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及其当代启示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目录1引言..............................................................32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提出背景..........................................32.1仁义礼智信提出的社会背景.....................................32.2仁义礼智信提出的思想文化背景.................................33儒家仁义礼智信的主要内容..........................................43.1“仁”......................................................43.2“义”......................................................53.3“礼”......................................................63.4“智”......................................................73.5“信”.......................................................74仁义礼智信的当代启示..............................................84.1仁者爱人.....................................................84.2见利思义.....................................................94.3礼仪兴邦.....................................................94.4科教兴国....................................................104.5信立天下....................................................10结论...............................................................11参考文献:.........................................................12致谢..............................................................13新疆师范大学2010届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2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及其当代启示摘要: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首先提出了“仁义礼智信”为主要内容的“五德”1孟子和荀子对其进行了整合,到董仲舒时期,“仁义礼智信”作为“五常”基本发展成熟,又经过宋明时期的发展,逐渐的完善。本文系统梳理了儒家“仁义礼智信”,以期在追溯先贤智慧的基础上,发掘“五常”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关键词:儒家;仁;义;礼;智;信;TheKind、Justice、Rite、IntelligenceAndReputationOfTheConfucianismAndItsContemporaryApocalypseAbstracts:Confucianismofinitiatethemanholesonputforwardkind、justice、rite、intelligenceandreputationforfivevirtuousofthemaincontentsfirstintheparticularhistoryenvironment,MenziandXunsonastoit'scarriedonintegration,arriveDongZhongShuperiod,kind、justice、rite、intelligenceandreputationisfivecardinalvirtuesbasicdevelopmentmature,againthroughSungclearperiodofdevelopment,gradualofperfect.ThistextsystemcombedthehistoryoftheConfucianismkind、justice、rite、intelligenceandreputationchange,withperiodintracebacktofirstwiselyintelligenceoffoundation,discoverfivecardinalvirtuestocontemporarysocietyofapocalypse.Keywords:Confucianism;kind;justice;rite;intelligence;reputation[1]“五德”在学术界有争议,有“仁义礼智信”之说和“仁义礼乐信”之说。新疆师范大学2010届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31引言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又称“五常”是中国几千年来的价值体系中最为核心的因素,因为儒家是对中国文化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个学派,对中国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影响,所以“五常”对于我们每一个人和整个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当代社会,对于“五常”的研究,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2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提出背景“仁义礼智信”的提出,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我们主要从孔子生活的时代的特点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文化背景两方面来分析。2.1仁义礼智信提出的社会背景孔子将“仁智勇”称为“三达德”又将“仁义礼”组成一个系统,孔子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义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焉。1即仁以爱人为核心。义以尊贤为核心,礼是对仁和义的具体规定。孔子生活的年代在是一个多变的年代,是一个大争的社会,社会关系发生了变动,新的封建生产关系开始逐渐的形成。在这个多变的时期最显著的社会特征是:社会政治统治权力正在从没落的周王室向当时的诸侯公室,然后再向大夫下移,周王室微而礼乐坏,不同利益代表、不同文化派系的人们,为了达到自己的利益,都尽力的从道德上寻找他们自己根据,并把道德作为达到他们自己政治目的的一种手段而已。由于当时的礼崩乐坏,孔子想用“周礼”去改变这种局面,孔子渴望回到周朝,恢复礼乐。孔子对于现实社会不满,周朝就是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周礼”就是他构建理想社会的重要的手段。孔子为恢复周礼,开创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学派,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由此开端。2.2仁义礼智信提出的思想文化背景孔子所处的时期是中国古代第一个文化高潮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促进了文化思想,理论的大发展。在发展过程中伦理道德思想占据[1]礼记·中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新疆师范大学2010届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4着重要的位置。孔子是这一时期的第一个思想家,也是上一个时期的最后一位思想家,在中国思想史上居于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孔子“仁”的思想的确立,与孔子所诞生、成长的鲁国的社会环境也有密切的关系。鲁国是周公旦的封地,是当时奴隶制的文化中心,保存着丰富的宗周典籍和完整的文物制度。鲁国的文化环境陶冶了孔子对周文化传统无限景仰的感情,他曾经说:“周之德可谓至德也已矣”1。孔子饱览鲁国保存的丰富的文化历史典籍,从中获得了一种极为清晰的历史感和一种历史眼光,同时,对殷周以来由宗教而道德的传统道德进行损益,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仁”的思想,并通过“明知不可为而为”的践行方式一生致力于绵延这种后来被称为华夏民族精神的思想,即一种以共同的、一般人的“人”为根源和统一基础的“仁”的精神。最终他创建的“仁”的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主体,儒家也成为影响最大的一个学派。3儒家仁义礼智信的主要内容“仁义礼智信”在先秦时期有其独特的原初内涵,研究“五常”,首先要研究它的原初内涵。3.1“仁”孔子贵仁,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精髓所在,在《论语》中“仁”字出现了一百多次。首先,仁者爱人。孔子把“仁”看作最高道德原则和人生理想,指出人道的基本内容就是“仁”,而仁学的核心则是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2孔子的“仁者爱人”是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父母兄弟之爱,即孝与悌的“亲亲”的道德感情与行为。孔子“仁”的精神虽以亲亲尊尊为基础,但却提出了要超越血缘关系而普遍地爱他人,即“爱人”的普遍性的体现。孔子这种普遍地爱他人的观念,是“仁”的精神的最重要特征。其次,爱有差等。孔子的“爱人”虽然超越血缘关系而普遍地爱他人,但却与墨子的“兼爱”是不同的。[1]论语·泰伯[M].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2]论语·颜渊[M].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新疆师范大学2010届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5孔子的“爱人”是有等差的,而墨子的“兼爱”是无等差的。孔子的“爱人”对于奴隶主和奴隶的爱是不同的,即爱有递减性。而墨子的“兼爱”则是渴望打破人与人之间的阶级差别,实现均等的爱。孔子爱的学说具体体现为其一,孔子认为“孝”是对父母之爱,“悌”是对兄长之爱。有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1。孔子和他的大多数的学生孝和悌是仁之本,只有首先做到了孝和悌,才有可能去对他人“仁”。其二对于君王的“忠”是对君王的“孝”再次,对君王的忠,在孔子的眼里是一种大爱。其三,对于众人的爱是“泛爱众,而亲仁”2,孔子对于众人的爱虽是不同的,但是他承认要广泛的“爱人”即“泛爱众”再次,志仁无恶。孔子“仁”的精神是人的自我修养和理想人格的完美结合。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3。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4]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人,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5]“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6];子曰:“人之过也。个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7]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8]从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仁的重视,在孔子心中“仁”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对孔子以理想人格完成为“仁”,强调通过仁者之路,能实现人格“大我”和社会“大同”的合一。3.2“义”“义”与义利之辩是孔子伦理观的重要范畴一方面,“义”的内涵:“义”原指“宜”,即是行为要符合于礼。孔子提出“义”的思想观念,其重点突出的是“义”理,即合乎规律,合乎逻辑,合情合理。如《论语》里的记载,“子[1][2][8]论语·学而[M].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3][4][5][7]论语·里仁[M].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6]论语·述而[M].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新疆师范大学2010届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6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9即: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有规定要怎样做,也没有规定不要怎样做,只要合于“义”理,即怎样做合理恰当,便应该怎样去做。由此可以看出,“义”与人相关,与人的言行举止密切关联,为人处事要讲“义”理,应该遵循规律、符合逻辑,通人情,达道理。另一方面,两种义利观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1孔子在这里从道德的意义上区分了两种面临义利决择时对于义的不同态度。君子在《论语》里是具有理想和高尚人格的人,君子重义,小人重利。在孔子的眼里,是义在利前,以利为主的。3.3“礼”孔子还提出“礼”的思想观念,其重点在于礼仪、制度、言行规范,这在表面上看起来属于外在形式的东西,实际上却是人的内心世界的表现。首先,礼是仁的外在表现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2。孔子在这里的意思是说:作为人,而不立“仁”德,那将如何对待礼仪制度呢?作为人,而又不去立“仁”德,那又将如何对待音乐仪式呢?还如《论

1 / 1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