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第一部分古代通史专题二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秦汉魏晋南北朝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候课要求1、准备通史复习学案、相关资料、红黑双色笔。2、先自读考纲及通史专题二的内容。3、保持安静,端正坐姿,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制作人:耿进臣时间跨度: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公元589年隋朝统一【考纲考点】考纲核心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西周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宋明理学;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文学成就;京剧的产生和发展古代中国改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阶段特征】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确立并得到初步发展,形成了鲜明的东方特色。1、政治上,秦朝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西汉经过反复的斗争最终解除了王国的威胁,进一步巩固了中央集权制,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官僚体系、监察制度和官吏选拔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集权制受到严重的冲击。2、经济上,农耕经济初步发展,铁犁牛耕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西汉形成了又一轮兴修水利的高潮;魏晋南北朝时期,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激烈冲突,经过三百多年的融合,游牧文化大都融入中原文化。3、文化上,儒家思想在汉武帝时代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儒、佛、道“三教并存”的局面;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士族阶层深刻影响了中国艺术的发展方向,文人画、书法艺术出现,从此中国古代艺术的写意风格成为艺术发展的主流;两汉时期,中国古代的实用科技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阶段特征】一、秦汉时期1.秦朝时期(1)政治: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全国;确立了以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为主要内容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经济:统一货币等措施有利于加强各地经济交流。(3)文化:焚书坑儒政策,使儒学受到沉重打击,禁锢了思想,摧残了文化。2.两汉时期(1)政治:①中央集权的巩固:汉初郡国并行;汉武帝解决了王国问题,并加强了对地方的监察。②君主专制的强化:汉承秦制;形成了“中外朝制度”,君主专制得以强化。③选官制度:汉武帝实行察举制,举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2)经济:①农业:牛耕普及,出现了耧车、代田法和二牛一人犁耕法;兴建了漕渠等水利工程。②手工业:开始用煤做燃料冶铁;丝绸远销欧洲并获得“丝国”称号;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③商业:专供贸易的“市”出现,但时间和地点都受到政府严格限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业发展艰难;西汉时开通了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3)文化:①思想:由“无为而治”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治国思想更能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②科技: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出现了《九章算术》《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和《氾胜之书》等科技论著。③文学:汉赋集中代表了当时文学的最高成就。汉代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与联系(1)区别:①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的理论,强调神化王权和等级名分,符合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②新儒学增加了“大一统”思想,并融合了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的一些思想。(2)联系: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为董仲舒新儒学所继承,并适应了汉武帝时期的政治需要。新儒学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因此被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推崇,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二、魏晋南北朝时期1.政治制度三省体制开始形成;实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垄断仕途。2.社会经济(1)农业:均田制;耕耙耱技术。(2)手工业:发明灌钢法;烧制出白瓷。(3)商业:北方商业一度遭到破坏。3.文化成就(1)思想:佛教、道教兴起,冲击儒学,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2)科技:《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3)艺术: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东晋王羲之被称为“书圣”;文人画出现,顾恺之的绘画理论和作品成就非凡。三、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基本内涵:包含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个概念。专制主义是针对中央决策方式而言的,即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权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权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权。2.主要特点:皇权至上;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皇帝在立法、司法、行政等方面拥有决策权;宣扬“君权神授”;实行思想文化上的专制统治。3.形成原因:(1)经济根源:由封建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封建的个体小农经济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保证生产发展。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2)政治根源:适应地主阶级建立和巩固政权,完成和巩固统一,加强对人民控制的需要。(3)理论来源:法家“集权”理论。4.演变过程:(1)萌芽——战国时期:(2)创立——秦朝:(3)巩固——西汉:(4)完善——隋唐:(5)加强——北宋:(6)新发展——元朝:(7)强化(或顶峰)——明清:(8)结束: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5.基本矛盾和发展趋势一是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其发展总趋势是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二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矛盾。发展总趋势:地方权力不断收归中央,中央集权不断加强。6.评价(1)积极作用: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在封建社会的初期和中期具有进步意义,表现在:①维护了国家的统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②防止了分裂割据,抵御外来侵略,镇压人民起义,协调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保持社会稳定;③便于组织公共工程建设,保证中外经济文化的正常交流,推动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2)消极作用:表现在封建社会的后期:①对人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压迫十分残酷;②束缚了商品经济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③导致思想禁锢和文化专制,严重阻碍了科技文化的发展。四、选官制度(1)察举制——汉朝:形成:西汉时建立和发展,包括察举和皇帝征召等内容。察举制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称乡举里选。后由于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逐渐由官僚家族所支配。特点:是一种由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影响:察举制拓宽了选官渠道,注意德才兼备,不拘一格,使西汉武帝时人才济济;这是汉武帝时期鼎盛局面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2)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曹魏时曹丕建立,将人才划分九个等级,由中央有名望的官员考评,授予相应的官职的一种制度。特点:是一种家世、才能并重的选官制度。影响:九品中正制的实行,为世家豪门长期操纵政权提供了法律上的保证,为士族门阀政治的形成铺平了道路。五、儒家思想的完善与独尊:西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背景①客观: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需要。②主观:董仲舒把法家、道家思想糅合到儒家中加以改造。(2).主张①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②宣扬“君权神授”,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③提出“三纲五常”,以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3).推广①政治:地方政府定期选出孝子、廉吏到中央任官,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的主要标准。②教育:教科书:规定儒家“五经”为官方教科学,教育被儒家垄断。中央:兴办太学,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地方:令天下郡国设立学校,儒学在民间处于独尊地位(4).评价: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确立了儒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一定程度上限制君主的权力。六、儒家思想的吸收与改造:魏晋至隋唐-----三教并流三教合一魏晋至隋唐儒、佛、道纷争与融合,儒家思想体现出极大的包容性,进一步被官方所接受。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异同项目分封制郡县制不同点盛行时期商周等早期社会秦以后的各个时代实行条件与宗法制相结合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建立基础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按地域划分传承制度诸侯王官位世袭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官位不世袭官吏权利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与中央关系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绝对服从中央官员职责封地内有行政和土地管理权辖区内只行使管理权,对土地无管理权历史作用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相同点(1)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2)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3)都在维护国家的统一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课堂小结

1 / 2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