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电磁波:变化的电场和磁场交替产生,以有限的速度由近及远在空间内传播的过程。2.干涉:由两个(或两个以上)频率、振动方向相同、相位相同或相位差恒定的电磁波在空间叠加时,合成波振幅为各个波的振幅的矢量和。因此会出现交叠区某些地方振动加强,某些地方振动减弱或完全抵消的现象。3.衍射:光通过有限大小的障碍物时偏离直线路径的现象。4偏振:指电磁波传播的方向性。5电磁波谱:按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顺序排列。6绝对黑体:对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的物体,称为绝对黑体。绝对白体则能反射所有的入射光。与温度无关。7等效温度:为了便于分析,常常用一个最接近灰体辐射曲线的黑体辐射曲线作为参照,这时的黑体辐射温度称为等效黑体辐射温度(或称等效辐射温度)。8大气窗口:通过大气后衰减较小,透过率较高,对遥感十分有利的电磁辐射波段通常称为大气窗口。而透过率很小甚至完全无法透过的电磁波称为“大气屏障”。9遥感:即遥远的感知,是在不直接接触的情况下,对目标或自然现象远距离探测和感知的一种技术。10光谱发射率:实际物体与同温度的黑体在相同条件下辐射功率之比。11光谱反射率:物体的反射辐射通量与入射辐射通量之比,它是波长的函数。12波谱特性:指各种地物各自所具有的电磁波特性(发射辐射或反射辐射)。13反射波谱特性:物体反射率(或反射辐射能)随波长变化而改变的特性。14方向反射:具有明显方向性的反射。15漫反射:入射能量在所有方向均匀反射。16镜面反射:当入射能量全部或几乎全部按相反方向反射,且反射角等于入射角。17波谱特性曲线:以波长为横坐标,反射率为纵坐标所得的曲线。18散射: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小微粒而使传播方向发生改变,并向各个方向散开。1近极地轨道:卫星从南向北或从北向南通过两极运行。2太阳同步轨道:指卫星轨道面与太阳地球连线之间在黄道面内的夹角不随地球绕太阳公转而改变。3.赤道轨道:i=0度,轨道平面与赤道平面重合。4.地球静止轨道:i=0度且卫星运行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一致,运行周期相等。5重复周期:指卫星从某地上空开始,经过若干时间的运行后,回到该地上空时所需要的时间。6星下点:卫星质心与地心连线同地球表面的交点。7春分点:黄道面与赤道面在天球上的交点。8升交点:卫星由南向北运行时与赤道面的交点。9降交点:卫星由北向南运行时与赤道面的交点。10近地点:卫星轨道离地球最近的点。11远地点:卫星轨道离地球最远的点。12轨道周期:指卫星绕地一圈所需要的时间,即从升交点开始运行到下次过升交点的时间间隔。13地球静止卫星:卫星与地球绕地轴作同步运转,卫星看起来似乎悬在空中不变。14地球同步卫星:卫星运行与地球自转周期相同,轨道面可与地球赤道面相交,也可重合,若重合,即为地球静止轨道。15升交点赤径:卫星轨道的升交点与春分点之间的角距。16近地点角距:卫星轨道的近地点与升交点的角距。17轨道倾角i:卫星轨道面与地球赤道面之间的二面角。18卫星轨道的长半轴a:轨道椭圆的长半径。19卫星轨道的偏心率e:轨道椭圆的偏心率。20卫星过近地点时刻T:卫星与近地点间的角距。21伪距法定位:在某一瞬间利用GPS接收机至少测定四颗卫星的伪距,根据已知的GPS卫星位置和伪距观测值,采用距离交会法即可求得接收机的二维坐标和时钟改正数。22小卫星:指目前设计质量小于500kg的小型近地轨道卫星。1.瞬时视场(IFOV):instantaneousfieldofview,theviewingangleofthesystem.β=d(探测器尺寸直径或宽度)/f(扫描仪焦距)2视场:fieldofview,thetotalanglethatisscanned.3全景畸变:地面分辨率随扫描角发生变化而使红外扫描影像产生的畸变。其形成的原因是像距保持不变,总在焦面上,而物距随θ角发生变化而致。4温度分辨率:是指热红外传感器分辨地表热辐射(温度)最小差异的能力。5空间分辨率:是指遥感图像上能够详细区分的最小单元的尺寸或大小,是用来表征影响分辨率地面目标细节能力的指标,通常用像元大小、像解率或视场角来表示。6地面分辨率:影像能够详细区分的最小单元(像元)所代表的地面实际尺寸的大小。7雷达图像的分辨率:在图像上一个像元大小对应于水平地面的大小。由于一个像元的长和宽对应的地面长度和宽度距离常常不相等。因此分成以下二种。8距离向分辨率:在脉冲发射的方向上,能分辨两个目标的最小距离。9方位向分辨率:在雷达飞行方向上,能分辨两个目标的最小距离。10地距分辨率:距离向分辨率在地面上的水平投影。11光谱分辨率:指传感器在接收目标辐射的波谱时,能分辨的最小波长间隔,即传感器的工作波段数目、波长及波长间隔(波带宽度)。12时间分辨率:对同一目标进行重复探测时,为分析、识别目标所必须具有的最小时间间隔。13.辐射分辨率:指传感器能区分两种辐射强度最小差别的能力。13CCD:电荷耦合器件,是一种由硅等半导体材料制成的固体器件,受光或电激发产生的电荷靠电子或空穴运载,在固体内移动,达到一路时序输出信号。14波瓣角:波瓣角β在意义上与光学上的最小分辨角相近,与波长λ成正比,与天线孔径D成反比。15.SAR:合成孔径雷达,用一个小天线作为单个辐射单元,将此单元沿一直线不断移动,在移动中选择若干位置,在每个位置上发射一个信号,接收相应发射位置的回波信号储存记录下来,存储时必须同时保存接收信号的幅度和相位。当移动一段距离Ls后,存贮的信号和实际天线阵列诸单元所接收的信号非常相似。16.INSAR:相干雷达,利用SAR在平行轨道上对同一地区获取两幅(或两幅以上)的单视复数图像来形成干涉,进而得到该地区的三维地表信息。1.遥感图像的构像方程是指地物点在图像上的图像坐标(x,y)和其在地面对应点的大地坐标(X,Y,Z)之间的数学关系。2.遥感图像的几何变形:指图像上像元在图像坐标系中的坐标与其在地图坐标系等参考坐标系统中的对应坐标之间的差异。3.静态误差是在成像过程中,传感器相对于地球表面呈静止状态时所具有的各种变形误差。4.动态误差是在成像过程中由于地球的旋转等因素所造成的图像变形误差。5.内部误差主要是由于传感器自身的性能技术指标偏移标称数值所造成的。6.外部误差是在传感器本身处在正常工作的条件下,由传感器以外的各种因素所造成的误差。7.投影误差:由地面起伏引起的像点位移,当地形有起伏时,对于高于或低于某一基准面的地面点,其在像片上的像点与其在基准面上垂直投影点在像片上的构像点之间有直线位移。8.纠正后图像的边界范围,指的是在计算机存贮器中为输出图像所开出的贮存空间大小,以及该空间边界(首行,首列,末行和末列)的地图(或地面)坐标定义值。9.直接法方案:是从原始图像阵列出发,按行列的顺序依次对每个原始像素点位求其在地面坐标系(也是输出图像坐标系)中的正确位置,同时把该像素的亮度值移置到算得的输出图像中的相应点位上去。10.间接法方案:是从空白的输出图像阵列出发,按行列的顺序依次对每个输出像素点位反求原始图像坐标中的位置,然后把算得的原始图像点位上的亮度值取出填回到空白图像点阵中相应的像素点位上去。11.图像配准的实质就是遥感图像的几何纠正,根据图像的几何畸变特点,采用一种几何变换将图像归化到统一的坐标系中。12.图像相关:利用两个信号的相关函数,评价它们的相似性以确定同名点。13.数字图像镶嵌:当感兴趣的研究区域在不同的图像文件时,需要将不同的图像文件合在一起形成一幅完整的包含感兴趣区域的图像。1.辐射(传感器)定标:是指建立传感器每个探测元所输出信号的数值量化值与该探测器对应像元内的实际地物辐射亮度值之间的定量关系。2.辐射校正:是指消除或改正遥感图像成像过程中附加在传感器输出的辐射能量中的各种噪声的过程。3绝对定标:建立传感器测量的数字信号与对应的辐射能量之间的数量关系。需要对目标做定量的描述,即要得到目标的辐射绝对值。4相对定标:(传感器探测元件归一化):是为了校正传感器各个探测元件响应度差异而对卫星传感器测量到的原始数字计数值进行归一化的一种处理过程。5遥感图像增强:是为特定目的,突出遥感图像中的某些信息,削弱或除去某些不需要的信息,使图像更易判读。图像增强的实质是增强感兴趣目标和周围背景图像间的反差。6数字图像:是能被计算机存储、处理和使用的用数字表示的图像。以矩阵函数表示。7.数字化:将连续的图像变化,作等间距的抽样和量化。通常是以像元的亮度值表示。8数字图像直方图:以每个像元为单位,表示图像中各亮度值或亮度值区间像元出现的频率的分布图。9影像融合:将多源遥感图像按照一定的算法,在规定的地理坐标系,将不同传感器获取的遥感影像中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进行综合,生成新的图像的过程。目的:为提高对影像进行分析的能力(通过融合既提高多光谱空间分辨率,又保留其多光谱特性)。10归一化差分植被指数:NDVI=(红外-红)/(红外+红),也称为生物量指标变化,可使植被从水和土中分离出来。11直方图均衡:将随机分布的图像直方图修改成均匀分布的直方图,其实质是对图像进行非线性拉伸,重新分配图像像元值,使一定灰度范围内的像元的数量大致相等。12直方图正态化:将随机分布的原图像直方图修改成高斯分布,修改直方图的方法与直方图均衡类似,采用累加方法。13灰度反转:指图像灰度范围进行线性或非线性取反,产生一幅与输入图像灰度相反的图像,其结果是原来亮度的地方变暗,原来暗的地方变亮。14线性变换:在改善图像对比度时,如果采用线性或分段线性的函数关系,那么这种变换就是线性变换。15直方图匹配:通过查找表使得一个图像的直方图与另一个图像直方图类似,亦属于非线性变换。对在不同时间获取的统一地区或邻接地区的图像,或者由于太阳高度角或大气影响引起差异的图像匹配很有用。特别是对图像镶嵌或变化监测有用。16定量遥感:利用遥感数据来定量地获取地表生物、物理、化学参数的方法。1“判读”(Interpretation)是对遥感图像上的各种特征进行综合分析、比较、推理和判断,最后提取出感兴趣的信息。2景物特征:光谱特征、空间特征和时间特征3判读标志:地物在图像上的各种特有的表现形式。可以概括为颜色、形状、位置等。4直接判读标志:指能够直接反映和表现目标地物信息的遥感影像的各种特征。5间接解译标志:指能够间接反映和表现目标地物信息的遥感影像的各种特征,6借助它可以判断与某地物属性相关的其他现象。7色调:全色遥感图像中从白到黑的密度比例。8阴影:由于地物高度的变化,阻挡太阳光照射而产生的阴影。9纹理:图像上细部结构以一定频率重复出现,是单一特征的集合。10图案:地物的某种组合,可以是同类地物的组合,也可以是不同类地物的组合,它与纹理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重复出现。11布局:某一地物与其他地物的关系。地物物体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物质与能量的联系,依据空间布局可以推断目标地物的属性。1遥感图像的计算机分类:利用计算机技术来模拟人类的识别功能,对地球表面及其环境在遥感图像上的信息进行属性的自动判别和分类,达到提取所需地物信息的目的。2目视判读:对遥感图像上的各种特征进行综合分析、比较、推理和判断,最后提取感兴趣的信息。3计算机自动分类:计算机根据一定的算法把图像上所有的像素或像素组分类,提取感兴趣的信息。4模式:是指某种具有空间或几何特征的东西。5模式识别:对被识别的模式作一系列的测量,然后将测量结果与“模式字典”中一组“典型的”测量值相比较,得出所需要的分类结果的过程。6光谱特征空间:以各波段图像的亮度分布为坐标轴组成的空间.7特征变换:将原始图像通过一定的数字变换生成一组新的特征图像,这一组新图像信息集中在少数几个特征图像上。8特征选择:选择一组最佳的特征影像进行分类。9监督法分类:根据已知的样本类别和类别的先验知识,确定判别函数和相应的判别准则,其中利用一定数量的已知类别函数中求解待定参数的过程称之为学习或训练,然后将未知类别的样本的观测值代入判别函数,再依据判别准则对该样本的所属类别作出判定。10学习或训练:利用一定数量的已知类别函数来求解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