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传播媒介第一节媒介类型及特征一、传播媒介的特点1、传播媒介的概念传播媒介就是指介于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用以负载、传递、延伸、扩大特定符号的物质实体。一、传播媒介的特点2、传播媒介的构成要素物体符号信息此外,使符号负载、转移到物质实体上,并便于接受和使用的技术,也是构成传播媒介尤其是现代传媒的基本条件。一、传播媒介的特点3、传播媒介的总体特点实体性中介性负载性还原性二、媒介分析的标准1、时空偏倚2、参与程度3、传播速度4、保存时间5、媒介威望三、媒介类型分析(一)几种常见媒介特点印刷媒介:书籍、报纸、杂志电子媒介:广播、电视、电影、网络三、媒介类型分析(二)新媒介1.新媒介概念广义的新媒介主要指伴随卫星通信、数字化、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等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新型传播媒介,包括跨国卫星广播电视、多频道有线电视、电子出版物、互联网等。三、媒介类型分析(二)新媒介1.新媒介概念狭义的新媒介主要指继报刊、广播、电视这三大媒体之后出现的“第四媒体”、“第五媒体”,即互联网和手机。三、媒介类型分析(二)新媒介2.以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介特点传播过程的双向性增强多媒体化和媒介功能的融合媒介资源丰富化信息传播全球化3.防止幼稚的“电子乌托邦思想”近年来广为流行的“电子乌托邦”思想,对媒介技术的发展寄予无条件的乐观主义期待,认为新的传播技术必将会把人类带入一个高度自由、民主和平等的理想国。3.防止幼稚的“电子乌托邦思想”新的媒介技术或传播工具的确蕴涵着广泛的可能性。但是,一种理想社会的到来,不仅需要技术上的条件,而且需要更为复杂的社会条件,其中包括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的合理化以及人的自身素质的提高等等。简单地断言某种传播技术或工具必然导致某种社会形态的观点是幼稚的。第七章传播媒介第二节媒介理论述评第二节媒介理论述评一、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二、英尼斯的媒介理论三、梅罗维茨的媒介情境论一、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马歇尔·麦克卢汉(1911~1980MarshallMcLuhan)被誉为信息社会、电子世界的“圣人”、“先驱”和“先知”。“地球村”《机械的新娘》1951、《古登堡群英》1962、《理解媒介:人的延伸》1964、《媒介即讯息》1967、图画书籍《媒介是按摩、是逆风》1967。一、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三个著名观点(媒介三论):媒介即讯息媒介:人的延伸热媒介和冷媒介在麦克卢汉的书中,“媒介”几乎无所不包,除了书籍、报刊和广播、电视等典型媒介之外,还包括服饰、房屋、车辆等任何具有延伸人体的性质、可以传递信息的人造事物。一、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1.媒介即讯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1.媒介即讯息麦克卢汉认为人类历史由三个历史阶段组成:部落文化阶段;脱部落文化阶段;新部落文化阶段。每一种新的媒介产生,都开创了人类感知和认识世界的方式,带来社会的变革。传播中的变革改变了人类的感觉,也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创造出新的社会行为类型。一、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2.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媒介是人的感官能力的延伸或扩展。印刷媒介是视觉的延伸,广播是听觉的延伸,电视则是视听觉综合的延伸。每种媒介的使用都会改变人的感觉平衡状态,产生不同的心理作用和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和反应方式。一、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3.“热媒介”和“冷媒介”“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收者不需动员更多的感官和思维活动就能理解。“冷媒介”则相反,传递的信息少而模糊,在理解之际需要更多的感官和思维活动的配合。4.评价1)意义:它开拓了以媒介技术为出发点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并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此外,麦克卢汉关于“媒介即人的延伸”的观点对我们理解不同媒介的作用机制富有启迪意义,他的关于“地球村”的预言,也是符合当代世界的发展趋势的。4.评价2)局限:技术决定论:麦克卢汉把媒介技术视为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唯一决定因素,而忽略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等各种复杂的社会因素的作用以及人的主观能动性。过分夸大了媒介的作用。二、英尼斯的媒介理论哈罗德·亚当斯·英尼斯(1894—1952)是加拿大经济历史学家,是麦克鲁汉的老师。他着重将传播作为一切历史运转的轴心来探讨。主要著述有:《帝国与传播》(1950)、《传播的偏倚》(1951)等。二、英尼斯的媒介理论1.传播影响社会组织形态和人们的交往方式。媒体是人体思维的延伸,传播就是思想的扩展,传播媒介是人们行驶社会权力和政治权力的有效手段,每一种新媒介的出现都能打破某些人原有的垄断权。二、英尼斯的媒介理论2.媒介可分为“偏倚时间”的媒介和“偏倚空间”的媒介。“偏倚时间”的媒介:是质地较重、耐久性强的媒介,如粘土、石头和羊皮纸等,较利于克服时间的障碍,较能长久保存。“偏倚空间”的媒介:是质地较轻、容易运送的媒介,如纸草纸、白报纸等,较适于克服空间的障碍。“偏倚时间”的媒介偏倚时间的媒介是某种意义上的个人的、宗教的、特权的媒介,强调传播者对媒介的垄断和在传播上的权威性、等级性和神圣性。偏倚时间媒介占主导的社会,注重历史传统、强调习俗和延续性、具有社会秩序稳定、等级森严的特征。但是,它不利于权力中心对边陲的控制。“偏倚空间”的媒介而偏倚空间的媒介是一种大众的、普遍的、政治的、文化的媒介,强调传播的世俗化、现代化和公平化。偏倚空间的媒介它有利于帝国扩张,增强权力中心对边陲的控制力,也有利于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三、梅罗维茨的媒介理论美国传播学家乔舒亚·梅罗维茨,其媒介理论集中反映在他于1985年出版的《空间感的失落: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一书中。他声称,他的媒介情境论是英尼斯、麦克鲁汉的媒介理论、戈夫曼的情境理论的有机融合。(一)戈夫曼对梅罗维茨的影响“拟剧论”:戈夫曼把人际交往比作演戏,把“场所”(社会)比作剧场,社会成员则在这里按照“社会剧本”的需要扮演角色,以取得别人的赞许,实现自己的目的。(一)戈夫曼对梅罗维茨的影响前台行为:戈夫曼把专门为陌生人或偶然结识的朋友所做的动作称为前台行为;幕后行为:戈夫曼将只有关系更为密切的人才能看到的、暴露演员真实感情的动作称之为幕后行为。(二)梅罗维茨的主要观点1、情境应被视为信息系统戈夫曼揭示了场所对人际交流的意义,而没有揭示出原因。场所不同,限定了人们接触信息的机会。交流环境不仅包括物质场所,还应包括由媒介造成的信息环境。人们接触信息的机会才是要点,情境就是信息系统。在这信息系统内,“信息不但在自然环境中流通,也通过媒介传播”,因此,“运用媒介所造成的信息环境如同地点场所一样,都促成了一定的信息流通形式。”(二)梅罗维茨的主要观点2、关于情境与行为的关系每一种独特的情境决定了相应的独特的行为;情境的动态变化会引起行为的变化。(二)梅罗维茨的主要观点3、电子媒介促成了不同情境的整合首先,它促成了不同类型的受众群的合并。其次,电子媒介还促成了原先接受情境、顺序的改变。第三,电子媒介使原来的私人情境并人公共情境。四、媒介工具和技术的现实社会影响一种媒介的出现、使用和普及以及它所形成的媒介工具环境本身,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人的行为和生活方式。1、“电视人”和“容器人”1)“电视人”日本学者,林雄二郎,比较在印刷媒介环境和电视媒介环境中完成社会化过程的两代人。提出了“电视人”的概念。(《信息化社会:硬件社会向软件社会的转变》1973)“电视人”指伴随电视普及而诞生成长的一代,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行为方式上“跟着感觉走”;在印刷媒介环境中成长的父辈重理性,重视逻辑思维。收看电视在狭小空间中进行,封闭、缺乏现实社会互动的环境,养成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较弱。2)“容器人”(中野牧《现代人的信息行为.1980):容器人:“在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日本人的内心世界,类似于孤立、封闭的“罐状”容器”;2)“容器人”(中野牧):“容器人”为了摆脱孤立状态也希望与他人接触,但这种接触只是容器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对方内部,因为彼此保持一定距离便成了人际关系的最佳选择;注重自我意志的自由,对任何外部强制和权威都不认同,但很容易受大众传媒的影响。“电视人”和“容器人”的提出,都是建立在对现代人的社会病理现象“媒介依存症”的批评基础上。每月会发多少条短信?某天忘了带手机,会是什么感觉?若只允许你每天出门时带一样东西,钱包、钥匙、手机这三样东西,你会选择…?2.电视与人的“充欲主义”日本学者佐藤毅在1986年《人的自律》一文中探讨了电视与日本人的自私化和“充欲主义”价值流行的关系:充欲主义指电视等媒介激发起人们的欲望,使人们进行物质的追求、满足于感官的享受。3网络时代的网虫和网瘾症网瘾症,也叫上网成瘾综合症,其表征是长时间沉迷于网络(甚至每天8小时以上)不能自控;行为乖张并伴随视力下降、神经衰弱等身心病态;在网欲得不到满足的时候精神空虚、心情暴躁甚至会有暴力倾向。小结媒介与社会、媒介与人的问题,是媒介分析的核心问题。不过,一种社会现象的产生,究竟是媒介工具形式引起的,还是由它的传播内容引起的,或者是由其他社会因素引起的,在理论和实证上作出严密的结论目前还是很困难的。我们必须承认,一种媒介技术或工具的出现和普及,对社会以及人的行为产生的冲击和影响是巨大的,人们在某些方面不得不受制于它,但是如果把社会变革的全部原因都归结于媒介,也是不切合实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