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中外的交往和冲突海的乐章一、郑和下西洋——交往(郑和)1、历史背景(MORE)2、航海过程路线示意图(邮票)3、影响作用(MORE)二、戚继光抗倭——冲突1、历史背景(倭寇)2、抗倭事迹A戚继光其人B台州大捷(作战示意图)C历史作用(MORE)思考题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1553年郑和(1371——1435年)郑和下西洋的原因一是永乐皇帝为了宣扬明朝的国威;二是为了加强和海外各国的联系;(目的)三是为了寻找下落不明的建文皇帝。郑和下西洋的条件(P94动脑筋)他们讲的各有道理,但都只讲出了问题的一个方面。一是明朝前期国力的强盛;(最根本条件)二是造船技术的发达;三是指南针在远洋航海中的广泛运用;四是郑和个人吃苦耐劳的英雄气概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最大的海船长44丈,宽18丈船数多每次出海大小船只有200多艘人数多每次出海约2.7万人设备先进船上有航海图、罗盘针远航次数多前后7次到达范围广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时间早1405~1433年,比欧洲航海家的首次远航早半个多世纪郑和七次下西洋的时间:第一次,公元1405~1407年。第二次,公元1407~1409年。第三次,公元1409~1411年。第四次,公元1412~1415年。第五次,公元1417~1419年。第六次,公元1421~1422年。第七次,公元1430~1433年。刘家港非洲东海岸红海沿岸郑和七下西洋是规模空前的,带来的是轰动性的效果,请思考,对于他的远航,我们应该怎么评价呢?轰动性效应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但是郑和七次大规模的远航,耗费了大量的国力,成为人民的沉重负担。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明成祖好大喜功的具体例证。这里我们不妨再深入探讨两个问题:1、你认为郑和、哥伦布和麦哲伦谁更加伟大?2、他们身上有没有一些共同点?这是一种勇于探索的精神和英勇无畏的气概。世界航海历史上的无数先辈正是秉承这一传统而不懈努力,最终实现宏伟计划的。实际上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也是需要在探索中奋进。倭寇是指当时经常流窜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的日本武士、商人和海盗,他们与当地的奸商共同抢劫分赃。他们烧杀抢掠,给东南沿海百姓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明代抗倭图明朝政府在沿海设置的卫所、堡垒戚继光,明朝中期著名的抗倭将领。他训练“戚家军”,在台州之战中九战九捷,迅速荡平了浙江的倭寇。后与福建抗倭名将俞大猷密切配合,剿灭了福建、广东的倭寇。抗倭形势图台州大捷戚继光的抗倭斗争保卫了祖国的海疆和领土的神圣不可侵犯,是中华民族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他的光辉业绩将永远载入史册。评价历史人物抗倭斗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反抗外来民族侵略并取得胜利的斗争。动脑筋结合戚继光的诗句,说说他身上有什么高尚品德值得学习?抗倭胜利的原因:1、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2、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英勇3、与其他爱国军民作战,体现了同仇敌忾的民族向心力。4、戚继光卓越的军事韬略和指挥才能那时的西洋,就是今天的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P96动脑筋•“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表达了戚继光决心将自己的一生和抗倭事业结合起来,使自己处在时代激流的中心,为民族、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决心。戚继光能在国家危难之时立下远大志向,挺身而出,时刻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高尚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另外,“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则更明确地表明戚继光为驱逐倭患、保卫海防、拯救百姓于水火,而并非追求个人功名的崇高品质。•P98材料分析与比较•两者航海的背景、目的、采用的手段(方式)及结果都不同。•郑和航海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而葡萄牙殖民者的航海是通过航海进行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以牟取暴利为目的;•在手段和方式上,郑和下西洋采取的是和平贸易、友好交往的形式,因而深受各国人民欢迎就是一个明证。葡萄牙殖民者伴随着航海活动而来的,是残暴血腥的殖民侵略活动。如材料中所说,他们窃居屯门岛,在那里建筑堡垒,大造火铳,杀人抢船,掠卖良民,甚至连婴儿都不肯放过,犯下了野蛮残暴的罪行。因此,他们所到之处,无不引起了当地人们的痛恨和反抗。这同郑和下西洋,有着本质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