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7第四章数据观测与收集2/38第一节假设验证的途径问卷法论证方法实证研究非实验研究统计调查研究实地调研现有统计数据分析文本分析访谈法理论研究无干扰研究实验研究历程比较分析/事件研究法论证方法类型3/38实证研究与理论研究实证建立在观测的基础上与理论的关系以假设为起点,需要有理论基础假设涉及到现有理论,需要理论推理证实假设往往否定或修正前人理论,需要上升到理论层次第一节假设验证的途径4/38日常观测与科学观测日常观测:过度延伸观测的选择性非逻辑推理个人意气科学观测:数据的收集与分析方法实验(可控)非实验(不可控)有干扰无干扰第一节假设验证的途径5/38案例:霍桑实验霍桑实验是管理科学研究历史上一次著名的实验。该实验是在美国芝加哥郊外的西方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的。霍桑工厂具有较完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但是工人们仍然有强烈的不满情绪,生产效率很低。为了探究原因,1924年11月,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组织了一个包括多方面专家的研究小组进驻霍桑工厂进行研究。研究历时8年,分四个阶段:照明实验、继电器装配工人小组实验、大规模访问交谈和对接线板接线工作室的研究。6/38照明实验的目的是要研究照明情况对生产效率的影响。在开始实验前,专家小组根据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提出一种假设:工作的物理环境是影响工作效率的主要因素之一。为了验证这一假设,他们决定进行实验研究,研究者希望发现某些工作条件的改善,如增加照明是否可以提高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即照明度和劳动生产率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这里自变量为照明度,因变量为劳动生产率。照明实验7/38专家们选择了两个工作小组,一个为试验组,一个为控制组,设置控制组的目的是为了排除研究本身对研究对象可能造成的影响(如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可能仅仅是由于工人知道实验的存在)所导致的偏差。先测试接受实验的工人(研究对象)的其劳动生产率(称为事前测验或前测),然后增加试验组工作场地的照明度,控制组工作场地照明度始终不变,再重新测试工人的劳动生产率(称为事后测验或后测),结果发现当时试验组的照明度增加时,该组的产量如预期的那样开始增加。照明实验设计8/38这一实验结果能否证明照明度与工人劳动生产率这两个变量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呢?还不能,因为实际上可能还有其它因素会导致劳动生产率提高。实验继续进行,当工人继续要求更换灯泡时,研究人员答应更换而实际上只是换了一个同样照度的灯泡,但产量继续增加。与此同时,控制组的产量也在不断提高。通过这个实验,专家们发现照明度改变不是效率变化的决定性因素,另有未被掌握的因素在起作用。于是他们决定继续进行研究。照明实验结果分析9/38为了有效地控制影响生产效率的因素,研究小组决定单独分出一组工人进行研究。他们选择了五位女装配工和一位画线工,把他们安置在单独一件工作室内工作。另外,研究小组还专门指派了一位观察员加入这个工作小组,他专门负责记录工作室内发生的一切。研究小组告诉这些女工,这项实验并不是为了提高产量,而是研究各种不同的工作环节,以便找出最合适的工作环境。研究小组要求这些女工一切工作照平时那样进行。继电器装配工人小组实验10/38实验过程中,研究小组分期为这个小组改善工作条件,改变管理方式。比如,增加工间休息,公司负责供应午餐和茶点,缩短工作时间,实行每周工作五天制,实行团体计件工资制等等。这个装配小组的女工们在工作时间可以自由交谈,观察人员对他们的态度也非常和蔼。这些条件的变化使产量不断上升。在实行了这些措施的一年半以后,研究小组决定取消工间休息,取消公司供应午餐和茶点,每周仍然工作六天,结果产量仍然维持在高水平上。11/38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这些女工提高了生产效率呢?研究人员把可能影响生产效率的因素一一罗列出来,他们提出了五种假设:①改进了材料供应情况和工作方法;②增加了休息时间,减少了工作天数,从而减轻了工人疲劳;③增加了休息时间从而缓和了工作的单调性;④增加产量后每个人所得的奖金增加了;⑤改善了监督和指导方式,从而使工人的工作态度有所改善。继电器装配工人小组实验提出的假设12/38此后,研究小组对上述五项假设一一进行了实验验证。最后推翻了前四项假设而把注意力集中于第五项假设,即监督和指导方式的改善能促使工人改变工作态度、提高产量。研究小组为了在这方面收集更多的资料,决定通过大规模访谈进一步研究监督和指导方式与工人的工作态度的关系及可能影响工人工作态度的其他因素。研究小组花了两年时间对公司两万名职工进行访谈。通过访谈了解工人对工作、工作环境、监工、公司和使他们烦恼的其它问题的看法以及这些看法如何影响生产效率。经过数次面谈,研究小组发现按事先设计好的问卷访谈并不能获得他们所需要的材料,工人们更愿意自由地谈那些他们认为最重要的事。后来,访谈主要采用自由交谈的方式。假设的验证13/38通过这些研究发现,影响生产率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工作中发展起来的人际关系,而不是待遇及工作环境。研究小组还了解到,一个工人的工作效率的高低,不仅取决于他自身的状态,还受他所在小组中的同事们的影响。这个结论非常重要。为了进一步作系统地研究,研究小组决定进行第四阶段的实验。研究发现14/38第四阶段实验中,研究小组决定选择接线板接线工作室作为观察对象。这个工作室有九位接线工、三位焊接工和两位检查员。研究小组持续观察他们的工作效率和行为达六个月之久,结果许多重要发现:第一,大部分成员都故意自行限制产量。公司根据动作研究确定的工作定额是每天焊接7312个接点,但工人们仅完成6000~6600个接点,这是他们自己确定的非正式标准。一旦完成这个数量,即使还有许多时间,他们也自动停工,不再多干。工人们说:“假如我们的产量提高,公司就会提高工作定额,或者造成一部分人失业。”还有的工人说:“工作不要太快,才能保护那些工作速度较慢的同事,免得他们受到管理阶层的斥责。”对接线板接线工作室的观察研究15/38第二,工人对不同层级的上级持不同态度。对于小组长,大部分工人都认为它是小组的成员之一,因此没有反对小组长的表现。而对领班,态度就有明显的不同。每当领班出现时,大家都规规矩矩,表现良好。这说明,一个人在组织中职位越高,就越受尊敬,大家对他的顾忌心理也就越强。第三,工作室成员中存在的一些小派系。这种派系是非正式组织,每一个派系都有自己的一套行为规范,只要加入这个派系,就必须遵循这些规范。派系内成员如果违反这些规范,就要受到惩罚。这种非正式组织中也有领袖人物。他们对内控制其成员的行为,对外保护自己派系的成员。并且注意不受管理阶层的干预。16/38霍桑实验为人际关系理论的形成以及后来行为科学的发展打下了基础。霍桑实验中采用的实验、访谈和现场观察等研究方法是以后的管理研究中普遍采用的研究方法。从霍桑实验的研究实例中可以发现,在研究设计、研究过程和结果分析中,必须始终注意识别各种可能的竞争变量的影响,并采用科学的方法尽量排除这些影响对因果关系推断的干扰。经过审慎的研究设计与分析,确实可以提高做出因果关系判断的内部有效性。霍桑实验的启示17/38实验研究较适用于验证因果关系一类的假设一、基本概念1、实验刺激或实验处理实验法的核心是研究者的控制行为,控制行为作用于自变量的过程称为实验刺激(实验处理)接受实验刺激的一组研究对象或自变量称为实验组第二节实验研究18/382、实验变异实验组的变化所引起因变量的变异称为实验变异由于实验刺激之外的因素引起因变量的变异称为外部变异未接受实验刺激的一组研究对象称为控制组(实验结束,比较实验组和控制组便可看出实验刺激产生的差异,控制组提供了测量实验变异的参考点)第二节实验研究19/383、配对和随机化配对是指一个过程,它使各对实验主体的一种或多种变量具有类似的属性,并将成对的主体一个分入实验组,一个分入控制组随机化是随机分配实验组和控制组成员,缩小各成员间的差异配对和随即化相结合的方法称为分块法第二节实验研究20/384、内部效度效度是辨别实验正确程度的指标,指观测结果所得到的关系达到期望的真实关系的程度实验研究的内部效度指实验前后因变量观测结果的差异直接来源于实验处理的程度(即消除外部变异源的程度)内部效度越大,越能做出“因变量的变化来自实验变量变化”的判断第二节实验研究21/38七种干扰实验研究内部效度的因素:(1)历程(2)成熟程度(3)测试经验(4)测试工具(5)统计回归(6)选择(7)实验消耗第二节实验研究22/38二、实验设计一项实验设计要满足两项功能要求:1、能够表明自变量对因变量的效应,得以验证所提出的假设2、排除实验结果的其他可能解释三类实验设计:预实验设计、真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第二节实验研究23/38O因变量的观测值X对实验主体或研究变量施加的实验刺激R随机分配样本第二节实验研究24/381、预实验设计:(1)单组前后测设计实验组:OXO(2)静态组间比较实验组:XO控制组:O第二节实验研究25/382、真实验设计:(1)前后测加控制组设计(典型设计)实验组:ROXO控制组:ROO第二节实验研究26/38(2)所罗门四组设计实验组1:ROXO控制组1:ROO实验组2:RXO控制组2:RO第二节实验研究27/38(3)后测控制组设计实验组:RXO控制组:RO第二节实验研究28/38(4)多实验组及单控制组设计实验组1:ROX1O实验组2:ROX2O实验组3:ROX3O控制组:ROO第二节实验研究29/38(5)因子设计实验组1:RX1X2O实验组2:RX1O实验组3:RX2O控制组:RO第二节实验研究30/383、准实验设计:(1)时间序列设计实验组:O1O2O3O4XO5O6O7O8第二节实验研究31/38(2)不同群体时间序列设计RO1RO2RO3RO4XRO5RO6RO7RO8第二节实验研究32/38(3)多时间序列设计实验组:O1O2O3O4XO5O6O7O8控制组:O1O2O3O4O5O6O7O8第二节实验研究33/38三、实验外部效度外部效度指实验得出的结果推广到不同时空范围和不同研究对象的可能性实验结果的精确性和概括性之间互有矛盾:外部效度是衡量概括性的指标,内部效度是衡量精确性的指标第二节实验研究34/38外部效度的干扰因素:1、测量效应2、样本的代表性3、实验环境效应第二节实验研究35/38问卷法1、问卷设计2、问卷的实施访谈法1、设计访谈提纲2、沟通3、访谈纪录4、试点第三节统计调查研究36/38一、问卷设计:1.调查问卷的构成:问卷是以书面的形式,根据研究假设而设计的问题表格。问卷通常包括前言、个人特征资料、事实性问题和态度性问题等4个部分。前言部分:每一份问卷的开头,必须有一段导语,说明研究的目的,指导受试者如何回答,作某些必要的说明,以解除受试者的思想顾虑。填答指南及其类型:这是关于如何填答问卷的说明,一般有三种类型:总体性的填答指南、问卷各部分的填答指南、个别问题的填答指南。个人特征资料部分:如个人基本因素(年龄、性别、工作所在地、职业、职务、工作年限)、教育背景因素(教育程度、业余爱好)、家庭环境因素(家庭人口总数及构成、家庭成员受教育程度、家庭经济状况)。37/38问卷构成示意图前言个人特征资料事实性问题态度性问题存在性事实行为性事实评价性意见情感性意见认同性意见认识性意见38/38事实性问题部分:指要调查了解客观存在或已经发生的行为事实,包括存在性事实和行为性事实两个方面。存在性事实问题用于调查“是否有”、“有多少”这方面的事实。行为性事实问题用于调查曾经发生过的行为,包括发生行为的时间、地点、行为方式等多方面的内容。态度性问题部分:人们对某种现象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倾向。态度作为一种心理倾向,无法进行直接测量,只能从人的语言、行为以及其他方面加以间接的推断。通常较多使用李克特量表作为工具进行态度测量。必须注意两个态度指标:态度的方向性、态度的强度39/382、问卷设计的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