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伦敦学派伦敦学派是20世纪20、30年代开始形成的以伦敦经济学院为中心的当代西方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它的主要特点是坚持维护新古典经济学的经济自由主义传统。原来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学派的中心在剑桥大学,但二三十年代一些新古典经济学家却纷纷背离传统观点,但在伦敦经济学院的教授们,却仍继续坚持新古典学派的观点,形成了伦敦学派。从此,经济自由主义学说的中心就由剑桥大学转移到了伦敦经济学院。这个学派从形成到战后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按其形成、发展的各个不同时期的特点,可以分为伦敦学派形成时期的思想和哈耶克的新自由主义两个阶段。第七章伦敦学派第一节主要代表人物及著作第二节伦敦学派形成时期的经济思想第三节哈耶克的新自由主义第四节伦敦学派评说第一节主要代表人物及著作1.爱德温·坎南(1861-1935):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伦敦学派的奠基者。主要著作:《1776-1848年英国政治经济学中生产和分配理论史》(1893),《英国地方税史》(1896)、《财富论》(1914)、《经济理论述评》(1929)、《现代通货及其价值的萌芽》(1931)等。第一节主要代表人物及著作2.西奥多·伊曼纽尔·古根海姆·格雷高里(1893-1971),英国经济学家。师从坎南。伦敦学派的中坚分子。主要著作:《关税:方法研究》(1921)、《图克和纽马奇的‘价格史’入门》(1928)、《财政学入门》(1932)、《黄金、失业与资本主义》(1933)等。第一节主要代表人物及著作3.来昂内尔·罗宾斯,英国经济学家。师从坎南,毕业于伦敦经济学院。著作:《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1932)、《大萧条》(1934)、《经济计划和国际秩序》(1937)、《和平与战争时期的经济问题》(1947)、《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经济政策理论》(1952)、《政治学与经济学》(1963)、《经济思想史中的经济发展理论》(1968)、《现代经济理论的进展》(1970)等。第一节主要代表人物及著作4.弗里德里希·A·冯·哈耶克,伦敦学派和新奥地利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著作:至1974年获奖,共出版著作15部,10本小册子,130多篇论文。代表作:《货币理论与经济周期》(1929)、《物价与生产》(1931)、《资本纯理论》(1941)、《通向奴役的道路》(1944)、《自由的宪章》(1960)、《法律、立法与自由》(三卷本,1973、1976、1978)、《货币的非国家化》(1976)。第二节伦敦学派形成时期的经济思想一、货币理论二、经济危机理论一、货币理论以坎南为代表的伦敦经济学院教授和以凯恩斯为代表的剑桥大学经济学家的分歧,最先表现在货币理论方面。以凯恩斯为代表的剑桥大学经济学家反对恢复金本位制,主张实行基本上以传统的货币数量论为基础的管理通货本位制,即有中央银行通过利息率和信贷数量的调节来达到稳定物价和经济的目的。而伦敦学派主张恢复金本位制。一、货币理论伦敦学派主张恢复金本位制的理由如下:第一,对通货的需求,不同于对一般商品的需求。第二,物价水平并非只受货币数量的影响。影响物价的因素很多(如商品的供求),货币数量只是其中的一种第三,通货管理在实践上是有害的,在效果上是无能为力的。人为地干预自发运行的市场经济秩序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第四,恢复金本位制有助于稳定经济。金本位制能使货币流通数量自然地受到控制,从而保证物价稳定,而无需人为地干预经济生活。二、经济危机理论伦敦学派对30年代经济危机原因的解释和危机对策的论点可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工资过高论。经济危机时由于工会的垄断,阻挠了工资下降的结果。第二,否认金本位制是经济危机的原因。第三,资本供给不足论。第三节哈耶克的新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是相对于亚当·斯密以后19世纪传统的经济自由主义而言的。传统的经济自由主义主要是针对封建势力及其残余影响而提出和发展起来的经济自由主义学说,在理论上表现为反对重商主义的国家干预政策;新自由主义是在垄断资本主义固有的各种矛盾不断变化,国家直接干预经济方式无法稳定资本主义经济并导致一系列新的严重问题条件下发展起来的经济自由主义学说,在理论上则表现为反对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政策。第三节哈耶克的新自由主义一、哈耶克新自由主义的特点二、哈耶克新自由主义的形成和影响三、哈耶克的主要经济理论一、哈耶克新自由主义的特点(一)、极端经济自由主义其他新自由主义学派,虽然主张自由竞争和市场调节,反对国家过多干涉经济,但并不完全拒绝国家干预经济,只是国家干预的方式和程度有所不同。如,货币学派主张由国家控制货币供应量,使之与经济增长速度同步;供给学派主张通过国家税收政策的调整来促进供给的增长;弗莱堡学派主张采取以市场经济为主,国家调节为辅的方式来保证经济协调发展,使国家在经济的协调发展中起“球场裁判员”的作用等等。而哈耶克的新自由主义则主张彻底的经济自由,反对任何形式的国家干预,以致货币发行也要实行“非国有化”。所以被称为一个极端的经济自由主义者,且被推崇为当代新自由主义的鼻祖,其理论对新自由主义各派以至整个西方经济思想都有相当大的影响。1974年因其在货币和经济周期理论的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一、哈耶克新自由主义的特点(二)、浓厚的伦理学色彩哈耶克的研究范围很广,几乎涉及到一切社会科学学科。因此哈耶克可以说是当前最著名的新自由主义哲学家和伦理学家。在他的经济学中,哲学的议论多于政治、经济、社会设施的主张,伦理学的探讨,多于具体政策的设计。在伦理学的探讨中,他又从抽象的人性论、个人的绝对自由和经济自由主义出发,提出了所谓美好的“理想社会”的学说。这表明,哈耶克的确不仅是一个经济学家,而且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社会学家”、“政治思想家”和“伦理学家”。他把经济理论与社会道德伦理的分析紧密结合在一起了。二、哈耶克新自由主义的形成和影响第一,30年代以前是哈耶克早期理论形成时期。哈耶克继续并发展了维赛尔的中性货币说和米赛斯的信用周期说,形成了自己的货币论和经济周期论。二、哈耶克新自由主义的形成和影响第二,30年代到50年代是哈耶克新自由主义形成时期。30年代大危机爆发,国家干预思想逐渐受到重视,二战后凯恩斯经济理论占主要地位,新自由主义影响较小。但哈耶克未放弃自已的主张。哈耶克坚持认为计划经济是不可能合理配置资源的,必定行不通,即使行得通,也不值得追求。通过这场论战,哈耶克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完整的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并构造了伦敦学派的理论体系,大大提高了伦敦学派的影响和威望。二、哈耶克新自由主义的形成和影响第三,60年代以后是哈耶克新自由主义论进一步完善时期。60年代以后,哈耶克的经济自由主义理论并没有多大改变,同时他开始进行更为广泛的经济哲学和伦理学的研究,以进一步完善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基础。这一时期,由于以凯恩斯主义为理论基础的经济政策不断失败,以哈耶克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思潮开始传播开来,并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对英、德等国的经济进步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三、哈耶克的主要经济理论(一)、货币理论(二)、经济周期理论(三)市场机制理论(四)、自由主义理论(五)国际关系学说(一)、货币理论1.货币中性论:从维赛尔中性到哈耶克中性维赛尔:如果货币数量仅影响经济中的一般物价水平,而不影响实际的产出水平,则货币是中性的。维赛尔认为,货币因素不是影响经济过程的实质性因素,而是覆盖在经济生活表面的一层面纱。哈耶克:仅关注货币数量与一般物价水平的关系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要关注货币数量的变化对相对价格的影响,进而对现实经济的影响。如果货币量的变化只引起一般价格水平的变动而不影响实际总产出,它就是中性的;如果货币数量变化时买卖活动相分离,商品供求不等,导致相对价格变动,货币就呈现非中性。货币非中性,会扭曲价格结构,进而影响生产结构,导致经济失调。从以上论述可见,哈耶克的货币中性不同于维赛尔的货币中性,他认为所谓的“货币中性”是指货币的数量对商品的相对价格不发生影响,不引起相对价格的失衡,不引起生产方向的误导,才可称之为“货币中性”。(一)、货币理论1.货币中性论:从维赛尔中性到哈耶克中性要使货币保持他所定义的“中性”,必须满足三个条件:第一,在货币贸易系数和货币流通速度一定时,货币总流量保持不变。第二,一切价格随着供求状况的变化而完全伸缩自如,即在完全竞争自由的条件下。第三,一切长期契约都建立在对未来价格运动的正确预测的基础上。(一)、货币理论2.货币“非国有化”思想(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所谓“货币非国有化”,就是主张取消国家对货币发行的垄断权,废除国家货币制度,而用私营银行的竞争性货币作为国家货币的替代物。哈耶克的思想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在30年代经济危机期间,他曾将经济周期的原因归结为货币资本的不足或投资过度,还不曾把政府的干预视为失业和通货膨胀的直接根源。但到了60-70年代,哈耶克则建立了一套十分独特的、可以称为极端自由主义的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在此理论中,哈耶克的分析仍从货币因素开始,但强调的不是货币流通量,而是货币发行权,他认为,政府对货币发行权的垄断是经济不稳定的直接根源,失业和通货膨胀都是由此引起的。并由此提出了“货币非国有化”思想。(一)、货币理论2.货币“非国有化”思想(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哈耶克认为: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私人经济,只要听任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一切经济资源就会得到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但要使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使经济得以正常运行,提高效率,就应当以健全的货币制度的存在为前提。假定作为交换媒介的货币是由私营银行发行的,私营银行必定会审慎行事,自行限制货币的发行量,维持通货价值,取得公众的信任,并承担过度发行货币所引起的后果。(一)、货币理论2.货币“非国有化”思想(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如果货币发行权由国家垄断,将造成两方面的消极后果:第一,失业。哈耶克认为,由于剥夺了私人经济自行提供交换媒介的可能性,私人经济活动便不可避免地受到国家货币发行政策的限制,以致使资源配置失调,私人投资积极性受挫,市场无法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比如,政府紧缩银根时,企业周转困难,以致被迫停产;通货过多,又会使物价看涨,企业感到与其增加生产,不如待价惜售。这些都会使就业机会减少,造成失业。第二,通货膨胀。政府垄断货币发行权,它会无所顾忌地根据财政赤字的需要把大量货币投入市场,因而会使货币发行过多,造成通货膨胀。所以,他不同意货币主义者所主张的,依靠政府当局控制货币供应量来解决通货膨胀问题的观点。他认为,既然政府垄断了货币发行权,又可以不必把自己的开支保持在财政收入的限度之内,那么又怎么能相信政府会控制货币的供应量呢?因此,不能把消除通货膨胀的希望寄托在政府的“善行”和“好心”上。(二)、经济周期理论1.哈耶克均衡与20世纪30年代的其他经济学家一样,哈耶克也是从某种均衡状态出发来分析经济周期的。哈耶克的均衡状态有四个前提:第一,一切可用资源都被充分利用(这里暗含着充分就业的逻辑前提);第二,整个社会的货币数量一定;第三,整个社会的消费――储蓄比例一定;第四,整个社会生产的纵向结构一定(原始生产要素如劳动、土地等;资本品;消费品)。内容:在以上前提下,用于购买消费品的货币和用于购买资本品的货币之间的比例(即对这两类产品需求之间的比例)等于消费品产量与资本品产量之间的比例,即两类产品的需求之比等于供给之比。哈耶克称此比例为均衡比例。(二)、经济周期理论2.经济周期:从均衡到均衡哈耶克认为,均衡比例的变动来源于生产结构的变化,而生产结构的变化又会由两种原因引起:一是在货币数量不变的情况下,社会的消费――储蓄比例发生自愿的变化;二是在社会的消费――储蓄比例不变的情况下,货币的数量发生变化。(二)、经济周期理论2.经济周期:从均衡到均衡①货币数量不变,社会的消费――储蓄比例发生自愿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均衡比例被打破,则原有的均衡会平稳过度到新的均衡。②消费――储蓄比例不变,货币的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