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有害因素的识别和评价ppt课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评价1.主要任务识别、判定和消除职业性有害因素首先要通过环境监测、生物学监测、职业健康监护、职业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研究等方法,充分识别和评价各种职业性有害因素及其作用条件,并对其危险度进行评定和提出危险度管理的措施。因此,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与评价是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2第一节环境监测与生物监测3目的1、通过对作业环境监测,掌握作业环境中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性质、强度(浓度)及其在时间、空间的分布情况;2、估计作业者的接触水平,为分析接触水平-反应(或效应)关系提供依据;3、了解作业环境的卫生质量,评价劳动条件是否符合劳动卫生标准要求;4、检查预防措施效果,为进一步控制职业性有害因素及制订、修订卫生标准提供依据第一节环境监测与生物监测一、环境监测4化学因素的监测,包括空气中有害物质的监测和皮肤污染量的测定。空气中有害物质的理化特性、存在形式及形态不同,其采样和测定方法及要求也不同有些化学物如有机磷农药、苯胺等可通过完整的皮肤吸收,有时可成为主要的进入途径,对这类化学物的接触评定,皮肤、衣服、手套等污染量的测定是必不可少的。第一节环境监测与生物监测1.化学因素的监测5测定皮肤污染量的常用方法有皮肤替代用品法、清洗法和荧光示踪技术法三种。这三种方法只能测定采样时不同部位皮肤和衣服等的污染量,难以了解测定时已通过皮肤进入机体的量和接触后有多少污染物能通过皮肤吸收。因此,测定结果只能反映体表的污染量,而不能确定吸收量。皮肤污染量测定时还应考虑影响化学物经皮肤吸收的因素,如环境状态(气温、气湿等)、机体状况(年龄、性别、皮肤疾患等)及化学物本身特性(物理状态、水溶性、脂溶性等)。第一节环境监测与生物监测1.化学因素的监测6物理因素对人体的作用强度,主要取决于发生源的特性及有关参数、发生源的数量、分布及其与工人的距离。故在拟订评定方案时,应参照实际情况和监测目的,确定监测点、监测时间和次数。通常是在发生源附近工人不同的活动地点和接触程度不同的时间内进行监测,并同时分别记录接触的次数和持续时间,然后进行分析评定。第一节环境监测与生物监测1.化学因素的监测2.物理因素的监测7如欲调查某种物理因素的影响范围,需在发生源的不同方向、不同距离,包括工人休息地点乃至邻近车间或办公室等处进行测定;如为评价某种防护装置(如隔热装置、射频辐射屏蔽等)的效果,可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在使用和不使用该装置时分别进行测定对比。第一节环境监测与生物监测1.化学因素的监测2.物理因素的监测8我国法定的职业病名单中,生物因素引起的职业病有炭疽、森林脑炎和布氏杆菌病。但其他生物因素引起的职业性损害也不容忽视,如口蹄疫、鸟疫、挤奶工结节病、牧民狂犬病、放射菌病、皮肤真菌病、钩端螺旋体病、霉菌或酵母菌的孢子等引起的变态反应和职业性寄生虫病等。因此,要根据生产种类、工艺等制定监测计划。第一节环境监测与生物监测1.化学因素的监测2.物理因素的监测3.生物因素的监测9作业环境监测的步骤大致分为作业环境监测的准备阶段、作业环境监测阶段和作业环境的评定阶段。1.作业环境监测的准备阶段作业环境监测准备阶段主要有确定监测对象和拟订监测方案两方面的内容。1)确定监测对象:在初步调查了解作业环境中存在哪些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基础上,结合查阅有关文献资料和参考其他单位的经验,根据各种危害因素的严重程度及是否有联合作用,确定监测的主要对象。第一节环境监测与生物监测(二)作业环境监测的步骤101.作业环境监测的准备阶段1)确定监测对象:确定监测对象时,应考虑以下四个方面的信息:①企业领导、生产工艺(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的反映:他们通过管理、技术实践和生产劳动,对职业性有害因素在作业环境中的时间和空间分布比较了解,特别是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对危害因素的健康影响有切身的体会,因此,他们可提供许多有价值的情况和线索;②医务人员的临床观察:应特别注意临床表现与接触有害因素的时间顺序,如接触某种有害因素后出现可疑症状,则这种因素应列为重点监测对象;第一节环境监测与生物监测(二)作业环境监测的步骤111.作业环境监测的准备阶段1)确定监测对象:③毒理学资料:通过查阅毒理学资料,了解毒性大小、毒作用特点等,为确定重点监测对象提供依据,如危害性较大的农药和某些重金属、有机化合物等,应重点监测:④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如调查表明存在接触水平-反应(或效应)关系,则应着手建立监测体系。第一节环境监测与生物监测(二)作业环境监测的步骤122)拟订监测方案:确定监测对象后,根据危害因素的种类、在作业环境中的时间和空间分布及接触情况拟订详细的监测方案。其内容包括确定监测地点、监测时间、监测周期及拟定监测记录表。第一节环境监测与生物监测(二)作业环境监测的步骤132.作业环境监测的实施阶段作业环境监测实施阶段除了要严格按照拟订的监测方案进行外,更应注意监测质量的控制,包括采样和实验室工作的质量控制。采样时的质量控制主要是指粉尘和毒物的采样器、流量计、采样动力和系统连接等的控制,物理因素监测时的质量控制要按照国家卫生标准中的规定执行,如定时校对仪器等。第一节环境监测与生物监测(二)作业环境监测的步骤14实验室的质量控制包括外部质控和内部质控。采用仪器分析时内部质控中的主要问题是标准曲线的制作,一般评价指标有准确度、精密度和线性范围。外部质控主要是对同一种样品分送到不同的实验室进行测定时,一定要强调方法的规范化和变异系数要在上级单位规定的允许误差范围内第一节环境监测与生物监测(二)作业环境监测的步骤153.作业环境监测的评定阶段(1)职业性有害因素接触水平的估计:作业环境中职业性有害因素接触水平的估计,是作业环境评定的重要环节(以化学因素为例)。第一节环境监测与生物监测(二)作业环境监测的步骤161.作业环境监测的准备阶段2.作业环境监测的实施阶段3.作业环境监测的评定阶段(1)职业性有害因素接触水平的估计:作业环境中有毒物质浓度的估计,是危害因素评价的重要环节。目前,多采用区域采样所测得的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的平均值或波动范围,作为评价指标。第一节环境监测与生物监测(二)作业环境监测的步骤17(1)职业性有害因素接触水平的估计:从区域定点采样所获作业环境中有害物质浓度,并不代表作业者的接触水平,更不能反映实际吸入量。但是,由于反映了某个工序或局部区域的环境浓度,可为卫生工程治理提供依据,区域定点采样与个体连续采样法都是环境监测中所需要的。对接触水平的估测多借助个体采样器,以估算日平均接触水平。第一节环境监测与生物监测18(2)作业环境监测资料的整理与保管:作业环境监测所得资料应根据卫生标准和法规,并参考有关文献资料及时整理分析,对所观察的有害因素进行评价,分析作业环境中有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在不同车间、不同工种、不同时间的分布,以便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并加以妥善保管,以供动态观察和前后对比之用第一节环境监测与生物监测19卫生部《生产环境有害物质浓度测定年报表》规定,常用统计指标有第一节环境监测与生物监测(二)作业环境监测的步骤%100实测点数合格点数测定点合格率1国家卫生标准浓度值测定点实测浓度值数尘毒浓度测定点超标倍%100应测点数实测点数测定率20生物监测是指定期(有计划)地检查人体生物材料中毒物和(或)其代谢产物的含量,或由其所致的生物效应水平,并与参比值(标准)进行比较,以评价人体接触毒物的程度及可能的健康影响。包括生物材料中化学物及其代谢产物或呼出气中毒物含量的测定,生物效应指标的测定和活性化学物与靶分子相互作用所得产物量的测定等。第一节环境监测与生物监测二、生物监测21(一)生物监测的特点1、优点①反映机体总的接触量:可以测定包括不同途径(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等)、不同来源(职业和非职业)总的接触量;故在反映接触水平上,相对于环境监测而言,生物监测具有更大的优越性第一节环境监测与生物监测二、生物监测22(一)生物监测的特点②可检测引起损害健康的内剂量和生物效应剂量:内剂量是指不同途径、不同来源以及不同时间吸收到体内的化学物的含量,即在体内某个或几个器官组织或整个机体贮存的量。生物效应剂量是指到达体内效应部位的毒物或其代谢产物的浓度,可为估测接触毒物的危险度提供依据;内剂量和生物效应剂量与有害生物学效应之间往往具有量-效关系;因此,相对于环境监测而言,生物监测的结果与健康效应间具有更为密切的关系。第一节环境监测与生物监测二、生物监测23③综合了个体差异,有利于筛出易感者生物监测的对象是经机体代谢过程的产物,因此,生物监测能够考虑个体差异因素和毒物动力学过程的变异性,有利于发现易感个体通过某些特异性指标如某种酶的测定,可尽早发现易感个体,如α-1-抗胰蛋白酶缺乏者,对呼吸道刺激剂较敏感,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者,对氧化剂、芳香族氨基及硝基化合物较敏感。第一节环境监测与生物监测二、生物监测24④尽早发现职业性有害因素对人体的不良影响作业环境中的有害因素进入人体后,经过吸收、分布、代谢、到达一定的器官组织,可在局部蓄积、损害其生理功能,但需要经过一段潜伏期才发病,出现临床可观察的效应而具备临床处置的可能。而通过生物监测,在临床医学检查之前,就能够了解毒物及其代谢产物的局部浓度和累积生物效应,尽早发现职业性有害因素对人体的不良影响第一节环境监测与生物监测二、生物监测252、缺点1)生物监测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监测指标较少;2)监测过程复杂,不易控制;3)只适用于摄入人体或被人体吸收的化学物质,而不能用于在暴露部位直接起作用的物质,亦不能用于噪声、电磁辐射等物理因素的监测;4)生物监测采样时,还应考虑被采样者的可接受程度等问题第一节环境监测与生物监测二、生物监测26(二)生物监测的类别按毒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在体内的转归,可将生物监测分为以下两类:1.测定毒物及其代谢产物的含量尿、血、呼出气、头发常为被测生物材料,如尿、血、头发中的铅、汞含量测定,苯作业工人尿中酚含量的测定等第一节环境监测与生物监测二、生物监测272.生物效应水平测定包括:①生化、生理、生物物理、免疫或细胞遗传等的指标测定,实际工作中以生物化学指标多见,如铅作业者测定尿中δ-氨基-Y-酮戊酸(δ-ALA)和血中锌原卟啉(ZPP)含量等。②毒物或其代谢产物与靶分子(如DNA、血红蛋白、白蛋白等)作用的产物,如DNA加合物、血红蛋白加合物等第一节环境监测与生物监测二、生物监测28(三)生物监测的步骤生物监测和环境监测一样首先要在现场调查的基础上制定详细、周密的监测计划,计划的内容包括生物监测目的、指标的选择、采样的策略、样品分析、结果分析评价,以及整个生物监测过程的质量控制。第一节环境监测与生物监测二、生物监测29理想的生物监测指标应具备的特征是:①能定性或定量地反映接触水平及损害作用;②可测出有害因素的作用是特异和敏感的;③采样无创伤;④已有准确度和精密度高的分析测定方法;⑤在种族间具有共同性和人群中的稳定性第一节环境监测与生物监测二、生物监测30要找到理想的生物监测指标,一般需进行以下研究:①确定化学物毒性的终点;②评估所选生物监测指标与毒性终点的关系及其敏感性和特异性;③确定采集何种生物材料、最佳采样时机及采样量;④建立分析方法,包括详细的操作步骤、检出率、精确度和灵敏度等;⑤评价接触人群的个体差异,特别是易感个体;⑥分析接触水平-反应关系和接触水平-效应关系;⑦确定所选生物监测指标在危险度评定中的作用;⑧医学伦理和社会方面的考虑。第一节环境监测与生物监测31健康监护(healthsurveillance)是通过各种检查和分析,评价职业性有害因素对接触者健康的影响及其程度,掌握职工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健康损害征象,以便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防止有害因素所致疾患的发生和发展。第二节健康监护32健康监护基本属于第二级预防,结合生产环境监测和职业流行病学分析,可以研究职业性有害因素所致的疾患在人群中发生、发展规律,接触-效应(反应)关系;评价防护措施的效果,并为制订、修订卫生标准及采取进一步的控

1 / 7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