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中国建筑史宗教建筑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五章宗教建筑第一节概说在我国古代出现过多种宗教,比较重要的是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内中延续时间较长和传播地域最广的,应属于自印度经西域辗转传来的佛教。中国古代宗教有佛(公元前6世纪)、道、伊斯兰(公元6世纪至公元7世纪传入中国)、摩尼(公元前6世纪)、袄教、天主、基督(唐传入中国公元1世纪)、本教。袄教——波斯拜火教,崇尚光明。摩尼——波斯人集袄教、佛教、基督教教义创立的教门。本教——藏传巫教,又称“笨教”“黑教”“黑本教”,崇尚黑暗、魔鬼。佛教在中国影响最大,推动了建筑美术(雕刻、绘画、壁画)殿阁、石窟、佛塔、经幢,须弥座的发展。寺——原为宫署各分支机构,后变为佛教建筑的专称,道教、伊斯兰教也用。庙——原为民宅,后演变为佛教建筑专称。祠——祭典处,如家祠,佛教中较小的建筑也叫祠(“土谷祠”)观——登高望远的高台,后为道教专用建筑名称,如楼观台。佛教大约在东汉初期已正式传来中国。最早见于我国史籍的佛教建筑,是明帝时期建于洛阳的白马寺。佛教在两晋、南北朝时曾得到很大发展,并建造了大量的寺院、石窟和佛塔。采用前塔后殿的布置方式。云冈石窟北魏永宁寺隋唐五代至宋,是我国佛教的另一发展时期。隋唐时期较大佛寺主要部分,仍采用对称式布置,即沿中轴线排列山门、莲池平台、大殿等,其中殿堂已渐成为全寺的中心,而佛塔则退居到后面一侧,自成另区塔院;或建作双塔,矗立于大殿或寺门之前;较大的寺庙除中央一组主要建筑外,又以供奉内容或用途划分为若干庭院。唐朝晚期密宗盛行,佛寺中因而出现了十一面观音和千手千眼观音的形象,又产生刻有经文的石幢。此外,钟楼的设置至少在晚唐的庙宇中已成为定制,一般位于寺院南北轴线的东侧。这种制度一直沿续到明初,大概到明代中叶,才在西侧建立鼓楼,并将二者移至寺前的山门附近。其他建筑如田字形的罗汉堂最早见于五代,转轮藏创于南朝,宋代寺院出现了戒坛。明清时期佛寺更加规整化,大多依中轴线对称布置建筑。流行于以汉族为主的我国大多数地区的佛教,通常汉传佛教。其建筑小的称庵、堂、院,大的称寺。明清时期以四大名山为其圣地。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四川峨眉山(普贤菩萨)安徽九华山(地藏菩萨)浙江普陀山(观音菩萨)藏传佛教分布在西藏、甘肃、青海及内蒙一带,以拉萨、日喀则为中心。西藏喇嘛教佛寺大多采用厚墙、平顶之城堡式样。大寺内除佛殿、经堂及喇嘛住所外,还设置供僧人学习的佛学院。南传小乘佛教分布范围较小,仅限于云南的西双版纳等地,佛寺平面与建筑风格,与中土大相径庭。道教建筑未形成独立的系统和风格。道教建筑一般称宫、观、院,其布局和形式,大体仍遵循我国传统宫殿、祠庙体制。即建筑以殿堂、楼阁为主,依中轴线作为对称式布置。与佛寺相比较,规模一般小,且不建塔、经幢。目前保存较完整的早期道观是元代中期的山西芮城县永乐宫为代表。道教伊斯兰礼拜寺的布置与我国历史悠久的佛寺、道观有所区别。如此类礼拜寺常建有召唤信徒礼拜的邦克楼或光塔,以及供膜拜者净身的浴室;殿内均不设置偶像,仅设朝向圣地麦加参拜的神龛;建筑常用砖或石料砌成拱券或穹窿;一切装饰纹样唯用可兰经文或几何图案等。早期礼拜寺在建筑上仍保持了较多的外来影响;高矗的光塔、葱头形尖拱券门和半球形穹窿结构的礼拜殿等。建造较晚的寺院,除了神龛和装饰题材外,所有建筑的结构和外观都已完全采用中土传统的木构架形式。但在某些民族聚居地区,基本上还保持着本地区和本民族的固有特点。第二节佛寺、道观及清真寺寺庙建筑概况一、佛教产生的历史背景及佛教在中国的传播状况二、寺庙建筑概况三、寺庙建筑的布局演变一、佛教产生的历史背景及佛教在中国的传播状况1.佛教产生的历史背景创建时间: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公元前565~公元前485)释迦牟尼佛、释尊、佛陀四大圣地: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出生地)古印度佛陀迦纳(佛成道地)鹿野苑(佛陀初转法轮地)拘尸那罗城(佛涅槃地)三大语系:巴利文语系佛教,汉语系佛教,藏语系佛教一、佛教产生的历史背景及佛教在中国的传播状况2.佛教在中国的传播状况1)在东汉初期传至中国2)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迅速发展3)隋唐时代是中国佛教的成熟期4)佛教的多元化发展汉明帝始建于洛阳的白马寺曹魏嘉平年间朱志行法显《历游天竺记传》佛教造像、石窟开凿北朝太武帝崇道灭法宋:禅宗、净土宗元:藏传佛教的后弘期明:汉传佛教各宗派二、寺庙建筑概况1.寺庙建筑庭院构成的自由度较大2.寺庙建筑往往形成了寺庙区3.寺庙建筑是多功能的建筑4.寺庙建筑的寿命很长5.寺庙建筑是外来文化的载体城市型寺观、山林型寺观四大佛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美术馆、剧院、市场、旅游建筑三、寺庙建筑的布局演变早期佛教建筑保存下来的极少:砖塔—河南登封县嵩岳寺塔[北魏正光四年(523)]木构佛殿—山西五台县南禅寺大殿[唐建中三年(782)]1.早期“依天竺旧状”——以佛塔为中心《魏书•释老志》“自洛中构白马寺,盛饰佛国,画迹甚妙,为四方式,凡宫塔制度,犹依天竺旧状而重构之……”简单说,这类寺院系以一座高大居中的佛塔为主体,其周围环绕方形广庭和回廊门殿。三、寺庙建筑的布局演变2.中国化“舍宅为寺”——以佛殿为中心南北朝:前塔后殿唐代:寺塔并存北魏洛阳永宁寺三、寺庙建筑的布局演变罗汉区香客区宗教用房僧人生活区寺庙建筑的总体布局僧人生活区:包括僧房、香积厨、斋堂、取事堂、茶堂、延寿堂等罗汉堂客房、餐厅、禅堂3.到明清定型为基本模式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上世纪30年代,日本人曾断言,中国已不存在唐以前的木构建筑,要看唐制木构建筑,人们只能到日本奈良去。但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和林徽因却始终相信国内肯定还有唐代的木构建筑。唐代是中国建筑的发展高峰,也是佛教建筑大兴盛的时代,但由于木结构建筑不易保存,留存至今的唐代木结构建筑也是中国最早的木构殿堂只有两座,都在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是其中一座,建于大中十一年。按图索骥,梁思成和夫人林徽因骑着毛驴跋山涉水,开启了寻觅唐代木构古建的旅程,佛光寺也从此成为第一座被发现的唐代木构建筑“活化石”。佛光寺是一座中型寺院,坐东向西,大殿在寺的最后即最东的高地上,高出前部地面十二三米。大殿为中型殿堂,面阔七间,通长34米;进深四间,17.66米;殿内有一圈内柱,后部设“扇面墙”,三面包围着佛坛,坛上有唐代雕塑。佛光寺大殿平面:面阔7间,长34米;进深4间,深17.66米柱网:“金箱斗底槽”形式正面中部五间设板门佛光寺大殿构架:1.柱网层有显著的“生起”和“侧脚”2.左、右、后三面包砌厚土坯墙,稳定柱网3.形成明、草两套梁栿4.采用“叉手”和“托脚”5.斗栱用“材”已标准化殿内空间层次丰富,处理成熟生起(升起):柱的高度由当心间的平柱,向两端的角柱逐渐增高,形成檐口的缓和曲线。(2寸)侧脚:外槽柱子柱脚处微出向外。明栿:没有吊顶的室内露明可见的栿。做工精致细腻彻上明造:建筑物室内没有平闇,梁架完全露明的做法草栿:在上部看不见的栿。制作潦草叉手(叉首):从平梁的梁头至脊槫间斜置的构件明清被淘汰掉,改用脊瓜柱托脚:下一层梁梁头和上一层槫间斜置的构件阿弥陀佛像如来像弥勒佛像外观:平缓挺拔的屋面深远舒展的出檐造型遒劲的鸱尾微微凹曲的正脊雄大有机的斗栱大殿的空间构成也很有特点。一圈内柱把全殿分为“内槽”和“外槽”两部分,内槽空间较高较大,加上扇面墙和佛坛,更突出了它的重要性;外槽较低较窄,是内槽的衬托。雄壮的梁架和天花的密集方格形成粗细和重量感的对比。佛坛面阔五间,与建筑相应,塑像也分为五组。塑像的高度和体量都经过精密设计,使其与空间相应.1(1分)庑11占檐下的1/3111分明间下风字匾2、正定隆兴寺(宋金)摩尼殿(1052年)面阔七间,进深七间(35×28米)歇山重檐九脊殿,四面中部出抱厦,柱网为金厢斗底槽,次间小于梢间,檐部有柱,侧脚及柱升起,阑额出卷云头,上有普柏枋,上檐柱头斗拱单杪单下昂,下檐柱头斗拱双杪偷心,补间铺作有45度斜栱,明间二朵,次间一朵,耍头呈昂形。转轮藏殿[宋]平面方形,每面三间,入口处有雨搭,九脊殿顶,底层将内柱向两侧移动,与檐柱形成六角井,梁架彻上明造,底层正面与明间山南檐柱都用了曲梁。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转轮藏阁、慈氏阁和大悲阁等建筑,形成中轴线对称格局河北正定隆兴寺转轮藏顶部的木装饰隆兴寺转轮藏阁内的转轮藏河北正定隆兴寺大悲阁隆兴寺之摩尼殿抱厦:围绕厅堂、正屋后面的房屋。顾名思义,在形式上如同搂抱着正屋、厅堂。宋代管这样的建造形式的殿阁叫“龟头屋”,清代的叫法就是“抱厦”。原来在隋唐时期,建筑组合上有了较大的发展。在主建筑的四面都可接建,在左右侧的称“挟屋”,在前后的称“对垒”,局部向前后突出的称“龟头屋”。在主建筑之一侧突出1间(或3间),由两个九脊殿丁字相交,插入部分叫抱厦。十字相交的叫十字脊。(如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天津蓟县独乐寺山门,为辽代重建三、蓟县独乐寺位于天津城内蓟县城内西街1.山门:辽统和二年2.观音阁:辽统和二年三、蓟县独乐寺1.独乐寺山门三、蓟县独乐寺1.独乐寺山门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分心槽,叉手托脚梁架出挑深远,斗拱雄大,台基较矮三、蓟县独乐寺2.独乐寺观音阁:三、蓟县独乐寺2.独乐寺观音阁:平面:金箱斗底槽三、蓟县独乐寺2.独乐寺观音阁:立面:台基低矮入口宽大水平分割九脊屋顶比例严谨三、蓟县独乐寺2.独乐寺观音阁:剖面:典型的殿阁型构架水平分层(外观两层,内部三层)内、外槽柱子处理不同叉手、蜀柱并存三、蓟县独乐寺2.独乐寺观音阁:剖面:空井处理:从上到下依次为八边形、六边形、四边形三、蓟县独乐寺2.独乐寺观音阁:抗震处理:1)整体构架浮摆在石柱础上2)三个铺作层形成三道水平刚性环3)采用多种斜向构件4)“柔性构造”的斗栱4、大同善化寺大雄宝殿[辽]:面阔七间,单檐四阿顶,进深五间,中央五间省去外檐前内柱,内槽后内柱,中间只余下四根柱,檐柱升起很高,超《法式》达1.2尺,斗栱五铺作,补间铺作一朵,当心间出60度斜栱,次间45度普贤阁[金]——公元1154年:单檐九脊殿,外观两层一层:东西3间,南北2间二层:东西3间,南北3间三圣殿[金]——公元1128年单檐四阿顶,面阔五间,进深4间。斗拱六铺作,补间铺作两朵[明]。梁架彻上明造,有叉手。减柱加移柱,补间铺作一朵[金],移柱一椽山西大同善化寺普贤阁,建于金贞元二年(1154年)山西大同善化寺大雄宝殿善化寺三圣殿的金代斜向斗拱山西大同华严寺薄伽教藏殿外观浙江宁波保国寺大雄宝殿西藏布达拉宫布达拉宫屹立在西藏首府拉萨市区西北的红山上,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宫堡式建筑群。最初是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而兴建的,17世纪重建后,布达拉宫成为历代达赖喇嘛的冬宫居所,也是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整座宫殿具有鲜明的藏式风格,依山而建,气势雄伟。建筑特色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七世纪松赞干布时期。十七世纪五世达赖喇嘛时期重建后,成为历代达赖喇嘛的住息地和政教合一的中心。主体建筑分白宫和红宫,主楼十三层,高115.7米,由寝宫、佛殿、灵塔殿、僧舍等组成。布达拉宫是历世达赖喇嘛的冬宫,也是过去西藏地方统治者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从五世达赖喇嘛起,重大的宗教、政治仪式均在此举行,同时又是供奉历世达赖喇嘛灵塔的地方。达赖:蒙古语,意为大海,3世开始册封——前藏班禅:班——精通五明的学者禅——意为大,满语为宝物(额尔德尼),4世开始册封从五世达赖开始布达拉宫重建,历经50年,红宫为主体,白宫在东红宫——行政;达赖接见、拜参场所,设经堂、佛殿、正厅、图书馆、仓库、灵堂、灵塔、平台、庭院白宫——达赖住所宫高20米,外观13层,内实为9层,下为石壁,汉藏结合,有汉式金殿屋顶,藏式门窗脊式,立面上有整齐箭窗西藏拉萨布达拉宫布达拉宫依山垒砌,群楼重叠,殿宇嵯峨,气势雄伟,有横空出世,气贯苍穹之势,坚实墩厚的花岗石墙体,松茸平展的白玛草墙领,金碧辉煌的金顶,具有强烈装饰效果的巨大鎏金宝瓶、幢和经幡,交相映辉,红、白、黄三种色彩的

1 / 12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