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贺斌2002.8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策略——研究性学习的36条“三句经”汇报提纲引言理念篇管理篇学生篇教师篇评价篇引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人类的教育活动重新定义:教育的意义正在由原来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传授知识的工种改变为能够导致创新学习的交流活动。现代教育的内涵正以学科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转变。《第三次浪潮》的作者,美国著名学者托夫勒断言: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为什么要开展研究性学习——从总理的痛心谈起2005年“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在和江苏代表一起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曾坦陈过他的痛心:“我听到一个例子感到很痛心。我们出口的DVD一台大约40美元左右,可是要交专利费21美元。我们的药品,人离不开啊,90%都是国外专利;我们的数控机床70%以上都是国外专利;我们的汽车90%都是合资企业或者是国外品牌”。总理的痛心凸显了对我国知识产权受制于人的忧虑,更表达了对未来的期待。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重要课程江泽民同志指出:“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素质教育的重心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一、理念篇什么是“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1.概念理解——把握三个要点这是一门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是一种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学习活动。学习内容来自学生周围的世界,来自真实的自然、社会和生活学生是“研究者”,问题是实际存在的,是学生感兴趣并通过自己寻找资料和数据来解决问题2.课程性质——把握三个要点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一门主要由学生自己负责完成的课程一是要基于学生直接经验;二是密切联系学生实际;三是体现知识综合运用。3.课程目标——培养三种能力研究性学习主要培养三种能力①培养敏锐的观察与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创新能力;②培养搜集与积累资料以及综合运用各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③培养合作与交流能力,学会沟通、分享和合作。培养三种人文素养①培养科学道德②培养科学态度③培养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4.课程实施——坚持三个理念①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参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②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③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5.课程实施——落实三个特点①开放性②探究性③实践性①开放性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可能是某学科的,也可能是多学科综合、交叉的;可能偏重于实践方面,也可能偏重于理论研究方面。在同一主题下,由于个人兴趣、经验和研究活动的需要不同,研究视角的确定、研究目标的定位、切入口的选择、研究过程的设计、研究方法、手段的运用以及结果的表达等可以各不相同。②探究性学习的内容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确定的研究课题;学习的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的过程。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自己得出结论。③实践性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环境问题、现代科技对当代生活的影响以及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同时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与实施应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条件和可能。二、管理篇6.课程取向——坚持三个面向①面向全体学生:防止精英主义倾向。②面向学生生活:防止漫无边际、不切实际的活动;③面向社会实际:既要顾及当地,又要面向“地球村”这一大社会。7.内容选择——坚持三个原则①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②体现学校的特色及学校所在社区的特色③善于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探究课题或问题8.课程设计——注意三个特点自主性综合性生成性自主性研究性学习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自主性就是要让学生自己作主,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来选题,自主选择指导教师和研究方法与过程,决定研究结果的呈现形式。教师万不能设计一个套路让学生去按部就班、循规蹈矩地模仿或照做一番,更不能越俎代庖,包办代替。综合性就是强调知识的重组整合、联系运用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特点,也是研究性学习区别于学科中的探究学习的重要标志,也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功能。通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以弥补分科主义课程和教学造成的知识与能力的缺失。生成性每一个研究活动都是一个有机整体,但研究的过程并非根据预定目标设定的机械装配过程。随着研究的不断展开和深入,新的目标不断生成,新的主题不断生成,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这是研究性学习生成性的集中表现,也是其魅力所在。9.内容选择——坚持三个原则①因地制宜,发掘资源②逐渐积累,形成序列③适应差异,形成特色10.课程组织——防止三个误区精英化:导致多数学生的消极“陪读”,丧失兴趣。成人化:拔高学习目标,会造成探究内容及课程功能的窄化、偏离学生的生活和扼杀学生的个性化探究方式。学科化:带来了“教学化”和教材化,从而导致自主、体验、探究学习成为泡影,与我们期望的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课程目标大相径庭。11.课程实施——坚持三不主义不规定课题:规定课题将扼杀学生的创造精神;不使用教材:教材又会将学生导向固定的框框;不包办代替:包办代替将导致学生主动创造能力的缺失。12.加强管理——建议三个不准省厅意向:课程计划是国家的法规,研究性学习是国家设定的必修课,学校有责任保证开齐开足,因此一定要采取必要的措施来保证实施。建议:凡没有按课程计划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学校,不准评为示范性学校或优秀学校;凡没有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教师,不准评优;凡不能指导教师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研人员,不准评优。13.课程安排——建设三种模式单一模式:单一方法,单一学科,单一主题综合模式:多主题,多方法,自主开放;分层模式:目标分层;主题分层;内容递进分层14.分层模式——三种设计类型即课程的开发是根据不同的标准分为不同的发展层次,分为:目标分层;主题分层;内容递进分层目标分层:即课程的开发是根据不同层次的目标而设计的,一般主要是根据不同年级的培养目标来设计课程。主题分层:即按照主题序列将课程分为不同的阶段,并最终形成一个整体。内容递进分层:即根据学生创新能力形成的规律,在不同的阶段采用不同的探究方法来组织课程。在这方面比较突出的是瑞安中学所设计的研究型课程方案。第一,目标分层案例:课程开发是根据不同层次的目标而设计的,一般主要是根据不同年级的培养目标来设计课程。案例介绍——高中学校:高一: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态度,增强学生的综合意识和整体认识能力;在拓展学生知识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社会生活中抓住问题的本质,提出要研究的问题,并学会判断问题的价值。高二:培养学生搜集、分析、综合信息,并具有初步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包括实验方案)、构建知识模型、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三:着重培养学生的思辨与批判性反思的能力,为学生思维模式上的创新意识打下一定的基础;为学生研究能力的发展奠定初步的基础。初中学校:初一年级第一学期:以选题为载体,学习查阅文献和网络资料、问卷调查、访谈、演说答辩等几种常见研究方法的基本常识,并通过亲身尝试初步体验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着重培养以下几种实践能力:查阅文献资料的技能,网络技能,与陌生人沟通的能力,数据归类统计的能力,与人谈话的技巧,演说技巧,答辩中的临场应变能力等。初一年级第二学期:以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为载体,在实践中继续运用和巩固已经学过的几种常见的研究方法,同时尝试观察、实验等新的研究方法,着重培养:民主集中、分工合作的团队精神,资料搜集、数据整理的科研意识,分析资料、提炼观点的能力,制订计划、独立构思的能力,观察生活、独到地分析问题的意识等。初二年级第一学期:以实施研究为载体,在研究过程中综合运用各种研究方法,不断巩固和熟练掌握各种技能,同时着重培养:预见困难并进行预防的能力,面对困难的应变和处理的能力,坚韧的耐挫力和意志力,综合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协作互助的团队合作精神,多角度思考问题并提出个性化观点的能力,关注社会、他人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等。初二年级第二学期:以撰写研究报告、演示汇报为载体,重点培养学生以下能力:整理并利用资料佐证观点的能力,熟练操作、运用多媒体的能力,清晰自如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条理明晰的书面表达能力,综合思辩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等。第二,主题分层案例:高中案例:高一上学期:主题是文艺与人生,偏重人文教育,要求在提高人文素养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社会科学基本研究方法的训练,学习观察社会、了解社会。高一下学期:主题是人与自然,偏重于科学教育,要求学生体验一个课题研究的完整过程,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流程,尝试围绕一个问题,通过自己的研究进行解决与证明。高二上学期:主题是我与祖国,偏重于德育教育,要求学生进行比较规范的调查与研究的训练,从形式、方法、分析到结论都强调规范、完整,让学生从自己的调查或研究中接受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使学生了解自己的祖国、了解社会、了解人、走向社会、走向生活。高二下学期:主题是我的未来,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经过前三个学期的训练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在设计研究题目、实施调查、实验、制作、发明等研究活动中,体现个性发展,课题结果要有一定的创造性。高二、高三之间的暑期:主题是社会实践,全部学生到本区的街道、居委会挂职锻炼,获得对社会实际的深入体验,锻炼社会工作能力,结合挂职锻炼,提出合理化建议,直接参与社区服务。初中案例:将五大活动主题——社会实践系列、科学探索系列、报评书评系列、语言操演系列他别按年级进行分列(主要是初一、初二两个年级):以科学探索系列为例——初一年级:学科背景下的问题研究。比如实验的改进、实验的设计,以及学科知识的综合、融汇和对外迁移等。专题有《关于简易启普发生器》、《化学实验室废气回收的设想》、《初中阶段一元二次方程解决系列研究》、《恒等变形》等。初二年级:综合理科背景下的问题研究。比如生活中的科学技术、计算机软件的应用、高科技动态等,专题有:《生活和生产中的压强知识》、《鸟类的饲养--生物的多样性和我们的未来》、《信息技术和我们》、《关于纳米技术》等。第三,内容递进分层案例:初中案例循序渐进的三个部分: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走向生活专题调查研究课程;追寻创造发明的踪迹体验性课程:探索未知的领域小课题研究型课程。上述三门课程是按照分段推进、反复强化的原则组织实施的。初一上学期:本着生活是创造源泉的基本理念,首先让学生认识社会、认识自然、认识生活,实施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走向生活专题调查研究课程,使学生通过对自然、社会、生活进行专题调查,掌握发现矛盾和问题的基本方法,初步形成怀疑和探究性思维的品质,培养学生的探索兴趣与能力。同时通过这一课程使学生初步学会科学的调查研究方法,增进学生对自然、社会、生活的关注与了解。初一下学期:着眼让学生获得创造发明的切身体验,在完成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走向生活专题调查研究课程后,实施追寻创造发明的踪迹体验性研究课程,通过追寻一项创造发明,使学生了解创造发明的全过程,重演创造发明的各个环节,进而体验其中的甜酸苦辣;并利用榜样效应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初步掌握创造发明的基本技能,获得创造发明的真实体验,从而增强学生创新的兴趣与信心。初二学年:进一步强化学生对自然、社会、生活的关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