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目标第一、知识目标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2、学习以景显情、以情驭景的表现手法。第二、能力目标:第三、情感目标:2、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1、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1、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2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听读朗读,品味语言;学习以景显情、以情驭景的表现手法。通过语言的品味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3相关资料【名句参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秋风秋雨愁煞人,寒宵独坐心如捣。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名篇参考】王维《山居秋暝》欧阳修《秋声赋》苏轼《赤壁赋》马致远《天净沙秋思》4作者简介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幼名荫生、阿凤,字达夫,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郁达夫精通五门外语,分别为日语、英语、德语、法语、马来西亚语。1921年6月,郁达夫和郭沫若、成仿吾等人组织成立创造社,担任《创造季刊》、《创造月刊》、《洪水》半月刊编辑,同年10月,出版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由此奠定了郁达夫在新文学运动中的重要地位。代表作《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等。曾经与徐志摩作为同班同学。5他幼年生活不幸,三岁丧父,与寡母相伴。在日本留学时,身处异国他乡的郁达夫受尽了白眼和歧视,精神上受到很大的打击,使他在与日本人的交往中极度自闭,也使得他变得更加的敏感、苦闷、多愁善感甚至产生了厌世情绪。郁达夫的散文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情,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6位于郁达夫中学内的郁达夫铜像1919年夏在名古屋高校毕业留影一九三六年的郁达夫郁达夫与夫人王映霞78诵读指导:本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诵读时宜慢不宜快,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作者直接抒怀部分要读得意味深长,准确表达出作者的心境。9整体感知课文感情基调:客观实景主观情感清、静、悲凉自由诵读、试读、重点读,整体感知课文提问:“故都的秋味”可用文中哪些词说明?10提问:为了体现故都的秋味,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速读课文,自由发言11秋晨院落12秋槐落蕊13秋蝉残声14秋雨话凉15秋枣胜果16讨论、探究故都的秋景本应是多姿多彩的,而作者为什么不写红叶似火的香山、游人如织的颐和园、明澈如镜的昆明湖,而只选取了表现“清、静、悲凉”的景物来写呢?171、郁达夫的文学创作主张“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毫不掩饰地勾勒出个人生活的轨迹,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个性和人生际遇。作者在描写故都之秋的时候选择了悲凉的秋景,主要的是与作者当时的心境有关,由于作者当时心情不好,因此不喜暖色,不好热闹。18秋晨院落秋槐落蕊秋蝉残声秋雨话凉秋枣胜果思想苦闷不甘沉沦“清”——清闲恬静安谧“静”——细腻幽远幽静深邃“悲凉”——沉静、寡淡客观实景主观情感故都的秋郁达夫19拓展、研究1、《故都的秋》的诗化表现2、文人眼中的秋3、借鉴课文的写法,写一篇《家乡的——》的散文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