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考点常结合社会热点问题,考查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同时考查学生关注热点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考情分析]第十一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1.(2012·江苏高考)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随着生活能源消费结构的逐步改善,秸秆利用问题日益突出。下图是“秸秆利用方式示意图”。在农田里大面积焚烧秸秆的影响主要是()[考题印证]①引起大气污染②造成资源浪费③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④阻碍农村能源结构调整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焚烧秸秆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同时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难度较小。解析:大面积焚烧秸秆,会产生烟尘和灰烬,形成大气污染;秸秆焚烧会造成资源的浪费。答案:A2.(2011·天津高考)某中学地理小组利用下图提供的信息开展探究学习。图中所示的L湖被污染。学生经过分析确定,污染物主要来自()A.城镇B.牧区C.林区D.矿区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污染物来源问题,同时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解析:图中所示的L湖被污染,根据图例信息的分布可知,污染物主要来自湖泊周边的城镇。答案:A(2011·广东高考)读“2007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人均GDP与人均CO2排放量散点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3~4题。3.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人均GDP高、人均CO2排放量低的是()A.上海、天津B.广东、福建C.海南、贵州D.辽宁、山东4.山西、内蒙古人均GDP不算高,但人均CO2排放量高。其主要原因是()A.自然资源贫乏B.交通设施落后C.煤炭消耗量过大D.第三产业发达命题立意:本题通过不同地区的人均GDP和人均CO2排放量的比较,考查我国可持续发展现状,同时考查学生对坐标图的判读能力。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人均GDP高的是上海、天津、广东、福建、辽宁、山东,人均CO2排放量低的是广东、福建、云南、湖北、重庆、海南,两者都满足的即选B。第4题,山西和内蒙古人均GDP不算高,但人均CO2排放量高,主要是由于山西、内蒙古两地利用丰富的煤炭资源建成的火电厂消耗大量的煤炭,导致CO2排放量过大。答案:3.B4.C5.(2012·安徽高考节选)根据材料和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云南苍山洱海地区山清水秀、林茂粮丰,大理古城宛如一颗明珠镶嵌在青山绿水之间,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如果在洱海西岸大规模建设住宅,可能对地理环境产生哪些不利影响?命题立意:本题以苍山洱海地区土地利用为切入点,考查人类不合理活动造成的环境问题,同时考查学生关注热点问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较大。解析:读图可知,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和人文环境。大规模建设住宅产生的不利影响,可从以上几个方面,结合图示信息进行分析。答案:占用耕地和湿地,影响农业生产,湿地的功能减弱、效益降低。人口增多,林地遭破坏,入湖污水增多,生物多样性减少,自然灾害增多,环境质量下降,不利于大理古城的保护,人地关系恶化。此考点常以图文材料为载体,以全球变暖、生态农业、清洁生产等全球热点问题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以及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同时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考情分析]1.(2012·浙江高考)2011年11月28日至12月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南非东部海滨城市德班召开,大会重点关注了二氧化碳排放。2009年我国政府提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50%。下列措施中有助于实现该目标的有()①推广太阳能、核能②降低非化石能源占一次性能源消费的比重③增加森林面积④提高单位GDP能耗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考题印证]命题立意:本题以联合国气候大会为背景,考查我国对缓解全球变暖的实际行为措施,同时考查学生关注热点问题、关注身边地理现象的意识,难度较小。解析: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应推广新能源,降低单位GDP能耗,降低化石燃料占一次性能源消费的比重,增加森林的面积。答案:B2.(2012·江苏高考)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随着生活能源消费结构的逐步改善,秸秆利用问题日益突出。下图是“秸秆利用方式示意图”。既能提供生活能源,又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的秸秆利用方式是()A.①B.②C.③D.④命题立意:本题以我国南方秸秆利用方式示意图为背景,考查环境问题的治理措施,同时考查学生对图表信息的解读和提取能力,难度中等。解析:①秸秆直接在田间燃烧不仅仅浪费能源更污染环境,这种做法不可取;④既能提供生活能源(沼气)又能提高土壤肥力(沼渣、沼液还田)符合题意。②、③做法虽然也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并不符合题意要求。答案:D3.(2012·天津高考节选)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二氧化碳排放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1)下图中甲省的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为什么?请列举两条原因。a城市应对矿产资源枯竭问题,更加重视发展旅游业。(2)请填表说明,发展旅游业对促进a城市持续发展的作用。命题立意:本题借助多项背景材料,考查我国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可持续发展问题,同时考查学生联系实际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较大。解析:第(1)题,由图中甲省是山西省,可知该省为全国能源基地,二氧化碳排放量大;题干问及“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可推知另一条原因和山西省经济水平低有关。第(2)题,结合所学知识,旅游业的意义在于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岗位;减少对能源消耗和污染物质的排放,对改善环境有重要作用。答案:(1)甲省是全国能源基地(多火电厂;重工业或耗能工业比重大;第二产业比重大),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甲省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以传统产业部门为主),GDP相对较低。(2)社会效益:提供就业岗位(促进文化交流;促进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经济效益: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收入;优化产业结构)。生态效益:改善环境质量。4.(2010·广东高考节选)中国是贸易大国,政府高度重视出口商品生产的碳排放问题。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材料1:“2006年中国商品出口示意图”。材料2:中国生产出口商品的CO2排放。(1)2000~2006年,中国生产出口商品的CO2排放量约占全国排放总量的________分之一(填整数),该时期中国生产出口商品的CO2排放量总体呈________趋势。(2)中国在发展外向型经济过程中,如何减少CO2排放?命题立意:以我国出口商品及生产出口商品的CO2排放量图示材料为背景,考查我国生产中的碳排放问题,考查对热点问题的关注及图表资料的阅读和信息提取能力。难度中等。解析:第(1)题,据图可以看出,2000~2006年中国生产出口商品的CO2排放量约占全国排放总量的34%左右,即三分之一,而出口商品的CO2排放量除2004年略有下降外,总体呈上升趋势。第(2)题,在发展外向型经济过程中减少CO2排放的思路是:①调整产业结构与贸易结构,减少高耗能产品的生产和出口;②发展清洁能源,优化能源结构;③发展节能减排技术,更新设备及生产工艺,节能降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答案:(1)三上升(2)①调整产业结构与贸易结构,减少高耗能产品生产和出口;②发展清洁能源,优化能源结构;③更新生产设备与工艺,节能降耗;④发展科学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5.(2010·浙江高考)根据材料,完成下列问题。中国科学院构建的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体系,由生存、发展、环境、社会和智力五个支持系统组成。其中生存支持系统与生存资源禀赋(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等)、农业投入水平、资源转化效率等有关,发展支持系统与区域发展水平(区域产业结构等)、区域发展成本等有关。下图是“1995~2007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变化趋势图”,下表是“2007年中国东、中、西部发展支持系统评估表”。地区发展支持系统东部地区121.2中部地区113.3西部地区110.2注:1995年全国为100.0(1)说明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变化趋势,这种趋势主要是由哪些支持系统的变化来驱动的?(2)中国生存支持系统的变化有何特点?试从农业角度简析其原因。(3)中国环境支持系统的变化有何特点?简析其原因。(4)中国东、中、西部的发展支持系统存在着差异,请从三次产业结构和工业结构角度给予说明。命题立意:本题以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体系为背景,考查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内容、意义等,同时考查学生对持续发展的理解,以及知识迁移运用和归纳能力,难度较大。解析:第(1)题,先读懂1995~2007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变化趋势图中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折线分布趋势,再回答有哪些支持系统的变化来驱动。第(2)题,前半题先看清图例,找到折线,读懂趋势,再回答生存支持系统变化特点。后半题从农业角度简析其原因。从材料中得出“生存资源禀赋、农业投入、资源转化效益”及政府政策等方面分析。第(3)题,前半题解法同第(2)题,后半题主要是分析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切合当今世界发展主题: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第(4)题,此题设问比较明确,题干中也有提示:“发展支持系统与区域性发展水平(区域产业结构)、区域发展成本”有关。我国东、中、西部的三次产业结构与工业结构各不相同,产业结构与工业结构对本地区发展支持系统的贡献也不相同。答案:(1)呈上升态势。发展、智力和社会三个支持系统。(2)2003年前徘徊波动,2003年较快上升,2004年后平稳发展。农业投入水平增加,资源转化效率提高,农业政策调控取得成效。(3)变化缓慢,近几百年有所下降,但基本保持稳定(或尚未持续恶化)。原因: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环境冲击部分得到缓解和遏制(或环境治理和节能减排取得一定的成效)。(4)三次产业结构差异:东部加工制造业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中、西部农业占较大的比重。工业结构:东部以轻型和轻重混合型产业为主。西部以重型产业为主。中部呈过渡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