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乡党10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乡党篇第十【本篇引语】本篇共27章,集中记载了孔子的容色言动、衣食住行,颂扬孔子是个一举一动都符合礼的正人君子。例如孔子在面见国君时、面见大夫时的态度;他出入于公门和出使别国时的表现,都显示出正直、仁德的品格。本篇中还记载了孔子日常生活的一些侧面,为人们全面了解孔子、研究孔子,提供了生动的素材。10.1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今译】孔子在家乡,显得温和恭顺,似乎是不善于言谈的人。但是在宗庙祭祀、在朝廷会见君臣的场合,说话有条有理,明白晓畅,只是出言谨慎而已。【注释】乡党:家乡。古代,一万二千五百户为一乡,五百户为一党。恂恂(xúnxún):恭顺的样子。便便(piánpián):说话有条理,又流畅。谨:小心谨慎。【评点】本章记孔子在不同场合的不同的言谈态度。孔子在家乡他作为一个乡民,不论对有权势、有地位的人,还是对布衣百姓,都是温和恭顺,很随和,话语不多。作为晚辈,在朝廷、在宗庙祭祀,会见的有国君、有官员,说话内容关系政务、礼法,孔子对该说就说,而且说得有理有据,令人心服,表现得擅长言谈辩论。当然说话要有分寸,恰到好处,谦抑谨慎。10.2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今译】孔子在朝廷上,同下大夫说话,温和而从容不迫的样子;同上大夫说话,和颜悦色、正直而恭敬的样子。国君在朝廷上,恭敬而不安的样子,慢步行走而又小心谨慎的样子。孔子在朝廷,当他和下大夫交谈时,侃侃然和气而又欢乐。当他和上大夫交谈时,誾誾然中正而有诤辨。君视朝时,孔子恭恭敬敬,但又威仪中适。不紧张,也不弛懈。【注释】下大夫:周代,诸候以下是大夫。大夫的最高一级称卿,即上大夫;地位低于上大夫的,称下大夫。孔子当时的地位,是上大夫。侃侃(kǎnkǎn):温和而从容不迫。訚訚(yīnyīn):和颜悦色,正直而恭敬。踧踖(cùjí):恭敬而不安。与与:慢步行走,非常小心谨慎的样子。【评点】本章记叙孔子在朝廷上对待不同身份者态度。他的言谈举止注意人和场合,一切都合于礼。10.3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如也。趋进,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今译】鲁国国君下令叫孔子接待外宾,孔子脸色立刻庄重起来,脚步加快起来。孔子向同他站在一起的人作揖时,分别向左右拱手,衣服前后摆动,都很整齐。他快步向前时,姿态像鸟儿要展翅飞翔。宾客走了以后,一定向国君回报说:“宾客已经不回头看了。”【注释】摈(bīn):同“傧”。古代接待外宾的傧相。此作动词用,指国君下令,要孔子去接待外宾。勃如:脸色端庄、精神饱满的样子。足(jué):走路很持重的样子。揖所与立:向站在身边的人作拱打揖,即相互打招呼。(chān)如:衣服整齐飘动。趋进:迎上前去。翼如:风度翩翩,像鸟儿展翅的样子。宾不顾:宾客不回头,表示宾客走得很远了。【评点】本章记载了孔子为国君接待贵宾时的仪态。古今中外,一个国家迎接外宾,都根据级别的不同,有相应的接待规格。从到达一直到外宾回国,礼法繁富,表示国与国之间互相尊重。春秋时代重视礼法,孔子对礼法有深入研究,因此在接待外宾时,仪容、仪态都符合礼仪,对行礼程序又非常熟悉。104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过位,色勃如也,足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⑩。没阶,趋进,翼如也。复其位,踧踖如也。【今译】走进朝廷大门,他的仪容十分恭敬,好像无处容身。站,不站在门中间;走,不踩门坎。经过国君坐位,面色矜持,脚步也快,言语好像中气不足。提起下摆往堂上走,恭敬谨慎,憋住气好像不呼吸。出来,下一级台阶,面色舒展,怡然自得。下完台阶,轻快地向前走几步,如同鸟儿舒展翅膀。回到自己的位置,又显出恭敬局促的样子。【注释】入公门:走进朝廷大门。鞠躬如:低头欠身以示恭敬的样子。不履阈(lǔyù):不踩门坎。过位:经过国君坐位。(juéǐng)气:屏住呼吸。降一等:走下一级台阶。逞颜色:脸色舒展放松。逞:放松。⑩怡怡如:怡然,愉快的样子。没阶:走完台阶。复其位:回到原先的坐位。【评点】本章完整地记载了孔子上朝参见君主的整个过程和仪容姿态。种种仪容、仪态都贯穿着恭敬。儒家认为:臣仆事奉国君,以敬为根本。10.5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如有循。享礼,有容色。私觌,愉愉如也。【今译】孔子出使外国去,拿着圭,低头躬身恭敬,好像拿不动的样子。将圭献给外国君主,向上举圭好像作揖,向下拿圭好像给别人东西,脸色庄重而昂奋,好像战战兢兢;步子迈得又小又快,好像循着一条线往前走。举行享礼呈献礼物时,脸色和悦。以私人身份和外国国君会见时,是轻松愉快的样子。【注释】圭(guī):一种玉器。古代君臣在典礼时拿在手里的礼器。胜(shēng):承担得起。授:上级交给下级。战色:战栗的神色。(suò):小步行走。循:遵循。享礼:享献礼,使臣向东道国国君呈献礼物时的仪式。私觌(dí)私人会见。【评点】本章记载孔子出使外国的仪态、仪容。出使之时,行聘之时,享礼之时,私觌之时,孔子的态度各不相同,又恰如其分,可见,孔子非常熟知出使聘问之礼。关于“私觌”;以君命出使,自己就代表国君,就可以私见东道国国君和大臣,有些出使任务要在“私觌”时完成。各国都是这样。10.7齐,必有明衣,布。齐必变食,居必迁坐。【今译】斋戒必定备有沐浴后穿的浴衣,是布的。斋戒时,必定改变往常的饮食,居住一定要迁移卧室。【注释】齐:同“斋”,斋戒。明衣:浴衣。希:指麻布或葛布。变食:改变饮食。即不喝酒,不吃荤,吃素食。迁坐:指睡觉从内室搬到外室,不与妻同房。居:居处。【评点】本章记载孔子斋戒行为的规矩。斋戒是祭祀前洁净身心的仪式,以示虔诚。古人将祭必斋,斋戒的要求虽然不多,其关键是“心诚”,所谓“心诚则灵”。这一章,说明孔子对待斋戒的诚意与谨慎恭敬的姿态。这时,玉食锦衣是不行的,因为这不符合斋戒的本义。斋戒需要一心一意,需要简洁自己的衣食与生活行为。所以,孔子在斋戒的时候一定有浴衣,并且是布做的。斋戒的时期一定改变自己的饮食,自己居处也一定要转移地方,为的是能够不与妻妾在一起,而洁身敬神。这章记载,使我们大致上知道了古代斋戒基本上要做到的一些方面,这也可以说是读论语所得到的一点意外收获吧。【笔者注】本章讲的是古代关于斋戒的礼仪规定。中国古代,人们在祭祀或者行大礼前,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荤,不与妻妾同居,减少娱乐活动,表示诚心致敬,称为“斋戒”。信仰宗教的现代社会中也有斋戒,包括犹太斋戒、基督斋戒、伊斯兰斋戒、印度教斋戒等。中国古代的斋戒主要分为三种,一是祭祀神灵;二是祭祀祖先;三是会见重要宾客。为了表示对神灵、祖先、宾客的敬意,要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荤,不与妻妾同居,减少娱乐活动。为什么要沐浴更衣?古代生活条件比较简陋,人们洗个澡也不容易。长时间不洗澡,身上就有汗臭味。衣服不洗净,也有汗臭味。带着汗臭味祭祀神灵、祖先,会见宾客,是对神灵、祖先、宾客的不尊敬。不喝酒、不吃荤也是这个意思。古代的不吃荤,并非仅指吃素、忌肉,还包括不吃葱姜蒜韭菜等有刺激性气味的菜。目的是防止在祭祀、会客时,口中发出难闻的气味,造成对神灵、祖先、宾客的不尊敬。不与妻妾同居,减少娱乐活动,是为了戒除欲望,虔诚地、一心一意地表示自己的敬意。随着时间的推移,国人多不再信奉神灵,也就不会祭拜神灵。祭祀神灵的斋戒自然销声匿迹。但是,祭祀祖先、会见宾客这两种活动并未消失。只不过,严格的斋戒已经没有了。人们的卫生条件已经大大改善,几天就可以洗澡、换洗衣服,祭祀祖先、会见宾客不再需要专门沐浴更衣了。祭祀、会客前不吃葱姜蒜韭菜等有刺激性气味的菜,防止口中发出难闻的气味,造成对神灵、祖先、宾客的不尊敬,已经成为基本的礼貌常识。至于减少娱乐活动、不夫妻同房之类的事情,也不再有严格的规定,全靠每个人的自觉。斋戒这种礼仪就这样渐渐消失了。【笔者译】进行斋戒,一定要备有用布制成的浴衣。斋戒时,一定改变饮食,不喝酒、不吃肉、不吃有刺激性气味的菜,搬出夫妻同居的住房独自居住,远离各种娱乐活动。附:【李泽厚译】斋戒,一定有浴衣,布做的。斋戒,一定改变饮食,改变住房。10.8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⑩。【今译】饭食做得精细,不吃饱;鱼肉切得细,也不吃饱。食物长期存放变味了,鱼不新鲜了,肉腐烂了,不吃。气味不好,不吃。烹调坏了,不吃。不到该吃的时候,不吃。不是按一定的方法切割的肉,不吃。没有适当调味的酱醋,不吃。肉虽多,吃时不超过主食的数量。只有酒不限量,但不喝醉。买来酒和肉干不吃。进食时不去除姜,但也不多吃。【注释】厌:吃饱。脍(kuài):细切的鱼肉。(yì):食物经久而腐臭。碣(ài):食物经久而变味。馁(něi):鱼腐败。臭(xiù):气味。饪(rèn):烹调。不时:不到该吃的时候。指吃饭要有定时。胜食气:超过主食的量。气:同“饩”,粮食。乱:酒醉。⑩沽酒市脯:买来的酒和干肉。脯(fǔ):熟肉干。【评点】本章记叙孔子在饮食方面的规矩。他不食用变质了的食物,烹调要适当,对酒食自觉控制数量,都是出自合理和卫生。“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是说吃饭不因饭米精便多吃,食肉不因脍的细便多吃。因孔子主张不耻恶衣恶食,安于粗茶淡饭,乐在其中。不要误解为孔子主张饮食无止境地追求精美。至于“沽酒市脯不食”,是指斋戒时而言,平时则不是这样。孔子作为大夫,家中一定自己酿酒,所谓“孔府家酒”祭祀必敬,必洁,就一定要用家酒。平时就不会这样。如果一生从不“沽酒市脯”,那是不合情理的。10.9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今译】参与国家祭祀典礼,不把祭肉留到第二天。其他的祭肉保留也不超过三天。如若过了三天,便不吃了。【注释】公:国家宗庙的祭祀大典。不宿肉:指参加官府祭祀分得的祭肉,古称胙肉。宿:第二天。祭肉:指自己家祭用过的祭肉。【评点】本章是记载孔子重视食品保鲜,讲究食品卫生。公祭分回家的牲体担搁不止一、二天了,拿回家要当夜处理,以免变质。家祭的牲体虽是当天杀的,如果三天超过,也要变质,必须及时处理。【评析】以上4章里,记述了孔子的衣着和饮食习惯。孔子对“礼”的遵循,不仅表现在与国君和大夫们见面时的言谈举止和仪式,而且表现在衣着方面。他对祭祀时、服丧时和平时所穿的衣服都有不同的要求,如单衣、罩衣、麻衣、皮袍、睡衣、浴衣、礼服、便服等,都有不同的规定。在吃的方面,“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而且对于食物,有八种他不吃。吃了,就有害于健康。10.10食不语,寝不言。【今译】吃饭时不交谈,睡觉时不说话。【注释】食:吃饭。寝:睡觉。【评点】本节记孔子吃饭、睡觉不说话的好习惯。因为吃饭时多交谈,就不能细嚼慢咽,影响消化,以致食不知味。有时吃饭交谈,致使食物呛入气管而咳嗽,本人难受,对人有失礼貌。睡觉说话,往往会导致大脑兴奋,精神分散,不能保持心安气静,故而久难入睡,不利休息。解之说文解字:语:辩论,论难。言:直言。餐桌上不辩论,不责难,不大声说话。寝室内不直言而伤人,以免唠叨影响情绪睡不安。礼源于祭祀,祭拜完就分享祭品。1011虽疏食菜羹,必祭,必齐如也。【今译】即使是糙米饭蔬菜汤,也一定先祭一祭,祭时必定恭恭敬敬,像斋戒一样。【注释】疏食:糙米饭、粗食。菜羹(gēng):菜汤。必祭:吃饭时,先取出少许放在祭祖的桌子上,向先祖致祭,以表示不忘本。齐如:像斋戒那样虔诚。齐:同“斋”。【评点】此章记载孔子例行祭祀的认真态度。孔子知礼,薄物必祭,其祭必敬,从不疏忽、懈怠。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斋)如也。虽然只是一些粗茶淡饭,也要对它们像对祭祀过的食物一样珍惜吗。菜羹是指菜加上一点米做的羹。瓜:北方吃的多,我们叫西葫芦。在古代就是每次吃饭都要取少许祭祀祖先,不管是菜还是羹,这是对祖先的一种敬,不忘本。所以这句看了以后我们每次食、喝的时候要供养哟。我想孔子的意思可能是,虽然以简单的食品祭祀,祭祀之前也同样得恭敬虔诚地斋戒――祭祀本该用肉啊。此句之

1 / 2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