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论文论文题目: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常见的问题及应对策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学号1109331285姓名袁涛指导教师李娜日期2014年11月摘要当代大学生具有思想活跃,崇尚自由,兴趣广泛,勇于接受挑战,竞争意识和独立意思较强的个性特点,在生活中希望被人接纳和认可。大学生的亲密人群以同学和朋友为主体,愿意与同学和朋友分享情绪,倾诉交流,但同时他们自我中心感强烈,不会控制负面情绪,追求独立却难以摆脱对家庭的依赖,张扬个性有时却显得叛逆,乐于助人但又常常显得缺乏责任心。大学生人际问题是大学生诸多心理问题中最突出的一种。本文在分析了引起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的原因即身心发展的不一致,认知障碍和自我调试的困惑以及家庭和学校教育的缺失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认识问题,加强学校和家庭教育,提高交往技巧等相应策略,从而指导大学生更好的处理人际关系,促进心里健康发展。关键词:大学生人际关系认知障碍教育策略目录1.前言................................................................................................................11.1研究背景.................................................................................................................11.2本课题研究的意义与内容.................................................................22.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的成因.............................................................22.1大学生身心发展不一致...................................................................22.2大学生对人际关系的认知障碍以及对自我调适的困惑....................................22.3学校和家庭教育的不完善................................................................32.4信息网络生活虚化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32.5独生子女特点“宅化”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43.解决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的对策........................................................43.1充分认识大学生的年龄特征.............................................................43.2加强对大学生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43.3培养完善的人格品质,增强自我认知能力...........................................53.4注重当代大学生的网络心理教育,促进其交往心理的健康发展................53.5提高社会交往技巧.........................................................................64.结束语:..............................................................................................65.参考文献...........................................................................................711.前言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交往活动,无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都是人类必然会出现的一种社会活动。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人的心理健康。人际关系也是大学生成长发展的主要外部环境。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由于他们的心理和生理发育的需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大学时期是一个渴望交往,最需要理解和友谊的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脱离父母独立学习和生活的大学生来说不仅是他们正常学习和生活的基本保证,丰富大学生活的重要前提;更是他们自我心理发展的深层需求。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大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问题方面却显得力不从心,并且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失调的苦恼,有的甚至出现了人际关系交往障碍。大量实践表明人际关系不良严重的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妨碍着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奋进,给他们带来了无尽的苦闷和烦恼。1.1研究背景大学生寝室生活是大学生活中的基本单位之一,也是最有特色的生活单位,寝室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成了大学生人际关系中最普遍、最直接、最重要的一种人际关系。大学四年的求学经历让本人深切体会了宿舍人际关系对大学生发展的重要性,也亲眼目睹了许多由于宿舍人际关系不和谐而造成的种种不良后果。目前的研究认为:总体上,我大学生寝室人际气氛良好,但是部分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紧张确实是一不容忽视的事实。这几年来同一宿舍被杀的事频频出现,这引起了我们的思考。因此如何处理寝室内部的人际关系是高校学生面临的紧迫问题之一。在这个交流与合作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的社会。它要求新世纪的人才要具有正确的交往意识、较强的合作精神、高超的交往技能,以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因此大学生不仅要有发达的智力和渊博的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的交往能力,能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宿舍成员之间的交往和交流是大学生必须面对也是直接交往时间最长的人际关系,同时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和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受宿舍氛围和宿舍人际关系的影响,因此,搞好宿舍人际关系将有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老师指出:人类的人际关系与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是密切关联、相互影响的,人际关系高度影响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但其对于心理健康的影响作用,比之对身体健康更大。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面临着不同程度的人际关系紧张,而严重的人际紧张将给大学生的心理和精神带来不安及压抑。目前,宿舍已成为大生学习、交往、娱乐、休息的主要场所,也是大学生最直接参与的人际交场所。宿舍人际关系作为大学生人际关系中一个基本的环节,也成为衡量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心理健康和为人处世的一杆小标尺。21.2本课题研究的意义与内容本研究是针对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现状做出的研究意义可以体现为理论价和实践价值两方面:丰富小群体理论,丰富学校宿舍管理理论。和谐宿舍人际关系有助于高校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大的生活空间,宿舍成员之间长达四年的朝夕相处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却对他们的和谐建立将为学生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完善提供有效帮助。和谐校园主要是指校园内部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主要表现为校园组织结构要素的和谐、教育环境的和谐、教师间人际关系和谐、学生间人际关系和谐、师生关系和谐以及自我教育、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和谐等等。创建一个和谐校园,需要其中的每一个单位和谐,宿舍是大学生生活、学习、交往的主要场所,是大学生思想最活跃的地方,因而是校园和谐的关键所在。2.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的成因2.1大学生身心发展不一致生理成熟程度的提前和心理发展滞后而造成的矛盾冲突即自我意识的发展要对自己的各种需要和行为进行独立的选择和思考,希望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而阅历浅薄,经验不足,好冲动,善幻想等心理特征,不能满足生理发展的需要,而且和现实的社会生活也难以相辅相成。这样,过高的心理需求和较差的心理承受能力之间时时产生冲突,形成冲突心理矛盾。大学生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进一步发现了一个崭新的属于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们从这个内心世界中对自我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发现了自己和他人的心理差异,意识到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并产生了新的自我期待。他们渴望与人交往,希望了解他人的内心世界,并产生了强烈的被同龄人社会接受的心理需求,当这种需求得不到满足,感到自我无法寄托的时候,空虚,孤独便随之产生,进而引起相应的人际关系问题。2.2大学生对人际关系的认知障碍以及对自我调适的困惑人际交往认知即人们在交往过程中个人对他人,对自己以及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看法,评价。人际交往认知障碍是在人际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有失偏颇甚至错误的思想观点,心理特征,这容易导致人际交往中行为的偏差和失误。大学生中的人际交往认知障碍主要有过分自我关注的认知,过分追求完美的认知以及过分理想化的认知三大类,这三大类型不仅影响他们在学校期间的正常人际交往,而且会形成一种不良的心理定势,并进而发展成为一种人际行为模式,阻碍其今后的人际交往,降低其社会适应能力,影响其全面和谐的发展。对自我调适的困惑则主要表现为3对陌生环境的不适应以__及与陌生人相处的不协调。从中学到大学,他们的生活环境,学习方式和思维观念等都面临着巨大的改变,远离父母亲友的关心,独立置身日益复杂的社会,往往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不能及时调整过来。尤其是一部分学生对自我缺乏客观的认知和评价,对由中学具有优越地位的“尖子生”转化为现实生活中的“芸芸众生”感到无法接受,从而产生强烈的挫折感,失落感。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中间逐步产生分化,少数学生知识才能得到充分展示,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同,多数人成绩平平,部分人逐步落伍。这一系列巨大的反差使一些学生自卑,失望,甚至自暴自弃,这些心理特点又进一步影响了他们对周围同学及老师和其他人交往的信心和勇气,逐渐使自己封闭起来,缺少在公共场合及陌生人面前表达自己的能力和勇气,严重的还会引起孤独,寂寞甚至猜疑。2.3学校和家庭教育的不完善首先是学校层面,学校过去在教育上往往是偏重智力素质,忽视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不注重心理的沟通疏导;注重知识的灌输,忽视能力的培养。学校心理教育的缺失,使当代大学生缺乏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正确认识和评价,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感到茫然不知所措。其次,在大学生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作为“天之娇子”的他们在家里往往是倍受娇宠的“爱子”“爱女”,由于受到家庭的过分保护和宠爱而特别脆弱再加上不少父母对子女的期望过高,又缺乏正确的引导,从而给他们造成了过重的心理包袱。这些往往会导致他们在人际交往中过于以自我为中心,不尊重他人,不善于理解他人并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虚荣心强,过分炫耀自己,对人缺乏真诚,交耍手段,嫉妒,猜疑,偏激,过分自尊固执,自鸣得意,以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别人。2.4信息网络生活虚化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在信息网络时代,生活网络化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新特征。网络聊天已经成为“90后”大学生构建人际关系的主要方式,在公共场所经常可以看到面对移动飞信、移动QQ等发短信的大学生。虚拟的网络空间为大学生多种角色的扮演提供了可能性,产生了“网络新生活方式”,“一键式人际关系”,大学生们更爱使用FACEBOOK,TWITTER,BBS交换意见,共享生活。但是,由于大学生对网络缺乏自控能力,容易沉溺于网络虚拟的优越感与成就感中,产生心理上的依赖,迷失“现实角色”并使得正常的人际交往得不到保障。大学生所乐于“织围脖”,“晒生活”的网络交流方式虽然为大学生人际交往提供了相对充足的信息交流的机会,但是同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的“面对面”信息交流相比而言,网络传递的信息缺乏情感性,使大学生离开网络就无话可说,无题可想,进而导致人际关系的恶化,表现为他们成为“网络上很活跃,现实中很内向”的人际矛盾体。对信息网络的依赖减少了当代大学生在现实中与人交往的机会,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