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专题PPT学案: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学案14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核心点一城市区位的分析与评价分析一个城市的区位因素,首先,应该考虑的是这个城市刚刚诞生时,是什么因素把它吸引在这一地点的;其次,要分析是什么原因促进或限制了它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找出该城市的主要区位因素。因此,分析、评价城市的区位因素要运用综合思维,从影响城市区位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人文因素)及其发展变化的角度来进行。在这两大因素中,社会经济因素相对于自然因素发展变化较大,因此,自然因素可以称之为静态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又可以称之为动态因素。而自然因素中的气候、地形与河流相比,前者可以称之为宏观因素,后者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城市最初形成的具体位置,可以称之为微观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将会不断出现影响城市兴起和发展的新的区位因素。除了科技、旅游等因素外,还有可持续发展等因素。核心点二城市功能区的成因分区的成因影响举例历史因素早期土地利用影响深远如上海陆家嘴经济因素交通通达度市中心通达度好,租金最高;主要交通干线交会处,租金较高距市中心远近市中心通常形成商业区社会因素收入的高低是形成不同级别住宅区的常见原因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的形成知名度可以提高身份与地位,是一种强大的积聚力量美国好莱坞种族、宗教信仰等可以形成聚居区美国的唐人街行政因素政府采取行政手段制定政策,干预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新兴工业园区的建设核心点三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1.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低、速度慢。2.加速阶段:城市化速度快,出现一系列的城市问题,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3.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高,速度趋缓甚至停滞,出现逆城市化现象。核心点四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有利影响:合理的城市化可改善环境,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2.不利影响表现自然环境①生物多样性减少;②水质、水量变化,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③废渣影响城市土地质量;④出现城市“热岛”现象;⑤密集建筑群影响日照、风速和风向社会环境社会环境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等类型1城市空间结构及其成因(09·烟台模拟)下图为“南亚某区域示意图”,根据图中信息,回答(1)~(2)题。(1)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从合理布局角度,适宜迁往小城市e的企业是()A.水泥厂B.钢铁厂C.棉纺厂D.造船厂(2)大城市向附近小城市分散城市职能,并进行产业升级,对区域社会经济的影响正确的是()①区域工业化推动城市化发展②区域城市化推动工业化发展③城市化进程大城市快于小城市④大小城市问题都得到解决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本题组考查工业布局的相关内容,属于中等难度题目。第(1)题,由于该区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季盛行东北风,夏季盛行西南风,e城市处于冬季风的上风向,不能布局有严重大气污染的工业企业,所以迁出的可能为棉纺厂。第(2)题,大城市向周围中小城市分散功能,有利于推动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健康发展,但是不能因此而完全解决城市化问题。答案(1)C(2)A怎样合理布局城市主要功能区合理布置城市功能区(主要是指住宅区与工业区),主要考虑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协调工业用地、住宅用地和交通用地,既要保证工业用地和住宅用地内部的交通联系,又要在两者之间布置便利的交通,以方便两者之间的联系。第二,合理布局住宅用地、工业用地的相对位置,可减少污染物对城市环境的污染。住宅用地要建在城市盛行风的上风向、水源的上游。污染企业要布局在城市外围,并注意与盛行风和水源的关系。如有大气污染的企业,要布局在常年盛行风的下风向,或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如在季风区,则布局在垂直于盛行风向的郊外。有水污染的企业,一定要布局在流经城市河流的下游。第三,工业区与住宅区之间要有卫生防护带,带内可植树造林,安排一些非公用建筑物,如仓库等。这样既可对住宅区起到防护作用,又可增加绿地面积,改善城市环境。第四,各功能区之间要留有发展的余地,目的是针对一些预想不到的情况,使各功能区有足够的“弹性”。变式练习1下图为“某城市空间结构示意图”,该城市空间结构为多核心模式且布局合理。读图回答(1)~(2)题。(1)Ⅰ所示的城市功能区最有可能是()A.住宅区B.行政区C.商业区D.工业区(2)影响城市功能区Ⅱ1—Ⅱ2—Ⅱ3分异现象产生的根本因素是()A.交通运输B.地域文化C.个人喜好D.经济收入解析(1)本题考查城市的地域结构,属于难度较小试题。图中信息显示的是城市地域结构中的多核心模式,其中Ⅰ属于郊区的商业中心,很容易选出。(2)本题主要是考查城市的地域结构和住宅区分化的原因,属于难度中等试题。Ⅱ1、Ⅱ2、Ⅱ3都是住宅区,其中Ⅱ1、Ⅱ2、Ⅱ3又分别是低级住宅区、中级住宅区、高级住宅区,住宅区的分化主要是经济因素影响的结果。CD类型2城市化进程及其影响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和必然结果。下图是“某地区A、B两个城市发展过程示意图”,分析A、B城市发展演变过程。完成下列问题。(1)指出阶段Ⅱ中,A、B城市化处于什么阶段?(2)分析阶段Ⅲ中,A、B城市化的特点。(3)比较阶段Ⅰ和Ⅲ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差异。(4)试推测说明阶段Ⅲ城市化过程中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并提出相关的解决措施。解析第(1)题,在阶段Ⅱ中,可以明显看出A、B周边地区用地发生变化,由原来的农业用地转变为城镇用地,属于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郊区城市化。第(2)题,阶段Ⅲ中,A、B两城市连片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形成城市带。第(3)题,从阶段Ⅰ与阶段Ⅲ的人口密度分布可以得出答案。第(4)题,该小题题型基本,结合教材内容即可得出结论。答案(1)郊区城市化。(2)城市沿河流延伸;城市面积不断扩大;A、B城市相连,形成城市带。(3)阶段Ⅰ:城市功能分区不明显,商业、工业、住宅混杂分布。阶段Ⅲ:城市功能分区明显,城市中心为CBD。(4)影响:过快的城市化就会使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甚至出现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和噪声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措施:一方面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使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山、河、湖、海、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城市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1)问题及表现形式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表现形式环境质量下降①大气污染;②水污染;③噪声污染;④固体垃圾污染;⑤光污染;⑥辐射污染城市交城市交通问题①交通阻塞,特别是上下班高峰期尤为严重;②交通事故频繁发生;③公共交通发展缓慢;④停车场无法保证城市住宅问题①住宅质量低劣、设备缺少、住房破损;②房价昂贵使大量住房空闲,空房率上升;③大量外地人口流入城市,缺乏住房,出现贫民窟、棚户区;④住房费用飞涨城市社会问题①就业困难,失业现象普遍严重;②贫困问题,特别是失业者、技术过时者和缺乏充分教育的群体增加;③老年人口问题(社会人口老龄化);④内城经济衰退(2)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①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建立与城市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机制;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工业,建设卫星城。②进行合理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对城市进行功能分区,妥善安排各种用地的相对位置;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改善交通和住房条件。变式练习2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机经网2009年8月11日消息:目前山东省城镇化水平已达到48.05%,预计明年将超过50%。随着环渤海经济圈的崛起和黄河经济带的振兴,2000年到2006年山东省从事第二产业的人口数从1286万增加到1870.3万。近年来山东省已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材料二2008年山东省矿产资源勘查取得重大突破:在莱州发现一特大型金矿,探明金矿资源量103吨;在济宁新发现一处特大型铁矿——济宁铁矿,其中兖州颜店矿段已控制资源量高达10亿吨,是迄今为止该省发现的最大铁矿。材料三山东简图材料四1997~2006山东城市面积、工业产值、城市人口比重变化情况(1)从材料一和材料四可以看出,山东省工业化主要表现在工业产值增加;从事第二产业的人口数增加两个方面(2)从材料四可以看出,山东省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主要表现在城市面积增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两个方面(3)山东省是我国著名的水果之乡,你认为城市化对该省水果生产是否有利,试说明理由。答案有利:随着城市人口增加,水果需求量增大,为水果销发售带来广阔市场。不利:城市发展使农业用地减少,果树种植受到影响。。。解析第(1)题,工业化的主要表现需要从文字信息和图像信息中提取,缺一不可。第(2)题,城市化的主要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和城市面积扩大。第(3)题,需要从两个角度去回答,不利之处主要是城市化使果树的种植面积减小,有利之处主要是城市人口的增加使水果的市场需求量增大。(09·安徽文综)下图为“某特大城市中心商务区白天人口与夜间人口密度变化图”。白天人口主要指工作人口,夜间人口主要指居住人口。完成1~2题。1.中心商务区白天与夜间人口密度的变化直接反映()A.B.C.D.工业区与中心商务区分离2.中心商务区白天人口与夜间人口密度变化的必备条件是()A.城市服务等级提高B.C.城市流动人口增加D.解析第1题,从图中看出,该特大城市中心商务区白天人口与1970年比值增大,夜间人口与1970年比值减小,昼夜人口密度变化加大,这说明在中心商务区居住的人口越来越少,反映出住宅区与中心商务区逐渐分离。第2题,大量人口只在中心商务区工作,而远离中心商务区居住,主要是得益于交通条件的改善。答案1.C2.B我国“十一五”规划把推进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放到重要位置。环渤海城市布局由三个都市圈(京津唐、辽中南、山东半岛)构成。“三圈”以特大城市为核心、城市聚合轴为骨架、都市圈为网络,它将带动和推进环渤海地区的城市化。结合下图及学过的有关知识回答3~4题。3.三个都市圈共同的自然特点是()①矿产资源丰富②地形为平原③处在湿润气候区④海运便利A.①②④B.③④C.①③④D.①④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三个都市圈共同的自然特点是矿产资源丰富、地形平坦、处在半湿润气候区、海运便利。D4.关于目前环渤海地区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区内城市化水平呈现出地区均衡性B.城市聚合轴往往是主要交通干线C.城市化发展速度趋缓,出现逆城市化现象D.三个都市圈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地区解析目前环渤海城市聚合轴往往是主要交通干线,区内城市化水平呈现出地区不均衡性。B读“我国1978年、2007年城市数量变化图”,回答5~6题。5.下列有关我国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30年间,我国200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数量增幅最大B.30年间,我国20万以下人口的小城市数量增幅最大C.我国城市化进程与人口迁移无关D.随着城市数量的增大,我国城乡差距越来越小6.推动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动力因素是()A.人口迁移速度加快、规模变大B.工业结构的快速调整C.大规模农业商品基地的建设D.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解析第5题,30年间,我国20万以下人口的小城市数量增加了约4.45倍,增幅最大,A错B对;我国城市化进程与人口迁移有很大关系,C错;目前,我国城乡差距有扩大的趋势,D错。第6题,30年来,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推动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答案5.B6.D读下图,回答7~8题。7.读图可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道路规划越合理,道路越畅通B.道路基础设施建设越好,道路越畅通C.城市道路基础设施建设与小城镇和农村相比是最差的D.城市道路畅通程度低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密集,车辆多8.关于小城镇的道路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对小城镇道路基础设施建设的评分是最高的B.小城镇地区的公共交通问题,既没有城市地区的经济基础,也享受不到新农村政策的好处C.对小城镇道路规划合理性的评分是最高的D.小城镇的道路指示清晰度比农村的差解析从图可以看出,道路规划合理性得分:农村城市小城镇,道路畅通程度得分:农村小城镇城市,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得分:城市农村小城镇,道路指示清晰度得分:城市小城镇农村;城市人口密集,车辆多,道路畅通程度低。答案7.D8.B读“我国东部某城市发展

1 / 4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