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3:孟子荀子的思想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二)孟子、荀子的教育思想1、孟子、荀子的生平孔子死后,儒家分为八派,得以传承只有:孟轲为代表的“思孟学派”“性善论”以荀况为代表的“孙氏之儒”“性恶论”孟轲(公元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现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政治家,是著名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据说孟轲“夙丧其父,幼被慈母三迁之教”。民间还有“断织劝学”的传说。据《史记》载,孟轲“受业于子思之门人”。子思是孔子的孙子孔伋。所以在儒家中,有“思孟学派”之称。曾子子思孔子孟子孔鲤------父子------------父子------师徒关系孟轲一生的处境、进退也与孔子相似。“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晚年回到故乡从事教学并同他的弟子公孙丑、万章等一起把他的言论编成为《孟子》七篇。荀子《劝学篇》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名况,字卿,也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论家,儒家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曾象孔孟一样,周游列国,。他曾到过齐国稷下学宫学习,后长期执教,三次担任“祭酒”(主持人)。《荀子》一书共32篇,学术界多认为其中26篇是他本人所著,余下的6篇是他的学生们所作的“杂录”。荀子的理性态度…2、人性论基础孟轲“性善论”荀况“性恶论”重视教育的作用孟子是“性善论”者,他认为人具有先验的“良知”、“良能”“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荀子是“性恶论”者。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认为,人的性:感官欲望;好利;排他性和嫉妒心;好荣恶辱人的本性中并不存在仁义礼智等道德品质。人性主要是人的生理本能与对物质生活的需求,当这些本能不加以节制,向外扩展时,便走向了恶,必然会使社会混乱!思考:为什么人性论截然不同,却都重视教育的作用呢?“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教育的作用,就是把已丧失的善端找回来。“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保持赤子的善端——良知良能,便是教育的任务。性善论是为了强化教育,因势利导!“顺性”荀子认为:如果放纵人的本性,必定会发生争夺,破坏安定的社会秩序,所以需要教育的感化。教育对人性的作用,在于“化性起伪”洛克“白板说”3、论教育作用孟子从“仁政”观点出发,强调教育的社会作用是“行仁政”、“得民心”教育的全部作用就在于扩充人固有的善,进而达到国家的仁治。“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译:仁德的言论,不如仁德的声誉感化人来得深。良善的政治,不如良善的教育能得民心。良善的政治百姓畏惧它;良善的教育百姓喜爱它;良善的政治得到百姓的财富,良善的教育得到百姓的信心。“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认为:人不断加强教育修养,就可以彻底改变“恶”,而改造恶的办法就是靠老师。荀子也非常注重环境的教育“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荀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礼”和“德治”思想,强调了“礼治”,目的也是为了维护新兴的封建等级制度。荀子认为教育是实现“礼治”的重要手段,能起到“固国齐民”的社会作用。孟荀同样都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也同样都重视教育对人性的作用,他们都把树立社会的道德观念当作教育的根本任务。不同的是,孟子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发展本性,荀子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改造本性。4、论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孟子的教育目的也与孔子一样,是为了培养“君子”、“圣贤”、“大丈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谓之大丈夫。”所谓“大丈夫”,指有志气有作为的人,即能为“仁政”而献身的人才。孟子指出,办学的目的在于“明人伦”。“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者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所谓“明人伦”,即阐明并教导学生处理好人与人的各种关系及掌握社会生活准则,即“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就决定了孟子的教育内容是以伦理道德为主体的。荀子认为教育目的是“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荀子同孔孟一样,要求“君子”与“大儒”德才兼备而以德为主,君子应具有高尚的德行操守。荀子把当时的儒者划分为几个层次,即俗人、俗儒、雅儒、大儒。“大儒”是最理想的一类人才。大儒不仅知识广博,而且能“法后王、统礼仪、一制度,以浅持博,以古持今,以一持万。”荀子认为教育内容,以诗、书、礼、乐为主体,他尤重视“礼”的学习。认为《书》是政事的记录,《诗经》是中正的乐律所在,《礼经》是法典的根本、制度的原则。先秦儒家经典继续成为教育内容。5、教学论孟子:教启发式原则教亦多术孟子:学深造自得循序渐进“揠苗助长”专心“奕秋教二人下棋”有恒“掘井取水”荀子教学论学思行结合:“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虚壹而静、专心有恒:“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八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解蔽救偏、兼陈中衡:“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4、论道德教育孟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他从“性善论”出发,重视启发人们恢复天赋的道德观念的自觉性。(1)尚志养气孔子重立志,孟子谈“尚志”,即强调使其志向高尚。孟子说:“天下无道,以身殉道”,“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和“尚志”相配合的是“养气”,气即精神状态。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此“气”是“集义所生”、“配义与道”的。他是靠摒除客观外界干扰的办法来“养气”的,或许有夸大理性与志向的作用,但正是在这里,却表现出高度推崇理性自觉与坚定志向的作用。(2)反求诸己孟子膺服孔子的“内省”方法。“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皆反求诸己。”他这种强调严于责己、宽以待人的精神,表现了对人生的极端冷静、理智的态度,这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三)改过迁善孟子认为人有过错,改了就好,不要去追究。君子应该积极学习别人的善言善行,他主张“闻过则喜”、“闻善言则拜”,并进一步要求“与人为善”。他认为一个人能够不固执自己的成见,舍己从人,就能“乐取于人以为善”。这种主动、积极的“乐善”精神,推动着互相帮助、大家共同为善。这是具有很高修养的人才能做到的。(4)刻苦锻炼“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段话反映了道德教育与修养中的一条普遍规律:在艰苦的实践中不断磨炼和提高自己的意志与道德品质,乃是造就一个有作为的人的必备条件。关于道德教育,荀子强调以下几方面:(一)以公义胜私欲公义胜私欲公德有层次(二)培养德操荀子也像孔子一样,重视道德感情的培养,他要求人们根据礼,划清善恶的界限,培养好善与恶不善的道德感情。自己具有善良的品德,一定要坚持它,喜好它,珍视它;自己若受到污染,沾染了不好的品行,则应厌恶它,抛弃它。(《修身》)他教人严格分清善恶,并且养成见善如不及和疾恶如仇的感情,并坚定自己的道德操守,不为权利所引诱,那么举天下便没有能使他动摇的事情。儒家思想中孟子一支脉被视为正统,一致主导着中国封建思想和教育思想的发展。荀子思想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战国百家之学的集大成者。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礼记《学记》:地位《大学》:三纲领、八条目《中庸》:教学过程五步骤《学记》:1、地位:中国最早,世界最早2、教育作用:“建国军民”“化民成俗”“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3、教学原则:教学相长、尊师重道、藏息相辅、豫时孙摩、启发诱导P59《大学》1、大学教育的目标:三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P57大学教人的道理,在于彰显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明明德),再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亲民,新民也),而且精益求精,做到最完善的地步并且保持不变.2、学习的步骤: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P58《中庸》教学过程五步骤“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P62四、先秦墨家教育思想(一)墨子的生平及其主要思想《韩非子·显学》说:“世之显学,儒墨也。”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和墨子创立的墨家学派是当时影响较大的两个著名的学派。墨子,姓墨名翟,战国初期伟大的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生卒年不详,大约与孔子的孙子子思同时。墨翟是“农与工肆之人”,既博览群书又有丰富的科学技术知识。传说墨子原来也是“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而后变成儒家的批判者,创立起具有小生产者独特风格的墨家学派。墨家学派有严密的组织,严格的纪律,具有舍命行道的献身精神。《孟子》说:“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就是说只要对天下人有利,墨子宁愿把自己从头到脚都摩成粉末,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庄子说他是“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墨子针对当时社会的弊病,提出了尚贤(不分贵贱地推荐、选拔、使用德才兼备的人)、尚同(政令、思想、言语、行动等要与圣王的意志相同一)、节用(反对奢侈浪费,主张勤俭节约)、薄葬(反对厚葬久丧,主张薄葬短丧)、非乐(反对奢靡的音乐活动,提倡节约人财物力)、非命(反对命运之说,主张强力从事)、天志(天是有意志的最高主宰,天的意志是兴利除害)、明鬼(辨明鬼神的存在,鬼神能扬善惩恶)、兼爱(不分等级,不分远近,不分亲疏地爱天下所有的人)、非攻(反对侵略战争,维护人类和平)等十大主张。其核心是“兼相爱、交相利(既爱自己也爱别人,与人交往要彼此有利)”的思想。墨子认为一切灾害都产生了“别”。所谓“别”即偏爱、自私。拯救的办法是“以兼易别”。“兼”字本义含有平等之意,意即毫无分别地爱一切人。“兼爱”的实际内容是“互利”,说明墨子的“兼爱”思想与地主阶级经济的建立和小私有制的膨胀联系在一起。墨子宣扬“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盼望建立一个“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的公平合理的社会。在“兼爱”的原则下,墨子提出了“尚贤”的主张,要求冲破“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的世袭制度,主张政权向“农与工肆之人”开放,提出“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认为凡是有才能的人都可以得到官禄,以德就列,量功行赏,有力地冲击了西周以来的宗法世袭制度。墨子和孔子一样,“有教无类”,有“北方贤圣人”的称号。墨子死后,墨家分为三派:相里氏、相夫氏、邓陵氏。现存《墨子》共53篇,是研究墨子和墨家学派的基本资料。其中《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六篇出于墨家后学,内容主要是讲逻辑思想和自然科学知识。(二)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墨子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把“有道者劝以教人”作为实现“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的政治理想的根本措施之一,反对那种“隐匿良道而不相教诲”的现象,认为从事教育工作是有功于天下的:“天下匹夫徒步之士,少知义,而教天下以义者功亦多”。墨子还注意到教人从事物质生产劳动的重要性。如有位自食其力的隐士吴虑问墨子:“义

1 / 9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