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工艺美术第六章目录一、历史背景二、各种工艺1、陶瓷工艺2、染织工艺3、金属工艺4、漆器工艺5、其他工艺三、总结三国两晋南北朝工艺美术的特点、地位一、历史背景1.从年代上来讲,处于220年—589年:分为三国时期(曹魏、蜀汉与孙吴并立)、两晋时期(西晋时期、东晋时期)、十六国时期、南北朝时期(南朝与北朝对立时期)又称魏晋南北朝、六朝。社会动荡、文化交流200年曹操官渡之战统一北方208年赤壁之战确立三国鼎立的格局220年曹丕称帝建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建蜀定居成都222年孙权建吴定都建业“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265年司马炎废魏立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晋惠帝“八王之乱”317年司马睿建东晋定都建业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地点:甘肃、陕西、山西、河北、辽宁南部北魏孝文帝拓跋宏2、从文化背景来讲,玄学的兴起、佛教的盛行、多民族文化的融合造就了清秀简约的工艺风格、外来文化的杂糅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弥勒佛三尊像建筑成就:北方四大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石刻)、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皇窟)、甘肃敦煌莫高窟(壁画和彩塑)、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险峻地势和泥塑)“南朝寺庙四百八十寺”的南京市鸡鸣寺二、各种工艺1.陶瓷工艺商代的“釉陶”已经具备早期瓷器的特征,是瓷器的萌芽,称为“原始瓷器”。(P39)黄釉瓷尊商早期青瓷在汉代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具备了成熟的条件。釉陶到铅釉陶和青釉陶(即青瓷发展过渡产物)、原始青瓷。已经选用了高岭土作材料,还制造了早期黑瓷。(P99、100)六朝时期进入了瓷器时代日常用品六朝是指三国(东吴)、东晋、宋、齐、梁、陈,这6个先后以建康(今南京)为都城的朝代。这一时期是中国南、北分治的南北朝,六朝属南朝政权,之所以称六朝青瓷,是因为这一时期大部分烧造青瓷的窑场都在六朝统治下的南方,但这一时期里,中国北方也有青瓷烧造,因此,“六朝青瓷”的概念是泛指三国、两晋、南北朝这300多年历史时期的青瓷制品。其中以南方青瓷为主要考察对象,兼论其它地区的风格和特点。制作方法:捏造法盘条泥筑法拉坯法陶和瓷区别:1、原料不同陶器用粘土;瓷器用瓷土(高岭土)2、烧制温度不同陶器约800度左右;瓷器约1200度左右3、物理性质不同陶器质地松脆,有微孔,渗水,敲击声沉闷;瓷器质地致密,坚实,不渗水,敲击有金属声①概念:又称缥瓷。一方面由于釉的成分,另一方面由于烧制的温度是釉中含有较多氧化金属物氧化铁,在氧化焰中烧制成黄色,在还原焰中烧成青色。(1)青瓷C:54M:5Y:51K:0六朝青瓷是中国瓷器发展史的里程碑.mp4中国传统颜色色卡②浙江窑系分布:越窑(曹娥江地区)、瓯窑(东部瓯江地区)、婺窑(衢地区)、德清窑(北部东苕溪地区黑瓷产地)越窑双复系盘口壶(南朝)故宫博物院藏东晋瓯窑青釉褐斑盘口壶。瓯窑产品特征是:胎质:早期胎体较松,没有完全烧结,呈色较白略带灰色,胎釉结合往往欠佳。中晚期胎体较密实细腻,呈灰白或浅灰色,但仍有脱釉和剥釉现象。釉色:早期多为淡青色,少有青黄和青绿色,透明度高,开冰裂纹,易剥釉。中晚期釉色多为青色、青黄色或淡黄色,胎釉结合紧密,少有剥釉现象。造型:在造型上大多与越窑相同,但也有自己的特色产品,如早期的牛形灯、褐彩碟、五联罐等及中期的仿花果形的碗、盘之类器物活泼秀硕。装饰:简单朴实,刻划的纹饰有弦纹,莲瓣纹等。大量使用褐色装饰,早期为点彩,中期为彩斑,晚期为条形彩绘,且起笔细,收笔粗。东晋婺窑双复系盘口壶婺州窑瓷器装饰简朴,均为刻划花纹,风格文雅大方。产品造型上与越窑类似,但婺州窑有自己独特的造型。如三国时的人形互联,三圆柱形足水盂,西晋时雕贻龙纹盘口瓶等。瓷器特征:(1)三国时期的胎普遍呈浅灰色,断面较粗,没有完全烧结;西晋以后,一部分产品改用含铁量较高的红色粘土作坯,胎色泛红。(2)三国时期釉色一般呈淡青色,也有呈青灰或青中泛黄的。釉层厚薄不匀,常凝聚成芝麻点状,釉面开冰裂纹,在胎釉结合不紧密和釉面开裂处,往往有奶白色的结晶体析出,这是婺州窑青瓷特有的一种现象;西晋晚期釉色青灰或青黄中泛一点褐色,釉面开裂和晶体析出更多;南朝时釉色普遍呈青黄色,易剥落。(3)婺州窑的历代制品均属一般民间用瓷,品种比越窑少,主要生产盘口壶、罐、碗、盆、碟、水盂、盏托、瓶等日用器皿。三国西晋时曾生产猪圈、鸡笼、谷仓、水井等明器。东晋德清窑黑釉盘口壶黑瓷:与青瓷的化学成分一样,黑瓷是在青瓷的基础上,氧化亚铁在还原焰中烧制是氧化亚铁的含量达到8%以上,所呈现的黑釉效果,但并未达到纯黑。最早见诸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小山富士夫所著《支那青瓷史稿》,其中将德清古窑与余姚上林湖等窑一起归入越窑系列。1956年5月,对德清焦山窑址开展了调查和试掘,经过与越窑横向比较后,发表《德清窑调查散记》,为“德清窑”概念最早提出的学术报告。1974年在余杭县大陆果园、馒头山发现了两处德清窑窑址,打破了德清窑仅在德清地区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德清窑在古窑址考古区系类型学中“窑系”的文化概念,因此,一般认为德清窑的范围是:以德清为中心,包括余杭、湖州等地的浙北地区。1982年出版的《中国陶瓷史》,将德清窑定义为“德清窑是黑瓷和青瓷兼烧的窑场,以生产黑瓷为主”、“德清窑的烧造历史并不长,从东晋开始到南朝初期结束,共一百多年”。德清窑1.烧制年代:德清县境内宅前窑址、前山窑址两处唐代德清窑窑址的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青釉、黑釉日用器,晚期还出现了青釉褐彩产品。考古成果表明,德清窑在唐代中晚期仍在烧造大量瓷器,由此可认为德清窑的下限应延长至唐代晚期,而不仅仅是东晋——南朝时期。2.产品构成:传统陶瓷材料将德清窑定义为以烧造黑瓷为主,德清窑也以黑釉产品而闻名,然而通过最新德清小马山窑址、余杭石马斗窑址的发掘成果表明,出土标本数量上青瓷占绝对优势,黑瓷所占比例不足20%。另外青山坞汉代窑址、墅元头隋唐窑址、宅前隋唐窑址等处采集的大量标本也均以青瓷为主,只有少量的黑瓷产品。所以可确定,德清窑自东汉至隋唐时期兼烧青釉和黑釉产品,以烧造青瓷为主。3.意义:正如第一届瓷之源学术研讨会总结所述:“以德清为中心的东苕溪流域的商周时期窑区,无论是从生产时间、窑址规模,还是窑址产品种类、产品质量等方面,都是独一无二、一枝独秀,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制瓷史上的第一个高峰,也是中国瓷器的源头。”③北方青瓷和南方青瓷的区别:北方南方风格造型胎质釉色浑朴秀丽厚重轻巧氧化铝、氧化钛氧化铁青中泛黄青翠④造型壶、尊、灌、碗、盘、杯、盒、瓶、灯、熏、魂瓶、虎子......西晋青瓷的生产内容包括日常生活中的实用器物,有钵、双耳罐、四耳罐、盘口壶、双沿罐、筒形罐、蛙形水盂、油灯、虎子、鸡头壶、羊头壶、牛头罐、虎头罐、扁壶、圈足唾盂、三足盘、平底盘、长方形多格盘、镂孔香熏、熊形或兔形水注;冥器,有谷仓罐、羊形器、神兽尊、熊形尊、灶、犀牛形镇墓兽、鸡笼、狗舍、猪圈、男女俑、部族家丁形象等瓷塑。西晋对比汉、三国西晋青瓷的胎质比汉、三国制品细腻,体薄精巧,颜色浅灰。装饰方法流行在器物上印出一条不宽的装饰带,内印、刻细小斜方格纹、菱形纹、联珠纹,或粘贴范印的铺首;在器物上捏塑鸡、羊、虎、龙(多在器物的柄上);在香熏等器物上有楼孔装饰。东晋对比西晋青瓷发展到东晋时期,装饰上呈现出新的特点。西晋青瓷上盛行的带状印纹或刻纹此时已基本消失,代之以刻划的弦纹,或者光素无纹饰,形成简洁朴素的风格。但西晋晚期出现的褐斑装饰至东晋时却大为流行。这些特征在这件器物上均有体现。A.盘口壶:器形为鼓腹、细颈、口呈盘形得名,当时瓷壶的典型造型。盘口壶壶身渐趋细长,盘口加大;钵、碗类器物腹部加深,圆饼形足的形式更普通。越窑双复系盘口壶(南朝)高39.5厘米,口径16.4厘米,1968年浙江省嵊县普义江田出土,嵊县文物管理委员会藏。青釉双耳盘口壶(南朝)高29.5厘米,口径11厘米,福建省福州洪山桥金鸡山出土,福建省博物馆藏。青釉刻花莲瓣纹六系盘口壶(南朝)高36.5厘米,口径13.5厘米,上海博物馆藏。六系盘口壶(南朝)高23.9厘米,口径10.7厘米,1975年浙江省绍兴南池上谢市五香山砖室墓出土,绍兴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藏。青釉褐斑四系壶B.鸡头壶独具时代特色的一种壶式,壶体逐渐变得瘦长,成为唐代龙耳壶的前身。东晋,青釉褐彩鸡首壶龙柄鸡首壶(东晋)青釉龙柄鸡头壶(南朝)南朝越窑青釉莲瓣纹鸡首壶东晋青釉褐斑羊头壶,青釉双龙柄鸡首壶泰州博物馆C.莲花尊艺术性的造型,设计别致,意匠新颖。尊体以腹为中心,下部塑饰向上的莲花瓣,上部塑饰向下的莲花瓣。又名仰复莲花瓷尊。青瓷莲花尊黄釉贴花莲瓣纹尊(北齐)高20厘米,口径11厘米,山西省寿阳县出土,山西省博物馆藏青瓷莲花尊(南朝)高35.8厘米,口径11厘米,足径11.9厘米,1956年湖北省武昌出土,中国历史博物馆藏。青瓷大莲花尊(南朝)高79厘米,口径1.5厘米,江苏省南京林山梁代大墓出土,南京博物馆藏。D.扁壶是战国以来在北方出现的一种特殊壶式。黄色釉,壶两面饰有浮雕的舞乐人物,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黄釉瓷壶(北齐)高19.5厘米,口径6.4厘米,1971年河南省安阳县范粹墓出土,河南省博物馆藏。E,瓷罐:六朝经典样式,形矮鼓腹,肩两耳或四耳,通常压印几何花纹青釉四系罐(北齐.天统二年)高16.5厘米,口径9厘米,1968年河北省平山县上三汲村崔昂墓出土,河北省博物馆藏。黄釉绿彩刻莲瓣纹四系罐,高23.5cm,口径7.7cm,足径8.4cm罐直口,溜肩,肩部有四弓形系,腹下渐收敛,假圈足,平底。口部及下腹部各刻弦纹一周,肩部刻弦纹数道,四系之下刻忍冬纹一周,腹部刻下垂莲瓣纹。器身上半部施黄色透明釉,又在八个方向上各施一道绿彩,下部露胎。此罐1958年出土于河南省濮阳李云墓。李云为北齐车骑将军。据出土墓志记载,该墓为李云夫妇合葬墓,葬于北齐后主武平七年(576年),由此可断定该罐的下限年代。该墓出土的另一件黄釉绿彩罐,现存于河南博物院,造型及釉色与这件相同,唯四系是方形的,与之有别。青瓷莲花灌南朝高28cm,口径15.5,腹径28,底径16,泰州博物馆藏青釉莲瓣纹十系罐F。杯和盘这件越窑青瓷耳杯、托,由杯和托组成,是六朝时期代表性的茶具之一。杯整体呈耳形,两端微翘,最长口径为15.7厘米。直口斜腹,腹浅,两侧有近长条扶手,以便于端持。底平,无足。托呈浅盘状,较大,亦无足。杯和托均为一色胎釉,胎色呈现出深浅不同的灰色,质地坚硬细致;釉色为青灰色,釉汁纯净,且有釉上褐色点彩装饰工艺,整体显得古朴敦厚。南朝青瓷把杯盏托一套南朝五盅盘G。水注,通常为蛙形,早期蛙与盂合一,晚期蛙置于盂底越窑青瓷蛙形水注水注整器作蛙形,背负小管状口,下置三足。青蛙圆目前视,二前肢捧一小钵,作饮水状。高:10.2厘米口径:2.3厘米底径:5.6厘米上虞联江帐子山窑址出土东晋青釉龟形砚滴,高5.8cm,口径2.4cm,腹径4.9-4.7cmH。熏炉,炉足通常为熊形,炉体镂空三角。东晋青瓷博山炉盖高:10厘米盖径:10.2厘米高:20厘米底径:12.7厘米。浙江省上虞市出土。江苏省博物馆藏炉身作钵形,子母口,下连喇叭形柱立于浅盘形炉座,座把中空至盘底。器盖呈山峰状,裹外共有三层,每层起四峰。沿峰起伏刻划斜直短线和曲线。裹面两层峰下有一出烟镂孔,旁饰有圆珠纹。多孔器型,孔圆广口,用以取暖I。唾壶青釉唾壶,东晋,高14cm,口径10cm,底径8.5cm。唾壶洗口,短颈,垂腹,平底。里外满施青釉,底有支烧痕。唾壶又称“唾盂”、“渣斗”、“唾器”,为古代贵族宴饮时盛放唾弃鱼骨或兽骨的容器。安徽阜阳双古堆西汉汝阴侯墓所出漆唾器的底部署“女阴侯唾器六年女阴库訢工延造”等铭文。瓷质唾壶始自东汉,三国、两晋时颇为流行。三国至西晋时的造型多为撇口、扁腹、高圈足。东晋时则渐成盘口、垂肩、圆腹、平底或假圈足。J虎子溺器,多做兽性,带提梁青瓷虎子三国赤乌十四年高16宽11.8长20.91955年出土江苏省赵士岗中国历史博物馆藏青瓷虎子西晋高20.9长26.6上海博物馆藏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