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体育服务研究进展述评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公共体育服务研究进展述评摘要:为全面了解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的研究状况,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以十年来公共体育服务为研究对象,对公共体育服务的总体状况、理论体系、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梳理总结。研究发现:对公共体育服务的研究呈递增的趋势,研究的视阈逐渐增多,但也存在着理论性研究过多,实证性研究缺乏等问题。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模式治理转型、标准化、跨学科界限研究等是后续研究的方向。关键词:公共体育服务研究进展综述中图分类号:G8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1839(2016)04―0128―05《中共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要建立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努力实现人人享有的基本公共教育、科技、卫生、体育、知识产权和人口与计划生育等服务”[1],公共体育服务是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公共服务的重要举措,因此通过文献梳理、逻辑分析等方法,对10年间我国的公共体育服务研究成果进行深入的剖析,从整体上把握公共体育服务研究的进展、研究的热点及以后研究趋势,对准确把握以后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研究的走向,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1公共体育服务总体状况分析1.1公共体育服务总体趋势分析体育理论界对“公共体育服务”的概念定义未形成统一的共识,尚存在着“体育公共服务”和“公共体育服务”两个内涵基本相同的概念,但自2008年以后我国官方文件开始正式使用“公共体育服务”概念,2011年国家体育总局公布的“十二五”规划也正式使用“公共体育服务”一词。因此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CNKI网络版)以2005―2015过去的十年时间为界限,以“公共体育服务”,进行主题检索,统计形成趋势图(见图1),研究发现对公共体育服务的研究总体趋势持续上升,说明对“公共体育服务”的研究越来越成为社会的热点。为进一步了解公共体育服务文献数量的准确性,又以2005―2015年为时间界限,以“公共体育服务”为篇名进行搜索,总共检索到文献1803条,文献主要来自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1137条),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203条),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187条),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173条),总体趋势与主题检索相似呈逐年递增趋势。如图2所示,根据趋势图可将其划分为平稳增长阶段(2005―2007年)在此期间文献数量较少,增幅不明显,加速增长阶段(2008―2010年)文献的数量逐渐增加,高速增长阶段(2011―2015年)文献数量急剧增加,年均数量较大,且迅猛增加,表明我国的公共体育服务研究正处于高速增长阶段。1.2研究视阈分析为进一步分析公共体育服务研究的广泛性,在中国知网中以公共体育服务为篇名进行分类检索,搜索与公共体育服务相关的研究领域,进而分析研究的热点,从检索结果来看,与公共体育服务相近的视阈近20个,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公共体育服务的理论体系、供给、现状、社区、均等化和机制等,综合公共体育服务视阈分析,近10年的公共体育服务研究视阈逐渐增多,研究的领域逐渐扩大,但也也存在着重复性、理论性、宏观性研究较多,而实证性、微观性研究不足等问题。2公共体育服务研究进展分析2.1公共体育服务研究的兴起公共体育服务是公共服务理论的演化及延伸,因此,首先需要对公共服务理论进行梳理:我国有关于公共服务的研究始于2002年之后,如《中国农村公共服务》(徐小青,2002),论述了“农村公共服务的现状以及与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改革关系密切的村民组织化问题”。《公共服务型政府》(李军,2005),主要阐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服务模式与战略,提出了“建立服务型政府、建立公共治理体制”等观点,再此还有《服务型政府》(张勤,2005),《非政府公共部门与公共服务》(丁元竹,2005)。始于2002年的公共服务迅速发展并延伸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对公共体育服务的研究始于刘艳丽和苗大培在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2004-10-01)上提出的《社会资本与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论题,揭开了对公共体育服务的研究,在中国学术期刊网上能够检索到最早的有关公共育服务的文章体是李艳丽和姚从容在2004年《西安体育学报》发表的,她们“从经济学的视角论述了体育公共服务产业的概念及生产主体需多元化的问题,并提出了在我国体育公共服务供给过程中,提供主体和生产主体应适当分离,政府、市场、第三部门相结合的多元化生产的趋势。”[2]2.2公共体育服务理论体系的研究2?q2?q1关于“公共体育服务”概念的讨论“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产物,是最基本的思维形式,是理论建构的基础,也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和起点”[3],对于公共体育服务概念的研究许多学者都对其进行过解释、探讨和分析,总结起来各主要学者主要从三个角度对公共体育服务进行界定:从公共行政学的角度,肖林鹏、李宗浩等“从社会实践活动分析的视角,对公共服务中政府、组织和个人等构成要素等进行理性剖析,提出了公共体育服务是公共组织为满足公共体育需要而提供的公共物品或者混合物品”[4]从公共体育服务目的性角度,“公共服务公共体育服务的对象是人,以满足社会成员的基本体育需求为目的,着眼于提高市民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既给市民提供体育文化享受,也提供并保障社会生存与发展所必须的体育环境与条件公共产品和服务行为的总称”[5]。从供给需求的角度来看,肖林鹏、杨晓晨、郇昌店等学者认为“公共体育服务是满足公共体育需求的服务,从需求的视角出发,认为公共体育服务是为满足公共体育需求而提供的各种体育服务和活动的总称”[6]。以上对公共体育服务概念的界定大都从宏观视角对公共体育服务概念进行界定,强调公共体育服务的职能作用,大都认定公共体育服务就是公共体育产品或者体育服务,通过认真分析已有的概念界定,并进行总结归纳,个人认为公共体育服务是提供体育公共产品和满足体育需要的总称。但究其真正的概念定义,需有待进一步的研究。2?q2?q2有关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研究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是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是促进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对于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研究具体来说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对于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研究始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中提到的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重要组成部分,此后各学者展开了对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研究,孔祥阐述了“政府组织、市场组织、社会组织等各供给要素的主要职能以及资源依托来讨论社区体育服务体系的构建模式,并提出了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构建途径”[7]还有学者从“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功能定位出发,将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内容分为休闲体育活动服务、场地设施服务、组织服务、信息服务、培训指导服务、监督反馈服务以及效果评价等服务内容并对各服务内容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在此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应以整合机制、协作机制、激励机制作为社区体育服务的运行机制”[8]这些学者的研究为我国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提供了依据和理论参考。(2)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q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是我国社会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社会公共服务建设的难点和重点,建设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具有重要意义,有关对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概念的阐述,鲍明晓认为“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是指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形成的,以满足广大农民体育文化需求保障广大农民基本体育权益的所有公益性或以公益性为主的体育机构和组织及其提供的体育服务所构成的一个系统”[9],但目前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农村场地不足和缺乏活动经费以及农村体育消费观念和意识不强,导致农村对体育的消费结构和方式单一,基础性设施的建设与实际的需求服务严重滞后”[10]等问题。针对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中所呈现出来的一系列问题,齐立斌倡导建立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运行的协调机制包括“多部门、定向分工协作;服务信息反馈和传输;多主体、多渠道、多元化的资金保障以及建立以服务业为主要内容的考核考评机制。”[11](3)县域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所谓县域是以县制所涉及的空间范围为边界的区域,县域公共体育服务是我国城镇化水平高低的重要体现,对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县域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经历了四个时期:“过渡时期、人民公社时期、改革开放初期以及新世纪以来的发展时期,对县域公共体育服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治理机制和模式选择的研究,强调我国目前的县域公共体育服务应是“一主多元的协调合作”的模式以及多元化主体协同的治理机制”[12]。2.3公共体育服务运行机制的研究2?q3?q1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方面的研究对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方面的研究,国外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东亚模式以及莱茵模式,反观国内对于公共体育服务方面的研究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主要概况为以下几点:(1)关于公共体育服务模式研究;对体育公共体育服务模式的探讨,众多学者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供给主体上,如“现阶段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模式应该坚持政府主导,旨在深化“一主多元”的供给格局,即政府在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中要发挥强势作用[13]”,武东海则提出了“以政府、社会、市场三者互为支撑的多中心治理供给”[14]樊炳有“从导致我国体育供给不足和低效率的源头出发,提出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的主体、供给渠道以及供给方式的多元化,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其他供给主体共同参与的新型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体制”[15]以上学者对于模式的探讨有其道理所在,究竟我国应采取何种的供给模式,需要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具体的体育环境来确定,同时也需要更多的学者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2)关于公共体育服务转型的研究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朱毅然分析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公共体育服务发展模式的转化从“举国体制―公平至上”到改革开放初期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提出现阶段我国公共体育服务发展模式应该从“多元竞争与合作―均等共享”转型[16],二是刘玉根据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认为我国体育发展逐渐由基本没有公共服务职能,到逐步实现了“发展导向―效率优先”向“进步导向―均等共享”转型,坚持体制创新、理念创新、方式创新[17]。2?q3?q2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的研究有关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的研究,主要包括均等化的涵义、现状及对策研究等。(1)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的内涵: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是均等化政策在体育领域中的重要体现,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是基于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基础而展开的“是政府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在体育领域的体现,是指公共组织考虑到公民的体育需求,提供基本的公共体育产品和服务”[18],刘玉认为:“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指政府为公民基本的、不同时间段用不同的衡量标准、最后大体均等的体育公共产品及服务。对于内涵的确定,学术界未能达成一致的共识,但普遍都认为:均等化供给的主体是各类公共体育组织;均等化不是平均化;是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时间按照一定的标准提供的公共体育产品和服务。(2)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的现状:由于我国的服务供给制度、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公共体育组织的不健全,造成了目前我国公共体育服务非均等化的现状:“公共体育服务总量严重不足,区域、城乡、阶层差异明显,例如人均场地占有量,体育社会指导员的数量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等”[19]我国体育公共服务非均等化已成为客观的现实,学者们对成因的探究也基本围绕体制、经济发展水平和制度展开。如“投入主体单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政策法规体系不健全、城乡二元体制的存在”[20]等。(3)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对策研究:由于我国的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解决之道的研究较为丰富,学者们大都围绕造成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不均等化的因素展开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统筹城乡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制度;建立可持续的财政政策支持体系;建立和完善公共体育服务绩效评价体系等”[21]针对性的对策分层次、分阶段、分重点逐步推进,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3公共体育服务研究的简要评价3.1理论研究薄弱首先基础理论性研究薄弱,我国的公共体育服务理论来源于公共服务,相对于公共

1 / 1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