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因2.范围3.作用4.目的5.方法6.表现(政治有为)1.原因2.建议者3.内容(思想文化有为)4.结果5.影响⑴积极影响⑵消极影响6.实质1.农业(经济有为)⑴农业生产达到较高的水平⑵意义2.汉武帝对边疆的治理(民族关系有为)⑴北边⑵西边⑶其它地区3.表现1.原因⑴清静无为思想反映了汉初民生凋敝、人心思安的状况。⑵随着社会经济的复苏和财富日臻丰厚,西汉统治者的主导思想发生了变化。⑶汉武帝刘彻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一改汉初“无为而治”的国策。2.范围3.作用4.目的5.方法——在政治、思想文化、民族关系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新政策。——锐意进取,积极有为,西汉历史进入一个新阶段。——为加强皇帝集权,有意裁抑丞相职权。——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让他们参与朝廷军国大事的讨论。6.表现(政治有为)⑴设“内朝”(“中朝”)与“外朝”。由皇帝与亲信近臣形成了宫廷的决策核心和以丞相为首执掌政务的政府机关。⑵创设刺史制度,由中央特派监察官员,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⑶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权力,大体消除了汉初郡国并行制带来的负面影响。1.原因2.建议者3.内容(思想文化有为)4.结果——汉初,儒家思想已受到统治者的重视。⑴董仲舒⑵公孙弘等⑴设立五经博士,将儒学定为官学,其他诸子之学“罢黜”在官学之外。⑵在长安建立太学,教授五经,从中选拔官吏。⑶郡县的学校也配有经师授学,以培养官吏的后备人选。⑴儒家在官学中“独尊”地位的确立⑵经学的教授、学习,为儒家学者置身仕途开辟了道路,通经致用成为古代学者的普遍追求。5.影响⑴积极影响⑵消极影响6.实质①.以五经为代表的儒学成为官员选拔、学校教育和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②.从此以后,儒学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和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①.仅注重改正朔(颁订新的历法)、易服色之类(改变车马和祭牲的颜色,法令、礼俗)的礼仪制度。②.对“限田”主张未采纳③.官吏不得经商货殖的建议均未采纳④.汉武帝信任的大臣,也多是既精通儒术,又深明刑法的人。——“儒表法里”1.农业(经济有为)⑴农业生产达到较高的水平⑵意义①.大量西汉铁农具,式样繁多,制作规范。②.代田法成为当时先进的农业耕作法。③.农业的精耕细作、轮作复种、施肥技术,以及单位面积产量,均处于当时世界的前列。——发达的农业生产,为西汉王朝的繁盛打下了深厚的根基。2.汉武帝对边疆的治理(民族关系有为)⑴北边⑵西边⑶其它地区3.表现——通过对匈奴的三次战争,大体解除了匈奴对北边的威胁。——在河西走廊设置了河西四郡(敦煌、酒泉、武威、张掖)天山南北地区遂与内地连为一体,为了加强对西域的控制。——设置郡县或其他管理机构。在西南、东北、东南和西部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⑴社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疆域辽阔,影响远播。⑵西汉王朝是当时世界上强盛的国家之一汉武帝刘彻是汉朝达到鼎盛时期的皇帝,在位五十多年里,西汉国力最为强盛,使西汉成为了一个疆域辽阔的大帝国。汉武帝的确是历史上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大胆任用开拓性人才,进行改革,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各方面出现了大一统局面,把儒家学说定为治国的指导思想。汉武帝是继秦始皇以后,为进一步发展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作出了重大贡献。1.完成:《练习册》中的“基础练习”2.默写:(5分钟内完成)⑴汉武帝“有为”的表现。⑵“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者、内容、实质。⑶西汉先进的农业技术。1.汉武帝“有为”的表现。政治:设“内朝”(“中朝”)与“外朝”。创设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思想文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民族关系:通过对匈奴的三次战争,大体解除了匈奴对北边的威胁。在河西走廊设置了河西四郡(敦煌、酒泉、武威、张掖)在其它地区设置郡县或其他管理机构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者、内容、实质。建议者:董仲舒公孙弘内容:设立五经博士,将儒学定为官学。建立太学郡县的学校也配有经师授学实质:“儒表法里”3.西汉先进的农业技术。铁农具代田法精耕细作轮作复种施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