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课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廖海清2014年9月第一章概述第一节养生的概念养生:就是采取措施保养生命,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的行为。养生(又称摄生、道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上篇养生学的基本知识中医养生: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和研究中国传统的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道家养生、儒家养生、医家养生、释家养生和武术家养生等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以探索和研究中国传统的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理论和方法为宗旨,形成养生系统理论,并指导保健活动,从而达到强身防病、防变、防复,以延年益寿为目的的学科。中医养生学涉及到现代科学中预防医学、心理学、行为科学、医学保健、天文气象学、地理医学、社会医学等多学科领域。第二节中医养生的特点一、以中医理论为指导1、以整体观为指导思想“天人相应”、“形神合一”2、以辨证施养为实践特点因人、因地、因时制宜二、以和谐适度为宗旨1、养生保健体现阴阳平衡。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基本标志。2、寓养生于日常生活之中。无太过,无不及。“不偏不倚”。三、以预防疾病和延缓衰老为核心1、养生的重要意义之一就是预防疾病。要长寿就必须做到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和病愈防复。(形成“治未病”的思想)。2、中医养生学,创造性地将预防疾病与延缓衰老二者相统一。“正邪相搏”。四、以综合调摄为原则1、中医养生强调全面的、综合的防病保健。从自然环境到衣食住行、从生活爱好到精神卫生、从药饵强身到运动保健等进行。2、针对各自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进行养生。重视按照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反对千篇一律、一个模式开展养生活动。五、以适应范围广泛为模式养生的目的是防病,其适应对象包括所有未病之人、患病之人、病愈之人;或不同体质、不同性别、不同地区的人;甚至每个人一生,自妊娠于母体之始,直至耄耋老年,每个年龄阶段都存在着养生的内容。第二章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第一节萌芽(上古时期)猎食--食养的萌芽,产生“医食同源”--食养、食疗钻木取火—既促进了食物的消化吸收,又可驱寒暖身,防病养生的方法狩猎--体育保健活动(运动养生)养息--“气功”养生术巢居--躲避野兽的袭击,适应气候的变化--环境养生第二节奠基(春秋战国时期)一、《周易》养生学说(一)天人合一是《周易》哲学思想的核心。《周易》被视为中国哲学与文化的源头。(二)八卦顺逆一为顺式养生法:顺着阴阳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自然规律来养生。二为逆式养生:逆着阴阳变化规律进行养生。如返老还童,延缓衰老等。(三)潜龙勿用处事当静而不动,不可妄为,以伺时机。“精神内守”。《乾卦·初九》曰:“潜龙,勿用”。(四)艮趾无咎体现了居安思危的思想,成为中医未病先防、防微杜渐以预防为主的养生观的基础。“治未病“。《易·系辞下》曰:“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五)反身修德通过道德的提升来保养精神,使人处于良好、愉悦的心境之中,这正是养生所求的精神状态和思想境界。《蹇卦.象辞》指出“君子以反身修德”。二、道家养生说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说,以自然天道观为主要内容:(一)万物之基“精气神”以气为构成万物之要素,决定其生成与毁灭;以精之充盛作为健康长寿的关键;以神为精气相合之体现、生命活动之外象。(二)顺乎自然、清静无为《老子·二十五章》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效法天道。《道德经》曰“少私寡欲”,人道。(三)返璞归真、柔弱为贵道家崇尚返璞归真,老子主张无欲、无知、无为。回复到人生最初的单纯状态。(四)气功导引、形神兼养养生主张以静养神、以动养形。道家汲取了春秋以前宣导养生术的精华,创立了一套顺乎自然的气功养生法。三、儒家养生说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宣扬仁义礼乐之教,对我国政治、文化和教育都产生了莫大的影响。儒家思想对中医,鲜明地体现于中医文化的人文内容,最突出的一是医德,将“仁”贯穿于“医”中;二是学风,注重“学”与“思”的结合。其论养生,则与修身、处世等伦理密切相关。(一)倡修身养性,重道德情操儒家思想以“仁爱”为核心,主张“仁者爱人”。注重仁、义、礼、智、信等道德修养,“养心保神”“仁者不忧”、“仁者寿”。(二)处事不偏不倚,行为中庸中和儒家思想以“中庸”为行为准则。“中”指不偏不倚、无太过无不及;“和”指合乎节度;“中”是天下之本根状态,“和”是天下最终的归宿,达到中和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本目的。(三)重生活起居,调饮食五味孔子首论起居养生,留下“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之说。儒家思想还体现于其饮食观上:其一,强调饮食“守礼”;其二,强调饮食无过、无偏,讲究食物配伍;其三,倡导饮食卫生。第三节形成(秦汉时期)《黄帝内经》奠定了养生学理论基础《黄帝内经》把先秦文史哲中的养生说与医学融为一体,构建出符合中医自身规律与特点的养生学体系。1、生命观养生学认为:生命存在的性质是物质的,生命由物质化生,生命活动就是物质的运动。(1)生命的物质基础—精《灵枢·经脉》曰:“人始生,先成精”(一)《内经》论养生的基本观点(2)生命活动的动力—气《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3)生命的主宰—神“神”的具体内容包括了神、魂、魄、意、志、思、虑、智等。“集精全神”,“精神内守,病安从来”2.天人观《内经》把人与自然界看成一个整体,自然界的种种变化,都会影响人体的生命活动,天有所变,人有所应,即“天人相应”。《灵枢·本神篇》曰“顺四时而适寒暑”3.形神观形,指脏腑形体;神,指以五种神志为特征的心理活动。必须是在具备人之形体结构的前提下,才能产生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灵枢.本神》曰:“故生之来为之精,两精相搏为之神”。4.预防观《内经》的养生学特点还见于“治未病”的预防观中,其倡导: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强调已病早治不如未病先防来得积极主动。(二)《内经》论养生的基本原则与方法1.养生原则(1)顺应自然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养生最基本的出发点与最重要的原则,要顺时养生。(2)协调阴阳阴阳平衡是健康的基本标志与长寿的基础:一是协调人与天地之间阴阳的和谐,二是协调人体内部阴阳的和谐。(3)积精全神精气神为维持生命的三大要素,故保养之也就成为养生的关键。三者中,精能化气生神,精是生命之本而不可竭,故惜精、固精、积精是为全神的前提;全神,则是通过精神调摄使神活动保持正常,达到“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形与神俱”目的。(4)疏通经络《内经》构建了完整的经络学说,明确其作用为“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灵枢.经脉》还指出:天寿过度者皆气脉常通,故养生当以经络通畅、气血周流为要旨。2.养生方法在长期的养生实践中,《内经》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养生方法与技巧,如调情志、慎起居、适寒温、和五味、节房事、导引按跷、针灸等,几乎涵盖了当今所有的养生方法。一、道家学说与道教养生术道教学说围绕着生命问题展开教理教义,以此作为养生思想的枢纽,主要内容有:1、导养得理、以尽性命2、脏腑养生第四节完善(晋隋唐时期)3、环境养生—“道法自然”4、四时养生5、饮食养生6、起居养生7、精神养生—“得道成仙”8、形体养生9、呼吸养生10、服饵养生11、丹功养生-“外丹”“内丹”二、佛教养生思想佛教对中医养生学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其“禅定”。禅定,又称参禅,取静中求思之意。其对中医养生的意义:一是清静调神、调心,使各种意念归于静止;二是参禅,实为一种佛家气功.从中进一步丰富中医气功养生的内容。三、三教归一及其与医学养生的融合唐末五代及两宋又出现了“三教圆融”的局面,最具代表性的是唐.孙思邈,其在医药和养生实践方面作出了不朽贡献,同时也是融道儒佛与医为一体的先驱者,著《千金方》等,是集养生术大成之作。(一)以“治未病”为养生的基本原则(二)将精神养生置于首位以道为最高信仰、以道德修养为基础、以清静无为为核心,并充分协调形神关系,注意众术兼修的精神养生思想。《千金要方·养性序》曰:“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三)以食养食疗为特色是中医食疗学真正独立成为专门学科的标志。(四)房中养生形成体系房中养生学说,包括房中养生之思想、技巧、卫生、方药、防病等诸方面,为“性学”而奠基。(五)重视妇幼保健孙思邈是世界上最早从社会角度将妇幼保健摆在重要位置的医家。(六)着力推广、普及养生功法向人们宣传导引、吐纳、按摩等养生方法。第三章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第一节生命一、生命的起源《周易》认为,宇宙万物源于太极,《易•系辞上》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为阳“--”为阴《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认为道是生成万物,又隐含于万物之中的内在本源。道家以精气名道,进而提出人的生命为天地精气所化,“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中医学借鉴了太极、道、精气的思想,提出“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而“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明确人之生命与万物一样本源于天地精气,由天之阳气和地之阴气相合相感而成。《内经》认为父母精气结合构成个体生命的先天之精,《灵枢.决气》说:“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二、生命存在的时空特征中医理论认为,人类生命存在具有时间和空间的特征。首先,人处于自然界天地中,有着与天地同样的精气作为物质本源,必然随自然界固有的时空变化规律而变化。其次,人于天地之间,自然界中的一切运动变化必然会直接或间接地对人体的内环境产生影响。再次,生命的生长壮老已的变化规律,也是生命时空特征的体现。三、生命的本质人生命的本质,在于构成人的“气”及其运动变化。首先,气是构成人并发挥生理功能的物质基础,包括来自父母先天的真精元气和后天水谷精气,它决定了人生命力的强弱,生命的寿夭。其次,气的运动变化是生命活力所在,也就是说“气化”是生命活动的内在动力。再者,生命的维持还依赖于神的健康。四、贵重生命天地之间,万物之中,以人的生命最为贵重。道家认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天地为万物父母,而人则为万物之首。儒家说:“天地之精所以生物者莫贵于人”《内经》“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孙思邈说:“人命至重,有贵千金。”第二节寿命一、天年天年,就是天赋的年寿,即自然寿命。《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嵇康《养生论》说:“上寿百二十,古今所同。”影响寿限的原因:1、先天禀赋强弱,是决定寿限的主要因素。《素问.上古天真论》“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肾气有余。”《医学正传·医学或问》说:“受气之两盛者,当得中上之寿;受气之偏盛者,当得中下之寿;受气之两衰者,能保养仅得下寿。”2、后天的保养也是影响寿限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3、地理气候环境也能够影响人的寿限长短。如秘鲁维尔卡旺巴(长寿谷)、我国广西巴马地区等长寿村落。4、社会因素,医疗条件等。二、我国预期平均寿命的变化趋势平均预期寿命常用来反映一个国家或一个社会的医学发展水平。三、健康长寿的特征养生的目的是延年益寿,而这种长寿是建立在健康的基础之上的。一般而言,健康长寿的基本生理特征如下:(一)头面的骨肉、眼神、面色、听力、齿发1.骨高肉满2.眼睛有神3.面色红润4.双耳聪敏5.牙齿坚固6.须发润泽(二)语言、呼吸、饮食、二便、生殖等脏腑功能1、声音洪亮2.呼吸微徐3.纳食馨香4.二便通畅5.寐寤如常6.天癸不竭(三)形体、肌肤、关节、肢体运动等外在表现1.形气相得2.肌肤润泽3.腰腿灵便(四)情志、记忆、思维语言等精神活动1.精神愉悦2.记忆良好3.思维敏捷第三节衰老一、衰老和早衰生理性衰老指机体随年龄的增长到成熟期以后所出现的生理性退化现象。病理性衰老指由于内在的或外在的原因使人体发生病理性变化,使衰老现象提前发生,这种衰老又称为早衰。二、促使衰老的因素(一)遗传因素人类的衰老和遗传有密切关系,因遗传特点不同,衰老速度也不一样。(二)环境因素1.放射性物质和毒物2.噪声噪声可损害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当音量达到95分贝时,人的舒张

1 / 36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