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篇章结构古诗词表达技巧鉴赏篇章结构考纲分析一、对诗歌整体结构的考查二、对诗歌行文线索的考查三、对关键句子结构作用的考查诗歌的篇章结构1、景与情的关系:2、结构特点:重章叠句、伏笔、铺垫、比兴、统领全诗、照应、承上启下、抑扬等。3、如何体现主旨: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对比等。情与景关系题•思路:关系+内容+气氛+情感•步骤:(关系)描写……营造……表达……情景关系术语:1、触景生情、2、寓情于景/景情交融3、以景衬情(借景抒情)(①.正衬: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乐情②反衬: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4、以景结情以景结情: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言尽而意犹未尽,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从军行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1)诗歌的前三句均是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末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之情呢?答案:以景结情(术语).诗人这时轻轻宕开一笔,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更加深了诗人的边愁(内容),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像空间(作用).山中王勃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诗的后两句?以景结情:最后两句写山上望见实景,照应一二句之情,将悲伤之情寓于纷纷飞落到黄叶之景中,加深了诗人的悲情效果,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重章叠句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或相似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现手法。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上片写的是年轻时候无所事事,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写的是而今关怀国事报国无门的“哀愁”。上下两片采用了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在反复咏唱中,既使语言具有音乐美,又在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铺垫•为了表现主要写作对象而提前做的基础性描写。•铺垫的作用。1、增加情节张力(节奏感)2、制造悬念;3、使情节具有合理性。题柳亭送别图明徐渭东边一颗柳树,西边一颗柳树,南边一颗柳树,北边一颗柳树,纵然碧绦千万缕,哪能绾得行人住?诗作先是层层铺垫,蓄势待发,而后破势而出。另外,在写景抒情诗中,我们也可以说,诗歌中的写景是为抒情作铺垫。•1照应的作用: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溱。•2照应的种类:•①首尾照应。开头与结尾的照应。•②扣题照应。围绕主题反复照应。•③伏笔照应。先设伏笔,后予交代的照应。照应抑扬•抑,是按下、收束;•扬,是振发、放开。指的是在同一表达过程中,对特定的描述对象进行褒贬或渲染,使所描述对象的某些方面前后形成反差,从而欣起波澜,收到强烈艺术效果的一种艺术手法。•作用:使艺术作品摇曳多姿,形成波澜起伏之势,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抑扬一般可分为欲抑先扬,欲扬先抑几种。欲扬先抑又叫先抑后扬,即文势先下抑后上扬,或文意先贬抑后褒扬。闺怨(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首诗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例如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欲抑先扬:诗的前两句从正面着笔,热烈颂扬文帝求贤若渴,并对贾生的赞叹。后两句“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可知,原来郑重求贤,虚心垂询,乃至“夜半虚席”,不是为了寻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作者的讽刺辛辣,感慨深沉。Ⅲ、古诗词主旨的体现其内容是如何体现主旨的开门见山,直接点题卒章显志以小见大1.开门见山,直接点题开宗明义,直接点题。这个“目”就是诗歌的主题,运用这种方法开头,就为全文指明了“航标”。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唐杜审言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诗开门见山,直接点出诗人的感慨:只有离别家乡、奔走仕途的游子,才会对异乡的节物气候感到新奇而大惊小怪。在这“独有”、“偏惊”的强调语气中,生动表现出诗人宦游江南的矛盾心情。行路难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2、卒章显志卒章显志作为一种言志的结构方式,是指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尾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实现理想的豁达。3.以小见大在表现大题材时,诗人不是叙述描写大事件、大场面,而是着眼于小事情、小景象,通过“小事”“物”“小景”来反映大境界、大主题,这种手法叫做以小见大。如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人通过一只四百年前高门士族王谢家的燕子现在却飞进了寻常百姓家中这一小事的对比。指明这只小小的的“燕子”历史的见证者的身份,也成为诗人感慨人事沧桑、兴亡盛衰的情感媒介,令人浮想联翩,余味无穷。总结:1、就诗句开头提问的术语有:先景后情、先情后景、比兴、统领全诗、伏笔铺垫、重章叠句、对比、抑扬、照应。2、就诗句中间提问的术语有:伏笔铺垫、承上启下等。3、就诗句结尾提问的术语有:以景结情、卒章显志、以小见大、抑扬、照应、对比。4、就诗句整体结构提问的术语有:以小见大、抑扬、照应、对比等。•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3.解答分析:表现技巧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技巧分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和结构技巧。“技巧”类题目的答案构成:(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起到的效果或者作用。1.阅读下列一首唐诗,回答(1)题咸阳城西楼晚眺许浑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州。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①咸阳:秦汉两代的故都。②许浑:晚唐诗人。(1)首句“一上高楼万里愁”在整首诗中起什么作用?名句1.阅读下列一首唐诗,回答(1)题咸阳城西楼晚眺许浑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州。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1)首句一上高楼万里愁在整首诗中起什么作用?名句答案:一个“愁”字统领全诗,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术语),与下文构成因果关系,开头讲“愁”,下面则交代因何而愁(内容)。2、点绛唇途中逢管倅赵彦端憔悴天涯,故人相遇情如故。别离何遽,忍唱《阳关》句!我是行人,更送行人去。愁无据,寒蝉鸣处,回首斜阳暮。注:管倅是作者好友(倅,称州郡副贰之官,如通判)(1)何遽(jù):为什么那么快。(2)《阳关》句:别离之曲。(1)本词以“寒蝉鸣处,回首斜阳暮”做结尾,有何妙处?答:以景结情,寓情于景(2分)(术语),营造了一个凄苦惆怅的意境(1分)(内容),引起读者无穷无尽的想象(1分)(作用)。3、感遇十二首(其二)张九龄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1]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2]【注释】:[1]林栖者:指隐士。[2]美人:喻指理想中的同道者.(1)诗篇在开头以的艺术手法抒发了情感,并且卒章显志。“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的寓意是什么?答案:比兴手法。兰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这是它们的本性,而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欣赏。诗人以此来比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进德修业,也只是尽他作为一个人的本份,而并非借此来博得外界的称誉提拔,以求富贵利达。3、感遇十二首(其二)张九龄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注释】:[1]林栖者:指隐士。[2]美人:喻指理想中的同道者.(1)诗篇在开头以的艺术手法抒发了情感,并且卒章显志。“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的寓意是什么?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张先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1)下阕前两句在结构上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答案:(1)承上启下的作用。(2分)上句写云去山昏,游人散后,郊外一片空寂,为上阕白天赛龙舟、踏青的热闹场面作结;下句写笙歌已歇,喧嚣一天的池院显得分外清静,为下文写静谧优美的夜景作了铺垫。(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