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7页大道之行也1.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商鞅治秦卫鞅亡魏入秦,孝公以为相,封之于商,号曰商君。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然刻深寡恩,特以强服之耳。(《战国策》)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故人不独亲其亲(以……为亲)B.是故谋闭而不兴(发生)C.卫鞅亡魏入秦(灭亡)D.期年之后(一周年)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A.大道之行也无丝竹之乱耳B.货恶其弃于地也封之于商C.特以强服之耳能以径寸之木D.孝公以为相不足为外人道也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2)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商鞅治秦,道不拾遗,民不妄取,是否已经实现了大同的社会理想?为什么?第2页,共7页【答案】【小题1】C【小题2】AC【小题3】①所以人们不单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也不单单抚育自己的儿女。②商君治理秦国,法令一到就要执行,而且公平无私。【小题4】虽然商鞅治秦做到了道不拾遗、民不妄取,但是其原因是因为秦国兵力强盛,商鞅赏罚分明,但是他为人刻薄缺少仁慈,而大同社会是一个贤能执政、诚信和谐、人人无私、天下为公的社会。所以,商鞅并没有实现大同的社会理想。【解析】(1)试题分析: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学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本题中C项中“亡”是逃亡的意思。(2)试题分析:这是对虚词用法的考查。A项中的两个“之”都是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项中“以”都是“用”的意思。(3)试题分析:翻译文言文要遵循“信”“达”“雅”三个原则。翻译文句是各级各类考试的重点类型题之一,掌握翻译技巧是重要的得分手段。这里注意关键词“亲”“子”“行”的理解。(4)试题分析:这要联系文章的内容来考虑这个问题,原因从这些角度考虑:1、秦国的国力;2、商鞅执行制度的严明;3、商鞅本人的性格缺陷。2.【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第3页,共7页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大道之行也》)【乙】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①.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②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③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以起也。(节选自荀子《礼论》)【注释】①穷:困境。②分:区分、辨别。③屈:竭尽。(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女有归 归:______②鳏、寡、孤、独、废疾者孤:______③故制礼义以分之故:______④以养人之欲以:______(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②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3)【甲】文首先对大同社会的纲领进行说明,接着具体阐述______,最后指出大同社会的美好;而【乙】文则主要阐述了______。(4)根据【乙】文,说说荀子是从哪几个角度对“礼”的起源进行阐释的。【答案】女子出嫁;幼而无父;所以;来;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礼制产生的主要原因【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①女子有归宿。归:女子出嫁;②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孤:幼而无父;③所以制定了礼义来进行区分。故:所以;④以此来调养人们的欲望。以:来。(2)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①重点词语:终:善终;用:发挥才能;长:成长。句子翻译为:使老年人能够善终,中年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够顺利地成长。②重点词语:欲:欲望;穷:满足;屈:枯竭。句子翻译为:使人们的欲望决不会由于物资的原因而得不到满足,物资决不会因为人们的欲望而枯竭。(3)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概括内容的能力。第一空的相关信息为“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就是: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第4页,共7页乙文根据选文的第一句话“礼起于何也”可知,主要是讲述礼制产生的主要原因。(4)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相关信息为“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概括出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避免天下混乱;确定名分;平衡人的欲望;使物资和欲望相互制约。答案:(1)①归:女子出嫁;②孤:幼而无父;③故:所以;④以:来。(2)①使老年人能够善终,中年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够顺利地成长。②使人们的欲望决不会由于物资的原因而得不到满足,物资决不会因为人们的欲望而枯竭。(3)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礼制产生的主要原因(4)避免天下混乱;确定名分;平衡人的欲望;使物资和欲望相互制约。参考译文:【甲】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乙】礼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呢?回答说:人生来就有欲望。如果想要什么不能得到,就不能没有追求;如果一味追求而没有标准限度,就不能不发生争夺;发生争夺就会有祸乱,有祸乱就会陷入困境。先王厌恶祸乱,所以制定了礼义来进行区分,以此来调养人们的欲望、满足人们的要求,使人们的欲望决不会由于物资的原因而得不到满足,物资决不会因为人们的欲望而枯竭,使物资和欲望两者在互相制约中增长。这就是礼的起源。词类活用:1.故人不独亲其亲〔亲〕动词作意动用法,以…为亲,奉养。2.不独子其子〔子〕名词作意动用法,以…为子,抚养。3.使老有所终(老)形容词作名词,老年人。4.壮有所用(壮)形容词作名词,壮年人。5.幼有所长(幼)形容词作名词,幼童。6.故外户而不闭(外)名词作动词,从外面。7.选贤举能(贤)形容词作名词,品德高尚的人。8.选贤举能(能)形容词作名词,能干的人。3.【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有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节选自《大道之行也》第5页,共7页【乙】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①。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②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③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以起也。——节选自荀子《礼论》【注释】①穷:困境。②分:区分、辨别。③屈:竭尽。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甲文首先对“大同”社会的纲领进行说明,接着具体阐述,最后指出“大同”社会的美好;而乙文则主要阐述了。根据乙文,说说荀子是从哪几个角度对“礼”进行阐释的?【答案】【小题1】使人们的欲望决不会由于物资的原因而得不到满足,物资决不会因为人们的欲望而枯竭。【小题2】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礼制产生的主要原因【小题3】避免天下混乱;确定人们的名分;平衡人的欲望;使物资和欲望相互制约。【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注意“欲”的正确翻译。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的相通之处在于都要读懂文章,准确的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在读懂的基础上善于表达自己的理解。这就要求学习里加强阅读能力的训练,主要是思考表达问题的能力。做此类题,一要通晓文意,二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受其启发,深入思考,加以概括,简要表达。甲文首先对“大同”社会的纲领进行说明,接着具体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最后指出“大同”社会的美好;而乙文则主要阐述了礼制产生的主要原因。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的相通之处在于都要读懂文章,准确的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在读懂的基础上善于表达自己的理解。这就要求学习里加强阅读能力的训练,主要是思考表达问题的能力。做此类题,一要通晓文意,二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受其启发,深入思考,加以概括,简要表达。荀子是从避免第6页,共7页天下混乱;确定人们的名分;平衡人的欲望;使物资和欲望相互制约这几个角度对“礼”进行阐释的。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大道之行也》)【乙】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①。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②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③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以起也。(节选自荀子《礼论》)【注释】①穷:困境。②分:区分、辨别。③屈:竭尽。(1)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①女有归 归:______②鳏、寡、孤、独、废疾者孤:______③故制礼义以分之故:______④以养人之欲以:______(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答:。②争则乱,乱则穷。答:。(3)【甲】文首先对大同社会的纲领进行说明,接着具体阐述______,最后指出大同社会的美好;【乙】文则主要阐述了______。(4)根据【乙】文,说说荀子是从哪几个角度对“礼”的起源进行阐释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归:女子出嫁;第7页,共7页②孤:幼而无父③故:所以④以:来(2)①使老年人能够善终,中年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够顺利地成长。②一发生争夺就会有祸乱,一有祸乱就会陷入困境。(3)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礼制产生的主要原因(4)避免天下混乱;确定名分;平衡人的欲望;使物资和欲望相互制约。【解析】(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