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讲中国古代的城市排水一、中国古代的城市排水概况二、中国古代城市的排水管理三、古代城市排水经验及启示•目前发现的距今最早的排水系统位于河南省新郑市观音寺镇的唐户村,称为新郑唐户遗址。新郑唐户遗址这个处于九千多年前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原始村落,拥有一条完整的绕房排水系统。城市排水系统相对来说还比较简陋,主要由城内沟渠、壕池,以及天然河湖共同组成,有的城市已经使用了陶质排水管道。(一)新石器时代后期至夏商时期(约公元前25世纪~前11世纪)一、中国古代的城市排水概况距今4300多年的河南淮阳平粮台古城是古代城市排水设施建设的一座丰碑,城内已铺设了陶质排水管道。偃师商西亳城的考古发掘表明,距今3000~3500年的商代城市排水系统的规划建设,比之平粮台古城有较大的进步和发展。(二)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11世纪~前221年)西周至春秋战国的城市排水系统已逐步完善,下水管道得到普遍应用,与城内沟渠和城壕一道构成完整的城市排水系统,将城内污水、雨水及时排到城外的河、湖中。春秋时期的陶制管道齐国下水管道青铜兽首接头临淄齐国故城位于今淄博市临淄区辛店北8公里的齐都镇,东临淄河,西依系水(泥河),南有牛、稷二山,北为广阔原野,地势南高北低。东西城墙紧邻河岸,淄河、系水作为天然护城河,与大城南、北墙外,小城东、北墙及西墙南段挖筑的全长11920米的护城壕沟相沟通,构成完整的排水网。据勘探城内设有三大排水系统,并探明四个排水道口。临淄排水系统示意图(三)秦汉至五代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960年)秦咸阳湮灭于历史长河,文献记载欠祥,城址南部毁于渭河冲刷,已难窥其原貌。通过对宫殿建筑区考古发掘发现的陶水管道、排水池以及散水等遗物遗迹,我们仍可以想象当年咸阳城市排水的完善程度。汉长安城的排水系统主要由城壕和明渠组成。据实测,城外环绕的城壕宽约8米,深约3米,总长度约为26000米。明渠自西向东横贯全城,长度约为9000米。由城壕和明渠组成的排水干渠总长约35公里,由此估算城内河道密度为1公里/平方公里。汉长安城市水系有昆明、镐、太液等池,均有调洪蓄水的作用。据估算,仅昆明池即可蓄水3549.7万立方米,相当于一座中型水库。汉长安城考古发现汉长安城直城门北门道发现的排水涵洞。汉长安城大道之旁都有排水沟洫。在勘查发掘工作中经常出现五角形或圆形的陶质排水管道;在高庙北城墙下部发现圆形陶管道;在覆盎门旁边的城墙底部还保存嵌在城墙夯土内向外倾斜的陶管道,居中的为五角形,两旁各有一个圆水道;在西安门路面底下还发掘出砖券涵道,城内宫殿遗址也发现了地下水道。此外还有渗水井。这些排水管道、涵道、沟洫等,与城壕、明渠这些排水干渠,组成了完善的城市排水、排洪系统。唐长安城有统一的排水系统,宫禁之中的排水设施最为讲究。在唐西内苑故址发掘出土一段唐代排水渠,属于地下暗渠,渠底和渠口铺砖或石,渠壁砌砖。为防止渠道淤塞,每隔一段安装一组闸门。第一道闸门由铁条构成直棂窗形,拦阻较大污物;第二道闸门以布满菱形镂孔的铁板,滤出较小的污物。排水渠道不畅通时,只要打开闸门附近渠道口部覆盖物,即可进行清理。坊市之内,一般在曲、巷之中的小路之下有砖砌的地下排水道,污水由此流入坊市街道两边的水沟中,再流入城内大街两旁的明渠内,最后排到城外。有的坊内修筑了渗井。(四)宋元明清时期(公元960~1840年)东京城水系十分发达,包括3重城壕、4条穿城河道、各街巷的沟渠以及城内外湖池。外城城壕称护龙河,宽80米,深4.8米,过水断面约372平方米,长约30公里,里城及宫城的城壕分别长12公里和5.4公里,3重城壕总蓄水容量达1765.6万立方米。4条穿城河道为汴、蔡、五丈和金水4河。城市大街小巷有明渠暗沟等排水设施,还有凝祥、金明、琼林、玉津4个池沼。城市河道密度大、调蓄容量大是宋东京的特点,整个城市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和建造体现了很高的科技水平,城市排水设施的管理措施也很完备,是古代城市排水的典范。赣州古城在宋代中叶形成比较完善的排水系统——福寿沟。刘彝于北宋熙宁年间出任赣州知军,曾规划建设城中街市和“十二水窗”(即下水道出口闸门)。他依据城市地形特点、街道布局以及发展趋势,主持建造了福沟和寿沟两个排水系统,寿沟受城北之水,福沟受城南之水,纵横纡曲,条贯井然。福寿沟为合流制下水道,设计断面较大,其宽约0.6~1米、高约1.6~2米,总长约12.6公里,其中寿沟约1公里,福沟11.6公里。“十二水窗”,能“视水消长而启闭”,其做法是在出水口处装一扇木门,门轴装在上游方向,江水低于下水道水位时,借下水道的水力冲开闸门,使雨水污水顺利排入江中;江水高于下水道闸门时,借江中水力关闭闸门,阻止江水倒灌。福寿沟至今仍是赣州旧城区内的主要排水干道。元大都城不仅充分利用地上水源开渠引水,而且修建了完善的明渠暗沟排水系统。大都城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与城市总体布局的规划设计是同时进行的。排水设施的建造先于或与城市道路、宫殿、城墙的建设同步。地下排水管道的铺设根据地形,因势利导,体现了先进的测量、设计和施工水平。元大都排水涵洞结构复原示意图明清北京城是在元大都城的基础上改扩建而成的,保留并疏浚了大都城的排水沟渠。明朝有记载的排水干渠有内城的大明壕、东沟与西沟和通惠河故道,以及外城的龙须沟、虎房桥明沟、正阳门东南三里河等。到了清朝,又增辟了一些新的渠道。最主要的是内城沿东西城墙内侧各开明沟一条、外城三里河以东从大石桥至广渠门内的明沟、以及崇文门东南横亘东西的花市街明沟。紫禁城的排水•紫禁城有一套设计完整的排水方案,在城内挖掘了一条内金水河,河水由紫禁城的西北角城垣外护城河的引入口通过地下流通渠道,进来后曲曲折折流到东南角城垣下的地下出水口流出故宫。内金水河外护城河故宫里一共有1142个用来排水的螭首,每当下雨时,可以欣赏到千龙吐珠的胜景。千龙吐水从历史记载,不管下多大的雨,宫内从没有雨水阻塞的现象。各个庭院内的明沟和暗沟的水流入纵横交织的沟道的支线和干线,最后全部流入内金水河,顺河排出宫去。•宫内七十二万平方米的面积,大小院落九十余座,各有自己的排水渠道,宫内大小庭院都是中高边低,北高南低。•下雨时,雨水流入四周房基下的明沟石水槽,地面和明沟的水将通过入水口流入地下。排水孔内水道承德避暑山庄铜钱型排水孔二、中国古代城市的排水管理我国历代都有水官,专职负责管理水利与工程事宜,城市排水设施的规划、建设、维护和管理,均在其职责范围之内。各朝水官称呼不同,职能亦有差异。夏、商、周三代均设司空一职,负平水土之责。另有川衡管理河川,掌“巡川泽之禁令而平其守,犯禁者执向诛伐之”(《周礼·地官》)。《管子·度地》:“请为置水官,令习水者为吏,大夫、大夫佐各一人,率部校长官佐各财足,乃取水左右各一人,使为都匠水工,令其行水道、城郭、堤川、沟池、官府、寺舍,及州中当缮治者,给卒财足。”(一)历代水官的设置和职能《后汉书·百官志》:“司空,公一人。本注曰:掌水之事。凡营城起邑、浚沟洫、修攻防之事,则议其利,建其功。凡四方水土功课,岁尽则奏其殿最而行赏罚”。又云:“凡郡县……有水池及渔利多者置水官,主平水收渔税。”唐设工部,尚书一人。下有“工部郎中、员外郎各一人,掌城池土木之工役程式。”又有“水部郎中、员外郎各一人,掌津济、船舻、渠梁、堤堰、沟洫、渔捕、运槽、碾垲之事”(《新唐书·百官志》)。另设水部都水监,“掌天下川泽津梁,虞衡之采捕,渠堰陂池之坏决,水田斗门灌溉之政令”(《唐书·职官制》)。宋、元、明、清均设工部,其职权范围与唐代大同小异。(二)古代城市排水管理制度公元前359年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制定的《秦律》规定:“弃灰于道者被刑”。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年)“夏六月,诏修理两都街市、沟渠、道桥。”(《历代宅京记·卷六》)“其旧沟渠,令当界乘闲整顿疏决。”(《册府元龟·卷十四》)唐贞元十三年(公元797年)“十一月韩皋奏准赦涨昆明池,修石炭、贺兰两堰,并造土堰,开淘渠。”(同上)宋代对河渠的管理有严格、科学的制度,每年定期疏浚河渠。据记载,汴河“每岁兴夫开导至石板石人以为则。岁有常役,民未尝病之。而水行地中。京师内外有八水口,泻水入汴。故京师虽大雨无复水害,昔人之画善矣。”(《东京梦华录》)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诏:“自今后汴水添涨及七尺五寸,即遣禁兵三千,沿河防护。”元祐四年(1089年)“十二月,诏:京城内汴河两岸,各留堤面丈有五尺,禁公私侵牟。”(《宋史·河渠志》)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张君平等提出治理河渠的8条建议,被皇帝采纳,诏令颁行,其中有“民或于古河渠中修建堰碣,节水取鱼,渐至淀淤,水潦暴集,河流不通,则致深害,乞严禁之。”(《宋史·河渠志》)清代对城市排水系统的管理十分重视,京城内外排水沟渠有专人分段进行管理。“顺治元年(1644年),定令街道厅管理京城内外沟渠,以时疏浚(若旗民淤塞沟道,送刑部治罪)。”(《光绪顺天府志·京师志》)康熙五年(1666年),“是岁,定修筑城壕例;护城河遇水冲坏处,内城由工部委官修筑;外城由顺天府及五城官修筑;城上挂漏处,由步军统领衙门会同工部委官修补。”(一)先规划,后建设,高度重视城市规划的作用《周礼·考工记》对城市建设布局的制度作了最早的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商君书·算地篇》云:“故为国任地者,山林居什一,薮泽居什一,溪谷流水居什一,都邑蹊道居什四。”三、古代城市排水经验及启示(二)科学合理的城址《管子》:“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管子·乘马》)“错国于不倾之地”(《管子·牧民》)“故圣人之处国者,必于不倾之地,而择地形之肥饶者,乡山左右,经水若泽。”(《管子·度地》)《管子》:“地高则沟之,下则堤之”,“内为落渠之泻,因大川而注焉。”(《管子·度地》)(三)充分利用天然水体,建设完善的城市水系古代城市水系包括城内沟渠、湖池、环城壕沟、城外河流、湖池。发达完善的城市水系是古代城市供水、排水的重要保证。城市一般要保持一定的河道密度和巨大的调蓄能力。古代的城市充分利用了天然的河流、湖泊和洼地,同时又规划并开挖许多人工沟渠、湖池,共同组成发达的城市水系。(四)初级的水处理装置唐都长安的排水系统中已经使用一种初级的水处理装置。在唐西内苑故址发掘出土一段唐代排水渠,属于地下暗渠,渠底和渠口铺砖或石,渠壁砌砖。为防止渠道淤塞,每隔一段安装一组闸门。第一道闸门由铁条构成直棂窗形,拦阻较大污物;第二道闸门以布满菱形镂孔的铁板,滤出较小的污物。排水渠道不畅通时,只要打开闸门附近渠道口部覆盖物,即可进行清理。(五)严格而科学的城市管理宋代定期疏浚河渠的制度,严禁在沟渠中修堰取鱼的规定;清代专人分段管理河渠的制度,淤塞沟道者治罪、负责官员失职者受罚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