微分电容曲线上所出现的平台区域缺点:a解释不了界面电容随电极电位和溶液总浓度的变化规律b解释不了在稀溶液中,零电荷电位下微分电容最小等实验事实②Gouy和Chapman分散层模型:主要内容:溶液中的离子在静电作用和热运动作用下,按位能场中粒子的波尔兹曼分配律分布,完全忽略紧密层,只考虑分散层。优点:a能较好解释微分电容最小值的出现b能较好解释电容随电极电位的变化规律缺点:a理论计算微分电容值与实验事实相差太大b解释不了微分电容曲线上的“平台区”的出现③Stern模型(双电层静电模型):主要内容:双电层由紧密层和分散层两部分组成。优点:a说明了微分电容随电极电位绝对值和溶液总浓度增大而增加的原因b从理论上估算表征分散层特征的某些重要参数c能较好的反映界面结构的真实情况缺点:a斯特恩双电层方程式对界面结构的描述只是一种近似的、统计平均的结果,不能用作准确的计算b对紧密层的描述过于粗糙,只是简单地把紧密层描述成厚度d不变的离子电荷层。④BDM模型:主要内容:在Stern模型的基础上,对紧密层结构,考虑电极表面的“水化”和有无特性吸附优点:能够解释微分电容曲线上,两个“平台区”高低不同的原因6.什么是特性吸附?哪些类型的物质具有特性吸附的能力?溶液中的各种粒子还可能因非静电作用力而发生吸附称为特性吸附。大部分无机阴离子,部分无机阳离子以及表面活性有机分子可发生特性吸附。7.试根据微分电容曲线和电毛细曲线的变化,说明有机分子的特性吸附有哪些特点?①吸附发生在零电荷电位附近的一定电位范围内,而且表面活性有机分子的浓度越高,发生吸附的电位范围越宽,界面张力下降的越多。②零电荷电位正移负移视情况而定③界面张力下降,且浓度上升,下降的程度越大④浓度上升,微分电容下降,两侧出现电容峰值8.有机表面活性物质在电极上的特性吸附为什么有一定的吸附电位范围?无机离子发生特性吸附时,有没有一定的吸附电位范围?这种变化是由于表面活性有机分子的介电常数通常比水小,而分子体积比水大得多而引起的。无机离子吸附主要发生在比零电荷电位更正的范围内,即发生在带异号电荷的电极表面。9.什么是零电荷电位?为什么说它不是电极绝对电位的零点?零电荷电位指的是电极表面剩余电荷密度为0时的电位,其数值并不一定为0;因为形成相间电位差的原因除了离子双电层外,还有吸附双电层\偶极子双电层\金属表面电位第四章:电极过程概述1、什么是电极的极化现象?电极极化的原因是什么?试用产生极化的原因解释阴极极化和阳极极化的区别.有电流通过时电极电位偏离平衡电位的现象叫电极的计划。原因:电子运动速率大于电极反应单位时间内阴极还原反应来不及消耗流入的电子,造成电子在阴极积累,阴极电极电位比平衡电位更负,而当氧化反应来不及补充流出的电子,造成正电荷的积累,阳极的电极电位比平衡电位更正。2、极化有哪些类型?为什么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型极化分为浓差极化和电极极化。按照控制步骤的不同来分类。浓差极化:液相传质步骤成为控制步骤时引起的电极极化叫浓差极化。电极极化:电化学反应步骤成为控制步骤时引起的电极极化叫电极极化。3、名词解释平衡电位:可逆电极的电极电位标准电位:标准状态下的平衡电位稳定电位:电荷交换速度平衡而物质交换速度不平衡时界面的电极电位极化电位:有电流通过时离平衡电位的的电极电位过电位:在一定电流密度下,电极电位偏离平衡电位的差值极化值:有电流通过时电极电位与静止电位的差值4.简述电极过程的基本历程:①反应粒子向电极表面附近液层迁移,称为液相传质步骤。②反应粒子在电极表面或电极表面附近的液层中进行电化学反应前的某些转化过程,通常这些过程没有电子参与反应,反应速度与电极电位无关,称为表面的前置转化步骤。③反应粒子在电极/溶液界面上得到或失去电子,生成还原或氧化反应的产物,称为电子转移步骤或电化学反应步骤。④反应产物在电极表面或表面附近的液层中进行电化学反应后的转化过程,称为随后的表面转化。⑤反应产物生成新相,称为新相生成步骤。或反应产物可溶时,产物粒子自电极表面向溶液内部或液态电极内部迁移,成为反应后的液相传质步骤。第五章液相传质步骤动力学1.在电极界面附近的液层中,是否总是存在着三种传质方式?为什么?每一种传质方式的传质速度如何表示?电极界面附近的液层通常是指扩散层,可以同时存在着三种传质方式(电迁移、对流和扩散),但当溶液中含有大量局外电解质时,反应离子的迁移数很小,电迁移传质作用可以忽略不计,而且根据流体力学,电极界面附近液层的对流速度非常小,因此电极界面附近液层主要传质方式是扩散。三种传质方式的传质速度可用各自的电流密度J来表示:电迁移流量:𝐽𝑖=±𝑐𝑖𝑣𝑖=±𝑐𝑖𝑢𝑖E对流流量:𝐽𝑖=𝑣𝑥𝑐𝑖扩散流量:𝐽𝑖=−𝐷𝑖𝑑𝑐𝑖𝑑𝑥2.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实现稳态扩散过程?实际稳态扩散过程的规律与理想稳态扩散过程有什么区别?当电极反应所消耗的反应粒子数和扩散补充来的反应粒子数相等,就可以达到一种动态平衡状态,即扩散速度与电极反应速度相平衡。这时反应粒子在扩散层中各点的浓度分布不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而仅仅是距离的函数;扩散层的厚度不再变化;离子的浓度梯度是一个常数,这就是稳态扩散过程。理想条件下,人为地把扩散区和对流区分开了,因此理想稳态扩散过程中,扩散层有确定的厚度;而实际情况下,扩散区与对流区是相互重叠、没有明显界限的,只能根据一定的理论来近似求得扩散层的厚度。二者在扩散层内都是以扩散作用为主。因此二者具有相似的扩散动力学规律,但推导实际情况下的稳态扩散动力学公式需要借用理想稳态扩散的动力学公式。3.旋转圆盘电极和旋转圆环圆盘电极有什么优点?它们在电化学测量中有什么重要用途?旋转圆盘电极和旋转圆环圆盘电极上各点的扩散层厚度是均匀的,因此电极表面各处的电流密度分布均匀。这克服了平面电极表面受对流作用影响不均匀的缺点。它们可以测量并分析极化曲线,研究反应中间产物的组成及其电极过程动力学规律。4.试比较扩散层、分散层和边界层的区别。扩散层中有没有剩余电荷?根据扩散传质理论,紧靠电极表面附近,有一薄层,此层内存在反应粒子的浓度梯度,这层叫做扩散层;电极表面的荷电粒子由于热运动而倾向于均匀分布,从而使剩余电荷不可能完全紧贴着电极表面分布,而具有一定的分散性,形成所谓分散层;靠近电极表面附近的液流层叫做边界层,越接近电极表面,其液流流速越小。5.假定一个稳态电极过程受传质步骤控制,并假设该电极过程为阴离子在阴极还原。试问在电解液中加入大量局外电解质后,稳态电流密度应增大还是减小?为什么?当电解液中没有加入大量局外电解质,电迁移作用不能忽略,而该电极过程为阴离子在阴极还原,此时电迁移与扩散两者作用方向相反,起互相抵消的作用。因此在电解液中加入大量局外电解质后,扩散作用增大,稳态电流密度应增大。6.稳态扩散和非稳态扩散有什么区别?是不是出现稳态扩散之前都一定存在非稳态扩散阶段?为什么?稳态扩散与非稳态扩散的区别,主要看反应粒子的浓度分布是否为时间的函数,即稳态扩散时𝑐𝑖=𝑓(𝑥),非稳态扩散时𝑐𝑖=𝑓(𝑥,𝑡)。稳态扩散出现之前都一定存在非稳态扩散阶段,因为反应初期扩散的速度比较慢,扩散层中各点的反应粒子是时间和距离的函数;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扩散的速度不断提高,扩散补充的反应粒子数与反应所消耗的反应粒子数相等,反应粒子在扩散层中各点的浓度分布不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达到一种动态平衡状态。7.为什么在浓差极化条件下,当电极表面附近的反应粒子浓度为零时,稳态电流并不为零,反而得到极大值(极限扩散电流)?当电极表面反应粒子浓度下降到零,则反应粒子的浓度梯度达到最大值,扩散速度也最大,整个电极过程由扩散步骤来控制,这时的浓差极化称为完全浓差极化。意味着扩散过来一个反应粒子,立刻就消耗在电极反应上了,扩散电流也就达到了极大值。8.什么是半波电位?它在电化学应用中有什么意义?当电流密度等于极限扩散电流密度的二分之一时的电极电位,叫做半波电位。半波电位代表指定氧化-还原系统之特征性质,可以用来作为定性分析的依据。9.对于一个稳态电极过程,如何判断它是否受扩散步骤控制?可以根据是否出现浓差极化的动力学特征,来判别电极过程是否由扩散步骤控制。浓差极化的动力学特征如下:①当电极过程受扩散步骤控制时,在一定的电极电位范围内,出现一个不受电极电位变化影响的极限扩散电流密度𝑗𝑑,而且𝑗𝑑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小,即𝑗𝑑的温度系数较小。②浓差极化的动力学公(产物可溶、产物不可溶)。③电流密度j和极限电流密度𝑗𝑑随着溶液搅拌强度的增大而增大。④扩散电流密度与电极表面的真实表面积无关,而与电极表面的表观面积有关。10.什么是过渡时间?它在电化学应用中有什么用途?在恒电流极化条件下使电极表面反应粒子浓度降为零所需要的时间,称为过渡时间。通常也把过渡时间定义为:从开始恒电流极化到电极电位发生突跃所经历的时间。利用过渡时间,可以测定电极体系的动力学参数。11.小结平面电极在不同极化条件下非稳态扩散过程的特点。①在完全浓差极化条件下,反应粒子表面浓度、扩散层有效厚度和扩散电流密度都随着时间而不断变化。②产物不溶时恒电位阴极极化下,反应粒子表面浓度不变,扩散层有效厚度和扩散电流密度都随着时间而不断变化。③在恒电流阴极极化下,电流密度恒定,反应粒子和产物粒子的表面浓度都是与√𝑡呈线性关系;电极电位随时间变负。12.从理论上分析平面电极上的非稳态扩散不能达到稳态,而实际情况下却经过一定时间后可以达到稳态。这是为什么?在理论上,当仅存在扩散作用时,反应粒子浓度随时间不断发生变化,始终不能建立稳态扩散。然而在实际情况下,由于液相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对流作用,非稳态扩散过程不会持续很长的时间,当非稳态扩散层的有效厚度接近或等于由于对流作用形成的对流扩散层厚度时,电极表面的液相传质过程就可以转入稳态。13.球形电极表面上的非稳态扩散过程与平面电极有什么不同?平面电极只考虑了垂直于电极表面一维方向上的浓度分布,而对于球形电极,当扩散层的有效厚度大体上与电极表面曲率半径相当时,就要考虑三维空间的非稳态扩散。此外,在没有对流传质作用存在的条件下,球形电极表面附近液层中的扩散过程,可以自行的从非稳态向稳态过渡。第六章电子转移步骤动力学1.人们从实验中总结出的电化学极化规律是什么?电化学极化值的大小受哪些因素的影响?人们从实验中总结出的最重要的电化学极化规律经验公式——塔菲尔公式η=a+blog𝑗。极化值的大小和电极材料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