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丞相胡惟庸之死完整.ppt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主讲:开封市第二实验高中刘彦林开封市第二实验高中刘彦林“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胡惟庸;同时,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高中历史教材人教版必修1第16页(?~1380),凤阳府定远县(今属安徽)人,胡惟庸早年随朱元璋起兵,历任元帅府奏差、宁国主簿、知县、吉安通判、湖广佥事、太常少卿、太常卿等职。洪武三年,拜中书省参知政事。洪武六年七月,凭李善长推荐,任右丞相,约至洪武十年进左丞相,位居百官之首。明初丞相胡惟庸介绍胡惟庸随着权势的不断增大,胡惟庸“日益骄横跋扈,擅自决定官员的生杀升降,先阅内外诸司奏章,对己不利者,辄匿不上报。各地喜好钻营、热衷仕进之徒与功臣武夫失职者,争走其门,馈送金帛、名马、玩物不可胜数。”《明史》洪武十三年正月,中丞涂节和中书省官吏上书告胡惟庸谋反。朱元璋遂以“枉法诬贤”、“蠹害政治”等罪名,将胡惟庸和涂节、陈宁等先后处死。一、明初丞相胡惟庸介绍胡惟庸胡惟庸案发展胡惟庸死后,其谋反“罪状”陆续被揭发,朱元璋大怒,为肃清“逆党”,株连杀戮者达三万余人。“胡党”而受株连至死或已死而追夺爵位的开国功臣有李善长、南雄侯赵庸、荥阳侯郑遇春、永嘉侯朱亮祖、靖宁侯叶升等一公、二十一侯。连一向与胡惟庸关系疏远的“浙东四先生”也未能幸免,誉为“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的孙子宋慎也牵连被杀,宋濂本人则贬死于四川茅州,开国功臣几乎屠戮殆尽。胡惟庸胡惟庸被杀理由处死的理由:“枉法诬贤”、“蠹害政治”和“谋反罪”胡惟庸《明史·胡惟庸传》里清楚记载着:“惟庸既死,其反状犹未尽露。”就是说,胡惟庸被处死的时候,他谋反的罪行还不清楚。二、胡惟庸被杀理由之谋反罪我谋反了吗?冤枉啊!云奇是谁?为什么冤枉我?——云奇告变云奇告变胡惟庸诡称他家中的井中涌出醴泉,邀请皇帝临幸。御驾行至途中,被宦官云奇拦住,想告发胡家正伏甲以待,妄图弑君。但因为过度紧张而说不出话来,朱元璋十分气恼,左右卫士几乎将云奇的手臂打断,但他仍奋指胡惟庸的家。朱元璋这才醒悟过来,登皇城眺望,果然见胡家“壮士裹甲,伏屏间数匝”,于是“亟调禁兵捕擒之”。云奇告变中的几点疑点:1、云奇身为内使,居西华门,离胡宅非常近,既然知道胡惟庸谋逆,为何不先期告发,一定要事迫眉睫时,才拦驾告发?2、如果胡惟庸真要谋反,也是秘密埋伏,即使登上城墙也不可能看到刀枪林立。3、谋反这么大的案件,胡惟庸当天下狱,当天就被处死,处置得如此匆忙,实在蹊跷。4、据《明太祖实录》记载,四天前,也就是正月甲午,中丞涂节已经告胡惟庸谋反,以明太祖猜忌多疑的性格,怎么还会去胡惟庸家看所谓的祥瑞?云奇告变是否真有其事?1、《明太祖实录》详细记载了胡惟庸案处理的情况,但没有关于胡家出醴泉而邀请朱元璋观看的事;云奇揭发胡惟庸,功劳很大,但《明太祖实录》中却没有记载。《明实录〈明太祖实录〉》云奇告变是否真有其事?2、谈迁认为,这一连串的故事可能是虚构的,离奇的“云奇告变”,也是无稽之谈。明末清初史学家。原名以训﹐字仲木。明亡后改名迁﹐字孺木﹐号观若﹐自称“江左遗民”。喜好博综﹐子史百家无不致力﹐对明代史事尤所注心。云奇告变是否真有其事?3、晚明学者钱谦益说:“云奇之事,国史野史,一无可考。”钱谦益,学者称虞山先生。清初诗坛的盟主之一。东林党的领袖之一,官至礼部侍郎,后降清,仍为礼部侍郎。云奇告变是否真有其事?4、史家潘柽章认为云奇之事为“凿空说鬼,有识者所不道”。潘柽章,明末清初史学家,江苏吴江平望镇溪港人。明亡后,隐居故里,用功读书,尤精于史学,著有《国史考异》、《松陵文献》。潘柽章(1626~1663)三、胡惟庸被杀后揭发的罪行1、谋刺徐达;2、毒死刘基;3、与李善长勾结往来谋逆;4、通倭5、通蒙古罪名由来——1、谋刺徐达大将军徐达对胡惟庸的擅权乱政,深恶痛绝,便把他的劣迹上告朱元璋。被胡惟庸闻知,忌恨在心,企图诱使徐达家的守门人福寿谋害徐达,但因福寿揭发,未能得逞。徐达(1332~1385),明朝开国军事统帅。吴元年,为左相国,拜大将军。洪武初累官中书右丞相,封魏国公,追封中山王。罪名由来——2、毒死刘基洪武四年,朱元璋早就有意撤换李善长,还曾经向刘基请教合适人选。刘基说:“善长为元勋旧臣,能调和诸将,不宜骤换。”太祖问及胡惟庸,刘基连连摇头道:“不可不可,区区小犊,一经重用,偾辕破犁,祸且不浅了。”后来朱元璋还是任用了胡惟庸。刘基叹道:“惟庸得志,必为民害。”刘基(1311年-1375年)字伯温,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及诗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为诸葛武侯。罪名由来——2、毒死刘基“基在京病时,惟庸以医来,饮其药,有物积腹中如拳石。其后中丞涂节首惟庸逆谋,并谓其毒基致死云。”——《明史》胡惟庸在朝时,曾想拉李善长下水,善长不从,胡拉李善长的弟弟劝说善长,时间久了,善长终于说了一句“吾老矣,吾死,汝等自为之”。这句话后来由于李善长的下人屈打成招,说了出来,朱元璋便由此定下他的谋反罪。罪名由来——3、与李善长勾结谋逆李善长(1314—1390)明朝开国丞相,封韩国公。与李文忠总中书省大都督府御史台。洪武十九年(1386)明州卫指挥林贤通倭事发,经审讯得知,他是奉胡惟庸的命令下海通倭的,欲借兵为助。(胡惟庸已死6年之久)罪名由来——4、通倭罪名由来——5、通蒙古洪武二十三年,捉拿到封绩。封绩本是元朝的旧臣,后来归降于明,据说他经常往来于蒙、汉之间,曾经为胡惟庸给元嗣君送过信,胡惟庸在信中称臣,并请元嗣君出兵为外应。(称臣于元嗣君这一罪名,则是到了洪武二十三年,即1390年时才发现的)胡惟庸罪名真实与否?吴晗先生《胡惟庸党案考》,通倭通虏都是“莫须有”的罪名。到后来胡惟庸东通日本、高丽(朝鲜),西通西亚诸国,南通印度等国,北通沙漠。东西南北诸夷,反正就是对明王朝有威胁的势力全跟胡惟庸有关系,用“铁的事实”证明胡惟庸早就和大明朝的敌对国都做好了生意,准备把明朝政权一锅端。胡惟庸四、胡惟庸案的处理1、诛杀功臣胡惟庸案前后株连竟达十余年之久,诛杀了三万余人,开国功臣几乎全部被杀,成为明初一大案。事后朱元璋还亲自颁布《昭示奸党录》,告诫臣下,切以胡惟庸为鉴。朱元璋胡惟庸案的处理汉高谋杀功臣固属残忍,然其所必去者,亦止韩、彭,至栾布,则因其反而诛之。卢绾、韩王信,亦以谋反有端而后征讨。其余萧(何)、曹(参)、绛(勃)、灌(婴)等,方且倚为心膂,欲以托孤、寄命,未尝概加猜忌也。(朱元璋)藉诸功臣以取天下,及天下既定,即尽举取天下之人而尽杀之。其残忍实千古未有!——清代赵翼《廿二史札记》诛杀功臣有一次,太子朱标进谏说:“陛下您杀大臣杀得太多,恐怕会伤了君臣间的和气。”朱元璋听了以后不说话,沉默很久。第二天,朱元璋把太子叫来,将一根荆棘扔在地上,命令太子去捡起来,太子觉得很为难。朱元璋说:“这根荆棘你拿不起来,我替你将刺磨干净了,难道不好吗?现在我所杀的人,都是将来可能威胁到你做皇帝的人,我把他们除了,是在为你造莫大的福啊!”“朕老矣,太子不幸,遂至于死,命也!”长子朱标明惠帝朱允炆明太祖朱元璋杀胡惟庸,只是诛杀功臣的借口和开端胡惟庸案的处理2、废丞相处死了胡惟庸,按说还可以选择一个人做丞相,但朱元璋决定从此不再设立丞相。并且把撤消丞相制度这件事写到《祖训》里头,规定:子孙后世永远不许立丞相,如果有人建议立丞相,必须严惩。胡惟庸案的处理谕廷臣说:“国家罢丞相,设府、部、院、寺,分理庶务,立法至为详善。以后嗣君,其勿得议置丞相。臣下有奏请设立者,论以极刑。”可见,在朱元璋看来,不是丞相的人选有问题,而是设立丞相这一制度有问题。胡惟庸案是否是冤案?冤也不冤:因为独断专行!我不专权,是不是就可以安享晚年呢?五、明初丞相的命运杨宪于洪武二年九月入为中书右丞,洪武三年李善长病休时,便实际操纵中书省大权,升为左丞。因他玩弄权术,陷害同僚,很快被朱元璋杀死。杨宪明初丞相的命运胡惟庸进入中书省,与汪广洋共任右丞相。之后,汪广洋以“无所建白”贬为广东参政。洪武十年九月,朱元璋先升胡惟庸为左丞相,再调回汪广洋为右丞相,以牵制胡惟庸,改变胡惟庸独相的局面。然而汪广洋复相后,整日喝酒,并没有起到应有的牵制作用,反而事事调和,公事“惟以他官剖决,不问是非,随而举行”。这令朱元璋大为失望,又把他贬往广南地区。即使这样,仍未能平息朱元璋的怒气,便又追加诏书,下令追到后,即将汪广洋就地处死,洪武十二年十二月汪广洋被贬杀。汪广洋明初丞相的命运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早已退休、77岁的李善长被人告发与胡案有关,“遂并其妻女弟侄家口七十余人诛之……善长子祺与主徙江浦,久之卒。祺子芳、茂,以公主恩得不坐”。李善长明初丞相的命运善长与陛下同心,出万死以取天下,勋臣第一,生封公,死封王,男尚公主,亲戚拜官,人臣之分极矣……使善长佐惟庸成,不过勋臣第一而已矣,太师国公封王而已矣,宁复有加于今日?且善长岂不知天下之不可幸取?当元之委,欲为此者何限,莫不身为齑粉,覆宗绝祀,能保首领者几何人哉?善长胡乃身见之,而以衰倦之年身蹈之也?——解缙“太祖得书,竟亦不罪也。”李善长明初丞相的命运:“信国(汤和)之谨厚,上所信也;公之智略,上所疑也。疑而欲远迹以自引,则益厚其疑。”顾起元顾起元(1565~1628)明代官员、金石家、书法家。万历二十六年进士,官至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乞退后,闭门潜心著述。著有《金陵古金石考》、《客座赘语》、《说略》等。明初丞相的命运冤也不冤:因为丞相都要死看他们的命运,我有什么理由不死呢?明初的丞相擅权不行,尸位素餐也不行,放权、抓权均无好下场。朱元璋对于相权的存在实际上已深为反感,他不能容忍相权过大,绝不希望有凌驾于众人之上的权臣存在。不冤:必杀胡惟庸的原因废除宰相制度,彻底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也许你委屈,也许你不服,只要做丞相,我就要杀你!加强君权的步骤1、在废相之前,洪武十一年(1378年),朱元璋下令限制中书省的权力,命令以后臣下上奏书,不许“关白”中书省,开始限制丞相权利。加强君权的步骤2、洪武十三年(1380年)他除掉胡惟庸,废除丞相制度,不过是洪武十一年不许“关白”中书省的措施的延续。在丞相被撤消以后,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六部与皇帝之间,没有了丞相这一中间管理层,朱元璋实现了“躬览庶政”的目的,“事皆朝廷总之”,皇权极度膨胀。3、杀掉胡惟庸后,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设立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政务,但这些大学士很少能参决政事,一切大事仍由明太祖决策。加强君权的步骤加强君权的步骤4、洪武十五年四月,在杀掉胡惟庸后,隐藏在幕后的特务机构“御用拱卫司”、“仪鸾司”、“大内亲军都督府”粉墨登场。这就是锦衣卫。在史书中记载,锦衣卫掌侍卫、缉捕、刑狱之事。实行特务统治,之后,明王朝又设立了臭名昭著的西厂、东厂,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下,不敢有任何逾越的行为和言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5、洪武年间,为了控制读书人的思想,选拔能听命于皇帝的官吏,强化君权,朱元璋要求科举考试中的经义要用“古人语气”,行文多用比偶,这为后来制定八股程式奠定了基础。加强君权的步骤冤也不冤:加强君权的步骤我只是一枚棋子,我还真冤啊!大家给我评个理,我该不该死?谢谢光临!同学们,再见!

1 / 4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