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第一节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一)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1、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社会结构特点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即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基本生产结构是:小农经济.小农经济的特征是: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政治上:高度中央极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也被称作大一统中央极权制).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社会结构上: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核心是宗族家长制.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具有两方面特性:一方面,它巩固和维系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和稳定。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地主阶级同农民阶级的固有矛盾日益显现出来,造成自身不可克服的政治经济社会的周期性危机。(二)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危机。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其前期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中国国家统一,政权巩固,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史称康熙盛世。乾隆朝后期,清朝由盛转衰,主要表现:政治上,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官僚只能扩大,官僚机构膨胀,各级官僚贪污成风,营私舞弊,贿赂公行,巧取豪夺。经济上,史无前例的人口大增长、各级官吏和地主大肆兼并土地,造成人均土地占有量逐年下降。思想文化上,厉行专制主义,大兴文字狱。军事上,军力衰败,军备废弛。对外关系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清中叶以后,中国社会由胜转衰,各种社会矛盾激化,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封建社会已走到尽头。二、鸦片战争前的世界(一)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1640年,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经过40余年复辟与反复辟的多次较量,1688年,终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正式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美国经过独立战争,1776年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在法国,经过1789年资产阶级革命,也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欧洲其他主要国家,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突出表现在工业革命的发生上。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纺织业上,以后随着蒸汽机好的发明和推广,工业革命迅速遍及机器制造业、冶金业、采掘业等。(二)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开辟新的市场和转移内部矛盾的需要,促使西方列强发动新的侵略战争,他们把目标瞄向古老的中国。第二节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一、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一)军事侵略四次次大的侵略战争及其之后所签不平等条约1840年,英国发动第一次中英鸦片战争,清政府与英国先后签订的《江宁条约》(即《南京条约》、《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与美国签订中美《望厦条约》;与法国签订中法《黄埔条约》;与俄国签订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1856年,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58年,清政府分别与英、法、美、俄签订《天津条约》,1960年,与英法签订《北京条约》;与俄国先后签订中俄《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1895年中日签订的《马关条约》。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签订《辛丑条约》。通过不平等条约,资本—帝国主义列强侵占中国领土,对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严重破坏。1842年8月——中英《南京条约》——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南段和昂船洲,“归英属香港界内:。1887年——《中葡友好通商条约》——允许葡萄牙“永驻管理澳门”。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割黑龙江以北60多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割去乌苏里江以东40余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去中国西北44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1881年——《改订伊犁条约》和五个勘界议定书——割去7万平方公里的领土。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及澎湖列岛给日本。(后中国政府以3000万两白银赎回台湾)。战争赔款是外国列强对中国人民进行的公开掠夺。1842年鸦片战争结束——中国向英国赔款2100万元,广州赎城费600万元。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中国赔偿英法军各800万两。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向日本赔款2亿两,赎辽费3000万两,威海卫日军守备费150万两,合计23150万两。1901年《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向各国赔款共计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共9.82亿两,还有各地赔款2000万两。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在战争中屠杀中国人民。1894年11月,日军占领旅顺,制造旅顺大屠杀惨案(4天大屠杀,2万人)。1900年8月,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在庄王府杀害义和团团民和平民1700多人。1900年,俄国侵占东北,制造江东六十四屯惨案。(数千中国军民杀死或赶入黑龙江淹死)。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在侵华战争中,还公开抢劫中国财富,肆意破坏中国的文物和古迹。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对圆明园进行了连续12天的抢劫,火烧圆明园。同时,万寿山清漪园(即颐和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等明清两代修建的皇家园林也遭焚毁。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对皇宫、北海、中南海、颐和园等地的金银财宝、文物古籍肆意抢劫。(二)政治控制控制中国内政。《天津条约》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中国政府允许外国公使常驻北京。驻京公使秉承本国政府旨意,直接对清政府法号施令,成了清政府的太上皇。操纵中国外交。列强侵略中国,总是军事侵略伴着外交讹诈并行,然后取得利益后再“一体均沾”。中国许多重大外交场合都有外国列强的身影,他们控制了中国外交主权。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总理衙门改为外交部,“班列六部之前,成了与外国列强打交道的专门部门。享有领审判权。外国人可以在中国横行不法,中国政府无权干涉。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规定,在通商口岸,中国人如与英侨“遇有交涉诉讼”,英国领事有查案、听讼之权,其“英人如何判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在华美人的一切民、刑事诉讼,“均由本国领事等官询明办理。”把持中国海关。近代中国海关职权范围:征收进出口关税,管理港口,主办邮政,涉及与外国人交涉的各种事务。中国海关的高级职员全部由外国人充任,海关总税务司俨然成了清中央政府的最高顾问,而各通商口岸的海关税务司成了各地地方政府的高级顾问。英国人赫德1863年任总税务司,直到1908年回国,掌握中国海关大权达40余年之久。勾结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扶植、收买代理人。1861年,清政府发生“北京政变”(又称“辛酉政变”),得到列强赏识的奕訢在这场宫廷政变中获胜,并掌握了负责对外交涉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辛丑条约》签订前,慈禧太后表示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列强也对中国推行“保全”的政策,清政府就成了洋人的朝廷,成了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典型的半殖民地国家。其后,列强又支持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果实,建立北洋军阀政权。袁死后,又扶植北洋各派军阀,作为自己在华利益的代理人,进行割据和混战(三)经济掠夺强控制中国通商口岸。1842年,《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5口为通商口岸。1858年,《天津条约》——开放牛庄(后改营口)、登州(后改烟台)、台湾(后定台南)、淡水、潮州(后该汕头)、琼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等10个口岸1860年,《北京条约》——开放天津为通商口岸。陆路方面——开放伊犁和喀什葛尔为商埠。剥夺中国关税主权。1842年,《南京条约》,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的税率,清政府“均宜秉公议定则例”。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海关税则》,英国进出口货物的具体税率用中英协定方式固定下。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倘中国以后要变更税则,必须得到对付“议允”,正式把协定关税的条款写入条约。中国逐步丧失海关自主权。1858年,《天津条约》,洋船可自由往来中国各口岸,洋货只需在海关交纳2.5%的子口税,即可在全国通行,不必“逢关抽税,过卡抽厘。”对华倾销商品。外国商品的大量倾销,使中国民族企业的产品和传统手工业品受到排挤。直到19世纪末,鸦片依然占据进口货物的重要地位。对华资本输出。各国对华进行大规模的资本输出。这些工厂资本雄厚、规模大、技术先进,民族资本家经营的企业无法与之竞争。它们在中国获取超额利润,压制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操作中国的经济命脉。一是形成了对中国近代工业的垄断。二是迫使清政府举借外债,以还赔款。列强通过控制关税和盐税,扼住了中国财政的喉咙。三是在中国设立银行,使之成为对华输出资本的枢纽。1845年,英国丽如银行(又称英国东方银行)成为在中国开办的第一家银行。四是控制中国近代的交通运输业。五是给中国的农业经济造成了严重破坏。(四)文化渗透宗教渗透和侵略。1832年,德国传教士郭士立受美国东印度公司派遣。鸦片战争期间,担任英国陆军总司令的翻译,出任英军占领浙江定海时的“民政官”,并参与了中英《南京条约》的起草和谈判。1860年,中法订立《北京条约》时,法国传教士孟振生担任翻译和文件起草。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西方教会较早的外文期刊有《中国丛报》和《北华捷报》(后改名《字林西报》),是为外国列强侵华服务的。广学会是基督教在中国设立的最大的出版机构,英国人李提摩太把“争取中国士大夫中有势力的集团,开启皇帝和政治家们的思想”作为办会的指导思想。广学会发行《万国公报》。二、近代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是:第一、资本帝国主义掌控中国经济和政治命脉,决定并支配中国。第二、中国封建势力已经与侵略者勾结一体,是列强压迫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第三、自然经济虽遭破坏,但地主土地所有制仍存。第四、中国资本主义虽然产生并有一定发展,但始终软弱,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体。第五、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中国内部不统一。这与资本-帝国主义争斗和间接控制、与中国地方性农业经济基础上的地方割据、中国地域广大等有关。第六、中国人民政治权力和生活极端贫困化。(二)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中国近代社会的阶级构成和阶级关系也开始发生了新的变动。旧的封建统治阶级即地主阶级继续拥有大量的土地,掌握着国家政权,对人民实行专制统治,但自身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一部分地主由于各种原因从乡村搬到城市,开始投资于新式工商业,成为资本家。但是大部分地主仍依靠地租剥削为生。旧的被统治阶级即农民阶级,仍是近代中国社会人数最多的被剥削阶级。资产阶级是近代中国新产生的阶级。它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影响和刺激下,主要由一些买办、商人、地主、官僚投资新式企业转化而来的。中国资产阶级分为:官僚买办资产阶级,是大官僚和大买办的结合;民族资产阶级,(1)分作上层和中下层。(2)两种特点和双重性格。一方面受帝、封压迫,一定条件下可以参加反帝反封的革命或保持中立。另一方面,因力量薄弱,与帝、封有千丝万缕联系,斗争中缺乏彻底性。(3)中国资产阶级的两重特点和双重性格,决定民族资产阶级不能引导中国民主革命走向胜利。近代中国诞生的被压迫阶级是工人阶级。来源上的特点:诞生在外国在华企业中,比中国资产阶级年龄和资格更老,社会基础和社会力量更大。中国工人阶级的自身特点:第一、受帝、封、资三重压迫,革命性更强。第二、人数虽少,却相对集中(地域上集中在沿海沿江的通商口岸城市、行业上主要集中在纺织、采矿、铁路、航运等行业),易于组织并形成革命的力量;第三、大多来自破产农民,与农民有天然联系,便于结成工农联盟。所以,中国工人阶级最先进、最革命、最有力量。三、两对主要矛盾和两大历史任务(一)两对主主要矛盾及其关系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两对主要矛盾之间的关系:这两对主要矛盾相互交织在一起,贯穿了整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终,并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作用。一是、当外国列强向中国发动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