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的题型涉及范畴不外乎表现内容、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三个方面。而表达内容又分为识记常识、划分层次、把握意象、分析诗句描绘的画面、领会诗歌情感等方面。一、诗歌鉴赏失分的归因1.不明诗歌意象的深层含义而失分。诗歌主要是通过意象和意境的创造来传达思想感情的。意象是融人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感。某些意象,其含义和折射出来的情感往往是固定的。如2004年全国卷Ⅲ考了晏几道的《鹧鸪天》。问题是这样的: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要正确解答这个问题,就必须明了“杜鹃”这个意象的深层含义。杜鹃,也叫子规,其鸣声有如“不如归去”。后来的文学作品中常借子规、子规声来表达一种哀切凄怨清苦之情。此外,笛声常用来传递征夫的相思之情,怀人之思,表达凄怨哀苦的感情。鹧鸪常被游子、思妇、壮志难酬之作。或引发身世之感、烘托凄苦愁情的形象。梅、松、菊、竹常用于托物言志,表示诗人傲岸、耿介、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行。2.不明诗歌的解题暗示而失分。阅读诗歌,除了整体理解外,必须认真品读诗题、注释,还要注意作者所处的朝代及写作的背景。这些因素往往暗示解题的方向。(1)题目的暗示。题目是文章的灵魂和主旨所在,好的作品是非常注重对题目的提炼的。如2002年的《春夜洛城闻笛》,试题有三个小问题: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其中第一小问取决于有关“意象”的积累,第二小问又是解答后两小问的关键,而它又可以从诗题人手分析,确定“折柳”二字的确是全诗的关键。题目中的“洛城”表明李白是在异乡,而“笛”在历代文学作品中常有怀人思乡的独特含义。如果明确了这点,答题就容易了。(2)作者及朝代的暗示。自从出现古诗词鉴赏题以来,所有的诗歌都会附上作者的名字。而从这些诗人的名字中(除比较陌生的),我们能获得很多的信息。如2004年全国卷Ⅳ《江城子》,作者是欧阳炯,出题者标明该词写于五代,我们知道五代是历史上藩镇割据严重、政权更迭频繁、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的朝代,五代的词人也多数是抒发国破家亡的愁苦之情及昔盛今衰的感叹的。所以,明白“五代”这一暗示,对该词主旨的把握就简单多了。(3)注释的暗示。注释往往是对诗歌中关键字词、难解字词的解释及诗歌写作时间、时代背景的交代,它的作用就是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在阅读时我们一定要有足够的重视。如2004年全国卷Ⅳ《江城子》,对“姑苏台”的注解,它不仅告诉了我们这个地点所在的城市,更重要的是它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信息,即这个地方曾经是“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让我们不难想见此地昔日的繁华及六朝帝王的荒淫豪奢的生活。这样一来,对“空有姑苏台上月”含有的深意就容易理解了。3.不明诗歌的问题指向而失分。对诗歌问题的解答,需要遵循这样一个原则,就是“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如2004年全国卷I《秋思》,题干是这样描述的: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感?学生因不明“生活中寻常的细节”的指向意义,往往是乱写一通,结果自然是答非所问。4.不明诗歌“情和境”的关系而失分。诗歌中情与境结合的基本方式有即景抒怀、寓情于景、情景相生等。如2004年广东卷杜甫‘江汉诗中第二联“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景象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第三联。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景”“情”是交融的。再如全国卷Ⅱ《木兰花》:东风乍起,春波绿水,波面生纹;杨柳初醒,嫩绿浅碧,一片青烟薄雾;杏花怒放.如喷火蒸霞。春的风光如此美好,作者用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让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流露出的自然是愉悦的心情。这也是情景相生。5.不明词义而失分。命题者往往利用有些词语或句子歧义的特点,设计易望文生义的题目,干扰考生的理解。如:99年高考题‘漫成一首’中“风灯”可以理解为“江风吹打桅灯”,也可以理解为“防风的灯”,但是结合“平静、安宁”的意境。或结合对仗规则来理解,只能是后者而非前者。二、高考诗歌鉴赏解题的具体步骤第一步审诗题题目即文章的眼睛,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主要表现手法等)。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鉴赏的向导。(一)把握诗题中的感情如果诗题直接点明或暗示感情,那么考生应该从题目所提示的感情入手,去了解作者运用了什么典型细节和景物来表达感情。如柳中庸的《征人怨》: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如果没有题目中“征人”对事件的指引和“怨。对情感的提示,粗心的考生可能难以理解这首诗。(二)明了诗题中的对象如果题目直接点明了描写的对象,那么考生可以从描写对象着手。通过把握描写对象的特征,来理解作者的情感。如李白的听蜀僧浚弹琴):听蜀僧浚弹琴李白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鉴赏这首诗歌时,不能漏掉题目中的任何一个字。如“听”点明了事情.诗的后六旬都是写作者听到的内容。“蜀僧”点明了弹琴者的身份.“僧”有自己的弹琴内容、弹琴风格.“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馀响人霜钟”是写琴声的超脱世俗。“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是通过对景物的感受.说自己沉浸在音乐之中.而不知道时间已经是傍晚了,这就从侧面来衬托琴声的曼妙超俗,表现了琴声的艺术魅力和蜀僧弹琴的高超技法。(三)弄清诗题中的事件如果题目点明了所写的时间或背景。如《秋夜》《江汉》《移居》等,考生应该注意到这些诗歌的内容,或者与题目的内容有关,或者由题目中的背景引出,或者写在某个地方的活动。考生就可以从中获得一些与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关的信息。如2006年北京卷陶渊明《移居》(其二):移居(其二)陶渊明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白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吉笑无厌时。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注释:将:岂。纪:经营。如果考生能够对这首诗的题目产生足够的重视,认识到陶渊明写的是搬到新家之后的事情,那么,就会考虑到新家的环境和邻里的关系。再根据诗歌的二〇〇九年三月十三日星期五细节,就不难理解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的乐趣“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谊”。(四)明晰诗题蕴涵的手法。诗歌的题目包含着丰富的信息,只要细加分析,就能基本分清诗歌的类型,大体上明白诗歌的表现手法。一些以事物命题的诗很可能就是咏物诗。如虞世南的《蝉》:蝉虞世南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以事物命题,可以初步判断为咏物诗,而咏物诗的基本表现手法为托物言志。虞世南的《咏风》、贺知章的《咏柳》、于谦的《石灰吟》等便是如此。如杨巨源的《城东早春》:城东早春杨巨源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一看便可以断定为写景诗,其基本表现手法必定是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当然,要真正透彻地了解诗歌内容,领会抒情主人公的感情,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还得对内容做精微的鉴赏。因为题目是诗歌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我们应该把仔细揣摩题目意思作为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起始环节。只有这样,才能领悟诗歌的艺术魅力,并给予恰当的评价。第二步审作者即了解诗歌的作者,知人论诗,以察诗情。对于历代文学大家,我们应该了解掌握其经历、风格。通过了解作者,知人论世对诗歌的鉴赏很有帮助。考试时,试题有时在注释中指出一些关于作者和背景的信息。(一)知人1创作方法和风格流派比如读到“建安七子”的诗歌,就应该想到那些诗人刚健的人格与明朗的诗风,了解什么叫“建安风骨”:读到陶渊明的诗歌就想到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事迹、淡泊名利的精神,于是可以把握他诗歌的基本风格。读到李白、杜甫的诗,就应该想到他们曾经历唐的全盛期以及安史之乱,一个是豪放的,一个是沉重的,有浪漫和现实的区别。读到王维,就应该想到他喜好山水丹青,修学释道的特点,所以描写田园风光,恬淡宁静,风格含蓄生动,清新明快淡远,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佛”等美誉。读到高适、岑参的边塞诗,雄浑奇拔,描写边塞风光,写边塞士兵的生活,表达思乡,反战,或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等主题。读到刘禹锡就应想到他处于晚唐政治倾颓时期,所以其作品以沉郁的怀古诗为代表。杜牧诗含蓄绰约,以怀古诗为主,借古讽今,借古抒怀,吊古伤今。以温庭筠为代表的一批“花间派”词人词风既有浓艳香软的一面,又有清新疏朗的一面。李煜词颓靡伤感却又细腻感人。范仲淹词苍凉悲壮,晏殊词明朗疏淡,苏轼词雄健豪放,柳永词缠绵悱侧,黄庭坚词流畅自然,秦观词情真意切,李清照词婉约凄切,杨万里词新鲜活泼;辛弃疾抗金复宋,他的词以气势雄壮为主调,又有壮志未酬的遗憾;而陆游的诗风格雄浑奔放,明朗流畅。2.重视作家的思想倾向。(1)儒家的主要思想是“人世”。常见理念有:“进取求仕”,“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忠君爱民”,“仁义礼智信”等。例如,“诗圣”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雨漏被湿,仍吟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高适、王昌龄、自居易,范仲淹、王安石、辛弃疾、岳飞、陆游等都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倾向。2)佛家的主要思想是恬淡、虚无、静修。主要理念有:“四大皆空”、“色即是空”、“参悟宇宙自然妙谛”等。(3)道家的主要思想是清静无为、崇尚自然。主要理念有:“清心寡欲”、“不为天下先”、“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例如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写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又在《饮酒》中写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4)儒释道互补思想。李白儒道兼容,“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人生得意须尽欢”。苏轼三家互补,《临江仙》下片:“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毅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二)论世诗歌鉴赏不应忽视对其创作背景的了解。这里所说的背景,包括诗人所处的社会时代、生平遭遇、思想主张等多方面的内容。这些方面,对诗人的诗歌创作往往有着直接的影响。因而,我们在欣赏诗歌的时候,就应当借此来理解诗歌、把握诗歌。1.借助背景,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李清照笔下,大多词清调苦,流露的感情婉曲深挚,多有昔盛今衰之感,个人身世之悲。如“中州盛日……铺翠冠儿,撩金雪柳,簇带争济楚”与“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永遇乐》),就描述了两种迥然不同的心境,流露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感情。可见,金兵南下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和诗人相隔霄壤的生活境遇,以及思想主张,都对诗歌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把握这一背景,往往就把握了诗歌的感情脉络。2.借助背景,把握诗歌中景物的特点。东晋诗人陶渊明厌恶污秽的官场,向往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他42岁辞去彭泽令后,写下了《归园田居》这一脍炙人口的诗篇。从“其一”中,读者不仅能看到乡村的榆柳桃李,还能听到黄昏的狗吠鸡啼。田园景物此时在他的笔下显得淳朴、宁静而又充满情趣。景物的这些特点,只有诗人在摆脱官场羁绊、心存逸致时才能感受到。相反,在李煜的《虞美人》中,“春花秋月”“小楼东风”,不仅黯然无色,甚至令人厌恨。其原因,作为原南唐皇帝的李煜,此时正过着囚徒般的生活,他对人生已经绝望。在许多情况下,诗人的追求、遭遇直接影响着诗人的心境,而彼时彼刻的心境又给景物蒙上了或悲或喜、或忧或愁的特定色彩。3.借助背景,把握用典的含义。《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北宋词坛上最为引人注目的作品之一。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当时,由于苏轼以诗文讽喻新法,为新派官僚罗织论罪,贬到黄州。仕路蹭蹬,壮志难酬,又自感苍老。词中借用周瑜的典故,正可以看出,词人多么渴望自己有如周瑜那样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