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知道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理学儒学的发展。4.列举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一、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和儒家思想形成儒学的发展史三、宋明时期融合儒释道而形成理学(新儒学)四、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批判地继承,儒学新发展。二、汉代经董仲舒改造后成为正统思想。百家争鸣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墨子经济:政治:阶级:文化:生产力大发展,井田制崩溃分封制、宗法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展开争霸兼并战争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阶层活跃私学兴起1.“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认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产物大变革学派人物时代主要思想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孔子春秋孟子荀子战国墨子战国老子春秋庄子战国韩非战国提倡“仁”和“礼”;“因材施教”,学思结合“仁政”;“民贵君轻”;“制天命而用之”“君舟民水”“兼爱”、“非攻”;“尚贤”;节俭道;辩证法思想;“无为而治”“小国寡民”齐物论;乐天安命、顺从自然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君主集权;变法革新2.人物及主张知识点拔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认识和评价儒家思想是个重要的历史课题序号言论言论者主要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克己复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天下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孔子仁、礼仁政君轻民贵荀子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君舟民水继承与发展材料1材料2材料3材料一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材料二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道德经》老子材料一:若使天下--------视人之宝若其宝,谁窃?视人之身若其身,谁贱?视人之家若其家,谁乱?视人之国若其国,谁攻?材料二: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材料三: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材料四: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请回答:上述材料各表述了哪一学派的观点和主张?墨家儒家道家法家深化理解儒家的“仁政”——法家的法治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墨家的兼爱、非攻——“以德治国”“以法治国”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反对战争平等博爱、热爱和平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认识:“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汉武帝董仲舒儒学正统思想地位的确立1、原因:1)现实需要:2)用人政策:3)个人发挥: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但也面临许多问题,需要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汉武帝起用“贤良文学”的儒生,担任官职,以备咨询治国方略;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发挥,使其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2.确立(1)思想上: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完成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表彰六经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的转变。——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2)教育上:太学的出现——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从理论上解决了汉武帝国家“大一统”的需要,有利于巩固统治.(以思想的大一统巩固政治的大一统)——加强君权的需要。——中央集权的需要。——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发挥“仁政”:轻徭薄赋。董仲舒主张:评价:P9/4(2)太学的出现;①教育体制:中央:地方:——创建太学(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初建地方教育系统);②影响:1)对教育:2)对社会风气:3)对统治基础:4)对政坛: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有利于文化的传播;打破贵族官僚对官位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东汉太学生的议政活动,迫使黑暗政治势力有所收敛;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材料二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材料三“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1)概括董仲舒思想的核心(2)汉武帝为什么接受董仲舒的主张?董仲舒像程颐陆九渊王守仁“理学”的概念: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它是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主要流派有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道、佛儒(根本)(目的)三教合一宋明理学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创立:北宋五子成熟:南宋朱熹发展:陆王心学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背景:知识·梳理理学的发展三个阶段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比较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同学派儒学的表现形式(理学)内容实质影响理;仁、礼;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积极:对塑造中华民族严格的道德性起积极作用.讨论评价宋明理学材料1:朱熹:“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材料2:朱熹:“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材料3:程颐:“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材料4: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断绝学,为万事开太平”;根据以上材料讨论说明:作为一种流传几百年的传统文化,宋明理学的主张有哪些消极和积极的地方?我们今天对宋明理学应采取什么态度?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异认识“理”(宇宙观)实现“理”(方法论)哲学范畴理是外在的,独立于人存在的;理是内在的“心”格物致知(重实践)内心反省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比较1、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1)周敦颐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⑵邵雍为理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⑶张载开创了理学中的“气学”一派,是理学中唯物主义的杰出代表。⑷程颢、程颐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天理的核心就是“仁”阅读教材指出“北宋五子”是谁?并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对理学的创立作出的贡献?程颢(1032一1085年)字伯淳,号明道,称明道先生,北宋河南洛阳(今属河南)人。颢与其弟程颐学于周敦颐、合称“二程先生”,因二程长期居于洛阳讲学,故其学称“洛学”、“新儒学”。程颐(1033-1107),字正叔,学者称伊川先生,与其兄被合称为“二程”,他被习称为“小程”,河南洛阳人。北宋儒家学者,著名哲学家,北宋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洛学”的创始人之一。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教材,归纳二程理学的基本观点:1.“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2.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3.“义、礼、智、信皆仁”——《二程遗书》卷十二理学的方法论怎么才能通达“理”?—格物致知(格物,接触事物;致知,获得知识)理学的宇宙观?“理”是世界的本原,天理是理学的最高范畴。其实质是客观唯心主义道德修养论天理的核心是“仁”,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仁.⑴基本观点①理气论:(吸收二程和张载)宇宙观,万物各有其理,万物之理归一,理是本原②修养论:强调日积月累和循序渐进;强调仁,“存天理、灭人欲”③社会政治理论:道统论、正君心⑵注解四书:理学的经典⑶地位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南宋诗人、哲学家。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一代儒学宗师,影响久2.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朱熹认为“理”是事物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在社会生活中理还指儒家的“三纲五常”、仁义道德。强调“存天理,灭人欲”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教材内容,说说朱熹的观点和思想“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文集卷七讲习大纪“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存天理。”------朱熹3、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1)陆九渊,南宋思想家,心学的开创者①提出基本观点:宇宙观:“心即理也”(本心即天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主观唯心论)。方法论:主张于人生日常处直接体悟理(内心反省),“发明本心”,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准则。要扫除人心的“物欲”与“意见”。②影响:思想言论在当时有很大的冲击力,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影响了后世的思想体系。(2)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他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基本观点:1、心即理、心外无物(宇宙观);材料2王阳明认为,“良知”就是孟子所谓的“是非之心”,是人人都有的、先验的道德意识,就是人固有的善性,它就是理。人天生具有良知,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材料1一次,王阳明和朋友赏风景,朋友指着山岩中美丽的花树说,它们自生自长,与人心感觉并无关系,你认为呢?王阳明说:你来看此花树,它才存在。你不来时,它并不存在。这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2、致良知;知行合一(修养论)----这就强调了自我的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陆王心学: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指以陆九渊与王守仁为代表的理学.强调:做学问的目的在于做人,即明白做人的道理并努力实践之。主张:扫落枝叶,直奔主题。一方面儒学进一步发展(心学),思想领域出现继百家争鸣以后的又一次活跃局面。另一方面儒学再次受到批判,正统地位再次面临冲击,但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儒学作为文化的主导地位。(1)主张:①否定儒学正统的权威性,反对“道学”先生,鞭挞程朱理学的虚伪性;②认为“理”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从而否定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③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2.李贽的思想代表作:《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1.明朝末年-----李贽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主张黄宗羲①批判君主专制:②提出君臣平等③限制君权的主张,学校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④经济思想——反对重农抑商顾炎武王夫之①批判君主专制和官僚士大夫的腐败;③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②提出“众治”的主张反对专制强调经世致用批判传统儒学①对先秦至清初的文化遗产予以批判总结。②政治思想:主旨是循天下之公③哲学思想(略)(1)人物及主张2.明清之际(2)归纳三人的进步思想主张①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为主”。②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强调经世致用。③思想上,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代表人物主要经历代表作主要思想主张影响黄宗羲经历了明清王朝的更替;都参加过抗清斗争;都隐居著书。《明夷待访录》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对君主专制的猛烈批判;有利于近代民主思想产生。顾炎武《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反对“私天下”的君主专制;反对独治,提倡众治王夫之《宋论》抨击孤秦陋宋,批判君主专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经历、主要活动以及其思想的共同特点。重难点本质:由于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没有发展成为独立的资本主义经济,这就决定了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在本质上还未跳出传统儒学的范畴,在根本上有别于西欧的启蒙思想,不是资产阶级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