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内部审计角度的内控风险防范【摘要】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企业是否能够获得可持续发展,内部审计的基本职能就是查错纠弊,有效防范会计舞弊。本文以内部审计工作为出发点,探讨防范企业风险可能发生的着眼点及应对措施,促使企业加强控制、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关键词】内部审计内控风险审计成果运用内部审计监督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以为企业增加收益为目的。内审以风险管理为中心,通过在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和组织治理大领域发挥鉴证和咨询功能,一方面发现内部控制体系设计及运行缺陷,另一方面向管理层提供有价值的评价意见、管理建议,促进缺陷修补,使控制体系成为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完整闭环。2018年3月1日,审计署下发的《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正式实施,内部审计职责范围有了很大的拓展,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以财务收支审计为主线的传统审计模式正在向以问题为导向、以控制为主线的新的审计模式转变,内部审计人员独立、客观、公正进行内部审计工作的要求不断提高,内部审计要从一个点延伸到整个面,将短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相结合,促进公司运用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系统解决经济活动中存在的内控风险问题。一、容易出现风险的业务分析(一)应收款项未及时清理或核算不准确导致损失风险应收账款是企业销售商产品或提供劳务,应向购货或接受劳务的客户收取的款项或代垫的运杂费,是企业在信誉活动中所形成的债权性资产。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往来帐款数量庞大、积累时间过长,长期不清理,容易出现回收困难,可能发生部分或者全部坏账。如某企业从2013年开始为员工代垫职工家属生活区水电费,采取通知单催收或代扣工资等方式回收资金,2016年因业务经办人更换,业务部门监督不力,经办人未及时将收取的资金存回公司帐户,而公司业务部门、财务部门未能及时对帐,定期清理,导致2017年未收到水电费的事实未能及时发现,当年新增应收水电费54万元,给企业带来潜在损失。另外,因往来款项挂帐明细不对应,细目错挂帐务错冲而造成的坏帐,专项资金挂往来帐虚列支出等问题给企业带来可能损失的案例时有发生。(二)工程投资建设项目中存在的税务风险目前国内实行的是以票管税制度,对于建立健全会计核算的企业来说,票据的真实性、合法性是缴纳企业所得税重要依据。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国内制售假发票获取非法所得的行为还是存在,由此也导致出现税务风险。同时由于预算审核及会计核算等方面的原因,税务风险体现为:一是出现工程材料假发票,企业不仅需要补交较多的企业所得税,还要面对税务罚款。二是因预算或结算审核不严出现高估冒算骗取项目建设资金以及因决策失误、管理不善造成的损失浪费等问题。三是工程建设项目已投入使用,但因竣工结算不及时等原因未及时结转计入固定资产,导致企业少计折旧,多缴企业所得税问题。(三)经营管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舞弊风险舞弊是指企业内部人员及与有关外部人员为谋取自身利益,或为使本企业获得不正当经济利益而使自身也可能获得相关经济利益采用违法手段使企业的经济利益受损的不正当行为。可能出现于:一是以会议费、劳务费、培训费等名义虚列支出,套取资金情况;二是隐匿收入未入帐情况;三是截留各种返还款项不入帐情况;四是资产处置收入未及时入帐情况等。如某公司购买油费实际支出4万元,却报账8万元;再如某局于2005年至2011年期间,未将126.09万元固定资产登记入帐,未经批准出租国有资产,过低租金长期出租房屋造成国有资产严重流失。(四)审计整改不到位,结果运用不足导致的问题循环风险审计整改工作是企业自我更新自我完善的一种有效手段,但是一些企业存在重审计轻整改、审计整改不到位、不彻底,屡审屡犯,导致问题重复出现。一是审计整改跟踪推进环节不力。审计发现问题整改落实均由内审部门一手包办,缺乏从业务条线推动审计发现问题整改落实的有效途径和机制。二是审计整改主体难以确定,成果运用难。被审计单位经济业务决策中,如各专项资金、投资工程,往往决策与执行并不是同一主体,在审计整改过程中,经常会碰到被审计单位因为对审计整改认识不到位,以种种理由拖延或敷衍了事,以及多个部门相互推诿的现象。三是整改督办手段不得力,工作掣肘较多。一些企业在审计征求意见稿至审计整改整个过程中容易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干扰和压力,影响整改工作实效,导致审计整改实效大打折扣。四是审计整改工作避重就轻,流于形式。如对于审计査出的审批程序倒置问题,往往是整改了这个流程,另一个流程又出现了类似问题,没有举一反三,如此审计整改,掩盖了审计整改的本质。(五)配套机制不够健全,审计成果转化不充分导致的决策风险一是企业未形成审计成果运用的制度及规定,需要上报管理层“一事一议”,审计结果运用的随意性比较大,审计结果不被重视。二是审计信息缺乏有效的渠道和载体,审计发现问题移送相关部门的渠道不畅通,部门审计信息和成果被闲置,得不到有效利行用。三是缺乏综合分析,审计成果难以提炼。对审计发现的信息资料和资源,深加工少、精加工更少,缺乏全面深入的综合分析,没有及时提炼、总结出对公司决策具有参考价值的信息和报告,审计的附加值得不到体现。二、防范内控风险的审计实务探讨(一)重视经济责任审计,从领导层面防范内控风险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审计部门通过对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合法、效益性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审计来评价企业领导人员应当负有的经济责任的行为。结合审计全覆盖的要求,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应做到四把握四关注:把握行业政策和廉政要求,关注企业贯彻执行情况;把握企业的权力清单,结合行业有关制度和规定,关注是否存在权力寻租空间;把握企业负责人的发展思路,关注企业管理形态,重大决策权限的设置和实际运行情况,如“三重一大”决策执行;把握主要业务的一般规律,关注薄弱环节和异常现象;把握财务业务数据分析,关注财务重大变化和大额度资金调动。(二)做好应收帐款审计,减少损失风险的发生做好应收账款的审计工作,对于保证财务报表的真实性、促使企业及时回收账款、保障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顺利开展、防范损失风险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审计人员可以通过查阅其他应收账款的明细账及记账凭始凭证,查看是否将本应反映在其他应收款的业务反映在应收账款,通过查阅记账凭证与相关原始资料,判断此项业务的科目归属。同时还要重点关注坏账准备的提取是否准确。根据有关规定,企业应当定期或于年度终了,按照备抵法计提坏账准备,计入资产减值损失。企业发生的坏账损失,冲减坏账准备;收回已经核销的坏账,增加坏账准备。坏账准备提取和使用是否合理正确,不仅影响着财务报表的准确性而且影响着利润表利润计算的真实性。审计人员首先应将坏账准备与应收账款进行比对,验证企业坏账准备计提方法和计提比率的恰当性,检査计算的金额是否正确;其次应严格审査坏账的注销,各项坏账的处理有无申请核销坏账的申请报告和相应决策机构的审批文件,金额较大的坏账,还应加以验证核实,防止发生非法占用资金的情况。已经作为坏账损失处理的应收账款重新收回的,应审査其账务处理是否符合规定。(三)关注发票真伪审验详略程度,评估其对核算风险的影响以差旅费中的机票审验为例,由于近年国家对差旅费的管理不断加强,各业务条块的检查也越来越严,对乘坐交通工具的规定必须严格遵守。因此,对机票的订购及报销过程就包括:一是出差事宜是否严格履行了审批手续;二是电子客票信息及客票本身是否真实,三是费用报销人员是否确实乘坐了电子客票中所反映的航班;四是是否明确了经办部门、审核部门对票据的具体审验要求与责任。另一方面,对其他票据的审验要点,一是对于可能出现因外省税务局未联网、税务局网站未录入发票信息、网络查询结果反馈信息不全的个别发票事项,建议要求供方补充提供票据真实性的说明,发票背面由业务人员签字背书;二是对于已报销的事项中可能出现个别凭证所附发票重验、漏验、错验的情况,建议提高票据验证信息输入环节的准确性。三是对于不足一定控制限额的小额发票、建议要求自行查验,由经办人背书管理。(四)实施建设工程控制风险专项审计,确保建设工程核算准确一是建设工程造价审计。建设工程造价审计主要根据工程设计及施工图预算,参考其他类似工程造价资料,通过重算工程量、核对定额等方式,发现承包工程造价弄虚作假问题。二是建设工程付款审计。工程承建方申请进度款支付时,把好共管帐户支付关,要求建设方提供建设工程的进度表、与材料供应商签订的合同、劳务人员的工资签领明细等材料,并对材料进行核实后再付款。三是基建工程的“内审+外审”有效结合,利用外部审计实施工程控制价管理。基建工程造价核定过程中,要求基建管理部门对工程内容、施工要求、技术参数、施工图纸等内容进行明细化报送,并提交工程项目预算。内部审计将工程要求和参数报送外部审计后,要求外部审计及时编报工程量和控制价。内部审计对控制价、工程量清单与工程技术要求比对无误后,转送招标管理部门实施招标。通过内部审计人员强化工程质量、签证隐蔽工程监管、及时现场勘査的作用,确保工程项目实施过程的精准监督。四是实施工程竣工决算分类审计。工程竣工结算后报送审计部门决算材料,内部审计按照内审人员干“力所能及”的项目和节约外审费用的原则对项目进行分类管理,将5万元以下或金额虽然较大但内容简单的项目进行自审,对超过5万元且专业性高的项目报送外部审计,确保工程结算建立外部审计的沟通咨询机制。(五)开展审计调研,敢于揭示问题和风险,防范舞弊于未然暴露问题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揭示企业运作中存在的问题,防止小错酿成大错,违规发展成违纪违法。在审计中,查深査严査透,敢于揭示问题和深挖问题线索,特别是一些可能触碰“红线”,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问题,或行业巡视、外部审计关注的问题。在“花钱”方面,要重点查找预提虚列、挤占,挪用,私设小金库,违规发放津补贴、福利,违规配备公务用车,公款吃喝、违规接受公务接待等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在“用权”方面,重点查找领导干部在“三重一大”决策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在履职过程中的不作为问题,在依法行政和执法中的权力寻租问题。对于发现的重大问题、重大风险、重大缺陷,可以集中力量“快查、快报”,在审计实施过中基本查实后应当及时上报管理层,用专报、简报形式代替审计报告,提高信息实效性。(六)注重整改落实,拓宽审计成果运用范围。健全审计整改机制,做到一般问题立审立改,复杂问题限期整改,历史遗留问题部门联动一起改,建立审计整改销号制度,对审计整改持续跟踪,整改不到位的坚决不放过。一是强化审计通报和风险提示,将审计通报作为扩大审计成果的有效途径。对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的问题,督促有关单位和部门对照检査,举一反三,从而堵塞漏洞,避免类似问题发生,促进规范管理。二是完善重大审计问题的会商机制。针对审计发现的突出、重大问题,内审部门主动召集有关业务部门进行面对面沟通,反馈审计情况,推动从业务条线管理上改进工作。三是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整改制度。建立由内审部门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参与的审计整改领导小组,明确整改第一责任人,按审计报告列示问题建立销号制度,针对辖区内各被审计单位共性问题、突出问题,通过编制审计整改通告、审计调研报告等多种形式提请企业领导重视。(七)破旧立新,开阔视野,提升审计队伍的工作能力一是收集整理行业及本企业在用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以审计常见问题为导向,分类梳理对应的管理要求和处罚依据,为审计人员提供可供参考的事项认定标准、定性和处理依据,引导内部审计人员加强学习,规范作业。二是编制各种业务类型的审计工作手册,对审计重点、审计程序和方法、关键控制环节、工作标准、问题解决途径等进行说明,帮助内部审计人员以规范化的程序去发现、分析问题,最大限度地降低人为因素产生的审计风险。三是以专业化入手,加强审计人员培训。以更高的专业能力和更强的专业精神来履职尽责,推动发展。从审计质量控制的角度谋篇局,突出编制审计实施方案、审计重点、审计现场管理、质量风险控制、査处重大问题隐患等领域,着力提高审计人员把控审计质量的能力,促进内审人员运用新理念分析、评价审计事项。主要参考文献:1.李云红.“问题与风险导向”审计新智慧创新驱动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