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科普作品质量控制体系建设——关于互联网科普的若干问题之二互联网科普是一种新的科普形式,目前业界通常将1995年开通的《北京科技报》网络版作为互联网科普的开端。十五年来,互联网科普不断发展,但在传播理论、专业化建设以及应用实践方面尚未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中国数字科技馆一期工程()是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之一,也是国家一次性投资规模最大的互联网科普项目。项目2005年底完成立项,2009年通过验收。经过三年多的建设,中国数字科技馆创造了中国互联网科普领域若干个“第一”[1],对现阶段互联网科普建设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因此,有必要对中国数字科技馆建设实践进行总结和研究,进一步把握互联网科普创作的特点和规律,为互联网科普事业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甚至教训。中国数字科技馆对互联网科普作品质量控制进行的探索卓有成效。建设过程中形成的项目管理和资源质量控制理念以及标准规范体系,是中国数字科技馆最具价值的建设成果之一。中国数字科技馆建设团队众多,资源覆盖各个自然科学领域,多媒体、图形化、交互性等新技术运用广泛。针对以上复杂情况,结合项目建设实际,中国数字科技馆创立出一整套互联网科普作品质量控制体系,从管理和技术两个层面,发挥建设指导和质量控制作用,其中一些理念和手段具有相当的创新性。1互联网科普作品质量的内涵人们通常以传播媒介划分科普作品,以书籍、报刊等纸质媒介为载体的科普作品称为传统科普作品,以影视节目为媒介的科普作品称为影视科普作品,通过互联网传播的科普作品称为互联网科普作品。在以纸质媒介为主的传统媒体时代,科普作品质量主要指科普内容自身的品质,即科学性、思想性、通俗性、适时性等方面。但互联网媒介的特性与传统媒介和影视媒介差别巨大,它的出现不仅改变了科普作品的传播方式,更深刻影响着读者的阅读习惯。显然,互联网科普作品的质量内涵更加丰富,它的质量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1科普内容质量尽管互联网科普作品具有很强的技术特征和特殊的传播方式,但就质量控制而言,科普内容本身的质量仍是重中之重。互联网科普作品内容质量标准既包括传统科普作品创作的一般性要求,又具有与其他互联网作品相区别的特殊规范。中国科普博览网站编译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教材EvaluatingScience中关于网络科普资源评估标准指出:“在互联网时代,科普资源上网是必然必须的事情。那么,如何以科普为中心,不在技术中迷失,达到好的科普效果呢?”文章罗列出优秀科普作品的29条评估标准,其中大部分标准涉及科普作品内容的科学性。互联网科普作品与传统科普作品的内容质量要求基本相同,传统科普作品中不允许出现的问题在互联网科普作品中同样受到禁止,传统科普作品中的版权规定在互联网科普作品中同样有效,甚至因为图片、动画、影视媒体的广泛使用,互联网科普作品的版权保护范围更加宽泛。1.2计算机程序质量在使用电脑的过程中,我们接触最多的计算机程序就是操作系统。从开机到关机,操作系统始终运行。由于操作系统是运行其他一切程序的基础平台,因此要求它长时间稳定工作。无论用户使用任何显示设置和显示终端,都能正确呈现信息内容。此外,操作系统还能响应用户的需求,实现人机交互功能。互联网科普作品本质上就是一个依托互联网传播媒介运行的人机交互的计算机程序。因此,它必须像操作系统一样满足计算机程序的一般性要求,如兼容性、稳定性、安全性、交互性等。另外,互联网科普作品是在计算机操作系统和浏览器平台上运行的程序,它的正确呈现还必须满足操作系统和浏览器的基本规范要求。1.3内容组织与表现质量互联网媒介具有及时性、动态性、互动性、超链性和多媒体表达方式的特点。及时性要求科普信息的传播要具有时效性;动态性要求科普内容要不断修改、更新和补充;互动性要求科普内容传播方式具备双向交流的功能,提供公众参与、动手动脑的机会;超链性使科普内容组织既结构化又“碎片化”,读者可以随心所欲地进行跳转式阅读;多媒体特性使互联网科普作品能够广泛使用图片、音频、视频和动画媒体,解读深奥的科学原理和过程,与传统科普作品相比,表现手段更加丰富。互联网科普作品内容组织与表现的特性,都需要创作者采取不同于传统科普作品的内容组织形式,最大限度地发挥互联网媒介的优势。如果互联网科普作品内容丰富、更新迅捷、形式生动、界面美观、交互通畅,就一定会吸引读者,汇聚“人气”。1.4用户可用性质量“以用户为核心”是互联网科普作品创作的基本原则。在互联网时代,读者的阅读自由度大,“内容消费”的选择自主性强。以往传统科普作品创作过程中,常常存在忽视“读者”的现象,经常采用以创作者主观意志为主的创作方式。互联网上,用户点击率和页面驻留时间是判断科普作品实际传播效果的重要依据,因此互联网科普作品应该将读者作为吸引与服务的对象,而不是灌输、教育的目标。相应地,互联网科普作品创作的立足点也应从创作者转移到读者身上,真正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创作理念。读者在接触书刊、报纸、影视等媒介时,基本没有阅读障碍,因此也不存在可用性问题。互联网科普作品不同,读者阅读的过程也是计算机程序的使用过程,如果程序功能设置不合理,信息表达不规范,就会给读者阅读造成障碍。消除阅读障碍是互联网科普作品提升可用性质量的首要目标。2建设互联网科普作品质量控制体系的必要性互联网科普作品创作是具有一定开放性的共建共享过程,专题作品如此,综合性作品更是如此。以中国数字科技馆项目为例,参加项目建设的单位多达140家,一期工程完成互联网科普作品92个。如何保证建设团队具有共同的建设理念,如何使互联网科普作品具有相对统一的质量,这是我们在建设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难题。解决上述难题需要确立整体建设目标,建设高效、可操作的质量管理机制,制定一系列指导性和约束性的技术规范。建设目标、管理机制和技术规范统称为互联网科普作品质量控制体系。项目规模越大,作品构成越复杂,质量控制体系的作用也越大。互联网科普作品质量控制体系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2.1统一质量标准当前,国家和社会高度重视科普工作。虽然相当多的研究、教育机构关注互联网科普作品创作,将科研、教学成果转化为互联网科普资源,但是互联网科普领域并没有形成专业化创作理论。不同建设团队,对科普创作规律与特点的认识存在差异,技术水平、开发经验、责任意识等方面也有高下之别,对互联网科普作品的质量存在不同认识。此外,由于互联网传播媒介的特性,必然形成多学科专业人员参与建设的模式。科普作品的内容创作需要专业学科人员承担,媒体的加工处理和程序编制需要计算机专业人员完成,作品的包装设计需要美术设计人员参与,甚至可能还需要传播学和心理学的专业人士参与。专业背景不同,对互联网科普作品质量的认识也会不同。没有统一的质量标准,各自为政,势必造成互联网科普作品的质量参差不齐。对于中国数字科技馆这样一个规模化团队进行规模化建设的大型科普资源平台项目来讲,整体质量非常重要。质量控制体系的首要作用就在于提供一个统一的质量标准,使各建设团队有据可依,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项目的整体质量。2.2提升作品综合质量与传统科普作品相比,基于互联网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开发的互联网科普作品质量的内涵更加丰富,涉及内容、可用性、更新、互动、媒体表现等多个方面。以上质量指标并不是孤立的,随着作品的整合和呈现,这些质量指标会互相影响,甚至出现矛盾的情形。比如,作品的美观度要求程序具有一定的封闭性,而内容的更新、交互又要求作品具有更大的开放性。通常,作品的呈现效果越好,程序的数据量越大;而作品的可用性又要求程序的数据量尽可能小,有比较快的浏览速度。事实上,任何一部互联网科普作品都不可能同时满足所有质量指标的要求,创作者必须在那些互相矛盾的质量指标中做出取舍,或者寻求平衡,最终实现作品综合质量的最大化。这种牺牲局部细节,关注整体质量的建设方式是互联网科普作品创作的特色。互联网科普作品质量控制体系的作用就是提供一整套完备的质量指标,避免建设团队顾此失彼,从而提升作品的综合质量。2.3消除质量评判的主观性仔细分析互联网科普作品的质量内涵就会发现,其中不少质量指标具有很强的主观性。比如作品界面精致美观就是一种主观的判断。当质量评判缺乏客观标准时,评判结果就可能出现分歧,从而影响到作品质量的控制。互联网科普作品质量控制体系作用之一就是尽可能消除质量评判的主观性,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尽可能将主观标准转换为客观指标,比如以字体、字号、颜色、对比度、间距、布局等客观标准来定义精致美观的主观感觉;(2)建立合适的质量管理机制,通过科学合理的评判程序将作品质量的评判偏差降到最小。3互联网科普作品质量控制体系的基本原则互联网科普作品质量控制体系的建设和运转远比字面表达复杂得多。它既要起指导作用,也要有绝对的执行力。它的指标体系既要有约束力,又要体现出一定的创作灵活度。它既是一套严格完备的标准,也要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一套科学完备的互联网科普作品质量控制体系,必须同时满足以下基本原则。3.1指导性与执行力互联网科普作品创作,尤其是大型互联网科普资源建设项目中,互联网科普作品质量控制体系必须具有明确的指导性,通过一系列管理机制和技术规范,引导各创作团队面向整体目标共同努力。但是,仅仅强调指导性是不够的,如果没有执行力,质量控制体系只能是“纸上谈兵”,而不能有效贯彻落实,当然也就无法保证互联网科普作品的质量。3.2约束性与灵活性“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互联网科普作品质量控制体系如果不具备相当的约束力,势必难以规范制作团队的行为,也就很难保证最终作品的质量。但是,互联网科普作品的形成毕竟是一个创作的过程,既然是创作,就要有一定的自由度。因此,互联网科普作品质量控制体系同样需要为创作活动留下一定的空间。然而,约束与宽松的程度其实很难把握。约束太多,作品可能千篇一律,形式呆板;自由度过大,作品也许更加精彩,但可用性可能受到损害。互联网质量控制体系需要在质量指标的约束性和灵活性之间找到最理想的平衡点。3.3标准性与可操作性互联网科普作品质量控制体系用于规范和指导互联网科普作品的创作过程,它不仅要着眼于当前的项目建设,还应对今后互联网科普作品的创作起到指导和示范作用。因此,体系建设必须依据标准化的思路进行,质量控制体系本身应有足够的前瞻性和先进性,从而起到引领行业进步的目的。此外,质量保证体系不能只是一种概念,而应体现为一系列可执行、可操作的明确的方法、规定、规范或标准。只有具备明确的可操作性,创作者才可能按规定执行。3.4客观性与公正性互联网科普作品质量控制体系的客观性与公正性要求主要体现在科普作品质量评价方面。客观性主要针对质量评价标准,公正性主要针对质量评价过程。只有质量指标和评价过程都做到客观公正,质量评价的结果才能反映互联网科普作品的真正质量水平。4互联网科普作品质量控制体系的组成互联网科普作品质量控制体系由技术质量规范和质量管理机制两部分组成。前者是质量控制的标准和依据,后者是质量控制的执行手段。技术质量规范必须通过质量管理机制才能得到贯彻和落实,而质量管理机制又必须严格依据技术质量规范的规定和要求进行质量控制。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4.1技术质量规范的内容以中国数字科技馆为例,技术质量规范由以下11项技术标准、规范和指南组成:(1)中国数字科技馆标准框架和标准化工作指南;(2)中国数字科技馆科普资源数字化采集和加工规范;(3)中国数字科技馆元数据规范(包括体系框架、核心元数据、图像通用元数据、视音频通用元数据、报告通用元数据、博览馆元数据和体验馆元数据共7项子规范);(4)中国数字科技馆博览馆建设规范及应用要点;(5)中国数字科技馆体验馆建设规范及应用要点;(6)中国数字科技馆资源馆建设规范及应用要点;(7)中国数字科技馆资源唯一标识符规范;(8)中国数字科技馆Web服务规范;(9)中国数字科技馆平台管理及服务规范;(10)中国数字科技馆服务效果评价机制与指标体系;(11)中国数字科技馆二级子项目验收标准(包括博览馆验收标准、体验馆验收标准、科普专栏验收标准和资源馆验收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