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文化史论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课程名称:德国文化史老师:包向飞学校:武汉理工大学姓名:张紫薇武大学号:2012357771546性格与文化的相互铸就——我眼中德意志的理性与激情摘要:谈到德国,大家往往都会想到希特勒,想到德国人的恭敬严谨,礼貌有序。然而,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却是德国人的另外两种性格特性。一位德语国家的学者这样谈到玛格达戈培尔。起初,她被父亲介绍的有关佛教的知识所吸引,对这种完全屏弃了暴力的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后,她又通过自己的犹太情人成为了一个犹太复国主义思想的信徒,最后作为狂热的纳粹的妻子死去。对极端情感的狂热信仰支配了她的一生。而德国的宗教革命家马丁路德曾经说过一句话:“即使我知道整个世界明天将要毁灭,我今天仍然要种下我的葡萄树”。德国人就是这样,理性中蕴涵着强烈的激情,冰层下覆盖的火山。关键词:德国文化理性激情正文:初次邂逅德国,印象最为深刻的便是国徽,土黄色盾牌为背景,背景上是一只黑色的雄鹰,雄鹰的喙和两爪为红色,刚硬而充满力量。一如那德语,记得我看了几部原版的德国电影,从中深深的醒悟到,那样一种铿锵有利的语言,是真的世界上最适合下命令的军人的语言,准确无误,干净利落,是男子汉的语言,很少感情色彩,冷冰冰的,但是又很坚决,铿锵有力。就像他们民族的特点,理性准确而又坚定。这个时候,我才理解了当年的路德在宗教改革中对德语的巨大影响,以及几次德语的演变对这个民族形成的重大作用,我也终于明白了,为什么费希特要自豪的宣称德语的纯洁性,懂得了德国人对所谓元语言的狂热。语言便是对民族性格最好的写照,不同于中文的迂回曲折,内涵深刻,德语永远是直来直往干净利落,彰显着德国人独有的性格。在我心中,想要真正的了解德国文化,首先便是语言,因为那是民族性格的体现。然后便是音乐了,音乐是德国开启德意志之门的钥匙。和许多中国人一样,是通过无所不在的贝多芬的欢乐颂才知道德国的。不过,正是在这个人身上却很少有真正的德国性格。这个有低地国家豪放性格的人,野性自由,狂傲不羁,虽然也遗传了莱因人的德国血统,但是他更喜欢奥地利那种混合了法国和斯拉夫味道的生活。让我真正的体验到德国精神的是巴赫和瓦格纳。巴赫与瓦格纳代表了真正的德国灵魂。前者虔诚肃穆,庄严端正,后者狂热浪漫,阴郁魔幻。这是德国性格的两个分支。但是那种以忠诚为美德,以服从为天职,以理想主义为信仰的个性都是典型的德意志性格。巴赫是有信仰的虔诚基督教徒,他认为音乐是“赞颂上帝的和谐声音”,赞颂上帝是人类生活的中心内容。他的音乐最初就是从被称作赞美诗的路德圣咏而产生的。歌德有段对巴赫音乐的评论十分精辟:“就如永恒的和谐自身的对话,就如同上帝创造世界之前,在心中的流动,我好像没有了耳、更没有了眼、没有了其他感官,而且我不需要用它们,内在自有一股律动,源源而出。”透过装饰乐句、多重形象、节奏与流动的空间,巴哈的音乐揭露了创造性智慧无上自由的游戏。进一步而言,聆听巴哈的音乐会在内心深处开拓一条寂静的道路,这条道路让我们通向上帝心中的体验,结合了音乐与心灵的体验。巴哈的音乐开启了一条吊诡之路:最外与最内的结合,最宽广与最隐密的相合,天与心的交融。虔诚而理性。如果说巴赫的音乐是平缓清澈的溪流,那么瓦格纳的歌剧便是那熊熊燃烧的烈火,跳跃而富有激情。值得一提的是瓦格纳在他的乐剧中所表现出的对女性狂热的崇拜。多年来,瓦格纳一直认为女性身上有救赎和毁灭两种特性,这种矛盾性使他创造的女性形象通常都是复杂的、怀着巨大痛苦的英雄女高音。表现在他的乐剧中,如《汤豪舍》中的伊丽莎白,《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中的伊索尔德,《尼伯龙根的指环》中通过对爱情献身来拯救人类的布仑希尔德和《帕西法尔》中寓言式的女性孔德里。瓦格纳的音乐手法与剧场观念,深深影响了二十世纪的各种艺术。尤其是电影艺术受到瓦格纳的启发最多。说道德国文化,就不得不谈到德国的哲学,德国哲学就是西方文化中最值得一观的一道奇异的风景。德意志民族历来被称之为“哲学的民族”,这个民族为人类精神所贡献出来的杰出人物和思想财富,多到与这个民族的人口基数不成比例。本书为“德国哲学”2007卷,本卷主要论述了贺麟与黑格尔的《小逻辑》,康德“综合”概念的三个层次,尼采思想的芳香,胡塞尔的意向性学说及其特点,胡塞尔先验哲学中的身体问题,胡塞尔图像意识现象学中的“模像”概念等内容。德国人对于对生命和生活的思考有一种特别的偏执谈到德国哲学,又不得不说到狂热的尼采,一个希望用生命去照亮世界却以悲剧结尾的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可以说是最有争议的哲学家之一,因为他总是毫无保留地把人们的另一个自我展现出来,而这个自我有可能是更为真实的:当人们都强调幸福时,尼采告诉我们“整个苦恼世界是多么必要”当人们都赞扬历史时,尼采却说:“任何真正意义上的生活都绝不可没有遗忘。”他写道:人啊,你要注意听!深深的午夜在说甚?“我睡过,我睡过——,我从深深的梦中觉醒:世界很深,比白昼想象的更深。世界的痛苦很深——,快乐——比心中的忧伤更深:痛苦说:消逝吧!可是一切快乐要求永恒————要求深深的、深深的永恒!”因为尼采有着超常的对于生活和世界的感悟能力,他并不以学者的口吻询问和提醒我们,而是像先知一样以神谕的口吻告知我们。所以这种超常的能力是一种预言的能力,《悲剧的诞生》一书便是这种预言能力的产物,正如尼采在晚年评价这本书时所说的:“这篇文章论述的都是预言:希腊精神行将再生,那亚历山大的反对者必然出现,在亚历山大用剑斩断戈尔狄斯之结以后,这些人又把希腊文化的戈尔狄斯之结重新结了起来……”在他的身上,我又一次的看到了德国人特有的性格,那种无尽的,甘愿付出一切,不计一切后果的狂热。在我的记忆中,数学,物理永远都与哲学有着不解之缘。在数学物理无穷的变化中,总会引发人更加深刻的思考。莱布尼兹便是如此,他每天都会有无尽的新奇的想法产生,而他每天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记录自己的奇思妙想上。他是一个天才,更是一个对思考有着绝对激情并将之维持一生的人。关于德国的历史,学者们总是喜欢强调德国的特殊地理位置,认为他地处中欧,是连接民主与专制的桥梁,所以德国始终不能确定是向西还是向东。在法国革命以前,德国人以世界主义者自居,当战火烧到了莱因河,就开始了德国民族的统一意识的形成。战争是这个民族生存的状态也是手段,德国统一于武力,瓦解于武力,所以军人的个性渗透在这个民族性格之中。虽然德国发动过两次世界大战,但自己对德国尚武精神任然在某种程度上是赞美的,以此来对自己民族性格的批判。中国也是处于一个包围之中,但是中国人采取的是同化而非德国人的激进排斥抵抗。这是两个在任何方面毫无共同之处的民族,所以不同的人即使在相似的处境也会依照个性作出不同的选择。对德国的历史,我最感兴趣的是中世纪与纳粹时代。这两个时代有内在的精神联系,德国人是中世纪的遗民,费了很大的代价才走进现代的世界。他们的个性是在中世纪基本形成的,所以那种以军事胜利为荣耀,以爱情为感情诉求,以死亡为高贵的狂热精神都是中世纪的遗风。而在纳粹时代,我看到了这种复活,也感受到了德国人对这种精神的迷恋。但相比中世纪,纳粹时代是一段更加狂热而偏执的时期。德国曾由三百多个小国组成。这种四分五裂的局面容易导致外来入侵。因此统一之前的不安全感一直伴随着德国人,即使是统一后亦不例外。德国人的这种不安全感使他们心胸狭窄,忌妒心和报复心非常严重,尤其表现在对待犹太人方面。因为犹太人往往与金钱利益相联系。德国的犹太人多数是金融家、银行家或高利贷者,这引起了德国雅利安人的嫉妒心理和内心不安全感,他们想通过兽性屠杀来毁灭犹太人。德国犹太种族某个编年史家曾指出:“犹太人的才干是自己致死的原因。”但归根结蒂这是德国人的兽性表现。路德维希针对这种一针见血的指出:“德国人内心深处的不安全感,这是使德国人无法享受生活,享受和谐的永远无法解决的问题,使德国人的行为有时变现为兽性,有时表现为奴性。”因而这种不安全感在希特勒身上得以体现,由此找到了发动二战的借口,即利用“民族主义”发动战争,挑战世界,达到主宰世界的目的。纳粹主义认为德意志民族(日耳曼人)是优秀民族,把犹太,斯拉夫等民族视为劣等民族(这也就是极端民族主义中的Pan-Germanism);又说犹太人是劣等民族中最危险的,必须灭绝。希特勒还许诺纳粹党上台后立即废止凡尔赛和约,重整军备,收复失土,建立一个德意志民族的日耳曼大帝国即第三帝国(公元962年—1806年的神圣罗马帝国为第一帝国;1871年—1918年的德意志帝国为第二帝国)。就这点而言是第三帝国的兴盛原因之一,希特勒《我的奋斗》这本书从思想上感染了大多数德国热血青年,使他们踊跃参军,从一定意义上来讲的确使整个德国团结在了一起,为今后的战争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从另一方面而言,当初德国的资本主义发展没有经过资产阶级革命的洗礼,因而政治上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势力从而间接导致了希特勒在推行对外扩张政策时的如此顺利。军民对武力和权力的狂热之情在纳粹精神中展现无遗。虽然德国人以准确最严谨的科学态度闻名,以效率和速度为榜样,是品质和纪律的保证,但是另一方面又呈现出非理性的一面。理性与激情,甚至狂热主宰了这个民族的两个分支,外在的压抑和内心的幻想奇妙的交织,形成了内心的缜密思维逻辑,行动上的热情实干。没有激情做不成大事,没有思想成不了伟业。德国人拥有这两者的精华,但有时候却走向了极端。一个国家的文化和性格在历史的发展中相互影响着,到今天德国人有着一贯的严谨合理性,激情却在历史中磨去了那过分的偏执和狂热。拥有理性和激情的他们如今有着世界一流的机械制造业,世界上最发达的汽车工业,手中握着整个欧洲的经济命脉。性格,文化相互铸就,相辅相成,成就了今日的德国。参考文献:《德国文化史》李伯杰《德国古典主义时期音乐发展特点研究》王博《尼采的悲剧精神与德国文化的重建》李辉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