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城市建设史》复习纲要考试分为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三大部分,部分简答题会将复习提纲中的题目拆成小题目,论述题有可能会在复习内容基础上加以引申。考试时看清题目,有些题目考论述题,如需展开回答需展开;有些题目考简答题只考思考题的一部分,不要囫囵吞枣都写;题目说要画图一定要画。一般简答题字数在300字左右,论述题在500字左右,请掌握好。复习纲要部分题目只是列出要点,需自行完善。共59题。试卷结构名词解释4题(20分),概述题5题(50分),论述题2题(30分)第一讲古代世界的城市文明简答与论述1.古埃及城市建设的主要成就因地制宜;功能分区;棋盘式道路;建筑群落与城市景观设计第二讲古代西方国家的城市文明名词解释:1.希波丹姆规划模式公元前5世纪的希波丹姆在希波战争后的城市规划建设中,提出的城市规划形态的重要思想。核心是几何与数学原理+城市的核心要素(广场、圣殿和街道),代表作是米利都和后来的一些殖民城市。2.圣地建筑群古希腊时期的公众场所,一般利用地形灵活构图、以神庙为构图中心、考虑活动时的内外观赏视线变化。3.卫城古希腊时期的政治军事与宗教中心、位于高处的神圣之所、建筑不考虑环境关系、专政时期的产物、以防御为目的。4.罗马营寨城(图)古罗马时期在对外扩张地区的城市建设形态,有统一的格式。它们一般为方形城堡,棋盘式道路,中间的十字交叉道路(便于军队调动)通向四面的城门,在交叉点上建神庙。(图略)简答与论述1.希波丹姆规划模式及其影响。公元前5世纪的希波丹姆在希波战争后的城市规划建设中,提出的城市规划形态的重要思想。核心是几何与数学原理+城市的核心要素(广场、圣殿和街道),代表作是米利都和后来的一些殖民城市。其特点有:规划注重几何原理,强调棋盘式路网及分区;数学比例的分隔。这种几何化、程序化、典雅的规划模式,一方面满足希波战争后城市重建及大规模殖民城市规划建设中迅速、简便化的要求,同时也确立了一种新的城市秩序和城市理想,既符合古希腊数学和美学的原则,也满足了城市中富裕阶层对典雅生活的追求。在历史上,希波丹姆斯模式被大规模地应用于希波战争后城市的重建与新建以及后来古罗马大量的营寨城,甚至影响了近代西方许多殖民城市的规划形态。2.希腊化时期城市特点希腊化时期的城市大多按希波丹姆规划系统建设:严格的几何和数规律与秩序;城市中心由庙宇卫城转变为城市中心广场;敞廊、讲求透视效果和气势。3.古希腊的广场(Agora)的特征及典型案例(绘制平面)古希腊的城市广场总体上有着规则和不规则两种空间类型。早期的以雅典为代表的城市明显带有生长城市的特征,广场空间的不规则性并非出自于比例、秩序、及其它空间造型的考虑,应理解为实际需求的结果。而受希波丹姆影响的殖民城市体现出一种明确的规划特征,广场空间以严格的长方形为基调,形态规则,空间完整。(图略)4.共和时期和帝国时期各修建了那些广场?绘图比较两个时期广场的异同点。罗马共和时期的城市广场有:罗曼努姆广场、凯撒广场。其中凯撒广场是从共和时期向帝国时期转化的时期建的。罗马帝国时期的城市广场有:奥古斯都广场、图拉真广场。两个时期广场比较如下:自发生长/统一的规划;城市社会经济政治的中心与市民公共活动场所/皇帝纪念地;开敞自由/封闭严整。(图略)5.《建筑十书》的作者和此书广关于城市建设的主要论述维特鲁威城址选择;建筑物选址;街道布置;广场设计;理想城市模式(图要会画)第三讲中世纪西方国家的城市名词解释1.坎坡广场(图)中世纪锡耶纳坎坡广场面积约1.21公顷。它设置在道路转弯处,与城市主要道路并不直接相连,而以建筑物相隔,其间穿插小巷,部分以过街楼形式构成,这样既保证广场空间的完整性与封闭性,又不丧失与城市结构的密切关联。市政厅是整个广场的控制物和标志物,其余建筑物高度基本一致衬托着市政厅的宏伟。同时周边的建筑物、基面还有着相似的材质、色彩和比例,进一步加强了广场空间的整体性。广场的基面以放射状的图纹进行了装饰。(图略)简答与论述1.中世纪城市的起源类型军事要塞型封建城堡型商业交通型2.中世纪城市的构成要素及其意义教会、市场和城墙3.简述佛罗伦萨教堂广场与西格诺利亚广场(绘出平面)并加以说明、对比(1)教堂广场因为缺少完整性,并非为满足户外的宗教活动,意义在于通过空间分离教堂、洗礼堂与周边的建筑物,从而强化它们的空间形象,同时在城市空间里创造出建筑体量对比、空间节奏以及开合变化的艺术效果。(2)西格诺利亚广场佛罗伦萨真正的中心,由市政厅(维齐奥宫)所控制。建筑以其庞大的体量、庄重的外表以及高耸的塔从东南角渗入广场空间,确定出“L”形的广场空间格局。其余的建筑物均以佛罗伦萨的标准高度、通过非常连续的界面建立起广场的边界,建筑物的比例、尺度、材质和色彩都非常统一,形成鲜明对比,构成广场空间整体和谐又不乏变化的性格。在维齐奥宫的西北角有雕塑喷泉,是“L”形的广场空间的转折点,以突出“L”形空间。进入广场的道路各有对景,因此从街道望入广场总是封闭的。(3)宗教广场/政治广场(图略)4.分析欧洲中世纪的城市良好的城市空间特色形成的原因。规模、地形、尺度、街道、广场、城市色彩~~~~举例展开,可附图第四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的城市名词解释1.阿尔伯蒂的理想城市模式阿尔伯蒂是文艺复兴时期用理性原则考虑城市规划设计的第一人,提出利于防御的多边星形城市:城市中心布置教堂、宫殿城堡;街道从城市中心广场向外辐射;在外缘构筑多边形的防御城墙;整个城市由几何形体进行组合。阿尔伯蒂将他的城市规划思想归纳为两条:一是便利;二是美观。2.费拉锐特的理想城市模式(附图)⑴城市中心是大教堂、宫殿和广场,广场也作为城市商人的交易市场。⑵城市从中心向外辐射出十六条街道。⑶城市内还有一条环形街道,沿环形道路散布着市场、教堂和其它职能机构。⑷费拉锐特的理想城市设计导致欧洲出现星状外形、设置外凸棱堡防御城墙的城市,(图略)3.罗马市政广场(附图)米开朗基罗设计。广场的空间组织巧妙利用了现有建筑和地形,博物馆与原有宫殿对称,夹角构成广场空间形态,梯形的广场平面形式充分展现了元老院的建筑立面;雕像是广场的几何中心,以一个椭圆形的放射图案作为铺地装饰;广场的短边彻底开放,以一个逐步向上放大的台阶进入广场。罗马市政广场的空间是一个彻底利用轴线进行造型的完美实例。轴线结合竖向高度的变化建立起基本空间序列,而斜边所造成的空间距离的缩短效果则进一步强化了空间构思。罗马市政广场可以被称为从文艺复兴到巴洛克的承上启下的作品。(图略)4.波波洛广场(附图)①一个城市人口处理的优秀范例,意义在于它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关系。②广场以方尖碑为核心,空间的绝对严密性。③三条道路与广场的连接空间呈梯形,自然过渡;双子教堂,封闭性,空间转换。④整个广场以严密的轴线、穹顶、方尖碑、悠长的街道透视和对景为题材,彻底地被纳入了城市空间体系,真正成为了城市的组成部分。(图略)5.圣彼得广场(附图)①广场由两个相互连接的单元构成:梯形的列塔广场和由两个半圆及一个矩形组成的的博利卡广场。②列塔广场和博利卡广场的轴线垂直,构成整个空间群体上的方向变化。③博利卡广场的两个半圆部分被宏大柱廊所包围,而当中部分却完全敞开。广场中心点是方尖碑,它与其两侧的喷泉进一步加强了这一空间单元的长轴线。方尖碑也是整个空间群体主轴线上的重要元素,它构成与大教堂的空间对应。广场地面图案上的八条放射形轮辐来自于椭圆的长短轴线以及矩形的对角线,它们以严格的几何关系指向方尖碑,烘托着这个中心点的空间效果。④在从博利卡广场进入列塔广场的交接处空间收缩,形成视觉停顿;但列塔广场的地面朝向大教堂逐步抬高,逐渐开放的两翼强化着大教堂的宏伟气势。(图略)6.凡尔赛宫(图)凡尔赛宫是法国古典主义城市设计巅峰之作,设计师勒诺特尔。宫殿设立于城市一端与公园的边缘,作为整个构图重心;宫殿前向城市延伸出三条放射状大道,一起构成约为50°角,这个景宽的把握能够使得景物被很好地包含在人的一个单一视野中;三条放射状大道中,事实上只有一条是通到巴黎的,但观感上却使凡尔赛宫是整个巴黎甚至是法国的集中点。通过凡尔赛宫前一个长达3公里的中轴线、对称的平面、巨大的水渠、列树装饰等造成无限深远的透视,建立起一个充满秩序、宏伟之感而又错综复杂的空间体系。(图略)7.协和广场(图)古典主义时代巴黎城最宏大壮观的城市空间。协和广场在三个方向开放,仅以围合能力很弱的绿化作为边界。国王塑像占据中央,是两条主轴线交叉点;广场空间引入了不同的建筑元素进行细致的划分,在广场的东边界设置一个多级台阶,一条环绕广场的深5米的水沟,六座架在沟上的小桥构成广场的出入口。协和广场起到了从丢勒里花园过渡到香榭丽舍大街的作用,成为巴黎主轴线上的重要枢纽。(图略)简答与论述1.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城市建设特点Ⅰ.文艺复兴时期⑴城市建设突破中世纪城市以宗教建筑为中心的束缚,大型的世俗性公共建筑取代教堂构成城市的主体。⑵城市因不能满足生产生活而进行改建,但布局上没有大的突破。⑶城市的防务仍然是着重被强调的,在扩展的城市外缘普遍建造棱堡式城墙。Ⅱ.巴洛克时期⑴首次将城市看做一个空间的系统。用透视法展现城市的无限开展。强调运动感和景深,通过建立整齐、具有强烈秩序感的城市轴线系统,来强调城市空间的运动感和序列景观。道路格局一般倾向于采用“环形+放射”式,转折节点处用纪念碑等来作为过渡和视觉的引导。设计手法客观上有助于把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物联系起来从而构成一个整体的环境。对今后的城市设计规划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意义。⑵重视街道景观,忽视城市的居住等其他功能。⑶偏重几何图形,造成经济上的极大耗费。城市的生活内容从属于城市的外表形式,这是典型的巴洛克规划方法。2.绘图表示圣马可广场的演变并说明其中采取的设计手法。决定性因素:图书馆建设中革命性地后退建筑边界,将大钟塔与图书馆分离开来,从而把圣马可广场的大小两个广场有机地统一起来。(图略)3.巴洛克时期城市规划思想及影响。巴洛克是文艺复兴的一个支流和变形,与早期的文艺复兴相比,巴洛克城市规划有完整的规划体系:在指导思想上,它是为中央集权政治和寡头政治服务;在观念形态上,它是当时几何美学的集中反映。巴洛克的典型做法就是彻底抛弃西欧中世纪城市中自然、随机的空间格局,通过建立整齐、具有强烈秩序感的城市轴线系统,来强调城市空间的运动感和序列景观。城市道路格局一般倾向于采用“环形+放射”式,节点处用纪念碑等来作为过渡和视觉的引导。这种规划设计手法客观上有助于把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物联系起来从而构成一个整体的环境。巴洛克的城市设计对后世城市规划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催生了法国的唯理主义和古典主义,后来又越过大西洋传到北美,几个世纪后它还受到某些新兴集权国家权贵们的青睐。第五讲近代西方的工业化与城市发展名词解释:1、明星广场(图)19世纪巴黎城市空间新体系中最引人注目的节点之一,12条大街汇集于凯旋门,圆形广场空间被庞大的凯旋门控制,广场边界相对矮小绿化,围合性弱。广场直径145米,面积1.65公顷。由于整个广场空间完全被机动车交通占用,除去纪念性意义外,是一个的交通广场,一个交通环岛。(图略)2、工业城市法国建筑师戈涅1904年提出了工业城市思想。认为规划的最重要原则是对工作、社会生活和生活区功能的划分,在工业城市模式中,将城市的各个功能部分按照其使用的需要和不同的环境需求进行分区。因此工业城市规划方案已经摆脱了传统城市规划追求形体美学的桎梏,并对后来柯布西耶的“集中主义城市”、《雅典宪章》中的城市功能分区的思想等有重要的影响。3、带型城市1882年西班牙工程师马塔提出带型城市设想。认为传统的从核心向外一圈圈扩展的城市形态已经过时,而在新的运输形式影响下,城市将发展成带形的。城市发展依赖交通运输线成带状延伸,组成城市的网络。不仅使城市居民容易接近自然,又能将文明的设施带到乡间。带型城市意识到了新城市和新的交通工具之间的紧密联系,指明交通工具不应当只是为了在传统城市结构中方便交通活动,而应该导向不同的空间结构。4、英国《城市规划法》(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