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资源学导论》复习提纲一绪论5-10(数字为考分大概权重)1.资源、自然资源的概念理解资源的概念需要建立以下二种认识:资源的概念是相对于人的需要而言的。资源的概念是相对于一定社会经济技术水平而言的。自然资源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现在和可预见的将来),自然界中可被利用来为人类提供福利的自然物质和能量的总称。2.资源的基本分类按属性把资源分为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和人力资源三大类别,其中将经济资源和人力资源合称为社会资源分类标准类别圈层特征矿产资源(岩石圈)、气候资源(大气圈)、水资源(水圈)、土地资源(土壤圈)和生物资源(生物圈)资源用途工业资源、农业资源、服务业资源资源属性可替代资源、不可替代资源;可更新资源、不可更新资源;流动性或收入性资源、储藏性资源;非耗竭性资源、耗竭性资源3.自然资源可得性的度量流动性自然资源可得性的度量:最大资源潜力(在其它条件都很理想的情况下,能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的最大理论潜力。)持续能力(可更新资源实际上能长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的最大能力,即不损害其充分更新的利用能力)吸收能力(或称同化能力、自净能力,是环境媒介吸收废物而不导致环境退化的能力)承载能力(生存承载能力、最适承载能力、容限承载能力)存储性自然资源可得性的度量:资源基础(用矿物的克拉克值乘以地壳的总重量)、探明储量(已经查明并已知在当前的需求、价格和技术条件下具有经济开采价值的资源藏量)、条件储量(已被查明的,在当前价格水平下以现有采掘技术和生产技术来开采是不经济的)、远景资源(尚未查明,但渴望将来在目前仅作了少量勘察和试探性开发的地区发现它们)、理论资源(被认为具有充分有利地质条件,但迄今尚未勘察或极少勘察的地区可能会发现的矿藏。)、最终可采资源(探明储量、条件储量、远景资源和理论资源的总和)4.悲观论、乐观派的主要流派与观点悲观:马尔萨斯主义:生活资料按算术级数增加,而人口是按几何级数增长的,因此生活资料的增加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是自然的、永恒的规律,只有通过饥饿、繁重的劳动、限制结婚以及战争等手段来消灭社会“下层”,才能削弱这个规律的作用。鲍尔丁的“太空船地球”说:地球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就像太空中的一艘飞船。在这艘飞船里,人类能够使用的物质归根结底仅限于地球自然资源,人类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进行生产和消费的残留物总是以这种或那种形式与人类一起共存。人类应该有一个适度的规模,致力于维持地球太空船内尽可能低水平的物质流和能源流,以适应“太空船”地球的资本储量,并能永续地均衡。2里夫金和霍华德的“热寂”说:“熵增加原理”:任何孤立系统的熵永远不会减少;或者说,自然界里的一切自发过程,总是沿着熵不减小的方向进行的;熵增加原理表明,在没有外界的作用下,一个系统的熵沿着熵增加的正方向进行,一个系统的熵越大,就愈接近于平衡状态。孤立系统里的每一种平衡必定对应于熵的极大值。地球和太阳有着有限的能量交换,但并无物质交换,因此地球实际上是个封闭系统,必然遵循热力学第二定律。自然界中占统治地位的趋向是能量转变为热而使温度趋于相同,最终导致所有物体的工作能力减到零,达到热死状态。世界模型3(罗马俱乐部《增长的极限》1972):运用计算机模型模拟未来。模型假设:可耕作的土地数量的极限;单位耕作农业产量的极限;可开发的不可再生资源的极限;环境同化生产和消费产生的废弃物能力的极限。乐观:历史外推论:用历史资料、数据和历史外推法分析全球人地关系的前景。市场响应论:认为市场体系会对极限自动做出响应,资源稀缺——价格上涨,需求减少——替代品的出现和新的供给源的探寻——自然资源极限趋向缓和耗散结构理论:开放系统能够远离均衡态而产生有序、稳定的结构自组织现象,人地系统是典型的远离均衡态的耗散结构系统,人的主动能动作用会推动着人地系统走向更进步、更有序,完全可以对付自然资源极限问题。二气候资源5-101.光量、光质和光时光量,亦称太阳总辐射,是指太阳辐射的数量和强度。光质是指太阳辐射的光谱组成及其各波段所含能量。光时是指光照时间,包括可照时间(日长,太阳升出地平线直到落入地平线地时间)和实照时间(实际观测到的日照时数)2.光温生产潜力与温度订正系数光温生产潜力是在农业生产条件得到充分保证,水分、二氧化碳供应充分,其他环境条件完全适宜的情况下,理想群体在当地光、温资源下,能达到的最高产量。实质上是光能生产潜力受到地区热量条件限制后的产量,可以代表作物所需水分不受自然界供应条件限制时,如充分灌溉农田或水田的产量上限。温度订正系数目前主要是基于三基点温度与植物光合速率的关系进行拟合,有线性的和非线性的,且喜温植物和喜凉植物有所不同。3.气候生产潜力与水分订正系数气候生产潜力是指其它环境因素和作物因素均处于最适状态时,在当地实际光、热、水气候因素作用下,单位面积内农作物达到的最高产量。它是在光温生产潜力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降水的限制条件后,农作物能达到的产量上限。温度订正系数(函数)光能生产潜力;光温生产潜力;:::TPPTPTPTKYYYKY。光合作用的最适宜温度光合作用的最高温度;光合作用的最低温度;或:2)(:/:0221112TTtTTtTTtTTTtTTtTTtTtKT3估算气候生产潜力的关键在于水分订正函数(KW)的确定。一般用实际蒸散量(ET)与可能蒸散量(ET0)的比值表示。4.旱灾与干旱、雨涝与湿润旱灾不同于干旱,雨涝不同于湿润。干旱是指降水量偏少或比正常年份偏少的气候条件,湿润是指降水量较大,水分条件较好的气候条件。湿润地区同样可能出现旱灾,干旱地区同样可能发生雨涝。雨涝的危害性质有两类:洪涝和渍涝。三水资源10-151.水资源的概念:是指在目前技术和经济条件下,比较容易被人类利用的补给条件好的那部分淡水量,即大陆上由大气降水补给的各种地表、地下淡水水体的动态水量。2.水资源评价的主要内容:水资源评价是一种综合评价,包括水资源数量评价、水资源质量评价和水资源利用评价及综合评价。水资源评价应该包括:水资源数量评价:水汽输送、降水、蒸发、地表水资源、地下水资源、总水资源的评价。水资源质量评价:河流泥沙、天然水化学特征、水污染状况的评价。水资源开发利用及其影响评价:现状水资源供用水情况调查分析、存在问题、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水资源综合评价:在水资源数量、质量和利用评价基础上进行评价水资源价值量评价:核算水资源本身所具有的价值3.水资源利用评价的主要内容水资源开发程度分析:各类水工程及措施状况的调查分析:包括水库、塘坝、渠系、水泵站、水厂、水井等的数量、分布及其运行状况等,为未来可能的工程布局提供依据,为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奠定基础。现状供水效率分析:根据典型调查资料或分区水量平衡法,分析各项供水的消耗系数和回归系数,估算耗水量、排污量和灌溉回归量,对供水有效利用率作出评价。可利用水量和工程可供水量分析:可利用水量是在一定经济社会与技术条件下可开发利用的水资源量。目前国际上公认的警戒线是40%,即河川可利用水量占水资源量的比例不能高于40%。工程可供水量是指河川径流在蓄、引、提工程的作用下可利用的水量。需(用)水量分析:农业用水工业用水城市生活用水河内用水水资源供需分析:水资源供需分析是指一定范围内不同时期的可供水量和需水量间的供求关系分析。水分订正函数。光温生产潜力;气候生产潜力;:::WPTPCWPTPCKYYKYY0000000)1(1)1(0)1(::::)1(;;ETRCETRCETRCKRCEeRCETeEETETETKWW因此,降水量。;流出量占降水量的比例公式计算;水分蒸发量,可用彭曼类和生育阶段而变化;作物系数,随作物的种4其目的是通过供需平衡计算和分析,摸清水资源总的供需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预测水资源未来余缺的时空分布、明确水资源规划开发利用与保护管理的主要目标和方向,以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4.水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1.权属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年修订)中明确规定,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制,同时说明在农业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水塘、水库中的水,属于集体所有,即集体所有制。为了实现水资源所有权的全民化,对水资源的分配和使用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进行调控,并在服从国家政策指导下进行管理,也就设置了水的使用权及其他物权如收益权。对水资源开发权的管理往往采用多渠道投资、市场化管理的方式。2.需水管理、供水管理和用水管理在水供需中的不同环节,三者相辅相成。需水管理是这三个环节中最基础的,对各类需水用户进行需水要求分析,使各类需水指标合理化,以达到节约用水合理用水的目的供水管理是在供水过程中尽量采用各类措施以减少水量在输送过程中的无效消耗。用水管理则是在用水过程中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水量浪费,对各类用水户实行计划用水和合理用水的管理,并不断改进工艺和设备以及操作方法以节约用水。3.水质管理对水的质量方面的管理,通过调查污染源,实行水质监测,进行水质调查和评价,制定有关法规和标准,制定水质规划。联合国水会议(1977年):“水资源开发项目与其造成的对自然、化学、生物、健康、社会和经济的重大影响之间,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已确定的环境与保健的总目标是:评价用水户对环境的影响,支持防治以水为媒介的传染病的措施以及保护生态系统”。环发大会(1992年):对主要点污染源和具有高度危险的非点污染源所制定的强制性实施标准,开展有效的水污染防治措施;制定各类水体的生物、卫生、物理和化学质量标准,以不断改善水质;……。四土地资源10-151.土地资源的特性1.具有一定的生产力可以生产人类需要的农、畜、林、副产品或提供空间场所。生产力的高低决定于土地性质和生产技术水平。不同性质的土地资源具有不同的适宜性。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会导致土地生产力的衰竭。2.性质的综合性和复杂性组成成分多种多样,各种成分的组成要素也多种多样。5类型复杂,简单类型构成复杂类型。本身是一种生态系统,具有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土地肥力可以不断地更新和改善,是一种可更新性的资源3.面积的有限性土地不可再生,绝对面积有限,并且有效利用面积不断减少。相对于人类的需求显得更加不足。面积的有限性决定了经济供给的稀缺性。4.明显的地域性位置的固定性决定了其地域性。自然条件的差异决定了生产潜力的差异。社会条件的差异决定了利用方式的差异。位置固定性和供给的稀缺性产生可垄断性,并形成独占产权。5.功能的不可替代性和永续性是一种特殊的生产资料,不能由其他生产资料代替。作为空间可以反复利用而不会泯灭,作为生存基础不会因生物的生长死亡而消灭,作为生产资料,也不会在使用过程中磨损以至报废。6.具有一定的承载力土地的承载力是人类生存和生产的立足点;农业和工业利用土地承载力的方式各不相同;一定土地面积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7.利用的制约性与可改良性土地资源可以有多种用途,但土地资源的使用在不同用途之间的变更受到制约。土地资源在人类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投入后,不但可以得到投资回报,而且可以改善其理化性质。8.新老投资的连续性以及连续投资效果的差异性土地是投资的仓库,投资可与土地要素结合而不可分割。难以评判土地上每次投资劳动耗费与提供效果的关系,只能提出区别“改良”和“利用”的界限。土地初期投资总会带来递增的效果,但超过一定的“经济最佳点”后再投资的效果就会下降;如果超过了“技术最佳点”后就会带来负面效益。2.土地分级与分类土地资源的划分包括土地分级与土地分类两个内容,土地分级系统是土地分类的前提。土地分级土地分级的任务就是在对土地组成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自下而上合并或自上而下划分出一些等级不同、复杂程度有别的土地单位,这些土地单位构成一个土地等级系统。土地级别越高,彼此相似性愈小,差异性愈大;反之,等级越低,彼此的相似性愈大,差异性愈小。处于同一级别的土地单位,不仅在土地综合属性上有相对一致性,而且在土地利用性质上也有相似性。土地分级系统目前尚无统一的认识,迄今已提出了30多种方案,主要分为英澳学派、苏联景观学派和美国学派。6土地分级系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