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印”和云南民居•几千年来人类的不断努力,创造出了各式各样的住宅建筑形式,这些建筑形式虽然有历史的局限性,但却是历代先民的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也是人类住宅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民居建筑的构造形式因当地的地理以及其他环境而各不相同,在各房间的布局也经过了仔细的考虑,上在细部构造上也都各自有其独特的含义。•“一颗印”格局为代表的云南民居体现的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也是多元文化交流的结果。“一颗印”和云南民居云南合院式建筑的一种著名型式,是出现于昆明至滇南通海建水等地的所谓“一颗印”民居。这种民居是由汉、彝先民共同创造,很早就被纳入了中国合院建筑体系。纵观使用“一颗印”民居的族属,其间有汉、彝、白、回、蒙占等民族。其中最有代表性和规模的当数彝族村落的“一颗印”民居。云南•云南地区环境特点:•低纬度、高海拔,地势崎岖,风力大、地震多、太阳高度角大,雨水充沛云南位于高原地区,土地崎岖,整座“一颗印”,独门独户,高墙小窗,空间紧凑,体量不大,小巧灵便,加上云南纬度较低故朝向要求不高,很多都是依山势而建,趋于自然。何为“一颗印”?•“一颗印”民居建筑。所谓“一颗印”,即由正房和厢房组成,瓦顶土墙,平面和外观方方如印。•云南的“一颗印”总体特点是:住房方正匀称,平稳朴实,厢房屋面分长短坡。长坡向内,短坡向外,加强立面的向心感,突出大门入口。住房空间有高低主次之分。•汉族的“一颗印”民居集中在昆明地区。•昆明地区的回族、蒙古族和彝族也借鉴了“一颗印”形式。•“一颗印”民居的典型特征是方正,在方正之平面上布置正房三间,两层,前设抱厦,两边设耳房,在正房对面的围墙正中设一扇进出户内的大门,有的还设有倒座和屏风,一般倒座进深八尺,这便是“一颗印”系列中比较典型的“三间四耳倒八尺”。三面外墙封闭,只在二楼设个别小窗以供有限的通风、采光之需。前面的围墙较高,可以达到厢房上层檐口。这样,整座“一颗印”的外观造型显得方正、严谨而封闭,所谓“方方如印”也,由此而得了“一颗印”这一雅号。“一颗印”和云南民居三间四耳倒八尺正房耳房座倒正房底层明间为堂屋、餐室,楼层明间为粮仓,上下层次间作居室耳房底层作厨房、柴草房或畜廊,楼层作居室。合院住宅建筑群中最前边一进院落中,与正房相对而立的建筑物称倒座,通常坐南朝北。,通常设屏风,有贵宾时打开正方与两侧耳房连接处各设一单跑楼梯,无平台,直接由楼梯依次登耳房、正房楼层,布置十分紧凑。•为安全起见,传统的房屋四周外墙上是不开窗户的,都从天井采光,天井可调节小气候,便于采光、通风、又可汇集雨水,以备防火,同时对于南方湿热气候天井可减少日晒。•天井狭小,正房、耳房面向天井均挑出腰檐,正房腰檐称“大厦”,耳房腰檐和门廊腰檐称“小厦”。大小厦连通,便于雨天穿行。房屋高,天井小,加上大小厦深挑,可挡住太阳大高度角的强光直射,十分适合低纬度高海拔的高原型气候特点中间为天井,多打有水井,铺石板,作为洗菜洗衣休闲的场所.为安全起见,传统的房屋四周外墙上是不开窗户的,都从天井采光。大小厦交错连通“一颗印”结构与功能构筑特点:房屋毗连以柁墩代替瓜柱降低层高、增加柱数、认真扣榫、加厚土墙、多用串枋、合柱墙体:夯土墙、土坯墙、卵石墙(砌滑墙)、条石墙内长外短的双坡屋顶,腰檐1、正方、耳房毗连,正房多为三开间,两边的耳房,有左右各一间的,称“三间两耳”;有左右各两间的,称“三间四耳”。2、正房、耳房均高两层,占地很小。正房底层明间为堂屋、餐室,楼层明间为粮仓,上下层次间作居室;耳房底层作厨房、柴草房或畜廊,楼层作居室。正方与两侧耳房连接处各设一单跑楼梯,无平台,直接由楼梯依次登耳房、正房楼层,布置十分紧凑。3、天井狭小,正房、耳房面向天井均挑出腰檐,正房腰檐称“大厦”,耳房腰檐和门廊腰檐称“小厦”。大小厦连通,便于雨天穿行。房屋高,天井小,加上大小厦深挑,可挡住太阳大高度角的强光直射,十分适合低纬度高海拔的高原型气候特点。4正房、耳房、门廊的屋檐和大小厦在标高上相互错开,互不交接,避免在屋面做斜沟,减少了漏雨的薄弱环节。5、正房较高,用双坡屋顶,耳房与倒座均为内长外短的双坡顶。长坡向内,短坡向外,可提升外墙高度,有利于防风、防火、防盗,外观上罄墙高耸,宛如城堡。几种梁架构:架房屋为木料的柱梁为支架,墙体多为夯土墙或土墼墙,建盖时先挖基沟,下石脚,立屋架,上梁(要举行一个仪式并请客的)•然后砌墙或打夯土墙,上瓦,最后做内部的楼板,板壁等。做的好的内外墙均以石灰粉平,好的人家地面可以铺青砖(非常少),一般的就用三合泥打实。石灰、桐油、瓷粉混合筑就的“三合泥”,这样的地面平整光亮而不滑,凉爽而不潮湿。模型展示昆明的环境与“一颗印”式民居建筑1.自然环境•昆明位于滇中地区,东经102°10′~103°40′,北纬24°23′~26°22′之间.属北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温、湿度适宜,日照时间长,霜期短,年平均气温为15°C,年平均降雨量1000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74%,无上去为230天,平均海拔在1900米左右。地势北高南低,素有“春城”的美誉。•一颗印式民居建筑在外墙四周基本不开窗,尽在倒座二层上左右各开一个极小的木窗,用于增加光照,从而形成外向基本封闭的格局。•屋顶形式为悬山顶或硬山顶,屋面全部采用青灰色瓦顶,这样利于排水,且雨水不易损坏墙面。求其实厢房、倒座屋面多位内坡长、外坡较短的格局。雨水多排入天井,利于雨水有组织的集中排放,形成四水归一的格局,又能起到防止大风对整个瓦屋面的破坏作用,利于对建筑院落的保护,形成建筑庭院的内向小环境,利于人们生活,休息。昆明的环境与“一颗印”式民居建筑•房屋坐向一般是坐北朝南,以便于适应自然环境和重要建筑的采光昆明的环境与“一颗印”式民居建筑2.人文环境有史以来,“昆明人”的起源,除龙潭山早期人类以外,略有六种来源。一、楚人庄蹻入滇,楚人代表的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和当地人的融合。二、随郭昌、广卫及其他汉使、汉将而来的秦、晋、豫、陇人。三、武侯南征,留而不去,逐渐流入了一批川陕人和甘肃人(西凉人)。四、唐代多次用兵南诏,兵败后有被俘者留居云南的一些中原人。五、公园1276年云南成为全国十个行省之一。賽典赤治理云南期间,兴建水利、建孔庙,改善民族关系,与其来的蒙古人、回回人便定居云南,与本地人通婚融合。六、随沐英、付友德、蓝玉而来的江浙人。除江浙人外,还有江西、山西等地的人。据记载,总数不下三四百万人。这些多民族的融合,积淀了厚重的人文、建筑的艺术。昆明“一颗印”式民居建筑所用的材料1.石材青白石,石纹较细,质地坚硬,质感细腻,不易风化,其色青中泛灰白色,具有较好的观赏效果,加工后不易缺棱掉角,表面光洁,耐腐蚀,防潮湿,是建筑中所用石材较好的良才。适于加工各种石质构件,且能雕刻各种图案,磨光效果好,适于建筑用材。红砂石,硬度低,易风化,使用时间长会起层剥落,清初后就很少用了。圆通胜景牌坊,红砂石风化严重青白石制作的柱墩,磨亮后给人以历史感昆明“一颗印”式民居建筑所用的材料2.土•对70多栋的“一颗印”建筑的调查发现,其墙壁均采用土墙,其厚度50~90厘米不等;每一面墙下面厚上面薄,靠近屋檐的最薄,也即从下往上逐渐收分。•其砌筑土墙的方式也分三种。其一是上下全是夯土的夯土墙——干打垒;其二是上下前部用土坯砌筑的土坯墙;其三是下半部是夯土、上半部是土坯墙。•所谓夯土,即是取具有一定粘性的土壤,加入草灰,草筋植物拌合,在含水率合适的情况下,将要砌筑的墙体用筑板支撑,形成墙模,加土夯打,直至坚固,形成墙体。再将木板往上提,支撑在已经筑好的夯墙上,层层往上,一直到建房所需的高度。这种夯土筑墙的方式也叫“版筑”。云南乡村常见的建筑墙面昆明“一颗印”式民居建筑所用的材料3.木材木结构是人们从捆绑支架相互联系木材,到发明榫卯穿斗技术组合木构架建筑,到斗拱支撑出现,经过漫长实践和进步,形成的中国建筑木构架体系。又因为人们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不同,木结构又形成了抬梁式、穿斗式、干栏式、井干式等。抬梁式又成为木构件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的木结构体系。木构架结构昆明“一颗印”式民居建筑所用的材料昆明“一颗印”式民居建筑所用的材料干栏式建筑穿斗式建筑井干式建筑昆明“一颗印”式民居建筑所用的材料3.木材•民间有一种说法,“一颗印”式民居建筑的脊檩多用红椿木,有春天来临,万物复苏,六畜兴旺之意。•但现在还能看到的多用沙松来建筑房屋。昆明“一颗印”式民居建筑所用的材料4.砖瓦•昆明“一颗印”式建筑屋面全部采用瓦件覆盖,全部为青瓦,即不上釉(YOU)的普通青灰色瓦,也称布瓦、片瓦。•它是用泥土烧制而成的,青瓦中又有板瓦、筒瓦和勾头瓦。板瓦有一定弧度,并且两端大小不一,分大小头,筒瓦则呈半圆形,屋檐最下面的一块有圆形的端头装饰称勾头瓦,上面布满各种图案或文字。昆明“一颗印”式民居建筑所用的材料5.油漆•昆明“一颗印”式民居的内部油饰,基本上用的都是黑色土漆做的油饰。•因为普通百姓只能用黑色,红色是宫殿、官府、衙门、宗教建筑才能用,但昆明远离京城,加之清后期其制度建筑逐渐趋于放宽,所以百姓也用土红色的油漆来装饰建筑。昆明地区“一颗印”式民居建筑形制与文化1.平面布局•昆明“一颗印”式传统建筑由台基、墙体和屋顶三大部分组成。台基呈一个“回”字两个方框中间为台,内方框中为天井,而且分为三个层面,高者为正房台基,中者为厢房、倒座台基,低者为天井。•一般正方台基高出天井50~90厘米左右,厢房台基高出天井15~30厘米左右,正房高出厢房45厘米左右。一般设三踩,每踩15厘米左右。“一颗印”式民居的布局昆明地区“一颗印”式民居建筑形制与文化1.平面布局•方形四合院的对称布局反映的是传统文化的“择中崇方”的思想观。择中——以中为尊为大;崇方——体现农耕时代人们对土地的敬畏和信仰。•体现在旧婚姻制度中,一夫多妻制度下,人们常用正房、偏房来形容妻子的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同样也反映了房主人的不同社会地位,经济状况和文化品味。昆明地区“一颗印”式民居建筑形制与文化2.大门•多开在倒座房的中间,极少数开在倒座房的左右,属于屋宇式大门。既是单独一个建筑形制的呈现,又是一间屋的形式,既是门又是屋。多开在东南方,利于整栋房子接受东升的阳光。——紫气东来。•大门门墩石除少数为整石外多为三层石,每层两块方石,中间对称直砌留缝,称为“将军石”。•大门上部的屋顶一般在倒座高的一半稍高的位置上,多为硬山式顶。门墩内侧一般有左右两方形檐柱支撑,形成外门框,两柱间通常用透雕挂落,装饰多为吉祥图案。昆明地区“一颗印”式民居建筑形制与文化3.倒座(倒八尺)•昆明“一颗印”式民居,在建筑物中轴线上与正房相对,并采用来开大门的房屋,即称为倒座,又因进深多为八尺,又称为“倒八尺”。•进入大门就进入倒座形成的通道,两边房屋多为对方杂物及关养畜生的地方。倒座在二层左右隔开一很小的木窗,除了采光、通风好外,还有观察来人和防御瞭望的作用。倒座既是入门处也是通道昆明地区“一颗印”式民居建筑形制与文化4.天井•又称院子,是合院式建筑合围后,上面没有遮挡物的空地。其作用是分隔空间,使四周建筑产生距离而方便采光、通风,并形成中心点,是雨水收集排放和人们活动、生产的重要公共空间。•人们崇拜土地并认为地是方的,天是圆的,故在天井的建造中取方、在天井的装饰中取方,天井还有收集排放雨水的功能,有“四水归一“、“四水归堂”的说法。•地质条件允许的,还会在院子天井处挖水井。•天井还有文化上的功能,一个大家族,每人有自己的空间,在天井还形成大家生活交流的的公共空间。天井中多水井昆明地区“一颗印”式民居建筑形制与文化5.厢房是与正房相交、且与正房垂直,分列正房左右并且对称的建筑。高度低于正房,是为正房配套的建筑。在一、二层间,有腰檐(腰厦)成廊,腰檐通常为吊厦式,厦不但可以形成廊,避风避雨,而且在二楼形成存放物品的柜子,称为厦柜,多存放杂物等物品。腰檐吊柱也叫垂柱,有拉撑作用,垂柱头多雕成灯龙形,民间称为灯笼柱。从建筑角度看,厢房的装饰构建较正房少,门窗的尺度和雕饰也较正房简洁。一层的槛窗多具有特色,二层的窗户多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