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冲刺模拟试卷(三)尊敬的会员现在您的增值学习卡余额为165元这项测验共有五个部分,135道题,总时限为120分钟。各部分不分别计时,但都给出了参考时限,供你参考以分配时间。请在机读答题卡上严格按照要求填写好自己的姓名、报考部门,涂写准考证号。请仔细阅读下面的注意事项,这对你获得成功非常重要:1.题目应在答题卡上作答,不要在题本上做任何标记。2.监考人员宣布考试开始时,你才可以开始答题。3.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你应立即放下笔,将试题本、答题卡和草稿纸都留在桌上,然后离开。如果你违反了以上任何一项要求,都将影响你的成绩。4.在这项测试中,可能有一些试题较难,因此你不要在一道题上思考时间太久,遇到不会答的题目,可先跳过去,如果有时间再去思考。否则,你可能没有时间完成后面的题目。5.试题答错不倒扣分。6.特别提醒你注意,涂写答案时一定要认准题号。严禁折叠答题卡!第一部分言语理解与表达(共25题,参考时限25分钟)每道题包含一段文字或一个句子,后面是一个不完整的陈述,要求你从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来完成陈述。注意:答案可能是完成对所给文字主要意思的提要,也可能是满足陈述中其他方面的要求,你的选择应与所提要求最相符合。例题:板块的边界并不就是海陆的边界,大部分板块既有陆地又有海洋。作为板块边界的活动构造带,有裂谷、俯冲带、碰撞带这三种类型。大洋中绵延数万千米的大洋中脊,中间就是裂谷。地幔物质从这里流出,形成新的洋底岩石,并把两边的板块不断推向两侧,裂谷是洋底的诞生地。某些陆上裂谷(如东非裂谷)可能会产生了新的海洋。与裂谷相反,位于大洋边缘的海沟是海洋板块的消亡带。洋底岩石圈在这里俯冲到大陆岩石圈之下,并潜入软流圈而消失。另外,如果边界两边都是陆地,这就成为碰撞带。随着碰撞角度的不同,这里或因挤压而隆起高山,或因剪切而形成断层,或者兼而有之。板块构造说是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的合理引申。大陆的漂移是板块移动的表现之一。板块运动是地震、火山等事件及岛弧、陆缘山、海沟等地形特征的形成原因。①大陆漂移是板块移动的表现之一,从全文看,这句话是说:A.板块移动是大陆漂移的动力B.板块移动表现为大陆漂移C.板块移动和大陆漂移的本质是相同的D.板块移动造成了大陆漂移②下列判断与文意相符合的一项是:A.板块运动的形式有三种:碰撞、俯冲和裂谷B.板块边界的碰撞或俯冲,和裂谷的情形相反C.裂谷位于海洋中或海洋与陆地的交接处D.碰撞带和俯冲带位于大洋边缘或陆地之上解答:题①的答案是D;题②的答案是B。请开始答题:(一)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在《伦理学与经济学》一书中,对经济学与伦理学的关系问题进行了可贵的探索。他认为,从亚里士多德开始,经济学本来就具有两种根源,即两种人类行为的目的:一种是对财富的关注,一种是更深层次上的目标追求。由此产生两种方法,一种是“工程学”的方法,也就是数学、逻辑的方法,一种是伦理的方法。这两种根源或方法,本来应是平衡的。但不同的学者重视的方面有所不同。从亚里士多德到亚当·斯密,比较注重伦理问题,而威廉·配第、大卫·李嘉图等更注重工程学方面。现代经济学则大大发展了工程学方面,却忽略了伦理方面。科学研究总是把人们当作完全理性的对象,这样逻辑的方法才能有效。但具体的人,都是活生生的,有情感的,有许多非理性的东西。单纯的理性的逻辑方法,难以避免现实上的失误。人们的感情、人们的意志、人们的理想和道德,在经济行为中,也会起到巨大的作用。单纯的工程学或逻辑方法,是不够用的。亚当·斯密指出,人们的活动是受自利引导,市场则以互利为原则。这一点被现代经济学家所继承和发展了。但人们却忽略了他的另一些观点,即人们的同情心、伦理考虑在人类行为中的作用。一般来讲,个人有或至少应当有追求自利的自由,但并不意味着这种追求就一定有伦理正当。当这种追求损害他人和社会利益时,就违背了伦理正当,从而成为应受谴责的不道德行为。离开伦理学的经济学只能使经济学贫困,正如离开经济学的伦理学,只能使伦理学空洞一样。经济学和伦理学的结合,其中也包括借助经济学所使用的各种方法和应用程序,使伦理学问题得到进一步的说明和解释。关于道德权利的分析便可证明这一点。人们常常从义务论的角度来看待权利,即表现为他人必须遵守约束。这类义务论结构可能不大适用于对道德中普遍存在的相互依赖性等类复杂问题的解释。例如,甲侵犯了乙的权利,那么丙有义务去制止吗?丙有权利,但不一定出于义务。如果借助经济学的一些原理去解释某丙的行为,可能更有利。用福利主义的根据事物状态的好坏来判断行为的原则,又用结果主义的根据效用结果来判断事物状态好坏的原则,那么丙去制止甲,因其结果是好的,他便有道德权利去行事。评价一个道德行为,不应只看内在价值(自我完善),还要看结果(与人为善)。显然,用结果主义的逻辑推理来分析道德权利,不见得完全充分,但却十分必要。由此可见,经济学应具有伦理的方法,伦理学也可引进经济学的方法。伦理学与经济学之所以有相通之处,可以相互联系相互引进,是由人们的经济行为和道德行为本身相互关联决定的。例如在工业生产中,人们的创造能力不仅取决于知识和技术水平,也取决于是否肯于奉献的道德水平。任何人的行为都带有社会性,不管你是否自觉到这一点。而这种社会性即包含经济因素,也包含伦理因素。(原载2001年8月8日《光明日报》有删节)1.下列表述,与第一段中阿马蒂亚·森的看法不相吻合的一项是()A.人类研究经济学,既是由于对财富的关注,也源于更深层次的目标追求。B.理性的逻辑方法和伦理的方法,都是研究经济学的有效方法。C.现代经济学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但研究者却不能像那些经典的研究专家那样,始终注意两种根源和方法的平衡。D.历史上某些著名经济学家的经典论述,尚未能引起现代经济学家的广泛关注。2.以下不属于单纯工程学方法缺陷的一项是()A.把人当作单纯的理性对象来看待,因而难以避免现实的失误。B.常常忽略人的感情、意志、理想和道德的巨大作用。C.常常运用经济学的方法与应用程序,来解释和说明伦理学问题。D.常常只看到追求自身利益的合理性,却忽略应有的伦理约束。3.关于伦理学对经济学的作用,解说有错误的一项是()A.承认同情心、伦理考虑等非理性因素对于经济行为的影响,要求人们在追求自利时不违背伦理正当的原则。B.使伦理不离开经济学,因而避免空洞;使经济学不离开伦理学,因而避免贫困。C.使人们提高乐于奉献的道德水平,从而发挥其知识与技术水平的潜能,提高创造能力。D.发掘出人的社会性中属于伦理因素的一面,使人在经济活动中不仅能实现自利,还能达到互利。4.依据原文的论证分析,以下判断不恰当的一项是()A.从全文看,第一段所说的“更深层次上的目标追求”,应当包括注重经济活动中理想、道德的影响,注重人在内在价值方面的自我完善等项内容。B.我们还不大习惯借助经济学原理来简单释伦理学问题,仅仅从义务的角度来分析道德权利问题,就是其中的一例。C.依据某人的行为可能产生好的结果,因而肯定他具有完成这一行为的道德权利,这是将经济学原理引入伦理行为判断的一个尝试。D.因为人的社会性既包含经济因素,也包含伦理因素,因此用经济原理来分析道德权利,也是理由充分、十分必要的。(二)不像诸如行星的运动、光的行进等物理现象,有生命的东西的行为从未归纳为严格的自然律,也许永远不会。有许多人坚持,对人类行为的研究不可能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也就是说不能在普通的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来解释和判断任何给写情势的人类行为。但是,生命并不是受自然规律支配的例外情况,生物的行为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假如所有的因素都知道了的话,难处就在后面那个短语所说的。所有的因素都知道是不可能的,因素太多了、太复杂了。然而,人类能够了解自己,对此无需绝望。在获得对人类自己的复杂精神的更好的知识方面存在着广阔的天地,即便我们决不会到达这一道路的终点,我们还渴望沿着它走很长一段路程。不仅因为总是特别复杂,而且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时间也不长。现代物理学出现于1600年,化学出现于1775的,而“实验心理学”这一更为复杂的研究仅仅从1879年开始,德国生理学家冯德在这一年建立了第一个对人类的行为进行科学研究的实验室。冯德先生主要感兴趣的是感觉以及人感知周围世界的细节的方式。几乎在此同时,兴起了应用于一个特定方面的人类行为的研究——在这种研究中把人当成一种工业齿轮。1881年美国工程师泰勒开始测量做某一特定工作所需要的时间。泰勒是头一个“效率专家”(像所有效率专家一样,倾向于看不见停表之外的价值),在工人当中是不受欢迎的。5.“生命并不是不受自然规律的例外情况”,这句话的意思是()A.生命只是在例外情况下不受自然规律支配B.生命只在例外情况下受自然规律支配C.生命不受自然规律支配D.生命受自然规律支配6.“后面那个短语”指的是()A.生物的行为也是完全可以解释的B.假如所有的因素都知道了的话C.所有的因素都知道是不可能的D.因素太多了,太复杂了7.泰勒在工人们当中不受欢迎的原因是()A.他的研究忽视了人类行为的其他方面,因此,只把人当成了一种工业齿轮B.对某一特定工作所需要的时间测量不准确,影响了工人的利益C.减少了所需要的工作时间,造成大量工人失业D.单纯追求工作效率,加大了工人劳动强度8.下面对文章观点的概括不符合作者见解的一项是()A.对人类行为的研究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科学B.生命的行为从未归纳为严格的自然律C.人类对自身不如对自然现象的了解那样多的原因,一是因素太多,太复杂,二是研究的历史也不长D.生物的行为有可能得到合理的解释并归纳为严格的自然规律9.文章第二段主要想说明的是()A.对人类行为的研究这一问题研究的时间很短B.实验心理学从1897的开始研究的C.冯德建立了第一个人类行为研究的实验室D.冯德对人类行为的研究很感兴趣(三)拿一幅画给小孩子或是未受艺术教育的人看,他总是说“很好看”。如果追问他“它何以好看?”不外回答说:“我欢喜看它,看了它就觉得很愉快。”通常人所谓“美”大半就是指“好看”,指“愉快”。许多文艺批评家也把美感和快感混为一件事。英国学者罗斯金就曾很坦白地说:“我从来没见过一座希腊女神雕像有一位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的一半美。”从愉快的标准看,后者引诱力自然比前者大,但是你觉得一位姑娘“美”和觉得一座女神雕像“美”时是否相同呢?二者的美显然是两件事。一个是只能引起快感的,一个是只能引起美感的。罗斯金的错误在把姑娘的引诱性做“美”的标准,去测量艺术作品。艺术是另一世界的东西,对实际人生没有引诱力p所以他以为比不上英国姑娘。美感和快感究竟有什么分别?有些人见到快感不尽是美感,替它们勉强定一个分别来。英国有一派主张“享乐主义”的美学家就是如此。他们见到的分别彼此又不一致。有人说耳、目是高等感官,其余都是“低等感官”,只有前者可以尝到美感而后者则只能尝到快感。有人说引起美感的东西可以同时引起许多人的美感,引起快感的东西则对于这个人引起快感,对于那个人或许引起不快感。________________。这些学说在历史上都发生过影响,如果分析起来,都是一钱不值的。耳、目得来的有些是美感,有些也只是快感,我们如何去分别?“客去茶香余舌本”,“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等名句是否与“低等感官”不能得到美感之说相容?至于普遍不普遍的话更不足为凭。陈年花雕是吃酒的人大半都称赞它美的,一般人却不能欣赏后期印象派的图画。美感和快感是很容易分别的。美感与实用活动无关,而快感则起于实际要求的满足。口渴时要喝水,喝了水就得到快感;腹肌时要吃饭,吃了饭也就得到快感。美感经验是直觉的而不是反省的。在聚精会神之中我们既忘却自我,自然不能觉得我是否欢喜所观赏的形象,或是反省这形象引起的是不是快感。对一件艺术作品欣赏的浓度愈大,就愈不觉得是在欣赏它,愈不觉得所生的感觉是愉快的。如果自己觉得快感,便是由直觉变而为反省,好比提灯寻影,灯到影灭。美感所伴的快感,在当时都不觉得,过后才回忆起来。比如读一首诗,当时只是心领神会,无暇他及,后来回想,才觉得这一番经验很愉快。摘自朱光潜《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