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腮腺炎及其护理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流行性腮腺炎的护理概述•流行性腮腺炎(mumps,epidemicparotitis)•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小儿时期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腮腺肿大、疼痛为特征,各种唾液腺体及其他器官均可受累,系非化脓性炎症。•中医称为痄腮。民间又称为“鸬鹚瘟”、“哈蟆瘟”、“大头瘟”。病原学•腮腺炎病毒属副粘液病毒科,•单股RNA病毒病原学•病毒有可溶性抗原(S抗原,抗体出现早,无保护性,用于诊断)•病毒抗原(V抗原,抗体病后2-3W出现,持续较久,有保护性)病原学•人是腮腺炎病毒唯一的宿主•腮腺炎病毒抵抗力弱•耐寒不耐热•对乙醚、氯仿、甲醛和紫外线均敏感•一般室温下,2~3天其传染性即可消失7腮腺炎病毒局部黏膜上皮细胞中大量繁殖血循环腮腺中枢神经系统腮腺炎脑膜炎进一步繁殖再次进入血流侵犯第一次病毒血症未受累的腺体和器官通过飞沫侵入呼吸道发病机制与病理特征导管壁C肿胀淋巴细胞浸润间质组织水肿腮腺炎的病理特征:非化脓性炎症腮腺导管阻塞淋巴管血流淀粉酶潴留血尿中淀粉酶升高发病机制与病理特征流行病学•传染源•易感人群•飞沫传播早期患者隐性感染者学龄儿童无免疫力的成人患者腮腺肿大前7d至肿大后9d能从唾液中分离出病毒,本病为世界性疾病,全年均可发病,但以冬春季为主,感染后一般可获得持久的免疫力。临床表现•潜伏期14-25天,平均18天。•前驱期大多数无此期,部分病例有发热、头痛、乏力、纳差等前驱期症状。1-2天。•症状明显期:腮腺肿胀是最突出的症状。•颧骨弓或耳部疼痛,腮腺逐渐肿大,体温上升(40℃以上)一侧腮肿后2-4天波及另一侧,75%为双侧。临床表现•症状明显期–腮肿的特点: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肿大,边界不清,表面皮肤发亮、温度升高但不红,质韧有触痛,无波动感。–早期腮腺导管开口处红肿,但挤压腺体管口无溢脓现象。腮肿2-3天达到高峰,持续4-5天后渐消退。–伴随症状有发热、头痛、周身不适、咀嚼食物时腮肿疼痛加剧。腮腺导管开口红肿单侧腮腺肿大临床表现•颌下腺炎一般继腮腺炎之后发生表现颌下可触及肿大的腺体,位置较深,有触痛,活动度较小•舌下腺炎腮腺肿大后发生表现:口腔底部肿胀、不适,吞咽困难,持续时间短下颌下腺肿大脑膜炎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并发症其他脑膜炎:患者出现头痛、嗜睡和脑膜刺激征。一般出现在腮腺炎发病后4-5d,有的患者脑膜炎先于腮腺炎,一般症状在一周内消失。睾丸炎:常见于腮腺肿大开始消退时又出现发热,睾丸明显肿胀和疼痛,可并发附睾炎、鞘膜积液和阴囊水肿,睾丸炎一般为单侧,约1/3的病例为双侧受累。急性症状持续3-5d,10d内逐渐好转•卵巢炎:发生于5%的成年女性,可出现下腹疼痛,明显者可触及肿大的卵巢,有触痛,多为单侧受累,持续3~5天后逐渐消退,一般不影响生育能力。•胰腺炎:常于腮腺肿大数日后发生,可有恶心、呕吐和中上腹疼痛和压痛,发病率低于10%,大多1周内恢复。不宜做血清淀粉酶诊断依据,主要检测血清脂肪酶。•其他并发症:心肌炎、乳腺炎等1.血常规白细胞多正常或稍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尿常规一般正常。有并发症者WBC可以升高。有肾损害者尿中可出现蛋白和管型。2.血清和尿淀粉酶90%患者的血清淀粉酶轻至中度增高,尿中淀粉酶也增高,增高程度与腮腺肿大程度呈正比。血脂肪酶增高,有助于胰腺炎的诊断。实验室检查3.脑脊液检查:有腮腺炎而无脑膜炎症状的患者约半数WBC计数轻度升高,并能从脑脊液中分离出腮腺炎病毒。4.血清学检查特异性IgM抗体5.病毒分离从早期患者的唾液、血液、尿液接种培养细胞可分离到病毒。诊断及鉴别诊断•诊断主要根据流行病学史及腮肿的特点。确诊根据血清学检查和病毒分离。•鉴别诊断化脓性腮腺炎:单侧多见,局部红、肿、热、痛明显,有脓液自腮腺管口流出,感染血像。治疗•一般治疗:按呼吸道传染病隔离,卧床休息,清淡饮食、避免酸性饮食,口腔护理。•抗病毒治疗:利巴韦林成人每天1克,儿童15mg/kg静脉滴注,5-7天。•对症治疗:头痛、腮腺胀痛可用镇痛药物,体温过高,物理或药物降温。•对症治疗:重症或有并发症脑膜炎可用地塞米松每天5-10mg,静脉滴注5-7天;颅内高压者脱水治疗;预防睾丸炎可服用乙底酚1mg预后腮腺炎大多预后良好,病死率为0.5%-2.3%,主要死于重症腮腺炎病毒性脑炎。1.控制传染源呼吸道隔离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为止2.切断传播途径3.保护易患人群(1)主动免疫(2)被动免疫预防护理诊断•体温过高与腮腺炎病毒病毒感染有关•疼痛、胀痛与腮腺炎病毒引起腮腺炎症有关•潜在并发症(1)睾丸炎与腮腺炎病毒引起睾丸的炎症有关(2)脑膜脑炎与腮腺炎病毒引起脑膜、脑实质的炎症有关护理措施•(一)一般护理•1.隔离与消毒•2.休息•3.饮食•4.日常卫生•5.病情观察•(二)对症护理1.高热的护理2.疼痛的护理•(三)心理护理•(四)健康教育

1 / 2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