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世界史专题总结【课件】(65张)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通史篇第三部分世界史世界史专题总结政治模块[专题线索]线索1西方民主制的发展历程线索2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马克思主义诞生①历史背景: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日益暴露。②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③历史影响:国际无产阶级运动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2)巴黎公社①历史背景:普法战争法国惨败,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对外投降卖国,对内镇压人民。②历史进程: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等。③历史影响: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3)十月革命①历史背景: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俄国无产阶级有革命政党的领导、有成熟的领袖;一战激化了国内矛盾。②历史进程: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沙皇统治;《四月提纲》指明正确方向;七月流血事件使列宁抛弃和平过渡的幻想;十月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③历史影响: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线索3近代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及认识阶段世界格局主要表现认识工业革命至二战期间以英国为中心的欧洲成为世界政治的中心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二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铁幕”演说、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组织;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互会、华约组织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两极格局下,表现出多极化趋势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中国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暂时表现为“一超多强”苏联解体,冷战结束。美国、欧盟、日本成鼎立之势;俄罗斯走出低谷;中国国际地位提高(1)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冲突是两极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2)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根源在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发展趋势(3)新的国际格局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但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4)多极化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专题认识]1.雅典民主政治认识上的六个误区(1)从民主运作形式上看: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成为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的隐患,不可误认为直接民主是最理想和完美无缺的运作方式。(2)从局限性上看:雅典民主只是“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不能说成是全体雅典居民的民主。(3)从实质上看:雅典民主政治是奴隶主贵族阶级的专政,不可误认为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专政。(4)从影响上看:雅典民主的理论与实践为近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不可误认为其为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提供了完备的体系。(5)对于“陶片放逐法”:不宜夸大其维护民主政治的积极作用,还应看到它极易成为排除异己、进行政治斗争的工具,使持有不同政治观点的政治家被流放,不利于国家经济和政治的健康发展。(6)关注两个概念的区别:“人民主权”指主权归属,主要表现为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公民陪审法庭等机构;“轮番而治”指管理形式,主要表现是选举制、任期制等民主运作方式。2.多角度认识罗马法的历史特征(1)从地位上看:罗马法是古罗马政治制度的核心,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是西方政治文明的起源之一。(2)从形成过程上看:体现出与时俱进、为适应时代和形势需要而演变的特点。(3)从内容上看:内容丰富,体系完善,涉及政治、经济、思想等多个领域。(4)从作用上看:是维系帝国和巩固统治的强有力的工具,对后世影响深远。(5)从实质上看:是维护奴隶主利益的工具,属于奴隶制法律体系。3.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1)概念代议制又称议会制,是指由选举产生的代表民意的机关来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这种代表民意的机关就是议会。代议制最早产生于英国,后被欧美和世界上许多国家效法。(2)基本特点①具有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的议会。议会议员由普选产生。国家重大立法和重大决策都须经议会讨论并经多数通过,议会享有立法权、财政权和行政监督权。②实行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的原则,防止专制独裁和官僚腐败,提高了行政效率,保障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③实行资产阶级的政党政治,即必须由在议会选举或大选中获胜的政党领袖出任总统或总理、首相,并以本党人员为主组成内阁。政党政治的主要内容是各党通过对议席的争夺,来实现其代表的利益集团的政治和经济利益。(3)历史作用①代议制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保证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对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②有利于调整、缓和资产阶级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从而有效地防止了封建势力的复辟,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③代议制作为人类文明的成果,在推进世界民主化进程中具有极其重大的进步作用和历史意义。4.世界格局的含义及其演变规律(1)含义:世界格局指活跃于世界舞台充当主角的国家及国际组织之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政治结构、态势。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取决于主要国家或国家集团综合国力的对比,取决于主要国家或国家集团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2)演变规律①变化的根本动因:格局中主角力量的消长以及力量对比的变化。②变化的直接动因:格局中主角对自己国家利益的考虑及外交政策的调整。③一种世界格局的形成,是世界上各种力量经过不断消长变化和重新分化组合,从量变逐渐发展到质变,构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均势的结果。一种世界格局的解体,则是这种稳定的均势被打破,再也无法保持下去的具体表现。经济模块[专题线索]线索1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线索2工业文明的发展历程线索3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发展历程(1)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以机器为主体的工厂取代了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手工工场。资本家占有所有生产资料,控制整个生产过程,工人被严格地组织在工厂里,成为依附于机器的雇佣劳动者。资产阶级要求实行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自由资本主义在西欧和北美发展起来。(2)19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企业组织形式逐渐向股份公司转变,激烈的竞争促进了企业的合并,私人垄断组织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生活的基础。(3)面对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美国政府推行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这是资本主义运行机制面对经济危机进行自我调整的一个成功案例。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各国政府纷纷大力干预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长足发展。国营企业的产生和发展、社会福利政策的普遍实施、财政与金融政策的宏观调控等,使当代资本主义的运行机制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4)20世纪70年代至21世纪初。20世纪70年代初的经济危机暴露了国家过分干预经济的弊端,为克服经济危机,西方国家普遍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力度,缩减财政支出,充分发挥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调节作用。20世纪90年代,西方国家普遍出现了经济繁荣的局面。目前大多数西方国家都注重对经济运行机制的调整,既注意运用市场规律,又不放弃国家的干预。这一过程本身也说明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正在不断调整和完善。线索4近代以来资本主义主要经济政策(1)重商主义:盛行于17~18世纪,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禁止金银输出,增加金银输入,展开对外贸易垄断,通过提高关税税率及其他贸易限制来保护国内市场,是反映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体系。(2)自由主义:英国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主张政府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提倡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盛行于19世纪中后期,反映了工业革命后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3)凯恩斯主义: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主张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全面干预,反对自由放任,又被称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反映了垄断时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形成于罗斯福新政中,二战后在资本主义世界大规模地推行。(4)混合经济政策: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滞胀”现象,各国立即调整了经济政策,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逐步发展出一种将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的混合经济政策。线索5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历程(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年)①背景:国内战争爆发,苏联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②内容:a.农业:余粮收集制;b.工业:工业国有化;c.商品流通:取消一切商品贸易,由国家集中分配;d.社会劳动:强制劳动。③特点:适应战时需要;具备某些共产主义的特征,否定商品货币和市场规律。④评价a.积极:在战时特殊情况下,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上的胜利。b.消极: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带来的弊端日益显现,引起人民不满,引发了经济政治危机。(2)新经济政策(1921~1928年)①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的经济政治危机。②内容:a.农业:实行粮食税;b.工业: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c.商品流通:允许自由贸易。③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逐步、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④意义:表明苏俄探索出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3)斯大林模式①确立:20世纪30年代中期,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确立了斯大林经济体制。②主要表现: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政治上实行高度集权与专制。③评价a.积极:使苏联能够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国资源,建立、健全工业体系,实现工业化。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b.消极: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消费品生产;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弊端成为后来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4)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①赫鲁晓夫改革:扩大农业、工业生产自主权,未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②勃列日涅夫改革: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突出发展重工业(军事工业)。③戈尔巴乔夫改革: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后期改革重点转向政治领域。[专题认识]1.近代不同历史阶段西方殖民扩张的特点(1)15世纪末至18世纪晚期:目的主要是为了掠夺金银财富,积累原始资本。手段具体包括抢劫财富、贩卖黑奴、欺诈性贸易等。(2)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目的是为了拓展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以适应本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手段主要是发动侵略战争和输出廉价的商品。(3)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目的是为了各国垄断资本家的利益需要,积极抢占资本输出场所。手段主要是资本输出、掀起瓜分狂潮和进行帝国主义战争。2.用“一、二、三、四”理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1)一个实质:资本主义初步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2)两重影响: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迅猛发展;给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带来了深重的民族灾难,但客观上有利于推动其社会进步。(3)三个动力:根本动力是工业革命;政治动力是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确立了工业资产阶级的统治,为开拓世界市场提供了政治条件;直接动力是殖民扩张。(4)四个阶段:①以新航路开辟为标志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阶段;②以早期殖民扩张为标志的世界市场的拓展阶段;③以第一次工业革命为标志的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阶段;④以第二次工业革命为标志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阶段。3.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工业化模式的特点(1)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具有渐进性,经历了从原始积累、轻工业到重工业的过程,基础较扎实,体系较健全,但时间长,速度慢,并伴随血腥残暴的对外殖民扩张。(2)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斯大林模式):集中国内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时间短,速度快,但经济结构不合理,农轻重比例失调,以牺牲农业为代价。思想文化模块[专题线索]线索1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1)古希腊人文精神觉醒(公元前5世纪)①背景:希腊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展。②代表人物及主张:普罗泰格拉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主张“美德即知识”;柏拉图主张建“理想国”。③意义:使人们从盲目地崇拜神到全方位地研究人,是人类精神觉醒的开始。(2)文艺复兴(14~17世纪以人权反对神权)①背景: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思想变革;中世纪天主教会

1 / 6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