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的本质—-经络的多重相关和脏腑征象的纵向表达经络者,所以决生死,处百病,不可不知。经络是人体不同部位多重相关的纵向结构,是脏腑征象的纵向表达。穴位是体不同部位多重相关的横向结构。若干部横向结构的总和构成一个纵垧结构,若干个纵向结构的总各构成一个横向结构,这是经络与穴位的关系,也是经络与穴位的本质。我赞成日本陶白氏从形态发生学的观点探讨经络的形成。仔细地考察十二经的流注时,便可知道经络乃是有一定的流注顺序的,其顺序是按人体之前(腹)→后(背)→侧面进行的,即:人体之前(腹)面:⑴手太阴肺经;⑶足阳明胃经;⑵手阳明大肠经;⑷足太阴脾经;人体之后(背)面:⑸手少阴心经;⑺足太阳膀胱经;⑹手太阳小肠经;⑻足少阴肾经;人体之侧面阴经自下向上流,阳经自下流。当自第1条经至第12条经流注完毕之后,便又重新自第1条经反复的循行不止。因为人体是左右对称的,因而经络亦是左右对称的,即每侧半身各有12条经,全身具有24条经,最后由任督两脉统一。如果能证明人体是由前后侧三个面所构成的话,关于经络的客观存在便会进一步得到具体的证明,每一条经络并不是很细的,而是具有一定的宽度。以前臂为例,每一条经络各占前臂的六分之一幅度。实验证明,当在前臂的某一经穴两侧每隔3毫米距离进行一次针刺时,至某一宽度为止,完全是在同一手指上产生得气感,假如超过该幅度时,便在近邻的手指出现得气感。受精卵由于受重力的支配,因而上部是由轻物质而下部是由重物质所组成。如碘对甲状腺,铁对脾,而水银对胎盘有亲和性的事实,便足以说明随着比重的增大对身体下部亲合力强。虽然受精卵在增殖时,总是反复重复着纵2横1的进行分裂,但是此种上轻下重的规律却始终保持着。在胚胎末期,当在下部的植物极附近出现原口时,胚胎表面便向原口进行增殖与伸展。胚表之下部便挤入原口内向口增殖。由于进行这种增殖与移动的都是由做纵横分裂的细胞完成的,所以脊椎动物有经络与穴位这样一些纵横交错的结构。当动物体之各部位可以区分出节状的结构时,其节状结构便称为体节。右环状动物节足动物以及脊椎动物之发生期,可以看到同一器官反复地同前后方向扩展,整个身体亦适应此情况而区分出基本的组成结构。当动物进化成复杂而精密的高级动物时,虽然成为不等体节结构,但是仍然具有体节,人体五指的节肢是与人体具有手足头五个突出的部位相适应的。Vogt的胚表分化预定图虽然属于有尾类的。在中胚叶划分有10条线,而其中有5条线的末端均被划成为前肢的起源。这就提示全中胚叶乃是以整个10指做为末端的。因而把经络认为是均相应地到达10指。胚表在胚胎期下行,其下半部自原口进入内部后进行逆上行,其残存于外表的部分便发展成为外胚叶。而进入到内部的部分分化成为中胚叶和内胚叶。而外胚叶之一部份便进一步发展成神经板,神经管。所以三胚叶的形成必然经过胚表的下行与从原口内的逆上行。外表之外胚叶的一半左右分化成神经管,其余的一半则分化成为皮肤之表皮,而在胚胎里面进行逆上行的中胚叶则分为二层,外层分化成皮肤之真皮,内层则在真皮的影响下分化为肌节,皮肤的外表乃是由下行之外胚叶所构成,而皮肤之内里的真皮则是由上行的中胚叶所构成。蛞蝓鱼被认为是脊椎动物的原始型,如将此鱼的原肠期胚胎进行横切断时,便可看到三胚叶分布的原始型。首先在中央部位出现脊椎前身----脊索原基,在其左右两侧位有中胚叶,腹侧有内胚叶之肠,背侧有神经板,在最外层则包围着外胚叶之皮肤。这一时期乃是三胚叶,即机体之三面时期。在此时期以后,各胚叶便混合起来而不再是面了。中胚叶乃是全身的肌肉系统,从前后侧三个面包围着全身。至胚胎之第五周之后,体壁的肌肉组织便分化为背侧的小部分上分节与腹侧的大部分下分节。支配分节肌肉的神经,亦分为分布到上分节后枝和下分节的前枝。上分节、下分节以及腹侧纵走肌,将躯干分为前、后、侧3面,而这三面的肌肉组织都是独立的。每一面都由4条经络所形成,三面共有12条经络系统。这绝非人为而是由生物形态发生而来,由内胚叶肠管形成支配肺、大肠、胃、脾等4个脏腑的前面4条经,并形成经络之脏腑部(深部)而肌节与皮肤则受肌神经与皮神经之支配,并形成经络的外部。经络把五脏六腑联络在一起,并且五脏六腑之气循行于这一条经络之中,循行传注,形成闭合运行通路。经络是脏腑经气信息通道,是脏腑征象的纵向表达。五脏六腑之气经过每一条经络,五脏六腑有什么病状可在经络循行路线上有所反应。经络是整体信息的缩影,如足太阳膀胱经,经督脉就有全身的信息。经脉不仅能够运行气血,通调阴阳,濡养周身,而且对于诊治疾病,调理虚实,决断死生,有重要意义。肺的经脉手太阴经,从中焦出发,向下行联络大肠,然后返回大肠,沿着胃的边缘,环绕胃的上下口,向上通过膈膜,联属于肺,行至气管。再从气管横行至腋下,沿着上臂的内侧,循行在手少阴经和手厥阴经的前面,下行到肘,又沿着下臂内侧桡骨的下缘通过桡骨头脉管搏动处的寸口部位,到手大指本节后手掌肌肉隆起的鱼际部位,再沿鱼部的边缘到达手大指的指端。它的支脉,从手腕后直行到食指的内侧端在这里与手阳明经相衔接。手太阴肺经发生异常变化,出现胸部胀满、气喘、咳嗽、缺盆中疼痛剧烈的时候,病人两手交叉抚按在胸前,心中感到闷乱,这种病是由经气逆乱所致的叫臂厥。手太阴肺经这条经脉上的各俞穴,主治有关肺的疾病,如咳嗽气逆喘,肺热津伤所致的口渴、心烦、胸满,肺部的经气失调所造成的上臂内侧疼痛发凉,手掌心发热。本经邪气有余时出现肩背遇风而痛,汗出,小便频数短少,正气不足时肩背冷痛,呼吸气短不能接续,尿的颜色改变等。大肠的经脉手阳明经,起始于食指指端,沿着食指的前缘,通过大指和食指致骨之间的合谷穴,上行腕部外侧前缘的两肘凹陷处,再沿下臂外侧的前缘上行到肘外侧,沿上臂外侧前缘上行至肩,通过肩峰禺骨的前缘向后上方,进入缺盆,下行联络肺脏,下穿隔膜,联属大肠。它的支脉,从缺盆处上行至颈部,直接通贯面颊,进入下齿中,然后返出,挟行于口唇旁,左右两脉相交于人中,相交之后,左脉向右,右脉向左,又向上挟行于鼻孔两旁,在鼻旁的迎香穴与足阳明经相衔接。手阳明大肠经发生异常变化,会产生牙齿疼痛,颈部肿大等病症。本经的俞穴主治津液方面的疾病,如大肠经津液停聚,生湿化热薰于目所形成的目黄,大肠燥热伤津所形成的口干鼻塞或流鼻血、喉肿气闭,以及由于经气不通所形成的臂前,上臂疼痛,拇指和食指疼痛或不能运行自如等。胃的经脉足阳明经,起于鼻旁,上行之后,左右交叉于鼻根部,缠束旁侧的足太阳经脉,到眼睛内角再下行,沿着鼻部的外侧,进入齿中进而返回挟行于口旁,环绕口唇,向下交会于承浆穴处,退行到腮部后方的下缘,从大迎处外出,又沿着下颌角部位的颊车,上行到耳前方,经过足少阳胆经的客主人穴,沿着发际,上行到额颅部位。它的支脉,从大迎穴的前方,下行到颈部的人迎穴处,再沿喉咙进入报缺盆,下行穿过横膈。联属于胃联络于脾。它的直行干线,从缺盆下行于乳房内侧,再向下挟行于脐旁达到毛际两旁的气街部位下行,沿腿股外侧前缘至髀关,直达伏兔穴,再下行到膝盖,沿腿胎部外侧,下至足背,前行至足次趾的外侧间。它的第三条支脉从膝下三寸的部位,别行至足中趾的外侧间。它的第四条支脉从足背别行而出,入足大趾,直到它的未端,与足太阴经相衔接。足阳明胃经的经脉发生异常变化,会出现全身发冷战栗,常发伸腰挺足,连连呵欠,额部暗黑,这是阳气被阴邪阻遏的表现。因阳热内郁,发病时怕见人和火光。听到木头撞击的声音就惊恐不安。心跳神慌,常想关门闭户而独处一隅。剧烈发病时,登高而歌,弃衣狂跑,腹胀肠鸣,叫骨骭厥,是经气逆乱的表现。足阳明胃经的俞穴主治有关血的各种疾病,如高热神昏的疟疾,温热之邪淫胜的温病,大汗出,鼻塞或鼻出血,口角歪斜,口唇疮疡,颈部肿大,喉咙闭结,腹部停水肿胀,膝膑肿痛,胸痛、乳部、气街、伏兔、胫部外缘、足背等处疼痛,足中指运动不灵活等。脾的经脉足太阴经,起始于足大趾的未端,沿着足大趾赤白肉际,通过核骨,到达内踝的前缘,再上行至小腿的内侧,沿着胫骨的后缘穿过足厥阴经的前面,上行经过膝部,腿股部的内侧前缘,进入腹内,联属于脾,又连络于胃。再向上行至胸膈部,与食道挟行,到达舌根,然后散布在舌下部位。它的支脉,从胃部上行通过膈膜,注入心中,与手少阴心经衔接。足太阴脾经发生异常变化,表现为舌根强直,食后作呕,胃脘疼痛,腹胀,嗳气,频作。如果大便畅或得矢气,就会感到脘腹轻快,诸症都会消减,还会发生身体沉重的病证,这是脾失运化湿浊留滞的结果。足太阴脾经的俞穴,主治脾功能失常所产生的各各疾病。如舌根疼痛,身体不能动摇。食物不下,心烦而心下牵引作痛,大便稀薄,痢疾,小便不通,面目皮肤发黄的黄疸,不能安静躺卧,勉强站立时,会出现股膝内侧疼肿胀或发凉,足大趾运动不灵活。心的经脉手少阴经,起始于心中,从心中发出,后连属心系,向下穿过膈膜,联络于小肠,它的支脉从心系向上,与食道挟行,再上行至头部连接目系。它的直行部分,从心系上至肺部,再从肺而出,横行到腋下,沿着上臂内侧的后缘,循行在手太阴肺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的后面,继续下行到肘内,循着前臂内侧,又沿着掌后小指侧高骨的尖端,进入手掌内侧又沿着小指内侧达到小指的未端,与手太阳经相衔接。手少阴心经的经脉发生异常变化,会出现咽干,心痛,口渴急欲饮水。手少阴心经的经脉的腧穴主治有关心脏的疾病如目黄,胸胁疼痛,手臂内侧后缘痛及手掌心热痛等。膀胱的经脉足太阳经,起始于内眼角,上行至额部,再上行交会最高处的巅顶。它的支脉从巅顶行至耳的上角,它的直行干线从巅顶向内进入脑中,然后回还出脑,下行到后项部再向下沿着肩胛的内侧,挟行于人脊柱的两旁,到达腰部,进入深层,沿着脊旁的肌肉进入腹内,联络与肾,再联属于膀胱,从腰部又分出一条支脉,挟着脊柱下行通过臂部,经过腿股,进入膝腘窝中,还有一条支脉,从左右肩胛分出,平行于脊柱下行,至股骨上端关节所在的髀枢部位,再沿髀部外侧的后缘下行与先前进入腘窝的经脉会合。由此再向下行,进入小腿肚,出行于外踝的后一下方,沿足背外侧前行,通过京骨,到达足小趾的外侧端,与足少阴肾经衔接。足太阳膀胱经脉发生异常变化,可导致阳气上冲的头痛,眼睛胀痛得象要脱出眼眶,项部疼痛紧,涩象被牵拔一样,脊柱疼痛,腰部疼痛得象被折断,髀股部的关节不能屈曲自如,膝国部紧涩结滞小腿肚象撕裂一样疼痛。这些病证的发生,都与足太阳膀胱经的经气厥逆有关。足太阳膀胱经的俞穴,主治有关筋的疾病,以及痔疮、疟疾、癫狂、头囱、项部疼痛、目黄、流泪、鼻塞或出血、项、背、腰、腘,小腿、脚等经脉所过部位的疼痛,足小趾运动不灵等证。肾的经脉足少阴经,起始于足小趾的下面,斜行走向足心,再由足心出然谷部位,再沿内踝的后方,走向足根部位,再由足根部位上行,到小腿内侧,再向上行过膝部的内侧,到大腿内侧的后缘,继续向上贯脊骨,向腹内联属于肾,又联络膀胱,它的干线从肾向下行,穿过肝、膈进入肺中,由肺上行,沿着喉咙,挟傍于舌的根部,它的支脉由肺部发出,联络心脏,贯注于胸中。足少阴肾经发生于异常变化,会发生饥锇而不想吃东西,面色黯黑无华,咳嗽带血,喘息喝喝有声,不能平卧,由坐位改为站位时,眼花一阵昏暗,视物模糊不清,心中空荡有类似饥饿的感觉,气虚时容易产生恐惧感,心跳不宁,就象有人捕促他一样。足少阴肾经的俞穴,主治有关肾和足少阴肾经有关的经气逆乱所造成的病变,如口热、舌干、咽部肿胀,气息不能顺降而向上逆反,咽喉干痛,心烦不宁,心痛,黄疸,痢疾,脊内侧后缘疼部及腿股痛,四肢痿软或厥冷,喜好睡卧,足心热痛等。心包络的经脉手厥阴经起始于胸中,出属于心包络,并联络上焦,下行穿过隔膜,又依次联络中下二焦。它的一条支脉,从胸中走出胁部到腋下三寸处,上行抵达腋窝,沿着上臂的内侧,循行于手太阴肺经和手少阴心经两条经脉之间,下行至肘中,由肘部再下行,沿着下臂内侧两筋之间,入于手掌中,从手掌心直行沿中指到达它的未端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衔接。手厥阴心包经发生异常变化,可以导致手心发热,臂肘拘挛,腋下肿,严重的可发生胸胁支撑胀满,心中恐慌不安,心跳剧烈,面色红赤,眼睛发黄,喜笑不休。手厥阴心包经的俞穴主治脉的病变,以及心烦心痛,掌心发热等。三焦的经脉手少阳经,起始于无名指的未端向上沿着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