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公共空间整治规划设计导则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2015-03-01发布2015-05-01实施重庆市规划局发布重庆市城乡规划和测绘导则DZ002-2014重庆市公共空间规划导则(试行)目录前言.............................................................................................................................................I1.总则.............................................................................................................................................12.术语和定义.................................................................................................................................23.山体空间.....................................................................................................................................34.滨水空间......................................................................................................................................75.街巷空间....................................................................................................................................11条文说明.......................................................................................................................................21附录编制参考文件...................................................................................................................22I前言重庆市是典型的山地城市,人地矛盾突出,为展现和提升城市公共空间的地域特色和空间品质,体现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普及城市规划相关知识,特编制《重庆市公共空间规划导则》(以下简称“本导则”)。本导则由重庆市规划局负责管理,由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主编,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重庆市规划研究中心参加编制,在实施过程中各有关单位如有意见或建议请提供给编制单位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城市规划系《重庆市公共空间规划导则》编制组(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沙坪坝北街83号;邮编:400045),以便修改时参考和吸纳。本导则编写人:黄勇、胡海、魏晓芳、姜涛、李献忠、孟庆、舒沐晖、郭凯睿、王婧逸、胡羽、石亚灵、胡楠、李进、段炼、刘畅、王亚风本导则审查人:张睿、李峰、余军、杨宇振、黄耘11.总则1.1本导则在参考国家及重庆有关标准规范的基础上,结合重庆城市公共空间的山水、传统街巷的形态特点,旨在科学引导公共空间的规划和实施,突出地域特色,提升空间品质,体现以人为本。1.2本导则规定了重庆市城市(镇)建设中,山体、水体或街巷等公共空间的规划原则和技术引导。1.3本导则自颁布之日起生效。22.术语和定义2.1公共空间:指对城市(镇)中由山体、水体和街巷等构成的公共空间,包括空间形态、尺度、界面或设施等方面。2.2山体空间:指城市规划区内,与城市(镇)有地理空间或景观视线联系的自然山体形成的公共空间。根据其与城市(镇)的相对位置及利用程度,分为背景山体空间和城区山体空间等两种类型。2.2.1背景山体空间一般是指城市规划区范围内,与城市(镇)接壤或具有景观视线联系的自然山体空间。2.2.2城区山体空间一般是指城市(镇)建成区内,且相对高差大于30米和坡度超过30度的独立山丘等自然山体空间。2.3滨水空间:指城市规划区内,江、河、湖泊等水域濒临的水-陆交错地带形成的公共空间,根据与水体的空间关系,分为水体、消落带、岸线和滨水建(构)筑物等四种类型。2.4街巷空间:指城市(镇)中,由建筑实体围合的街道、巷道或梯道等构成的公共空间。根据街巷空间的物质构成,分为街道空间、梯巷空间和街巷设施等三种类型。2.4.1街道空间一般是指城市(镇)建成区中,由连续建筑界面围合,兼具车行交通功能的生活场所。2.4.2梯巷空间一般是指城市(镇)建成区中,由连续建筑界面围合,宽度约3-5米的步行梯道或巷道。2.4.3街巷设施一般是指街巷空间中的街巷开放空间、公共卫生间、休憩座椅、健身器材、景观小品以及其他公共服务、市政或空间美化设施。33.山体空间3.1本导则所指的山体空间为背景山体空间和城区山体空间两种类型。3.2背景山体空间3.2.1应保护背景山体的原始地貌、植被结构和自然景观格局,避免开山采石、乱砍乱伐和大挖大建。对背景山体的不良景观区域,可进行近自然的景观和生态修复处理。3.2.2背景山体应避免规划和建设集中连片的建设开发。建成区可采取拆建筑、留绿廊等方式,逐步形成组团式空间格局;宜增加建筑墙面和屋面绿化,减少居民点硬化地面;绿化树种宜高大乔木为主。背景山体集中连片建设开发(◎)背景山体的组团式建设开发(√)图3-1背景山体开发模式示意图3.2.3背景山体中已废弃的建成区或工矿区,应进行生态修复。具有历史价值的,可改造为遗址游憩公园。3.2.4轮廓线、制高点和观景平台3.2.4.1保护背景山体空间轮廓线的自然完整性。宜在山体制高点、山脊线或山谷垭口等分水岭区域建设防护林,突出生态涵养和景观地标作用。山体制高点和山脊线的开发建设活动(◎)保护完整的背景山体自然轮廓线(√)图3-2背景山体空间轮廓线规划示意图3.2.4.2在山体制高点建设观景平台,其选址、造型和用材等应考虑地形条件、视觉通廊和交通条件。可利用山体高差建设山地步道等设施,形成动态观景和瞭望平台。3.2.5廊道和视域面43.2.5.1因地制宜规划建设背景山体与城市(镇)规划区之间的视线、交通或生态廊道,建立背景山体空间的瞭望和识别系统,提高背景山体的识别性、可达性及生态多样性。缺少瞭望廊道的背景山体(◎)具有瞭望廊道的背景山体(√)图3-3背景山体廊道规划示意图3.2.5.2建设和保护背景山体面向城乡居民点的主要视域面,避免大填大挖,维护自然生态景观。大填大挖破坏视域面自然景观(◎)维护背景山体视域面自然景观(√)图3-4背景山体视域面自然景观规划示意图3.3城区山体空间3.3.1城区山体空间的保护3.3.1.1城区山体空间宜遵循人性化、生态化和地域化保护原则,应保留山体原始地形、植被结构和景观形态。可建设公园等开放空间,完善各项配套设施。城区山体大规模建设(◎)城区山体建设为公园(√)图3-5城区山体开发示意图3.3.1.2提高城区山体的可达性。可顺应山体等高线建设机动车道路及停车场地,或通过步行及其他非机动车交通方式组成交通系统及活动场地。53.3.1.3建立和保护城区山体与城市(镇)规划区标志性建筑或场所之间的视线廊道,发挥城区山体空间的定位识别功能,建立城乡居民点的方位和导向体系。缺少山水廊道(◎)设有山水廊道(√)图3-6城区山体视线廊道规划示意图3.3.2城区山体空间的建设3.3.2.1城区山体规划和城市(镇)规划区,应发挥山体和沟谷的阻隔作用,形成组团式格局;组团间的隔离带形成生态廊道,避免组团的粘连和无序蔓延。无生态廊道(◎)有生态廊道(√)图3-7城市(镇)组团间生态廊道规划示意图3.3.2.2地形改造应尊重基地原有地形条件,在高差过度处理上,宜采用梯道、缓坡、分段堡坎等方式,因地制宜创造不同形式、功能、氛围的空间。挡土墙体量过大(◎)分段式(√)堡坎与缓坡结合(√)图3-8城市(镇)规划区地形改造示意图3.3.2.3山地建筑宜采用“筑、跌、挑、跨、附、覆”等空间组合方法,结合建筑色彩的屋顶绿化,营造多样的建筑轮廓景观。6图3-9山地建筑空间组合形式74.滨水空间4.1本导则滨水空间是指水体、消落带、岸线和滨水建(构)筑物四种类型。图4-1滨水空间的物质构成示意图4.2水体空间4.2.1水体4.2.1.1保护水体的生态功能和自然形态,维护水体的空间开敞性,避免采用截弯取直、工程填挖或加盖等方式对河流、冲沟和自然水体进行人工改造。4.2.2水工构筑物4.2.2.1栈桥、趸船等供居民休闲游憩的亲水设施宜顺应山地河流的地形和水文特点,采用分级式、分台式或浮动式等空间形式,增加亲水性。4.2.2.2功能性较强的客运、货运码头,可顺应地形和水文特点建设斜坡式或浮动式码头,避免建设直立式或突堤式码头。直立式(◎)斜坡式(√)浮动式(√)图4-2码头公共空间规划示意图4.2.2.3历史城镇或街区的滨水码头宜保持和维护历史形成的空间形态,传承地域传统和文化。4.2.2.4亲水设施的外观形式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可进行夜景灯光及装饰设计,但应限制亮度,避免产生光污染。4.3消落带:是由于河流季节性水位涨落和水库周期性蓄水且在城市十年一遇洪水位以上二十年一遇洪水位以下区域所产生的特殊岸线形式,包括自然水岸、河滩或驳岸等三种形态。4.3.1自然水岸主要是指建设活动较少的崖岸、坡岸等。应保护水线和岸线的自然原始形态,避免人工化工程措施。4.3.2维护河滩的自然原始形态,避免挖沙、采石或表面硬化等人为改造工程。滩涂形成的活动场地应设有足够的安全警示、防护及救助设施。8河滩采砂挖石破坏河滩生态(◎)维护河滩的自然原始形态(√)图4-3河滩自然生态空间规划示意图4.3.3消落带可采用生态化建设方式,条件具备时可采用湿地公园等方式。规划防洪标准高程以下的生态式驳岸可形成活动场地及非机动车道,应配备安全警示、防护及救助设施。图4-4采用近自然工程措施建成阶梯式的人工驳岸示意图4.4岸线4.4.1建设和保护岸线空间的公共性、开敞性和连续性。采用分段、分层等方式,合理规划岸线的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创造多样化和混合式的岸线空间。4.4.1.1保护生态型岸线的自然原始形态和生态结构,避免大挖大建。被破坏的生态型岸线地区,应进行生态修复建设。4.4.1.2维护工业、物流或仓储等生产型岸线的空间开敞性,保持视线通透。在不干扰生产活动的基础上,可设立深入岸线的观景、亲水空间,提高生产型岸线的亲水性。4.4.1.3根据山地河流的地形高差和水位变化,宜采用分层、分台方式,建设连续的生活性岸线空间。因地制宜设置岸线和内陆腹地的人行通道和视线廊道,其距离应当小于或者等于400米,形成连续的亲水步行系统和集中活动场地。4.5滨水建(构)筑物4.5.1滨水建筑4.5.1.1根据岸线的自然原始形态,规划建设高低错落、视线通透、适度退台和尺度宜人的建筑物,提高滨水建筑物的亲水性。9滨水板式建筑对水岸线的遮挡(◎)高低错落的建筑组合留出视线通廊(√)图4-5滨水建筑空间规划示意图4.5.1.2滨水建筑的底层空间,可采用骑楼、架空等方式,建设成为容纳居民休闲游憩活动的公共场所。4.5.2滨江路4.5.2.1滨江路宜强化休闲、生态和景观功能,弱化车行交通功能。4.5.2.2规划和建设滨江路宜根据居民点的规划防洪标高和岸线的自然原始形态,适当降低标高、后退岸线,避免裁弯取直。影响岸线视线通透性和亲水功能(◎)降低标高提高亲水休闲功能(

1 / 2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