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结第一代大豆油为基质第二代减少大豆油第三代加入具生物活性的油类•大豆油为基质•红花油为基质•中长链脂肪乳•结构性中长链脂肪乳•鱼油、橄榄油、SMOF(大豆油、中链甘油三酯、橄榄油、鱼油四种油类的混合脂肪乳剂)应用40年显示很强生命力组织中被更快的氧化,穿透线粒体膜的能力强,无LCT的免疫抑制作用,不影响血脂含量的增加。维持细胞膜正常的流动性及稳定性,维持正常免疫受体的表达和功能,激活细胞内信号传导系统,免疫调节作用,抗血栓抗血凝,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不影响血糖、血脂和肝功能。1960瑞典率先研制出100%大豆油脂肪乳首个中长链脂肪乳在欧洲面市19841997鱼油脂肪乳面市2000结构脂肪乳/橄榄油脂肪乳/SMOF脂肪乳制剂是指利用大豆油之类的植物油为原料,经高压均质化制成的一种亚微粒型的注射液1概况1961年,瑞典卡比制药公司利用“高压匀质化”新技术生产“亚微粒乳化豆油营养输液”,命名为Interlipid。1986年,中瑞合资的华瑞制药有限公司引进了卡比公司的原料和专利生产技术正式投产大豆油脂肪乳输液,商品名为“英特利匹特”。1993年,广州侨光制药厂独立开发出国产大豆油脂肪乳输液产品。1概况品种(共13个品种130个批文)(2015)1概况品种生产企业数批文数脂肪乳注射液312脂肪乳注射液(C14-24)1565结构脂肪乳注射液(C6-C24)12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C6-24)13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C8-24)721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C8~24Ve)14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26依托咪酯乳状注射液11脂肪乳氨基酸(18)注射液11脂肪乳氨基酸(17)葡萄糖(11%)注射液12前列地尔注射液312榄香烯注射液23氟比洛芬酯注射液11类型营养型乳剂:肠外营养和能量的补充剂脂肪乳注射液(LCT,C14~24)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MCT,C6~C12)结构脂肪乳注射液(C6~C24)载药型乳剂:难溶性药物包裹在油核心,部分分布在磷脂层,粒度多在100~300nm麻醉镇痛:地西泮、丙泊酚、氟比洛芬酯心血管:前列地尔、尼莫地平、丁酸氯维地平抗癌:鸭胆子、榄香烯1概况特点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实现静脉给药快速释药发挥疗效作为难溶性药物的良好载体,避免大量使用表面活性剂产生的过敏反应提高人体必须的脂肪酸等营养成分及热能使药物对病变部位具有靶向性,提高靶向部位的浓度1概况组成•脂质各种植物油或合成油,如:大豆油、中链甘油三酸酯、鱼油等•乳化剂磷脂,常用蛋黄卵磷脂,国内特殊制剂也采用大豆磷脂•辅助乳化剂油酸、油酸钠等•其他辅料渗透压调节剂(甘油)、pH调节剂(氢氧化钠)、注射用水1概况基本工艺大豆油与卵磷脂加热高速搅拌混匀,搅拌中注入甘油与水的混合溶液中,属O/W型乳剂1概况蛋黄卵磷脂的分子结构示意图1概况蛋黄卵磷脂分子在水包油液滴界面处形成双分子层2脂肪乳注射液质量分析现行质量标准标准检验结果及分析根据质控要点开展的探索性研究分析产品质量分析及评价质量标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标准YBH13472008美国药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标准》1998年版二部第六册2脂肪乳注射液质量分析现行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标准》1998年版二部第六册(生化药品第一分册)主要项目:pH值、乳粒(计数法)、游离脂肪酸、甘油、细菌内毒素、无菌、大豆油、磷脂含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标准YBH13472008主要项目:pH值、乳粒(计数法)、游离脂肪酸、过氧化值、甲氧基苯胺值、甘油、细菌内毒素、无菌、大豆油、磷脂含量2脂肪乳注射液质量分析美国药典LipidInjectableEmulsion主要项目:pH值、乳粒(计数法和粒径分布法)、游离脂肪酸、脂肪酸组成、细菌内毒素、无菌、主药含量2脂肪乳注射液质量分析部颁标准于1998年起草完成,时间较为久远,安全性指标控制明显不足USP35为乳剂注射液通用标准,特别强调了安全性指标乳粒的质量控制,明确了具体的方法和限度YBH13472008参考近年来乳剂的相关质量控制进展要求,在部颁标准的基础上增加了过氧化值、甲氧基苯胺值及溶血磷脂的控制。2脂肪乳注射液质量分析样品2013年国评品种:脂肪乳注射液(C14~C24)共计148批次样品涉及13个企业6个规格2脂肪乳注射液质量分析73171231311362642.5%76.5%50.0%83.9%批准文号生产企业规格地区全国情况本次抽样覆盖率(%)样品2脂肪乳注射液质量分析标准检验结果148批次,131批次合格,占88.5%17批次不合格,占11.5%涉及企业:2家不合格项目:乳粒(16批次)游离脂肪酸(1批次)合格131批88.5%不合格17批11.5%2脂肪乳注射液质量分析不合格项目的分析——乳粒标准规定:取本品,用计数器测定,大多数乳粒应为0.5μm左右,在大于0.5μm的乳粒总数中,大于1μm的乳粒数不得过3%,并不得检出大于5μm的乳粒。标准描述理解的差异,采用不同原理仪器设备导致测定结果差异2脂肪乳注射液质量分析发现的主要问题——检验问题不合格项目的分析——游离脂肪酸主要在高温灭菌过程、存储过程中,甘油三酯、磷脂水解产生产生量与灭菌条件剧烈程度相关2脂肪乳注射液质量分析发现的主要问题——工艺、存储问题发现的主要问题——标准问题现有项目问题:乳粒项目规定需明确和细化(包括方法和限度要求)不同规格游离脂肪酸限度要求有差异安全性指标不足:现行质量标准过于陈旧,不能很好控制安全性指标根据工艺和调研应增加的安全性指标主要包括:过氧化值、甲氧基苯胺值、溶血磷脂酰胆碱和溶血磷脂酰乙醇胺等药典要求:大容量注射剂增加渗透压摩尔浓度项目2脂肪乳注射液质量分析原辅料高压均质过滤灌装灭菌LPC/LPEPC/PE脂肪酸组成乳粒粒径分布乳粒粒度大小稳定性过氧化值甲氧基苯胺残氧量控制LPC/LPE游离脂肪酸降解杂质工艺相关质控要点2脂肪乳注射液质量分析质控要点乳粒游离脂肪酸过氧化值甲氧基苯胺值溶血磷脂酰胆碱与溶血磷脂酰乙醇胺主药含量、脂肪酸组成及注射剂通则要求等脂肪乳类药物制剂质控要点2脂肪乳注射液质量分析关键工艺:剧烈搅拌、高压均质,形成稳定均匀的脂质体颗粒乳粒大小及比例与稳定性及安全性直接相关乳粒的粒径保持在0.2~0.5µm可以保持较好的物理稳定性、易于吸收乳粒大小不均匀,易引起乳滴的合并大于5µm的粒子过多易引发肺部栓塞质控要点粒径分布(平均粒径0.5μm)-有效性及安全性指标大乳粒计数(5μm乳粒所占比例)-安全性指标2脂肪乳注射液质量分析探索性研究检验结果分析-乳粒乳粒测定基本原理和测定方法与乳粒测定相关的方法显微镜法计数法:光阻法(单颗粒光学传感技术)电阻法(电区带感应)光散射法:经典光散射法动态光散射法大乳粒计数粒径分布统计2脂肪乳注射液质量分析乳粒控制国内质量标准《卫生部药品标准》二部第六册(生化药品第一分册)(1998年)企业注册标准“取本品,用计数器测定,大多数乳粒应为0.5μm左右,在大于0.5μm的乳粒总数中,大于1μm的乳粒数不得过3%,并不得检出大于5μm的乳粒。”2脂肪乳注射液质量分析库尔特计数器(电阻法)乳粒控制USP35-NF30“LipidInjectableEmulsion”平均粒径(光散射法):不得过0.5μm大粒径颗粒(光阻(LO)或光萃灭(LE)):5μm颗粒不得过0.05%2脂肪乳注射液质量分析药典附录规定《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2015年版四部通则(0982)未做修改粒度分布粒子大小2脂肪乳注射液质量分析中国药典附录有待完善动态光散射(DLS)或经典光散射(CLS)光阻(LO)或光萃灭(LE)药典附录规定USP35-NF302脂肪乳注射液质量分析乳粒检查小结►显微镜法难以准确测定脂肪乳中5μm以上的大乳滴►激光粒度散射仪,仅适合于粒径分布,无法检测到大粒子►库尔特法(电阻法)对大粒子选择性不强,加入了电解质溶液,存在干扰,有可能引起乳粒的聚集►不溶性微粒不是基于单粒子检测,乳滴堆积导致高偏差,且难以准确定量►LO/SPOS法(基于单粒子光阻法)能准确捕捉大粒子,定量检测,简便、快速,灵敏、准确。2脂肪乳注射液质量分析修订标准:采用经典光散射法(马尔文2000型)测定平均粒径(不得过0.5μm)采用光阻法(PSS780A)测定大于5μm(不得过0.05%)乳粒2脂肪乳注射液质量分析0.150.200.250.300.350.400.450.500.550.60ABCDEFGHIJKLM原研平均粒径μmA、B、C、D、F、G、H、I、L原研E、J、K、M平均粒径结果分布图2脂肪乳注射液质量分析不合格:5批(共89批)大于5μm乳粒%结果分布图0.00%0.05%0.10%0.15%0.20%0.25%ABCDEFGHIJKLM原研5μm%A、B、C、I、L原研D、E、F、G、H、J、K、M2脂肪乳注射液质量分析不合格:18批(共89批)原材料引入生产工艺及存储过程引入油磷脂油酸、油酸钠等配方不同,游离脂肪酸的起始值差异很大主要在高温灭菌过程,甘油三酯、磷脂水解。产生量与灭菌条件剧烈程度相关存储过程中甘油三酯、磷脂水解342脂肪乳注射液质量分析探索性研究检验结果分析-游离脂肪酸游离脂肪酸结果分布图1.002.003.004.005.006.007.008.00ABCDEFGHIJKLM原研游离脂肪酸B、E较高2脂肪乳注射液质量分析不合格:9批(共89批)•不饱和脂肪酸中不饱和双键化学性质不稳定,初始氧化的产物为过氧化物,容易继续分解为醛、酮等化合物;•破坏脂溶性维生素,导致肠胃不适、腹泻并损害肝脏。原材料引入生产工艺及存储过程引入油磷脂主要在高温灭菌过程,氧气不饱和双键反应。成品中氧气残留362脂肪乳注射液质量分析探索性研究检验结果分析-过氧化值过氧化值增订:采用旋转蒸发或冻干法,硫代硫酸钠(0.01mol/L)滴定。不得过6.02脂肪乳注射液质量分析过氧化值结果分布图0.001.002.003.004.005.006.00ABCDEFGHIJKLM原研过氧化值B、E、F、J、M2脂肪乳注射液质量分析产生机理油脂中的过氧化物可持续分解产生醛、酮等小分子,甲氧基苯胺值为指示醛、酮类物质量的指标。脂肪乳成品(生产结束)的甲氧基苯胺来源:•主要为原料油带入•少量来自于灭菌高温时过氧化物的分解产物脂肪乳产品(储存过程)甲氧基苯胺值产生影响因素:•成品中残留氧量•储存温度:温度高可加速产生392脂肪乳注射液质量分析探索性研究检验结果分析-甲氧基苯胺值甲氧基苯胺值增订:采用旋转蒸发或冻干法,350nm波长测定吸光度。不得过3.02脂肪乳注射液质量分析甲氧基苯胺值结果分布图0.00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10.00ABCDEFGHIJKLM原研甲氧基苯胺值原研A、D、E、G、H、K、LB、C、F、I、J、M2脂肪乳注射液质量分析不合格:6批(共89批)产生机理磷脂酰胆碱(PC)水解脱去一分子脂肪酸形成LPC磷脂酰乙醇胺(PE)水解脱去一分子脂肪酸形成LPE危害溶血、动脉粥样硬化2脂肪乳注射液质量分析探索性研究检验结果分析-溶血磷脂酰胆碱(LPC)及溶血磷脂酰乙醇胺(LPE)LPC及LPE的来源原材料引入工艺过程引入磷脂主要在高温灭菌过程,磷脂酰胆碱及磷脂酰胆碱乙醇胺发生水解产生产生量与灭菌条件剧烈程度相关43溶血磷脂酰胆碱(LPC)及溶血磷脂酰乙醇胺(LPE)2脂肪乳注射液质量分析溶血磷脂酰胆碱(LPC)与溶血磷脂酰乙醇胺(LPE)增订:HPLC法,正相系统,蒸发光检测器。LPC不得过2mg/ml,LPE不得过0.5mg/ml2脂肪乳注射液质量分析LPC及LPE结果分布图0.200.400.60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