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孟子和荀子的政治思想zuixin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四章孟子和荀子的政治思想主讲人:颜德如教授一、孟子的政治思想(一)孟子的生平及《孟子》的地位孟轲,字子舆,鲁国邹人(今山东邹县)。生卒年无定论,大约从公元前385到289年,也就是战国后期(孔子百年后)。寿命比较长,大约80多岁。1.成长(1)“孟母三迁”。墓地——市场——学校孟子的政治思想(2)“断机教子”。《三字经》:“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从中我们得出两点看法:一是孟子自小受母亲影响大,这对他的思想性格有无影响?二是百姓的迁徙是否比较自由?孟子的政治思想2.受业(与孔学的关系)受业于孔子之嫡孙孔汲(字子思,孔鲤之子)的门人。《史记·孟荀列传》:“受业子思之门人”。自述他与孔学有密切的关系:“古圣人也,吾未能有行焉;乃所愿,则学孔子也。”“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孟子的政治思想“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因此,他理应承担起“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的重任。孟子为孔子的继承人,或者说他继承了“道统”。韩愈点破这一点:“孔子之道大而能博,门弟子不能遍观而尽识也,故学焉而皆得其性之所近。其后离孟子的政治思想散,分处诸侯之国,又各以其所能授弟子,源远而未益分。惟孟轲师子思,而子思之学出于曾子。自孔子没,独孟轲氏之传得其宗。故求观圣人之道者,必自孟子始。”二程也指出:“孟子有功于圣门,不可胜言。仲尼只说一个仁字,孟子开口便说仁义。仲尼只说一个志,孟子便说许多养气出来。只此二字,其功甚多。”孟子的政治思想由是,孟子十分自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3.游学一生与孔子相似,主要是教学著书、游历列国。曾游学过齐、宋、薛、邹、鲁、滕、魏等国,前后历时10余年,最后达到“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排场和气势很大。孟子的政治思想4.《孟子》一书《孟子》一书,大概是晚年所作。司马迁认为:“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孟子》一书是孟子与其弟子合作完成的。孟子的政治思想在汉代,《孟子》被立为经学传授博士;在唐代,由于韩愈之功,明确为“道统”的传人;在两宋时期,由“子”入“经”。尤其是王安石为相期间,将《孟子》列入科举。南宋的二程、朱熹,尤其是朱熹把《孟子》与《论语》并为“四书”之列,并做注,将孟子推许为“亚圣”,。孟子的政治思想元朝正式封孟子为“亚圣”;明清继续尊孟子为“亚圣”,地位巩固。明朝嘉靖9年,选定孔门“四圣”配享孔庙: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亚圣孟子。东汉赵岐的《孟子注》,以训诂著称;南宋朱熹的《孟子集注》,以义理著称;清代焦循的《孟子正义》,以综合全面著称。孟子的政治思想(二)政治思想概要1.现实背景与理论基础:乱世与性善(1)现实背景司马迁所述:“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各务于合众连横,以攻伐为贤……”孟子的政治思想孟子的认识:一是从思想观念上看“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又)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公明仪曰:‘庖有肥肉,孟子的政治思想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着: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二是从君王的实际作为看“君不行仁政而富之,皆弃于孔子者也。况于为之强战!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故善战者服上刑,连诸侯者次之,辟草莱、任土地者次之。”孟子的政治思想在上述环境中生活的民众,其境遇糟糕透顶:“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2)性善说《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孟子阐述性善说,主要有两处:其一:“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孟子的政治思想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诗》曰:‘天生蒸(同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的意旨:从人的本性来说,人都是可以为善的;人不能为善,与资质无关;人不能为善,在于人没有充分发挥其潜在的善性;现实的人实现性善,是一个努力追求的过程。其二:“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孟子的政治思想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孟子的政治思想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综观上述两处,有疑问:孟子所言的性善太玄乎,能不能有比较形象的说法?孟子有关人性本善缺乏论证?孟子的政治思想孟子关于性善的论证:其一用“水”的特性来说明:“人性之善,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其二从人的官能的共性:“口之於味也,有同耆焉;耳之於声也,有同听焉;目之於色也,有同美焉。至於心,孟子的政治思想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其三从人的情感的共性:“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留给世人最大的困惑:既然人之本性为善,为什么还有圣人、君子、庶民的差别呢?孟子的政治思想孟子的回答是:从现实看,确实存在这样的区别;从理想看,“人皆可以为尧舜”。前者从人与禽兽的差异来说明:“人之所以异於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之存之。舜明於庶物,察於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后者从圣人与民同类来说明:“麒麟之於走兽,凤凰之於飞鸟,泰山之於丘垤,河海之於行潦,类也。圣人之於民,孟子的政治思想亦类也。”他还多处强调这一点:“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於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尧、舜与人同耳。”“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孟子的政治思想后儒认为:“孟子有大功于世,以其言性善也”、“孟子性善、养气之论,皆前圣所未发”(二程语)。2、理想秩序:王道之世(1)何谓王道?“王道”的基本要求:“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孟子的政治思想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为此,希望君王行“仁义”: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孟子的政治思想‘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不惟君王,父子、兄弟之间亦施“仁义”:“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孟子的政治思想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曰利?”(2)王道与霸道的区别“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孟子的政治思想孟子的倾向:贵王贱霸“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今之诸侯,五霸之罪人也。今之大夫,今之诸侯之罪人也。”“五霸”即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或吴王阖闾)、楚庄王。“三王”即夏禹、商汤、周文王和武王。有时对“霸”无可奈何:“今一见之,大则以王,小则以霸。”孟子的政治思想“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以有为也。故汤之於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於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总体来看,崇尚仁政:“孟子虽贤圣,不得位。空言无施,虽切何孟子的政治思想补。然赖其言,而今之学者尚知宗孔氏,崇仁义,贵王贱霸而已。”(韩愈语)(3)王道与先王之道的关系“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於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诗》云:‘不愆不孟子的政治思想忘,率由旧章。’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圣人既竭目力焉,继之以规矩准绳,以为方圆平直,不可胜用也;既竭耳力焉,继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胜用也;既竭心思焉,继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故曰: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可见:王道与先王之道是相通的。孟子的政治思想何时迎来治世?孟子自己说:“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3、实现王道乐土的基本举措(1)“定于一”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於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孟子的政治思想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2)仁君君主的职分:“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孟子的政治思想什么样的人能为仁君?“匹夫而有天下者,德必若舜禹,而又有天之荐之者。”只有仁君,才能平治天下:“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身正而天下归之。”为此,必须加强修身:孟子的政治思想“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理想君主的模型:舜舜“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好善而忘势”、“乐其道而忘人之势。”孟子的政治思想(3)贤臣其一、认识到贤臣的重要“不用贤则亡。”“仁者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其二、合理任用他们“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於其朝矣;”孟子的政治思想其三、处理好君臣关系“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仇)。”其四、臣工要积极发挥辅佐仁君的作用臣下应“格君心

1 / 11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