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敕勒歌》(北魏民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木兰辞》(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约作于北魏迁都洛阳以后)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课程标准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这两尊北魏骑马武士陶俑令我们想起北魏骑兵纵横驰骋、骁勇杀敌的战争场景。“马背上得天下”,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迅速崛起、逐鹿中原、饮马长江的普遍现象。然而,“马背上得天下”不等于可以“马背上治天下”,北魏凭借武力统一黄河流域之后,面临着一个如何化解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巩固统治秩序的问题。可见,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不是偶然的历史现象,而是中国历史演进过程中的必然产物。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促成孝文帝痛下决心、坚定不移进行这场伟大的改革运动呢?南方北方知识之窗南北朝对立形势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分裂割据的时期,也是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依次向南大迁徙、大同化、大融合时期。在此期间,北方的割据势力之间,民族之间,发生过频繁激烈的战争。江南相对稳定,得到较好的开发,社会经济的发展较快。这是一个华丽的、生机丛起的时代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1、北魏的建立与统一:386年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定都平城。439年北魏统一北方黄河流域,结束了多年分裂混乱。讨论1:北魏何以能在这么多的民族政权中脱颖而出,完成一统北方的伟业呢?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北方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民族融合在十六国时期进一步加强。北魏军事力量强,骑兵强悍。北魏接受了汉文化,加快了发展。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1、北魏的建立与统一:386年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定都平城。439年北魏统一北方黄河流域,结束了多年分裂混乱。2、各民族相互融合的历史趋势出现胡人与汉人西晋末年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五胡为代表的北方及西北少数民族,先后进入中原,建立了很多割据政权。在100多年的时间里,民族间的混战造成白骨蔽野、村丘邑墟的惨景。诸胡同汉人一样,为此付出了很高的代价。这些游牧部落长期在中原地区生活,逐渐抛弃旧有的传统,转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和生产、生活方式,逐渐演变成汉民族的新成员。与此同时,一部分汉人在与胡人接触过程中,受到胡文化影响。他们不仅在穿着打扮、日常习俗上模仿胡人,而且也改取胡名,改说胡语。到后来,他们的子孙干脆以胡人自居。“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在战争时,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鲜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民族歧视、压迫政策激化民族矛盾。“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谢灵运拓跋贵族盘剥激化阶级矛盾。思考2:你认为孝文帝改革前的北魏有哪些社会矛盾?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1、北魏的建立与统一:386年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定都平城。439年北魏统一北方黄河流域,结束了多年分裂混乱。2、各民族相互融合的历史趋势出现3、鲜卑贵族早期统治激化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民族歧视政策;政治黑暗)认识:严重的政治危机反映了改革的必要性,只有改革才能缓和社会矛盾为了缓和日益尖锐的矛盾,促进北魏社会的发展,孝文帝拓跋宏即位后,由祖母冯太后主持开始了改革。拓跋宏当时只有5岁,所以早期改革的决策者是冯太后。北魏孝文帝北魏冯太后永固陵石券门不论如何,冯太后都不愧是北魏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北魏文成帝皇后文明皇后——冯太后冯太后影响孝文帝北魏孝文帝四岁即位,掌权的是其祖母冯太后。冯太后出身于汉族,她对孝文帝寄予很大希望,对他实施系统的汉文化教育,亲自督促他自幼学习儒家经典,恪守儒家的纲常礼仪,同时指导他阅读诸子百家的著作和历史典籍。冯太后对孝文帝管教很严,她要求孝文帝身旁的内侍十天内要汇报一次孝文帝的表现,不汇报则加以责罚。正是在冯太后的精心培养下,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对汉族文化传统、习俗及其深邃丰富的内涵,十分敬佩和仰慕。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1、北魏的建立与统一:386年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定都平城。439年北魏统一北方黄河流域,结束了多年分裂混乱。2、各民族相互融合的历史趋势出现3、鲜卑贵族早期统治激化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民族歧视政策;政治黑暗)4、冯太后与孝文帝改变社会落后现状,学习先进汉文化的坚定态度二、改革的措施措施评价经济均田制政治整顿吏治(政绩考核决定任期制、严惩贪赃枉法、俸禄制)迁都洛阳文化习俗全面汉化1、均田制前提政府掌握大量无主荒地;中央有一定行政效率。目的招抚流民,限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恢复发展封建经济,保证赋役;巩固统治。内容(含义)政府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无主荒地称露田,属国有,最终归政府,不能买卖;已耕土地称桑田,属农民私有,可买卖),农民承担一定赋役。性质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作用仿“目的”。促进少数民族封建化、民族融合;延续到唐朝前期。备注不是平均分配土地;没有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官吏、地主利益没有受损。战国以来,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类型土地所有制类别特点备注国有土地所有制(官田)所有权属于国家;北魏隋唐均田制不是主要类型,但一直存在;土地私有制君主土地私有制主要供君主私人开支地主土地私有制土地兼并成为扩大地产的主途径从东汉起出现田庄;兼并引起动荡自耕农土地私有制拥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2、整顿吏治原因吏治腐败,影响财政收入,加重人民负担,激化社会矛盾,危及统治。具体措施政绩考核决定任期制、严惩贪赃枉法、俸禄制。作用仿“原因”。促进北魏政权汉化(封建化);加强中央集权。备注俸禄制是否防止(杜绝)了官吏贪污受贿?对于今天如何防止腐败的问题,有人提出了“高薪养廉”的主张,你认为这一主张怎么样?你有什么好建议?否。高薪不一定能养廉。建议:必须建立一套有效的监督机制。3、迁都洛阳原因平城的弱势(政治上,保守势力强大,阻挠改革、封建化;经济上,落后,粮食供应困难;军事上,北方少数民族威胁;地理上,偏居塞上,经略中原困难),洛阳的优势(地理上,位置优越,农业经济发达,交通便利,且为数朝之都,素来是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军事上,当时南方国力较弱,迁都洛阳便于统一全国)。策略假借讨伐南朝。[从侧面反映改革的艰难]作用仿“原因”。最主要北魏南迁图公元493年,北魏迁都洛阳4、文化习俗:全面汉化官制礼仪(典章制度)、服饰、语言、姓氏、婚姻……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尊儒崇经,兴办学校恢复汉族礼乐制度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以洛阳为原籍改籍贯政治联姻把两族利益联在一起通婚姻改汉姓,定门第等级改汉姓,定门第等级断诸北语,一从正音讲汉话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的支持;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的转化。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易服装移风易俗措施内容作用4、文化习俗:全面汉化孝文帝不仅发布改革的命令,而且也很注意检查实施的情况。499年,孝文帝从前方回来,他坐在车中,留意街上行人的服饰,见有不少妇女仍穿着鲜卑服,就责备尚书没有尽到职责。任城王拓拔澄辩解说,现在穿胡服的人已经不多了。孝文帝不满地说:“你是不是想让全城的人都穿鲜卑服,才满意啊!”孝文帝废太子孝文帝要彻底革除旧俗,在当时引起了一部分鲜卑人的强烈反感,其中也包括他的太子元恂。元恂不过是个14岁的孩子,却成了反对革除旧俗的先锋。他身体肥胖,嫌河南太热,一直想回北方。八月中,他乘父亲去嵩山的机会,带着左右心腹逃往平城。小领军元俨领卫兵拦截,闹到天黑,方才平息。孝文帝得知此事大惊,回宫后,召太子来见,痛加训责,还与兄弟咸阳王元禧两个轮流动手,把元恂打了一百多棒,然后命人把他扶出去禁闭起来。这一顿打得着实是重,元恂躺了一个多月才能起床。后来,孝文帝把元恂废为庶人,派兵看守。次年三月,御史中尉李彪秘密上表,说他仍在谋划作乱。孝文帝令人带毒酒逼他自杀,其时年仅15岁。二、改革的措施措施评价经济均田制缓和阶级矛盾;扩大了耕地,恢复发展封建经济,保证赋役;推动封建化;巩固统治。政治整顿吏治减少腐败,增加财政收入,减轻人民负担,缓和社会矛盾,推动封建化,巩固统治。迁都洛阳推动改革、封建化;加强对中原统治。文化习俗全面汉化促进封建化、北方民族大融合三、改革的历史作用(总评孝文帝改革)1、经济:推动北方经济文化恢复发展、洛阳的繁盛。2、政治:缓和社会矛盾;推动北魏政权封建化;巩固统治。3、民族关系: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中国民族融合的几个高潮1、三国至南北朝2、五代十国3、元朝1)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2)从文化风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3)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注意:民族融合认识:中国历史上凡是入主中原建立政权的少数民族,无论统治初期农牧文化冲突何等激烈,他们最终都必然采取汉化的政策,这是一个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由于汉族文化处于领先地位。在中原建立上层建筑的少数民族政权就必然要适应当地封建的经济基础,于是,少数民族封建化就不可避免的发生了。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其对中原地区的统治。“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他们所征服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马克思对北魏孝文帝改革总体评价·看法⑴积极:①经济上:使北方经济恢复发展;洛阳发展繁盛,成为国际性商业城市,为后来隋朝的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②政治上:巩固了北魏的统治,推动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③民族关系上:进一步促进了北方各民族的交流和交往。④总之,这是一场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成功改革,以上情况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上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所以,北魏孝文帝是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家和改革家,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⑵局限性:全盘汉化,没有保持本民族的特色,使得鲜卑拓跋部逐渐融入其他民族而消亡了。(所以,有人说孝文帝的汉化不值得肯定,他的文化路线是一条加速北魏国家和拓跋民族衰亡的路线。)延伸: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1)孝文帝改革顺应生产力发展的趋势。2)改革符合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3)改革符合统治者巩固政权的需要。4)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有的史学家认为:北魏的衰弱根源于孝文帝“深慕华风,锐意模仿改革……崇尚文治之风,消灭雄武之风”。请你对这种史学观点做出评判。此观点错误。评价孝文帝改革应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促进历史进步,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为标准,而不能以某一少数民族的“衰亡”而论。孝文帝改革,加强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拓跋族汇进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整体中,这是历史的进步。孝文帝改革应充分肯定,孝文帝也因此成为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鲜卑族姓氏汉族姓氏拓跋氏元氏丘穆陵氏穆氏步六孤氏陆氏贺赖氏贺氏拔拔氏长孙氏独孤氏刘氏改汉姓定门第等级在汉族地主中,以父祖在北魏所在任官职高低分为甲乙丙丁四等级;在鲜卑贵族中除皇室元氏门第最高外,以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为首,其门第与汉族大族四姓(崔、卢、李、郑)相对应;其他则是一般世族。

1 / 3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