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材料上的通过”质量管理体系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如何理解“材料上的通过”质量管理体系?当前问题:如何理解“材料上的通过”质量管理体系?时间:2001-08-28提问者:编辑部我公司是一家日本独资的食品企业,成立已有10个年头了。主要产品是软包装罐头食品,公司总部位于日本广岛。公司已在最近2年通过了ISO9001和HACCP(食品行业的一个涉及产品安全的认证)体系质量体系认证。但认证只是将原来的质量管理进行了总结整理,是“材料”上的通过,公司还是在原有的管理惯性下运作。公司总经理(日方)并没有对体系重视,并且凡事事必躬亲,经常越级插手过问业务进展情况。现想请教您,如何在公司将质量体系工作抓好?现在开展的轰轰烈烈的体系认证工作对企业来说的作用到底有多大的作用?谢谢!RE:如何理解“材料上的通过”质量管理体系?来自:陈勤业先生发布时间:2001-08-281987年,国际标准化组织首次颁布了ISO9000系列质量标准,从此,掀开了世界性ISO9000、9001、9002、9003质量保证标准认证轰轰烈烈的一幕,但是期间很少有日本企业参与的身影,原因是:当时日本企业普遍对ISO9000标准兴趣寥寥,而众所周知,全面质量管理的发源地是日本,就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和境界来说,要远远高于ISO9000系列质量保证标准所能达到的层面。事实上,当时日本众多企业在全面质量管理的实施上,已获得巨大的成功,无论是企业管理层的管理行为,还是基层的生产行为中,诸如5-S,质量圈(QCC),质量统计工具,看板等现在仍广泛运用的术语,是其进行生产管理的共同语言,日本企业又因其细致、谨慎的民族特性,发展了极为繁复的质量管理文件体系,因此,可以说大多数日本企业早在ISO9000系列标准颁布之前,早已达到了标准的要求,因此,日本企业对ISO9000系列标准起初不感兴趣就不足为奇了。日本企业兴起ISO9000系列认证的热潮大约在1994年,原因是:ISO9000系列标准认证在全世界的进一步流行,逐渐使之成为企业界相互之间贸易的必要条件,许多公司在采购产品时,指名道姓要求ISO9000认证的企业,这时日本企业才被动地接受了ISO9000系列标准的认证。但是,ISO9000认证在日本发展很快,众多企业有着全面质量管理实施的基础,只要在文件上稍加整理、引进,便很快获取了认证证书,而且基本上都是运行得非常顺畅,在中国的多数日本企业都全套引进在本土的管理模式,获得认证的方式也大同小异。说以上这些话是因为我对问题中所谓的“认证只是将后来的质量管理进行了整理,是“材料”上的通过,这种现象并不陌生,更觉得这种顺其自然,有效利用质量管理体系获得认证是一种事半功倍的方法。现在有一种认识,似乎ISO9000认证必定是一本质量手册加上约二十几个程序文件,再加上数十个工作指令及相当数量的质量表格,因为太多的企业都是以这样的形式最后获得认证的。其实上,质量体系文件的形式完全可以是灵活的,它可以与其它的管理文件融合在一起,成为公司员工的工作规范一部分,事实上员工的规范也不只是一个方面,这样能更好地为员工所贯彻。我不清楚“公司还是在原有的管理惯性下运作”的具体含义,因为贵公司的质量认证是通过对后来质量管理“总结整理”通过的,那么说明原有的管理惯性是与ISO9000体系不对立和冲突的,这种“管理惯性”是否好,只能看是否能保证产品质量了,相信你能有正确的判断。公司总经理凡事必越级插手过问业务进展情况,只是个人工作方式和管理风格的问题,似乎扣上“没有重新体现”的帽子有点不着边际,事实爱护,公司总经理作为最高管理者,可以负责处理其下属职位的事务,这与质量管理的要求并不矛盾,除非他做出违反既定程序的要求。(曾一个日资电子企业的总经理也有相似的工作作风,有一次,公司的焊机焊接质量不稳定,他擅自决定将重要的温度参数改变范围,两公司的程序要求必须由技术部门作技术认可。)因此说对于一个有质量管理基础的企业,将质量体系工作抓好的关键是了解企业自己的运作模式,将标准(ISO9000系列)融合进有效运行的体系中,而不是抽出要求来套标准,人为制造一个僵化的体系。至于体系认证工作对企业来说的作用很难用一句话表达,但只要清楚一点:ISO9000系列认证是建立一个最基本的管理体系,因此,对于一个质量管理基础较好的企业,完全可以超越它,而追求更高的境界—全面质量管理。用户评论:两张皮而已。来自:nikko_sue发布时间:2001-11-161、东方文化中喜欢“人治”,所以“批条子”的事情在中国亦或日本屡见不鲜,但ISO9000源自西方的“法治”化管理。两种文化的交集必然会有碰撞,而企业出于获利的目的并非出自于改善管理活动进行ISO9000认证,必将导致质量管理体系规定与实际执行“两张皮”的现象。2、体系本身的原因,体系建立初期未考虑企业实际情况,导致无法有效执行。

1 / 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