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重点高中联考协作体2019届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参考答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湖北省重点高中联考协作体2019届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我们祖先的格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从一定意义上说,可以深刻阐释我们国家的外交思想,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予我们的文化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我们洞察国际风云,把握时代脉搏,站立世界潮头,在对外工作上进行了一系列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为指导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和思想武器,为当今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广阔的国际舞台上,这些格言从现实意义上以博大的胸怀和进取的姿态阐述了新时代中国外交的理念与方略,处处体现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与魅力。“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意在强调,要在坚持不结盟原则前提下广交朋友,形成遍布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中国提倡的伙伴关系,具有寻求和平合作、坚持平等相待、倡导开放包容、强调共赢共享的鲜明特征。目前,中国已经与100个左右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实现了对大国、周边和发展中国家伙伴关系的全覆盖。坚持以深化外交布局为依托打造全球伙伴关系是新时代中国外交的重要内涵之一。中国寻求建立的伙伴关系,是做大中国的“朋友圈”,既把自己发展好,还要与其他国家一起发展好。“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谋和平、谋发展,不仅符合中国利益,更符合世界各国利益。相互尊重、平等相处、和平发展、共同繁荣,才是人间正道。“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2013年秋,我们先后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自此,这个根植于历史厚土、被誉为21世纪伟大新故事的“一带一路”就迎风生长,绘就了一幅“大写意”。通过谋划、部署和推动,经过夯基垒台、立柱架梁,“一带一路”正在向落地生根、持久发展的阶段迈进。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了当前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内在要求,彰显了同舟共济、权责共担的命运共同体意识,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案。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源于中国,但机会和成果属于世界。“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我国本着对自己负责、为世界担当的博大情怀,提出齐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倡议,为人类社会实现共同发展、长治久安绘制了蓝图。我们坚持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国在联合国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广泛响应。“我们的事业是同世界各国合作共赢的事业。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已成为全人类的共识。中国正以实际行动,承担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使命,为人类社会作出实实在在的中国贡献。潮平岸阔催人进,风正扬帆正当时。让我们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的指导下,推动新时代对外工作不断开拓新天地、展现新作为,为实现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梦想作出新的更大贡献!1.对本文的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需要我们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并以此为理论和思想武器。B.我们提倡的伙伴关系,坚持以义至上,具有合作、平等、开放、共赢等鲜明特征。C.做大中国的“朋友圈”,要坚持共同发展、共同繁荣,这彰显了我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使命。D.打造全球伙伴关系,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予我们的文化自信,要求我们以深化外交布局为依托。2.下列对本文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文章所选的三句格言可以体现当今中国的外交理念与方略,通过这些也能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的魅力与生机。B.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其生根发展的“大写意”从理论上支撑起“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这一中国当今外交智慧和外交思想。C.本文在论证当今中国外交理念、方略时,以总﹣分﹣总的结构形式,给人以周密严谨的逻辑力量的同时,又让人对此外交理念产生自信。D.为了分析论证观点,本文综合运用论据方式多种多样,既有中国传统经典格言,也有重要的理论引用,更有胜于雄辩的现实依据。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我们坚持以深化外交布局为依托的全球伙伴关系,谋求既发展自己,也发展好已和我国建交的国家。B.我们提出的“一带一路”伟大构想顺应了当前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内在要求,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案,是目前最好的发展方略。C.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我国已在联合国发出倡议并付诸实际行动,承担起了大国使命。D.被誉为21世纪伟大故事的“一带一路”倡议源于中国,根植于历史厚土,世界将打上深深的中国文化印记。【答案】1.D2.B3.C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耍蛇记贾平凹西安街头,艺人很多,有玩猴的,有弹唱的,有运气划拳的,有行书描画的,一帮一伙,很是热闹;常常这伙拉了那帮观众,那帮又搡了这伙生意。于是,得胜的坐地不走;败下阵的,悄遁而去,暗中再苦练绝技,又来挤垮别人。一时间,你争我斗,技愈来愈绝,观众却愈看愈馋,水涨船高,不亦乐乎。忽有一日,从南方来了一伙耍蛇人,展出七寸蛇、双头蛇、眼镜蛇、响尾蛇、大蟒蛇,白、褐、赤、青,色彩斑斓,便声名轰然满城,围观者匝匝而来,如潮汹涌,经久不衰。耍蛇者一共五人,一老者,两壮年,另有一婆一女,俨然一户人家。先是白布围了四周,宣称日耍五场,每场定时,人不足三百则等,人过三百则谢绝不卖;观众觉得稀罕,购票的队列长达几十米远。进得场去,四边排列大小不等的名蛇近百,皆是玻璃箱罩,蛇在里边有蜷,有卧,有蠕,各尽其态,观者森森然不忍看,却又不忍不看。“锵咚”一声锣响,耍蛇人在场中摆出台子,口若悬河地大讲蛇的丑恶、凶猛,使人毛骨悚然。说罢,便打开身边一个木箱,掀去外层木板,显出一个铁笼,内盘两条大蛇,一条青绿,一条灰黄。两蛇先十分亲昵,扭成一副绳状,然后作恶起来,各自绕成一团,头伸向上,相持相搏,如斗鸡一般。忽丢进两只灰鼠,蛇双目鼓出,勃然而起,囫囵吞下,便见蛇身凸起拳大一包,从蛇身上部蠕蠕而下。随之,又丢下一鼠,两蛇相争,一衔鼠头,一咬鼠尾,互不谦让,鼠便裂为两截,殷血流出。观者倒抽凉气,面如土色,牙齿咯咯磕打,正欲退步,又一声锣响,蛇箱覆盖,耍蛇人又哗啦打开一大木箱,观众不知又有什么恶蛇出现,正疑恐之际,箱中却冉冉开出一朵鲜花,花枝分开,露出一张俊俏小脸,流目盼顾,含情脉脉,竟是一风流少女。观者为之一筋骨放松下来,随即就报之一笑了。忽然,一蛇跃上,蛇首与少女几乎平肩,观者一惊,顿时毛发竖起,一颗心悬在喉间。那少女无动于衷,任蛇缠绕身上,匝匝如背绳索。蛇头翘在脸前,少女目光凝视,嘴唇翕动,似作窃窃私语。忽蛇头一动,观者大惊,那蛇便钻入衣内,头从领口探出,立时缠脖颈,愈缠愈紧,少女面有难色,做出万般挣扎苦状。观者惊骇不已。少女却用手轻揉蛇身,微握七寸,便慢慢附过嘴来,竟在那蛇头频频亲吻呢。观者失声惊叫,有拥近去似要解围的,有纷纷后退欲要逃走的,有呆立原地,口不能言,步不能移的。那少女双眉颦起,猛握七寸,蛇哗然绽脱,她便双手托起,又在手中万般作弄,或掬或握,或作衣带系腰,或作围巾缠头,末了,提起蛇尾,蛇直直下垂,如棍,如绳;少女则一声嬉笑,低头向观众致意,头上鲜花酥酥颤动。此时,观众方从惶恐中醒悟,嘘出一口气来。有人便炫耀道:“再往下看吧,还有老太婆表演人蛇生死搏斗哩。”锣又响起,宣布绝技轮渡演出,本场结束。观者终未看到人蛇生死搏斗,掌声仍是骤然爆起,纷纷再丢零钱,场中一时镍币闪闪。演毕,有好心人围住少女,塞上一把票子,且问:“你这么年幼,聪明俊美,为什么要干这个吓人行当?”少女说:“今人不以自然为美,游园要赏荷花,登山要观怪古,我们耍艺的,只好如此。”说完,长叹一声,令人感慨。4.下列有关文章内容和艺术手法鉴赏有误的一项是A.文章语言整散结合,文白兼用,凝炼流畅,行文自然流畅,一气呵成,给人言已尽而意未穷之感。B.文章情节曲折多变,扣人心弦。先写恶蛇相斗——凶猛,狠毒;继而写恶蛇争鼠而食——﹣惊悚,血腥。然后美少女出场——千娇百媚,悦目怡人。进而恶蛇乍现,攻击少女——危急万分,令人揪心。俄而人蛇共舞——和谐自然。C.文章第五段“有人便炫耀道:再往下看吧,还有老太婆表演人蛇生死搏斗哩。”这句话表明这个人已观看过表演,知道后面的节目。后来没有老太婆表演,是因为临时更换了节目。D.作者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行文,有比喻,有排比,有比拟,交错运用,描摹生动,形象逼真。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5.请结合文中内容分析少女的形象。6.文章末段引用少女说的话有何内涵及作用?【答案】4.C5.①娇艳美丽。②表演技艺高超。③耍蛇手法熟练。④深谙世事,少年老成。6.内涵:现代人不崇尚自然美,却追求各种畸形的美。①卒章显志,点明主题。②同少女清新自然的外貌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她少年老成的性格,令人叹惋。③引人深思,令人警醒。告诫世人应崇尚自然美,否则会助长歪风邪气。三、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所谓“小鲜肉”,是指那些粉丝众多的年轻偶像,有人称之为“流量明星”,把他们的真实生态描述得更为通俗、贴切,有他们的地方,就有话题和流量。稍加打量不难发现,他们身上其实有着当下年轻人的诸多共性,或者说老艺人“数落”他们的那些“毛病”,恰恰是年轻群体表现出来的“通病”,懒散、投机、热衷于追逐一夜成名、迅速暴富等等,这或许也正是受到热捧的关键因素。毋庸置疑,“小鲜肉”们身上的缺点和不足确实客观存在,我们也不能以存在即合理、有需求就有市场来替他们掩饰或开脱,但是,看待“小鲜肉现象”显然需要更多的理性,甚至于说要多些包容,真正值得反思的是,到底什么原因催生出这一现象?又从何着手让“小鲜肉”们成长、成熟乃至完美起来?正如同是演艺老前辈的陈凯歌指出,作为老一代艺人是不是也该多给予关爱和引导?摘自《光明日报》材料二:称谓是一个社会中人际关系最表层的表征。从称谓入手,再层层深入去分析一个社会的价值认同和人际关系,是一条高效而准确的捷径。“小鲜肉”这个奇葩称谓,则产生于“男色当道”的语境之下。从字面给人的感觉,“小鲜肉”应该是让人垂涎欲滴的美味食物。用这样一个词语来指代人,不言而喻包含着人的物化、商品化。这种称谓所折射出了一些不良价值观,恰恰也是许多社会问题深刻的思想根源。孔子说:“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在古代社会,命名、正名都是礼制中的重要内容。在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的称谓也不应该拱手让渡给网络和网民,而应该结合公序良俗和社情民意,形成明确规范的共识。这样才能避免没有称谓可用、不知该如何称呼他人的尴尬,也才能避免“屌丝”、“小鲜肉”、“娘炮”等粗鄙不堪的称谓泛滥成灾。摘自《中国青年报》材料三:近些年来,“娘化”现象在社会上盛行,并且越来越严重,在青少年中蔓延非常快,引发担忧。所谓的“娘化”,一般指男子穿着女性服饰或进行装扮后达到女性化外貌。他们大多为拥有标致五官的年轻男性,在穿上女装后常常带有很强的萌属性。这一潮流的兴起应该要追溯到韩流上来,前几年韩流差不多席卷了全球,让很多年轻的人都跟上韩国的练习生的潮流,形成一股“阴柔之风”。《人民日报海外版》指出,其实“娘化”现象并非是当今的产物,古已有之,如唐代唱戏的李伶,被称为“假面娘子”,年过五十依然打扮得跟少女一般在舞台上媚态百生。,“娘化”其实是一种生活方式,在多元社会中,我们更应该包容这种并不一定是主流的现象,以一种开放包容的心态来看待。另一方面,《人民日报海外版》也指出,凡事应该有个度。文章表示,“娘化”现象在青少年中影响很大,如果青少年出现一边倒的情况,集体“娘化”,“娘炮”盛行那么将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摘自《人民网》材料四:美国历史学家理查德•霍夫斯塔特在《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一书中,提出了反智主义的说法。反智主义这个词,可能有些敏感,那就换个词﹣﹣“低级流行主义”。我们经常看到,一种流行现象产生后,立即呈现出席卷态势。对于很多人来说,之所以加入行列,流

1 / 1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