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学单项选择:1×20、多项选择:1×10、名词解释:4×5、简答题:5×6分、论述题:20绪论一.教育学概念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3种含义:1.是指所有教育学科门类的总称,属于一级学科;2.是指一种课程的名称,该课程也称为“教育学原理”、“教育概论”、“教育原理”等等;3.是指一种教材的名称,是“作为一门课程的教育学”所使用的教材,其名称随着课程名称的不同称谓而有所不同。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问题三.教育学的创立1.英国培根《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了出来.2.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的独立,提出了“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提出了系统的教育目的论、方法论,教育原则体系,课程与教学论,德育论以及一些学科教育思想。3.英国哲学家洛克于1693年出版了《教育漫话》,肯定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建构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4.法国思想家卢梭近代启蒙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于1762年出版了《爱弥儿》,深刻地表达了卢梭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是反封建的理性革命声音在教育领域的表达。他提出了“自然教育”的思想。5.瑞士的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和葛笃德》:明确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对于推动教育活动的科学化及教育学的诞生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6.德国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这是大学最早的教育学课程。他认为,教育是一门很难的艺术;主张进行“教育实验”,就是根据教育理想进行的“教育试验”。7.赫尔巴特,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的《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非常明确地提出了科学教育学的学科基础,即心理学和哲学。还创办了一个教育科学研究所和实验学校。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8.美国杜威1916年《民主主义与教育》: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学生中心、生活中心、活动中心。四.教育学的发展1.实验教育学实验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梅伊曼和拉伊。代表作主要有梅伊曼的《实验教育学纲要》及拉伊的《实验教育学》。主要观点是:第一,反对赫尔巴特为带你代表的强调概念思辨的教育学。第二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运用于教育研究。第三,把教育实验划分为三个阶段:就是某一问题构成假设;根据假设制定试验计划,进行实验;将是研究过用于实际,以证明其正确性;第四,认为教育实验与心理实验的差别在于心理实验是实验室里进行的,而教育实验是在真正的学校环境和教学实践活动中进行。第五,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2.文化教育学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教育学,是19世纪末以来出现在德国的一种教育学说,代表人物有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等人,代表著作有狄尔泰的《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1888)、斯普朗格的《教育与文化》(1919)、利特的《职业陶冶与一般陶冶》(1947)等。基本观点是:第一,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人类历史是一种文化的历史;第二,教育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2第三,教育研究必须采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第四,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促使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个体的主观文化的转变,并将个体的主观世界引导向博大的客观文化世界,培养完整的人格;第五,培养完整的人格的主要途径就是“陶冶”与“唤醒”,建构对话的师生关系。文化教育学深刻影响了德国乃至世界20世纪的教育学发展,在教育的本质等问题上给人以许多启发,不足之处是思辩气息很浓,在解决现实的教育问题上很难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3.实用主义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是一种强调教育与社会生活联系,强调学生直接经验和自主体验的教育学,是在对赫尔巴特传统教育学进行深刻批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教育学。因为它是建立于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基础之上的教育理论,所以被认为是典型的“美国版”教育学。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杜威、克伯屈等人,代表性著作有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等。实用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是:第一,教育即生活,教育过程与生活过程是合一的,而不是为将来的某种生活做准备;第二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的继续不断的增长;第三,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学生在其中要学习现实生活中所要求的基本态度、技能和知识;第四,课程组织一学生的经验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生知识体系为中心;第五,师生关系中以儿童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第六,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4.制度教育学20世纪60年代诞生于法国的一种教育学说,代表人物是F·乌里、A·瓦斯凯、M·洛布罗等人,代表著作是瓦斯凯和乌里的《走向制度教育学》(1966)、《从合作班级到制度教育学》1970)以及洛布罗的《制度教育学》(1966)等。5.批判教育学批判教育学是20世纪70年代之后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代表人物有美国的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吉鲁;法国的布厄迪尔。五.当代教育学的状况(1)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2)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3)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同时也出现了各种层次与类型的综合;(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5)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第一章: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定义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广义的教育是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生理、心理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二.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材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和代表,是直接的教育者。受教育者,即各级各类学生,也即教育的对象。教育影响,即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3三.教育的发展(1)原始教育:原始教育具有如下特征:第一,教育自发性、广泛性和无等级性;第二,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第三,教育的主要方式是言传身教和有意识地模仿学习。(2)古代教育:古代教育的特征具有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进入奴隶社会后,人类出现了专门的教育形式即学校。人类最早的学校出现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埃及,我国的学校产生于公元前1000多年前的商代。中国古代教育内容主要是“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书、礼、易、春秋);教育目的是“学而优则仕”;如在我国唐朝的官学体系中,设有“六学二馆”,即弘文馆、崇文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体现了教育的等级性较强。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是欧洲奴隶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了两种著名的封建教育体系即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3)现代教育:包括资本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①资本主义教育的特征:第一,教育的目的在于既要培养和选拔资产阶级的统治人才,又要给予广大的劳动人民以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第二,建立了现代学校制度。第三,课程结构、内容得到了不断的调整,尊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新教学方法不断出现。第四,师生关系民主化。第五,独立形态的教育学产生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②社会主义教育的特征:第一,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民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人才。第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第三,教育科学的研究有了科学方法论的基础。四.现代教育的特征①现代教育的公共性:现代教育越来越成为社会的公共事业,是面向全体人民,而不是面向一部分人的,是为全体人民服务的,而不是仅为一小部分人服务的。与之相关的就是现代教育的公平性,即现代教育要为每一位受教育者提供同样的机会和服务,努力做到受教育机会的均等,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保证实际上的公平。这就是说,现代教育的公共性也就是现代教育的大众性,现代教育应该是大众教育。②现代教育的生产性是指:现代教育越来越与人类的物质生产结合起来,越来越与生产领域发生密切的、多样化的关系;生产的发展也越来对教育系统提出新的要求。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职业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人们日益认识到: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经济。教育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杠杆。教育的经济功能得到了世界各国政府充分的重视,教育改革因此被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条件。③现代教育的科学性是指:一方面,科学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最重要的方面,另一方面,现代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受到教育科学的指导,摆脱教育经验的束缚。④现代教育的未来性是指:一方面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目标定位等会对未来社会和个体的发展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另一方面是指现代教育的发展不仅要考虑到当前社会和个体发展的要求,从当前社会和个体的发展需要出发,而且要考虑到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未雨绸缪。⑤现代教育的国际性是指:现代教育应该从态度、知识、情感、技能等方面培养受教育者从小就为一个国际化的时代做准备,也就是要面向世界。⑥现代教育的终身性是指:现代教育不局限于学龄阶段,而是贯穿人的一生,现代教育的改革应该着眼于创造一个适合于终身学习的社会,满足不同年龄段的受教育者的教育需求。第二章:学校一.学校及学校制度的沿革与特点学校是一种古老的、广泛存在的社会组织。它始于人类知识及其传播的专门化要求,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现代社会中最常见、最普遍的组织形式。现代学校制度是与社会的人才需求结构相适应,把学校教育机构纵横联系、统一和协调起来,形成一个幼儿、青少年、成人教育纵横贯通,学校、社会、家庭密切配合的一体化学校教育机构4网,一般简称学制。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现代学制主要有三种类型:(1)双轨学制:英国(2)单轨学制:美国(3)分支型学制:前苏联1.学校的公益性特点(1)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2)教育必须与宗教实行分离。(3)公益性还涉及了教学、语言文字和课程设置等一系列问题。二.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是指由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如教育和管理观念、历史传统、行为规范、人际关系、风俗习惯、教育环境和制度以及由此而体现出来的学校校风和学校精神。1.学校制度文化对学生的发展的影响学校制度从形式上看,可以分为传统、仪式、规章三类。学校传统是一所学校在较长时间内形成的,影响所有成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定势。学校传统的形成受学生文化的影响较大,一般不是通过强制性的要求实现的。学校仪式是学校的某种固定化的活动程序和形式。表现在学业方面有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表现在体育运动方面有运动会、体育比赛的各种仪式;其他还有升旗仪式、周会、校训、校歌等。一般是在学校的要求下产生,受教师文化的影响较大,具有一定程度的强制性,是教师教育学生的一种有效的工具。学校规章是学校中的一种制度化了的行为规范。如学生守则、教学规范、学校工作常规等。制定者一般是办学者或教师,代表他们的意愿和办学理念。规范的对象不仅包括学生,也包括学校的教职员工。学校制度文化对学校中每一个成员,包括学生和教师、管理人员都会有一定的规范和制约作用。独特的学校制度会对学生人格的养成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三.学校管理管理是指管理者根据一定的目的,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和为完成既定的组织目标所必需的一套规章制度,对该机构内的人、财、物等进行决策、计划、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