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服饰鉴赏张占蕃2009102151在上一篇《佛塔鉴赏》中,我已经说到自己所在的整董镇人口于汉族和傣族为主,这里的民俗风情自然深深的烙上了傣族印记。既然提到傣族,又在这样一个以傣族为主要人口的民族世居地,在艺术品上,我们就不得不提一提傣族漂亮的服饰。傣族服饰起初走入人们的视野,是因为傣族的一个特色节日——泼水节,和一种非常美丽的舞蹈——孔雀舞。在这两种活动中,地道的傣族人一定会身着色彩鲜艳的服饰出现在人们视野中。我所在的曼滩小学旁就有一座傣族村寨,我近水楼台先得月,日日可见地道的傣族男女身着傣装,越发觉得傣服美艳之极。傣族女子的服饰深合东方女子的秀美窈窕之姿,据人体流线设计,将女子的窈窕之姿勾勒出来,着之秀美窈窕。傣族女子传统着窄袖短衣和筒裙,独具民族风格,袖管又长又细,仅够穿进一只胳膊。傣衫除紧身外,长仅及腰部,后摆不及腰部,少许脊背外露,时隐时现,为整个服装增色不少。与美丽的傣服相搭配的是傣族妇女的长发和头饰。着傣服时傣族妇女多将头发盘结起来,用筷子状的发簪自然插入固定,是傣族女子着衣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妇女的首饰和佩饰有银耳坠、项圈、腰带、手镯和金银珠宝制成的凤冠等,也有佩戴翡翠、玉石、玛瑙或玻璃制品的。我在实习期间去过西双版纳勐兴镇,发现那里的傣族服饰和我之前看到的又略有不同。这里的傣族妇女上身一般着白色或天蓝色紧身内衣,外边穿着紧身无领窄袖短衫,下身穿着彩色筒裙,并用精美的银质腰带束裙。傣族男子的服饰样式基本一致,差别不大。一般常穿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黑色或白色长管裤,冷天披毛毡,以白布、水红布或蓝布包头。纹身的习俗很普遍,男孩到十一、二岁时,即请人在胸、背、腹、腰及四肢刺上各种动物、花卉、几何纹图案或傣文等花纹以为装饰。文身图案及文身部位的不同,分别有着不同的意义,不同的文身图案赋予文身者有不同的保护作用。有的图案能防身护身,刀枪不入;有的图案能使人聪明伶俐、漂亮好看;有的图案不怕水怪和林中的豹子、老虎;有的图案鬼见了都会害怕;有的图案能得到人们的信任、能歌善舞、能讨姑娘喜欢;有的图案能治病;有的图案能得到神灵和佛祖的保佑等等。文身的功能几乎无所不能。当然这样的纹身现在只能当做民族信仰存在,纹身者越来越少,将来可能见不到了。傣族人的服饰是非常讲究的,在服装材质和样式上追求轻盈、秀丽、淡雅,既实用,又有很强的装饰作用,可以看出是一个热爱生活,富有活力的民族。在中国,傣族的人口有一百多万,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耿马、孟连、元江、新平等县是傣族人口较为集中的地区。傣族服饰淡雅美观,既讲究实用,又有很强的装饰意味,颇能体现出热爱生活,祟尚中和之美的民族个性。各地男子的服饰差别不大,一般常穿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长管裤,以白布、水红布或蓝布包头。傣族妇女的服饰,因地区而异。西双版纳的傣族妇女上着各色紧身内衣,外罩紧身无领窄袖短衫,下穿彩色统裙,长及脚面,并用精美的银质腰带束裙;德宏一带的傣族妇女,一部分也穿大统裙短上衣,色彩艳丽,一部分(如潞西、盈江等地)则穿白色或其它浅色的大襟短衫,下着长裤,束一绣花围腰,婚后改穿对襟短衫和统裙;新平、元江一带的“花腰傣”,上穿开襟短衫,着黑裙,裙上以彩色布条和银泡装饰,缀成各式图案,光彩耀目。各种傣族妇女服饰均能显出女性的秀美窈窕之姿。傣族妇女均爱留长发,束于头顶,有的以梳子或鲜花为饰,有的包头巾,有的戴高筒形帽,有的戴一顶尖顶大斗笠,各呈其秀,各显其美,颇为别致。傣族:民族服饰介绍傣族男子的服饰上身为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宽腰无兜长裤净色长裤,多用白色、青色布包头,有的戴毛呢礼帽,天寒时喜披毛毯,四季常赤足。保留着古代“衣对襟”、“头缠布巾,喜挂背袋、带短刀”的特点,但衣料已很少再用自织“土布”。傣族妇女讲究衣着,追求轻盈、秀丽、淡雅的装束,协调的服装色彩,极为出色。青年妇女盘于头顶,是傣族服饰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凤仪亭制作的傣族传统服饰中,傣族女子上身着各色紧身内衣,外套浅色大襟或对襟窄袖衫,下身着花色统裙,裙上织有各种图纹,傣族女子喜将长发挽髻,在发髻上斜插梳,簪或鲜花作装饰。另外,傣族妇女都喜戴首饰,首饰通常用金银制做,空心居多,上面刻有精美的花纹和图案,在小蛮腰上系一根精致银腰带,这样的服饰把她们装扮得妖美玲珑,婀娜多姿。2004年,凤仪亭在西双版纳,德宏两州采风,发现当地的傣族女子,服装已有所改变,内穿色泽淡雅的无领、无袖紧身胸褂(城镇傣女多戴胸罩),外穿无领细袖紧身短衣,下穿筒裙,短衣及腰,长裙及地。长裙打折,多用银带系于腰际,该显则显,当敛则敛,使女性曲线分明,下肢修长,显出亭亭玉立的苗条身姿。城镇女子已极少缠巾,多挽髻于顶,插花、别簪、卡梳作饰,更显绰绰风姿。衣裙色泽以孔雀绿、淡绿、肉红粉红、淡黄、嫩黄为众。衣料多选用薄而柔软的乔其纱、的确良或有锦丝绸缝制。外出参加集会或赶摆时,足登时髦皮鞋、凉鞋,肘挂拎包、手撑花伞遮挡烈日,处处显出优美动人之风采。衣裙款式在吸收传统服饰“精华”的基础上,朝着优美、轻柔、亮丽、淡雅的方向发展。进一步显示出孔雀之乡的孔雀羽毛般绚丽多彩的特点。2服饰习俗在盛大的花街节日里,无论男女老少都穿着本民族服饰.男子穿黑色圆领对襟衫,下着打折裤,头戴沿帽或缠黑纱布包头.姑娘们身穿无领无襟内褂,前胸成排缀满上千颗亮闪闪的银泡,下穿黑底筒裙,裙摆绣着玉色花边,那一套条条色彩鲜艳的花边看似象波浪起伏的小溪,传说那时傣乡千万条小溪的象征.傣雅鸡棕帽、傣洒斗笠可遮荫避凉,远远望去,煞时美观,让人心旷神怡.节日这一天,“卜哨”、“卜冒”们成群结队去寻找自己意中人.男女都有纹身习俗.所刺的花纹形状多为虎、豹、狮、龙、蛇等动物图案或圆形、椭圆形、方纹形、雪花形等图案,都纹与胸部、腿部、臂部和手腕上,其意多为护身符.传说图案可以用来避邪驱害的作用,妇女还有染齿的习俗.唐代“黑齿”、“金齿”等为先民的族标.古县志有“摆夷---齿以草药溅黑女墨---”的记载.具有防腐防酸,护齿的作用,如今被认为是美的一种标志和象征,蕴含着悠美的民间故事传说.云南傣族妇女服饰文化研究摘要:服饰是民族文化体系中最直观的文化事象,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着重探讨了傣族妇女服饰的深刻内涵以及在当今社会的变迁发展,以期更全面的了解傣族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特质。关键词:傣族服饰文化文化调适服饰是走动的文化,是民族文化体系中最直观的文化事象,它深刻反映着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不同文化传统的人们的历史演进、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生产和消费水平以及文明程度,是人类精神文化的积淀,有着异常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探讨服饰文化,除了其外表的质地、面料、款式、色彩、画纹等显形文化现象外,还应探就其隐形特质,以使服饰民俗和各民族的整体文化相整合,进而全面了解各个民族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特质。傣族人口109万余人,主要分布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在思茅市的孟连、景谷、澜沧,临沧市的耿马县,玉溪市的元江、新平等县也有聚居区;其他,如大姚、景东、金平等县市也有零星分布。傣族自称有傣泐、傣雅、傣那、傣绷等,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的壮傣语支,是云南的土著民族。傣族源于古代“滇越”民族,汉文古籍中有金齿、绣脚、雕题、白夷、摆夷等称谓。傣族,是一个全民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的民族,故佛教对其社会、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支系和语言可分为西双版纳、德宏、新平、金沙江流域和其他几个傣族服饰文化区。各地基本款式相近,但也有些差异。傣族服饰文化中,无论是西双版纳、德宏、元江、金沙江流域及其他地区,均呈强烈的地域文化特征和个性。各类型服饰文化中,以其文化背景、服装、饰品及相关服饰习俗,构成各自相对独立的子文化区。可把傣族服饰文化类型区,概分为四个,即西双版纳、德宏、新平和其他。一、服饰的基本类型及分布傣族妇女服饰极为复杂,且各地差异较大。我们分类作一介绍。西双版纳的妇女,以紧身衣、薄筒裙为主要特征。她们内穿浅啡色紧身小背心,竖镶有彩色花边,外着大襟或对襟园领窄袖短衫,袖管和腰身十分窄瘦,下摆宽大,没有扣子,用布带扎结;下身穿能盖住脚的筒裙,扎上银饰花纹的腰带,结发于顶,插木梳、鲜花作饰物,也有的以白帕裹头。打扮精干紧凑,简单的设计线条与质感,更显傣族妇女的婀娜多姿。德宏、耿马、孟定的傣族妇女穿颜色艳丽的筒裙,上衣较短,仅齐腰部,但未婚少女服饰与已婚少妇服饰有严格区别。内地傣族,居住比较分散,形成不同支系,而每个支系都有自称且服饰各异,居住在元江和新平的傣雅妇女,发盘于头顶,缠镶有用丝线刺绣的花边黑色高筒帕。凡头上戴有用银泡镶饰的花边头巾,属未婚女青年,没有的则为已婚。她们身穿镶花边黑色窄袖短衫,内着花边紧身短背心,并缀满银饰,有的可达五、六公斤,犹如软甲,庇护前胸。她们头裹黑色布帕,下着筒裙三四条,左高右低,全套服装都是用花丝线刺绣,色泽艳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而傣仲、傣德、傣涨妇女上衣为蓝色、粉红色土布短褂,短褂前下摆处钉有一排晶莹闪光的细银泡,外罩一件只可遮盖胸部的蓝色或粉红色无领无纽短衣,下穿宽大的青土布筒裙三条,分为内筒裙、二筒裙和外筒裙,其中二筒裙边用红、黄、绿兰、白条色丝绒精心刺绣,色彩斑斓,鲜艳夺目。手艺灵巧的妇女,还要点缀其它颜色的精美图案,如古方格、花、草等。最后将一条自织的艳丽多色的彩带绕腰数周,美丽动人,“花腰傣”因此而得名。层层叠叠的筒裙左高右低,绚丽的图案以及白色的银饰与衣服形成完美搭配,提高了服饰的美学价值。总之,边疆傣族妇女服饰简单、清洁,式样美观,色调柔和,白、红、黄、绿是其服饰的主色,再配以傣族妇女白皙的皮肤,高挑的身材,另有一番风韵。内地傣族妇女服饰较为复杂,式样多变,层次分明,有较多装饰物,而且艳丽纷繁,刺绣工艺复杂,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二、服饰的文化内涵1、款式、色彩与生存背景的和谐统一。文化形态是人类适应生存环境的结果。服饰作为文化形态的外在表现形式,在其结构层面上,覆盖着地理环境、人文沉淀和语言表知等各种因素,所以,生存背景决定着服饰的形态、特点和文化内涵。首先,不同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为不同的服饰类型的形成奠定了客观的物质基础。服饰最基本的功能是实用,每个民族由于所处的地域空间、气候条件、水文状况的不同,对服饰的实用功能的选择和要求也不同。边疆傣族生活在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为适应较湿热的气候要求,傣族妇女服饰款式简单明快,四季变化不大。料质柔软单薄,特别是白、红、黄等主要基调色,与周围青山绿水、古树翡郁、芒果飘香、田畦成片、芭蕉成林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和谐一致,相映成趣,充分体现了傣族妇女浓郁的生态意识。而生活在内地的傣族,由于受到多变气候和地形、地势、海拔高度等错综复杂自然条件因素的影响,服饰相对较为复杂,我们前面已叙述,如上衣分内外多层,外披软甲。裙子质地较厚,多条重叠,而且色彩以青黑为主,饰于五彩,充分反映了傣族妇女以农耕生活为背景的文化习性和生活情趣。同时,为适应内地的生活和劳作,由长裙发展为短裙,为防寒和防蚊虫叮咬,妇女们还创制了绑腿。由此可见,傣族妇女服饰结构的变化,是在一定地理环境制约下服饰文化的一种自觉调适,在她们的意识和实践中已充分认识到着装的形态、色彩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其次,服饰是人文因素的积淀和刻画。傣族服饰作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一种特殊载体,它的形成、变化和发展,除了受到地理环境、自然条件的影响,还取决于人文环境因素的积淀和刻画,在其妇女服饰的表象中,就蕴含着深刻的人文内涵。在傣族民间故事中,相传傣族人和爱泥人原是同父不同母的兄弟,傣族大哥喜欢撒网捕鱼,而爱泥兄弟则喜欢围猎,两兄弟虽然感情甚好,和睦相处,但由于各自志趣不同,最后只好分家。傣族阿嫂把做衣裳的布分成三份,把两份给了爱泥弟媳,自己留下了其中的一份。爱泥弟媳分得的衣裳布多,可以做宽大的上衣;傣族阿嫂分得的布少,只好做成紧身紧袖的短衣。从此以后,爱泥妇女开始穿宽大的长衣,傣族妇女则开始穿紧身短衣。爱促弟媳十分过意不去,在分裙子布时,执意要了少的一份,故所以,傣族大嫂缝制了长筒裙,而爱泥弟媳只好穿短裙了。由此可见,傣族妇女的衣饰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