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蒋绍愚-《论语》研读-第12集-第36集笔记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12集仁的思想(一)6.22樊迟问知①,子曰:“务②民之义③,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论语·雍也》)即:如何做到仁?12.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颜渊为孔子最得意的学生,孔子对“仁”的回答非常详细。纲:克己复礼目: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12.2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⑴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要做到“仁”,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①.恭:认真、有礼貌;“出门如见大宾”②.敬:小心谨慎。“使民如承大祭”③.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2.3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曰:“其言也,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论语·颜渊》)你要是先知道这件事难,就不会夸口,不随便说了。做不到不夸口,就做不到仁。这就和‘先难而后获’意思一样。12.22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于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节选自《论语·颜渊》)仁的定义:“爱人。”可以说这是最简洁的回答。是一个定义,虽然没有展开,但是是“仁”很重要的定义。13.19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论语·子路》忠:古代是尽心竭力的意思。为别人做事要尽心极力。17.6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篇》)蒋老师认为此章好像不是对一般人说,应该是对为官作宰的人来讲。6.30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篇》“仁”的定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达到“仁”的途径:能近取譬。以下三章讲仁和圣的关系。6.30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论语·雍也篇》第13集仁的思想(二)二14.42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论语·宪问》7.34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论语·述而》4.15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5.12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论语·公冶长》15.24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生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此节明确恕的意思,恕是很重要的,就是他的学生也未必做到。具体来讲讲:12.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何晏《论语集解》: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马曰:克己,约身。孔曰:复,反也。身能反礼,则为仁矣。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马曰:一日犹见归,况终身乎?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曰:行善在己不在人也。皇侃《论语义疏》:克,犹约也。复,犹反也。言若能自约俭己身,还反于礼中,则为仁也。于时为奢泰过礼,故云‘礼’也。一云,身能使礼返反身中,则为仁也。身能使礼返反身中:使礼回到自己的身上来。朱熹《论语集注》:克,胜也。己,谓身之私欲也。复,反也。礼者,天理之节文也。日日克之,不以为难,则私欲净尽,天理流行,而仁不可胜用也矣。运用孔子的话语,加上理学家的解释。存天理,灭人欲。战胜欲望道德就能好了。傅佩荣(生于1950年,研究儒家和儒家思想。代表作:《成功人生》《傅佩荣国学精品集》。《解读论语》简单注释,《论语心得》)其对于礼的解释不同于何晏和朱熹。他认为能够自己做主去实践礼的要求,就是人生的正途。克,能够。复,是实践。“仁”既是一种理想,又是一种道路,又是一种工艺所做成的一种事业。这里的“仁”主要是一种人生道路。如果自己做主,实践礼的要求,并且终生去恪守这个要求,这就是一条正途。克,不是克制。因为欲望一定不好,以致必须克制吗?欲望若是随人性而有,则人性岂非有恶的成分?礼是外加人在人性之上的规范吗?人的欲望是恶的,只有合乎礼的才是善的吗?因此根据注解不但不能解释,还带来新的困惑。人之标准无法呼应孔子的立场.为仁由己,己成为行善的主体,如果自己是需要克制的,那么为仁由己不是越做越坏了吗?透过“为仁由己”,我们可以知道人的主动性与负责性是为仁的关键。依此思考“克己复礼”,则“克己”是“自为主宰或能够自己做主”,“复礼”是“实践礼的要求”。合而观之,一个人能够自己做主去实践礼的要求,就是仁,也就是“人生的正途”。克,能够,是助助词,后面是跟动词,后面跟名词很少。当然也不是绝对没有。古代有一个词“克家”。现代有“藏克家”诗人。子革对灵王(《左传·昭公十二年》)作者:左丘明(先秦)楚子狩于州来,次于颍尾,使荡侯、潘子、司马督、嚣尹午、陵尹喜帅师围徐以惧吴。楚子次于乾溪,以为之援。雨雪,王皮冠,秦复陶,翠被,豹舄,执鞭以出,仆析父从。右尹子革夕,王见之。去冠被,舍鞭,与之语曰:“昔我先王熊绎与吕伋、王孙牟、燮父、禽父,并事康王,四国皆有分,我独无有。今吾使人于周,求鼎以为分,王其与我乎?”对曰:“与君王哉!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共御王事。齐,王舅也;晋及鲁、卫,王母弟也。楚是以无分,而彼皆有。今周与四国服事君王,将唯命是从,岂其爱鼎?”王曰:“昔我皇祖伯父昆吾,旧许是宅。今郑人贪赖其田,而不我与。我若求之,其与我乎?”对曰:“与君王哉!周不爱鼎,郑敢爱田?”王曰:“昔诸侯远我而畏晋,今我大城陈、蔡、不羹,赋皆千乘,子与有劳焉。诸侯其畏我乎?”对曰:“畏君王哉!是四国者,专足畏也,又加之以楚,敢不畏君王哉?”工尹路请曰:“君王命剥圭以为鏚柲,敢请命。”王入视之。析父谓子革:“吾子,楚国之望也!今与王言如响,国其若之何?”子革曰:“摩厉以须,王出,吾刃将斩矣。”王出,复语。左史倚相趋过。王曰:“是良史也,子善视之。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对曰:“臣尝问焉,昔穆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将皆必有车辙马迹焉。祭公谋父作《祈招》之诗,以止王心,王是以获没于祗宫。臣问其诗而不知也;若问远焉,其焉能知之?”王曰:“子能乎?”对曰:“能。其《诗》曰:‘祈招之愔愔,式昭德音。思我王度,式如玉,式如金。形民之力,而无醉饱之心。’”王揖而入,馈不食,寝不寐,数日。不能自克,以及于难。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信善哉!楚灵王若能如是,岂其辱于乾溪?”【作品介绍】《子革对灵王》记叙的是子革对灵王想扩张领土而进行的劝阻谏辞。楚灵王野心勃勃,贪得无厌,子革却顺着他,三问三答,都是随声附和,旁观者都嫌他肉麻。其实他是欲擒先纵,选择一个适当的时机,利用周穆王的故事,一下击中楚灵王的要害,使他内心震动,坐卧不安。这种进谏方式,非常奇特。文章描写灵王的服饰和动作,更烘托出他那骄横的气概。楚灵王不能克己复礼才遭此下场。克己复礼为克制自己,克己复礼不是孔子的首创,古代就有。第14集仁的思想(三)4.15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篇)朱熹说“忠恕”是不能全面表达孔子的主要思想的,孔子的思想是很深远的,他这么说是为了让大多数人有个了解。总之“忠恕”是不能等同于孔子之道的。皇侃《论语义疏》:道者,孔子之道也。贯,犹统也。譬如以绳穿物,有贯统也。孔子语曾子曰吾教化之道唯用一道以贯统天下万理也。朱熹《朱子语类》“一以贯之”,犹言以一心应万事。“忠恕”是一贯底注脚,一是忠,贯是恕底事。蒋教授认为一是忠,贯是恕底事。这样解释有道理。但是皇侃的《论语义疏》和朱熹的《朱子语类》解得对不对好不好。我们把它们带回原本再看,再仔细琢磨。清儒的解释王念孙《广雅疏证》:《论语·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生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里仁篇》子曰: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一以贯之即一以行之也。《荀子·王制》篇云:“为之贯之:贯亦为也。《汉书·谷永传》云:‘以次贯行,固执无违。’”《后汉书·光武十王传》云:“奉承贯行。”贯亦行也。颜师古训贯为连贯,失之。事与行义相近,故事谓之贯,亦谓之服。行谓之服,亦谓之贯矣。注解:《广雅》古代字书。某某某,也。这些都是这意思。《广雅疏证》就是给每个字找了例子。清·阮元《十三经注疏》阮元赞同王念孙的观点,他说了以下的话:《论语》贯字凡三见。曾子之“一贯”也,子贡之“一贯”也。闵子仍“旧贯”也。此三“贯”字,其训不应有异。按“贯”行也,事也。《诗经·魏风·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周礼·职方》,“使同贯利”;《论语·先进篇》,“仍旧贯”:传注皆训为事。《汉书·谷永传》云,“以次贯行”;《后汉·光武十五王传》云,“奉承贯行”:皆行事之义)。三者皆当训为行事也。孔子呼曾子告之曰,“吾道一以贯之。”此言孔子之道皆于行事见之,非徒以文学为教也。一与壹同(一与壹通。经史中并训为专,又并训为皆。《后汉·冯琨传》,《淮南·说山训》,《管子·心术篇》,皆训一为专。《大戴·卫将军》,《荀子·大略》,《左》昭二十六年,《谷梁》僖九年,《礼记·表记》,《大学》,皆训壹为专)。壹以贯之,犹言壹是皆以行事为教也。弟子不知所行为何道,故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若云贤者因圣人一呼之下,即一旦豁然贯通焉,此似禅家“顿宗”冬寒见桶底脱大悟之旨,而非圣贤行事之道也。何者?曾子若因一贯而得道统之传,子贡之一贯又何道乎?为什么钱穆说这里能看出宋学和清学壁垒的对立呢?钱穆说宋学讲经学,孔子说的“一以贯之”,就像是强壮的队伍一样一下子就到了心里去了。然后这“道”道就从孔子一下子传到曾子再传到孟子,这是从心里面的传授教导,偏重于心方面的事情。清学清儒是继承汉学而来的,它们会说你从心理上讲是不对的。孔子之学是一种实践的学问。所以把“贯“解释为行事。这里有学派的先入之见。现在我们看它们能否落实到“一以贯之”上。我们来看看王念孙引的这些内容:《荀子·王制篇》天地者,生之始也;礼义者,治之始也;君子者,礼义之始也。为之,贯之,积重之,致好之者,君子之始也。故天地生君子,君子理天地。为之,贯之:研究它,学习它。之,礼的意思。因此《荀子注》如此解释:言礼仪以君子为本,君子以习学为本,贯,习也。积重之,谓学使委积重多也。致,极也,好之言不倦也。这就是孔子的“知之不如好知,好知不如乐知。”这就是君子。蒋绍愚认为没错。“为”和“贯”是不一样的,为是为,贯是贯,“为之贯之”和“学而时习之”是一样的,“为”就是研究礼仪,“贯”就是不断的习。《汉书·谷永传》:以次贯之,固执无违。夙夜孳孳,娄省无怠。古代皇帝是谁也不怕的就怕老天,所以发生天灾后,就会臣子乘机劝诫皇帝政治上应该怎么做,要不老天会惩罚我们。快结尾的时候会说“以次贯之,固执无违。夙夜孳孳,娄省无怠。”颜师古做了解释:贯联续也,谓上所陈众条,众条诸事,宜次第相续行之。不当更为异远。第15集仁的思想(四)《后汉书·光武十王传》窃见光武皇帝躬履俭约之行,深睹始终之分,勤勤恳恳,以葬制为言

1 / 2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