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导入:在我国明朝时期,有个名叫王阳明的年轻人,坐在竹前静静地看着竹子,直到病倒。人们以为他在欣赏竹林风光。然而他却是在思考哲学道理。书上说“格物致知”,即从研究客观事物取得知识。王阳明就想竹子是客观事物,我去看竹子,看看能不能“格物致知”。一直到他病倒,他也没能得出竹子的道理来,于是,他作出一个结论:格物致知是错误的,知识不能从研究客观事物中得来。他断言“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心明便是天理”。王阳明静坐看竹子,为什么没有体会出竹子的道理?万事万物的道理是从心里想出来的吗?请探究:问题探究1、人的正确认识是从哪里来的?2、认识的来源与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什么不同之处?3、认识是怎样发展的?4、实践为什么能成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5、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是什么?思维点拔(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材料一:西红柿曾被视为有毒之果,并被取名为“狼桃”。直到18世纪末,法国的一名画家在冒险品尝“狼桃”之后,才揭开了西红柿的食用之谜。请探究:①西红柿的食用之谜是如何揭开的?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②根据材料分析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有哪几种?材料二:俗语说: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在现代技术发达的今天,人们只要在电脑面前轻轻敲几下键盘,就可以知道天下的事。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们只有在实践中同客观事物接触并反复作用,变革客观对象,使客观对象的各种特性暴露出来,客观对象的特性作用于人的感官,反映到人们的头脑中,人们才能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深入到事物内部,认识其本质和规律。教师点拔:②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有两种:一是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二是通过学习和传递获得间接经验;但不管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拿破仑为了独霸整个欧洲大陆,发动了对沙皇俄国的战争,由于所带食物经过长期远征,已腐烂变质,不得不撤离莫斯科回国。回到国家,他向全国发布了一道奖赏令:谁能使食品长期贮存不变质,可得巨赏。法国的食品制造专家尼可拉·阿培尔最先用“加热杀菌”的方法将食物高温杀菌,然后用铁罐式瓶子将食品密封。尼可拉把一只重1.8公斤的肉罐头经过长期存放后打开,罐内肉竟香美如初。从此,罐头食品开始流行起来。请探究:食品防腐技术为什么会出现?它的出现说明了什么?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1)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提供新的经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2)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庄子·齐物论》提出“齐是非”和是非莫辩“的思想。庄子说:我和你辩论,你胜了我,我果真就错了吗?我胜了你,你果真就错了吗?究竟谁对谁错,在你我两人之间无法断定的。请第三者来,也无法断定是非。因为第三者如果持有与你我相同的意见,就没资格断定;如果持有与你我不同的意见,也没要资格断定。请探究:你认为是非能够说清楚吗?怎样才能说清楚?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1)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就是将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进行对照,看二者是否符合。(2)只有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一方面受主观认识的指导,联系着主观认识,另一方面它又改造和变革客观对象,联系着客观事物。一般来说,以一种主观认识为指导在实践中改造客观事物,能够达到预期目的,那就证明这种认识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教师点拔:(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庄子》里有个“屠龙术”的故事。说的是有个人,向支离益学习屠龙的本领。把千金的家产都耗费光了。他学了三年技术才得精通,但是天下没有地方可以找到屠龙。请探究: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教师点拔: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认识是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认识的目的是把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知识构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的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资源开发请同学们思考有哪些成语、俗语、名言、典故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不经一事,不长一智”、“吃一堑,长一智”、“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实践出真知”、“学而不用,等于不学”、“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三维评价经典训练1、传说中大禹治水时,左手执“准绳”,右手拿“规矩”;“望山川之形,定高下之势”,“此数所由生也“。这个传说表明:()A、实践中社会性、历史性活动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C、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生的D、认识的最终目的在于实践C2、实践是理论创新的动力,也是理论创新的源泉,偏离了社会实践的需要,理论创新就失去了意义。这表明()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产生的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D、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ABC3、据医学史料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医生给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其它医生纷纷效仿,结果造成大量受血者的死亡。输血医疗手段便被禁止使用。19世纪80年代,北美洲一位医生给一位濒临残废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带来惊人死亡。直至1901年维也纳医生莱因期坦发现了人血的血型系统,才打开了科学输血的大门。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个道理?答:①第一次输羊血成功,从而发现输血可以救人,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从输羊血直到最终解决输血问题,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输羊血的成功和大量受血的死亡和输人血的再次成功及又一次输血医疗热带来的惊人死亡,直至最终因发现血型系统而使输血问题得以成功解决,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④为救人而输血,并探寻输血失败的原因,直至发现人血血型系统,从而最终解决输血问题,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