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中国的远古人类和文明的起源第一节中国境内的远古人类时间:170万年前到20多万年前20多万年前到4万年前4万年前到1万年前人种: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代表:云南元谋人、北京周口店遗址丁村人北京山顶洞人生产力状况:使用打制石器和天然的火使用互打法打制石器,石器的种类增加。会人工取火代表:大三棱尖状器。出现磨光钻孔技术,和弓箭生存特征群居和血缘家族群居和血缘家族血缘家族向氏族过度婚姻族内婚族内婚族外婚形体体质具有较多的原始性脑容量与现代人差不多,但保留了一些猿人特征黄种人的明显特征概念:血缘家族:是同辈人的婚姻小团体,同一代兄弟姊妹互为夫妻。氏族:是起源于一个共同祖先、以族外婚为前提、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比较牢固的社会单位。第二节从原始农业的出现到早期国家的形成一、原始农业的出现1、距今1万年前后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出现,人们逐渐从食物的采集者开始转变为食物的生产者。——被称为“农业革命”。2、稻和粟起源于中国。3、影响:为人们提供了稳定的食物来源,为定居提供了条件。人口增长。出现村落。二、母系氏族的繁荣1、六七千年前黄河流域:半坡遗址(陕西西安、仰韶文化)(1)对偶婚,但不稳定;(2)以红陶为主的彩陶文化;(3)种植粟;(1)劳动工具:耒耜;长江流域:河姆渡遗址(浙江余姚)(1)劳动工具:耒耜;(2)种植稻谷;(3)离地木屋和地面房屋。陶器是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的重大发明。三、父系氏族社会(5000年到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1、代表: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长江流域的良渚文化。2、特征:(1)男子在生产生活中开始站主导地位,女子的社会地位和作用下降。(2)婚姻从对偶婚过度到一夫一妻制。按父系血缘关系。(3)制陶也成为独立的行业。(4)进入铜石并用时代,生产力大大提高。(5)阶级正在形成。四、早期国家的形成1、国家形成的条件:生产力的提高,出现私有财产,导致贫富分化,阶级产生。2、国家的形成过程:聚落→中心聚落→城邑(早期国家,出现城垣)中心聚落:在聚落群中具有军事、宗教等中心地位,有统合各聚落的神权,与周围的普通聚落是一种主从关系。聚落与聚落成员之间的关系部平等。第三节远古的神话和传说一、神话传说的部族和部族集团1、黄河流域黄帝:姬姓炎帝:姜姓2、东夷:居住在东方的部族。3、伏羲和女娲:苗蛮部落。4、部落战争炎帝黄帝合伙打败蚩尤→黄帝打扮炎帝部落,统一了中原地区。5、部落首领:由推举产生,叫做禅让。尧→瞬→禹禹的儿子启自立为王,建立了夏朝。禅让制结束,世袭制开始。二、传说中所反映的远古社会生活1、巢氏“构木为巢”→用木头搭建房屋。2、伏羲氏“结网捕鱼”→渔猎生活占有重要地位。3、神农氏“耕而作陶”→农业生产状况和手工业发展情况。4、神农氏尝百草→医药术已经出现。三、教育的起源为了传授经验,产生了口耳相传的教育,没有文字。第二章夏、商、西周第一节夏、商、西周的兴衰一、夏的建立1、时间:BC2070年——BC1600年2、建立者:启统治中心: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性质:方国联盟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3、国家建立的标志:有官吏、军队、刑法等暴力机关。4、王朝的发展启→太康(太康失国)→寒浞→少康(夺回王权、史称“少康中兴”)→夏桀(暴君)被商汤所灭。二、商朝的兴亡1、时间:BC1600年——BC1064年2、建立者:汤国家管理体制:“内服”商王直接管辖的区域。“外服”商王通过方国首领间接管辖的区域。商朝与周边方国的关系:联盟关系,商王是方国联盟的共主。政权体制:由商王和贵族组成政权。社会构成:贵族、平民和奴隶。3、王位继承方式:世袭制→兄终弟及,父死子继。4、王朝的发展历程:汤(建国)→盘庚迁殷→武丁开始加紧对民众及方国、部族的搜刮→纣(亡国)三、西周的盛衰BC1064年——BC771年1、建立者:周武王2、管理制度——分封制(1)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后代(2)分封的基本情况: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分封卿大夫(采邑)→卿大夫分封士(食田)分封的是土地,士是贵族的底层,不能在分封。(3)被分封诸侯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朝觐述职,交纳供赋。4、王位继承: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正妻的第一个儿子)5、宗法制是宗族共同遵守的原则,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天子(嫡长子)天子诸侯(嫡长子)诸侯(庶子)卿大夫(嫡长子)卿大夫(庶子)士(庶子)6、国人:王直接管辖的区域和诸侯国都及其周围的中心区叫过,住在那里的人叫国人,包括平民和贵族。→有议政和当兵的权利。野人:中心区以外,被周族征服的广大农村。这里的人叫野人。→只从事农业生产,提供赋役。7、井田制:在夏、商、周时期将土地分成若干块,其中有“公田”和“私田”。“公田”:共同耕种,收获物全部上缴。“私田”:分配给劳动者耕种,定期轮换。作用:对农业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8、手工业和商业:官府经营,生产和交换主要为贵族服务,也称“工商食宿”。手工业:以青铜冶铸业为主,青铜器数量超过先代。原始瓷器已接近青瓷。9、西周的发展历程周文王兴起→周武王伐纣建国,实行分封制→周成王和周康王鼎盛(成康盛世)→周厉王暴虐,引发国人暴动→共伯代行国政,“共和行政”→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统治十分腐朽)→申候联合犬戎,进攻镐京,周幽王兵败,诸侯立宜臼为周平王,迁都洛阳,史称“东周”。第二节夏、商、西周的文化一、青铜时代夏、商、西周是我国的青铜时代,商和西周是它的鼎盛时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造型美观,形态生动。夏二里头文化遗址特征:块状铸造、铜锡合金。商安阳殷墟工艺日趋成熟,规模宏大,数以万计西周各方面有了进一步发展,数量超过商代。(四川广汉三星堆属于蜀中的土著文化。)二、甲骨文和金文1、在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已经出现少量可能是文字的符号。2、商朝甲骨文(1)是比较成熟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代开始。(2)由于这些文字大多数可在龟甲和兽骨上,因此称为甲骨文。3、金文:把刻在商、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也叫铜器铭文。三、天文和历法夏《夏小正》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商采用干支纪日,一年分为十二个月,分30天大月和29天小月,以及平年和闰年。周BC776年《诗经》——是世界上最早一次有明确时间的日食记录。医学开始分科。四、《周易》和周公的制礼作乐1、《周易》又称《易经》一部占卜的书,包含有辩证法思想。2、周公思想家、政治家辅佐周成王指定礼乐制度(1)“制礼”:把礼的规范作用推广到宗法关系和政治等级上,以显示上尊下卑的等级名分。(2)“作乐”创作舞乐,规定在各种礼仪活动时,要一定的舞乐相配合。(3)把“礼”的重心从神事转移到人事上——目的:维护西周社会的等级秩序,巩固周王朝统治。(4)“敬德思想”——释义:对人民要宽厚,达到惠民、保民;要慎刑。(孔子“仁”思想的来源。3、夏、商、西周的学校(1)夏学校雏形——“庠(xiáng)”、“序”1)“庠(xiáng)”养老的地方,粮仓,也是教育场所。2)“序”学习射箭的地方,也就是进行军事教育的场所。(2)商学校——“庠(xiáng)”、“序”、“瞽(gǔ)宗”、“学”1)“瞽(gǔ)宗”:乐人的宗庙,年轻人学乐的地方。2)“学”:贵族子弟学校。(3)西周——学校制度比较完备1)分类:A、“国学”设在周王和诸侯都城,分大学和小学两级,是上层贵族子弟的学校。周王——“辟雍”诸侯——“泮(pàn)宫”B、“乡学”:下层贵族和平民(国人)的子弟校。2)教学内容:“六艺”礼:政治制度、行为规范和礼节仪式乐:音乐舞蹈射:射箭御:驾车书:认识字和写字数:算数4、夏、商、西周文化的世界地位中国古代文明的特点:越来越充实,越来越发展。第三章春秋战国——大变革的时代第一节春秋争霸一、王室衰微1、表现:1)“地位:共主”地位名存实亡。2)行政:诸侯国不听命令,甚至与之对立。3)领地:“王畿(jì)”只有一二百里。4)经济:王室经济日绌,向诸侯“求金”。5)政局:列国林立,相互征战。6)周边:周边少数民族获得发展,西戎、北狄、东夷和山戎。7)南楚国崛起。二、齐桓公首霸中原——葵丘会盟1、原因:BC7,管仲改革——富国强兵,齐成为东方强国。2、经过:(1)征服了周围30多个小国。(2)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帮助卫、燕等国抵御少数民主。联合诸侯国,向楚国进军,抑制楚国北进势头。(3)BC651年葵丘会盟,周王派代表参加,实际上是承认齐桓公的霸主地位。3、结果:齐桓公称霸30多年。二、晋与楚、秦争霸——晋文公(践土会盟)1、强国措施:整顿内政,扩大军队。2、经过1)以“尊王攘夷”为旗号,打败王子带——树立了威望,中原小国纷纷依附。2)BC632,以救宋为名,联合齐、秦伐楚。3)践土会盟,周天子参加。3、楚国复强——楚庄王兴修水利,发展经济问鼎中原与楚南北并罢,对峙了五六十年。4、秦国的崛起1)西方小国,后因功被封为诸侯。2)BC770-BC620不断与西戎作战,同时兼并一些小国,实力大增。3)BC627东进被晋打败,向西发展。5、“弭兵之会”1)第一次BC579宋国华元3年2)第二次BC546宋国向戎晋楚各自的附属国,变成晋楚的共同附属国,晋楚在没发生过战争。6、吴、越争霸(1)吴王阖闾(hélǘ)——伍子胥——进攻楚国,被越国偷袭,打败越国称霸。BC482年黄池会盟(2)越王勾践——偷袭吴国失败,卧薪尝胆,休养生息,BC473年灭吴。——徐州会盟。【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夫差、越王勾践。7、春秋各国混战的作用:1)大国兼并小国,100多个诸侯国缩减为几个大国,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2)战乱中,各族之间平凡迁徙,加强了经济联系,促进了民族融合。第二节战国七雄一、战国七雄的形成1、战国初期今、楚、齐、秦、越2、韩、赵、魏三家分晋,燕国壮大,越为楚所灭。其他小国被吞并。3、齐、楚、燕、赵、韩、魏、秦七大国,史称“战国七雄”。二、各国的变法活动1、魏国最先进行变法魏文侯李悝措施:A、废除贵族世卿世禄制,按能力和功劳的大小选拔官员。B、鼓励农民发展农业生产,发挥土地潜力。C、实行“平籴(dí)法”,国家在丰收之年收购粮食,灾年售出粮食,既保护了农民的积极性,又稳定了粮价。D、编著《法经》,实行法治。作用:打击了没落的贵族,发展了经济,魏国成为战国初期最强盛的国家。2、齐国围魏救赵魏国衰落,齐国成为东方强国。3、秦孝公商鞅变法BC356-BC350主要内容:1)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2)编户籍,五家为伍,二伍为什,有罪连坐。3)奖励耕织;私斗有罪,有军功授爵;重农抑商——弃农经商者或因懒惰二穷困的,连家属罚做奴婢。4)废除贵族特权,宗室没有军功的不授予爵位。5)把乡聚合并设县,由国家派官吏管理。6)定都咸阳,统一度量衡。结果:商鞅被杀,秦国改革全面,很快强盛起来,成为战国最富强的国家,为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三、各国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初步形成1、郡县制产生;2、官僚制度确立。3、官职:丞相“百官之长”将军“武官之长”4、出现与官僚制度相适应的俸禄制、符玺制、上计制。四、秦灭六国BC260-BC2211、东周→韩→赵→魏→楚→燕→齐国2、秦统一六国的作用:结束了春秋战国5个半世纪的兼并混战局面,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安定,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第三节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与阶级关系的变化一、步入铁器时代与生产力的发展1、最早的铁骑器虢(guó)国铜柄铁剑西周晚期春秋早期2、春秋战国铁器——兵器3、战国晚期——适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铁器大量使用于农业。4、耕作技术进步,牛耕出现和推广。5、兴修水利灌溉设施战国蜀守→李冰→都江堰郑国→关中地区→郑国渠二、井田制的瓦解与土地私有化1、春秋时期,有很多井田以外的土地被开垦出来,这些土地称为私田。2、BC594,鲁国→“初税亩”→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征税。→实际上是承认土地私有制,井田制瓦解。三、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1、铜器制作精美。2、齐国的纺织业发达。3、齐燕两国以海盐著称。4、战国时期的商业城市:临淄、邯郸5、春秋时“工商食官”的制度被逐渐打破。出现了私营手工业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