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教育史Word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一第一专题奴隶制国家教育制度古希腊教育的发展过程通常被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专题•第一阶段:荷马时代的教育-----氏族制度向奴隶制度过度时期•第二阶段:古风时代的教育------奴隶制城邦时期•第三阶段:古典时代的教育-----奴隶主民主政治制度确立,文化和教育全面繁荣•第四阶段:希腊化时期的教育------希腊文化向周边扩散《荷马史诗》•你总还记得,除了我一个人外,你无论出外或是在家里都不肯跟任何人一起吃饭的;总还记得,我一径都抱你在膝盖上疼着你,从我吃的肉上切下小片来喂你,拿我的酒杯凑上你的嘴唇。……当初那老战车将士珀琉斯(阿喀琉斯的父亲——引注)送你从佛提亚来帮助阿伽门农的时候,不是要我做你的监护人吗?你还是个小伙子呢,在人家可以大显身手的战场上和辩论会上都是没有经验的。他所以要我和你一同来,就要来教你这些事情,叫你做一个演说家和行动者。一、斯巴达的教育(一)教育的所有权:斯巴达的教育完全为国家控制,教育被视为国家的事业。(二)教育目的:通过军事体育训练将儿童培养成为体格强壮的武士。(三)教育的实施0—7岁:公民子女在家中接受母亲的养育。7—18岁:儿童进入国家的教育机构,开始军营生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通过严格的军事体育训练和道德灌输,使儿童养成健康的体魄、顽强的意志以及勇敢、坚忍、顺从、爱国等品质。•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五项竞技”(即赛跑、跳跃、摔跤、掷铁饼和投标枪)、神话、传说。此外,儿童也参加祭神竞技和各种仪式。18—20岁:进入青年军事训练团。青年军事训练团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正规的军事训练,其中的一个重要科目是所谓的“秘密服役”,即在夜间对希洛入进行突然的袭击。20—30岁:公民子弟开始接受实战训练。30岁后:正式获得公民资格。二、雅典的教育(一)教育所有权:私人办学(0—16岁)和国家办学(16—20岁)并举。(二)教育目的:培养身心和谐发展、能履行公民职责的人。(和谐教育或文雅教育)(三)教育的实施•0—7岁:儿童在家中由父母养育。•7—13岁:女孩----继续在家中由母亲负责教育,学习纺织、缝纫等技能;男孩-----开始进入文法学校、弦琴学校学习。•13—15、16岁:到13岁左右,公民子弟一方面继续在文法学校或弦琴学校学习,另一方面则进入体操学校(又称角力学校)。------目的:培养健全的体魄和顽强、坚忍的品质(身体锻炼、技能技巧的训练、精神意志的锻炼、道德教育)。•15、16岁后:大多数公民子弟不再继续上学,开始从事各种职业,少数显贵子弟则进入国立体育馆,接受体育、智育和美育。•从18--20岁:进入青年军事训练团,接受军事教育。•到20岁,经过一定的仪式,被授于公民称号。三、斯巴达与雅典教育的比较-2-一相同之处:1.重视教育;2.学校教育主要为奴隶主阶级所控制;3.教育不与生产劳动直接相联系;4.把军事体育操练放在头等重要地位。不同之处:•斯巴达的教育是片面教育---培养武士。•雅典的教育是比较全面的教育---培养和谐发展的人。(雅典教育所具有的特色,即实施体、智、美、德等多方面的教育,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是雅典教育最显著最突出的特征。这在斯巴达的教育中是找不到的。)•在我们的教育制度上,也有很大的差别。从孩提时代起,斯巴达人即受到最艰苦的训练,使之更为勇敢;在我们的生活中没有一切这些限制,但是我们和他们一样,可以随时勇敢地对付同样的危险。……我们是自愿地以轻松的情绪来应付危险,而不是艰苦的训练;我们的勇敢是从我们的生活方式中自然产生的,而不是国家法律强迫的;我认为这些是我们的优点。我们不花费时间来训练自己忍受那些尚未到来的痛苦;但是当我们真的遇到痛苦的时候,我们表现我们自己正和那些经常受到严格训练的人一样勇敢。第二专题奴隶制国家教育思想第一章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一、生平和教育活动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年--公元前399年),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一生主要事业是探讨伦理哲学和从事公众教育,在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上提出了许多重要的主张。他在从事教育活动时从不收费。他的教育活动是以讲演、交谈的方式在各种场合进行。教育对象广泛,有穷人也有富人,学生中包括具有各种思想的人。他在哲学史上和教育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二、哲学思想一、伦理研究转向苏格拉底的哲学,是一种“道德哲学”、“伦理哲学”。在他以前,哲学家们探索的主要是宇宙本原问题,而苏格拉底认为,哲学不能仅单纯研究自然,更应该研究人事。(“认识你自己”)他把研究道德作为哲学的主要任务,他的道德哲学的一个主要命题就是:美德即知识。美德即知识表明道德是可教的,教育在培养德行中重要作用。教育意义:1.由于哲学家的目光从自然转向社会、人类生活,与人密切相关的教育问题才有可能得到关注,从而引起思考。-3-一2.苏格拉底思想中,政治问题、哲学问题和道德问题相互联系的,这就使得教育问题真正进入思想家的视野。二、知识观•知识作为知识应该有一种绝对的永恒的本质“如果万物都在变动,没有确定不变的东西,那便根本不可能有知识,因为知识本身没有改变它才是知识,如果这种变化继续下去,便不会有任何知识,这样既没有能知的人,也没有被知的东西”知识观•美德即知识美德是一种善,美德就是知识,美德由教育而来。最终达到完善道德的人。•真知必行三、教育思想(一)论教育的意义教育的意义:教育能使人得到改进。“人天生是有区别的。但不管这种区别有多大,教育能使人得到改进。不论是天资比较聪明的人还是天资比较鲁钝的人,都必须勤学苦练。”(二)论教育目的教育目的:培养治国人才(通过认识自己达到获得知识,最终成为有智慧、有完善道德的治国人才)。(苏格拉底是专家治国论者,他认为治国者必须有德有才,深明事理,具有各种实际知识。因为在战时,整个城邦都交到将军手中,他的成败影响到城邦的成败。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治国人才。)(三)教育的任务教育的任务:培养道德(伦理、道德问题是苏格拉底整个思想体系的中心)1.实践的哲学--------道德2.寻求道德的“一般”3.教人学会做人4.智慧即德行(知识就是美德)5.自制是德行的基础6.守法就是正义7.身教重于言教(四)掌握广博而实用的知识苏格拉底认为,治国者必需具有广博的知识。“在所有的事上,凡受到尊敬和赞扬的人都是那些知识最广博的人,而那些受人谴责和轻视的人都是那些最无知的人。”苏格拉底除教授政治,伦理、雄辩术和人生所需要的各种实际知识以外,第一次将几何、天文、算术列为必须学习的科目,学习这些学科的目的在于实用,而不在于纯理论的思辨。五)教育方法:苏格拉底法(“助产术”)苏格拉底法(“产婆术”、“助产术”、问答法)这是苏格拉底探讨伦理哲学的研究方法,也是他的教学方法。-----包括:1.讥讽(不断提问题使对方自陷矛盾最终承认自己的无知)-4-一2.助产(帮助对方得到问题的正确答案)3.归纳(从各种具体事物中找到事物的共性和本质)4.下定义(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概念)苏格拉底法:相当于孔子启发式教学法[“不愤不启,不徘不发”]。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是不将现成的结论硬性灌输或强加于对方,而是与对方共同讨论,通过不断提问诱导对方认识并承认自己的错误,自然而然地得到正确的结论。这种方法遵循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已知到未知的规则,为后世的教学法所吸取。后世许多名著都是以问答体形式出现。第二章古希腊教育思想的体系化——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一、生平与教育活动柏拉图(前427--前347)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从师于苏格拉底8年。公元前386年在雅典创办了阿卡德米学园,在此讲学达40年之久,培养出了很多有学术成就的学生。在西方教育史上,其代表作《理想国》和卢梭的《爱弥儿》、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被称为教育思想发展的里程碑。二、哲学观和政治观(一)哲学观:两个世界的划分•现象世界:不完善、不真实、暂时的。•理念世界:完善、真实、永恒的。1.理念世界与现象世界的区别(1)单一性。“理念”是单一的、同一的,不是组合而成的;而具体事物是组合或混合而成的,不是单一的、同一的。(2)永恒性。“理念”是永恒的,不朽的;具体事物不是永恒的,是要毁灭的。(3)纯粹性。“理念”是纯粹的、完全的;具体事物是具体的。4)超感性。具体事物是感觉的对象,“理念”却只有思想(理性)才能掌握,是知识的对象。(5)客观性。可见世界虽然可感知,但却是虚幻的,不真实的;而“理念世界”虽不可感知,但却真实存在。2.理念世界与现象世界的联系(1)摹仿说。“理念”是事物的原型,事物是“理念”的摹本,事物得以存在,是由于摹仿了“理念”。(2)分有说。个别事物的存在,乃是分有了“理念”的存在。(3)工匠说。与摹仿说相似,只不过在相同的个别事物之间增加了一个制造者。(为他的-5-一神创造世界的理论提供了依据,对基督教的产生也有一定影响)(二)认识论•1.灵魂不朽凡是灵魂都是不朽的,因为永远运动的东西是不朽的。……由他物引起运动的都可以说是无灵魂的,只有由自己内在运动的才是有灵魂的,因为这是灵魂的本性。2.“学习就是回忆”“既然灵魂是不朽的,可以不断重生,它已经在这个世界以及别的世界中获得一切事物的知识;所以他能回想起先前已经知道的有关美德和别的事物的知识。……当某人回想起某一件东西——通常便叫做学习时,便没有理由怀疑他不能发现所有别的东西,只要他有足够的勇气去寻求;因此寻求与学习不是别的,不过就是记忆。”三)政治观:理想国•只有用哲学指导国家,哲学家成为统治者,国家才能走向正义。“看看我们所有现存的城邦,我意识到他们都处于极坏的统治下,他们的法律已经败坏到无可救药的地步,除非来一场剧烈的变动和极大地运气,……除非真正的哲学家获得政治权利,或者城邦中拥有权力的人,由于某种奇迹,变成真正的哲学家,否则,人类中的罪恶将永远不会停止。”三、《理想国》中的教育观(一)教育目的:培养哲学家和军人,即培养奴隶主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和保卫者。他们能够接近于“理念”世界,认识最高主宰——永恒真理。他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训练确认奴隶占有制的永恒性、进而捍卫这种制度、并为此而奋斗的人。(二)教育的实施建立公民教育制度•儿童出生后至3岁在家中由经过精心挑选的女仆代替国家护养。•3至6岁的儿童要被送到附设在神庙附近的儿童游乐场,在国家“委派”的女公民的监督下接受教育。(讲故事、游戏、歌唱)•6岁以后(情感教育----节制的美德)。男女儿童分开居住、生活,进入初等教育,如文法学校、弦琴学校和体操学校。(初步的读、写、算、唱歌、音乐,特别重视体操、骑马、射箭等体育训练)------劳动人民的教育。•17岁(意志教育----勇敢的美德)银质奴隶主子弟进入“青年军事训练团”。(体育训练、“四艺”---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军人的教育。•20-30岁(智慧教育----理智的美德),少数具有金质的奴隶主子弟继续进行第三阶段教育。(“四艺”、哲学(或辩证法),并且“四艺”以哲学为中心。)------哲学家(或官史)的教育。•继续研究“辩证法”到35岁-----任官。•经过各种“考验”,50岁时达到目标----哲学家兼政治家--------哲学王(“举起心灵的眼睛去凝睇这照耀着一切事物的光……看到‘善’的本身”)。四、“第二理想国”中的教育观从《理想国》的“人治”转向《法律篇》的“法治”•《法律篇》规定了学校的兴建。•对专职教师有了明确规定。•课程设置上,最高级的课程限于三门:算术、几何与天文。-6-一•首次提到强迫教育。•提出了控制人口增长。•对早期教育规定的更具体。•更详细介绍了埃及人“寓学习于游戏”方面的经验。•对儿童的管理更加严厉。第三章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一、生平和世界观•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博学的思想家。马克思称他为“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恩格斯说他是古希腊“最博学的人”,具有“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兴趣”。他在哲学、逻辑学、心理学、物理学、生物学、历史学、政治学、伦理学和美学各方面,都留下了著作。在雅典吕克昂创设一所哲学学校,名叫“吕克昂”。他的教育观点,散见于他的《

1 / 2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